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1923|回复: 2

皈依文学:书法“止跌企稳”的最后良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7-8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6 |# z  Q4 G6 F3 ?
           文学和书法有关系吗?说得着吗?我这么跟您说吧,在中国古代,也不要说太古,就说晋隋唐宋元明清,那时候的文坛,有书法的一席之地吗?如果那时候也有文联并且也允许成立花里胡哨的各种协会,那肯定有作家协会,而绝对不会有什么书法家协会,因为那时候的文化人几乎都写得一手超凡脱俗的毛笔字,不是一般的好,是不同凡响的好,搁现在,绝对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级的水平,因为那时候的书法就好像现在的手机,是个成年人多少有一点文化都会摆弄,大街上药铺里的账房先生说不定就写得一手可以直逼颜柳钟王苏黄米蔡的小楷!提到这个颜柳钟王苏黄米蔡我们就更清楚了,这些我们至今都顶礼膜拜五体投地的书法大家哪一个不是当时的文坛巨匠?尤其是苏黄,我们现在也难有人敢说望其项背!说这些无非证明一点,从一开始书法就不算是什么正当职业,他是文人在“为政”和“为文”之外的一种生命延伸,宋代朱文长在他的《续书断》里说的很清楚,“夫书者,英杰之余事,文章之急务也。虽其为道,贤不肖皆可学,然贤者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岂以不肖者能之而贤者遽弃之不事哉”!也就是说,文章和文学才算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而书法只是文人们在“为政”和“为文”之外的一种“余事”,是学习各种技能时附带的一种“末技”,甚至只是一种“墨戏”,总之是一种“小道”,且进一步认为“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就是说,书法那玩意不必下太大功夫,否则影响正事,连苏轼也认为,“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在古代书法史上,几乎找不到一个如今天这样的职业书法家,包括王羲之,他的身份究竟是什么,是书法家?还是右将军、会稽内史?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王谢大家,有正当职业也有官阶,既没当过书协顾问什么的,也无资料证明他办过书法名家班什么的,而只是偶尔教娃娃写写字,有时拔拔王献之的笔管点拨一下而已,实事求是说,真的老王应该是坦腹东床的深谙魏晋风度“任诞”之术的士君子、是称职的国家公务员、是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帮扶济困为卖扇老婆婆题字促销的浙江好人、是喜爱大鹅的动物研究者、是教子有方把儿子调教成写得一手好字的好爸爸、是喜欢服用丹药追求长寿的时尚人士,如果非要说王羲之仅仅是书法家,而且是一位专为书法而生的书法家。王羲之泉下有知,估计会认为用这样的雕虫小技去评价他的全部人生几近侮辱,会愤怒地回敬:你才书法家你才书法家呢!你们全家都是书法家!所以说,今天大家再熟悉不过的那些“古代书法家”,多半不是以书法为主业并视之为终身追求目标的,这与时下常见的那些标榜“为书法而生”行走江湖的人大相径庭。
           搞文学创作的,三两年不写毛笔字或者压根就不打算去学写毛笔字,也不影响他吟诗作赋写小说,有的人说了,小说写累了临摹一下颜柳钟王苏黄米蔡,虽不说是挥毫泼墨龙飞凤舞,起码也算是一种休息,人家作家说了,休息的办法有很多,我犯不上在为构思故事殚精竭虑之后再去研究浓淡干湿提按使转,你要累死我啊!书法家就不一样了,不要说三两年不写文章不看书不去研究诗词歌赋,几乎每一次临摹每一次创作都是在研读和复习“文学名著”,你去翻翻书法史,看看哪一个经典的书法作品不是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除了《兰亭集序》,还有《祭侄文稿》和《黄州寒食诗帖》,前者是颜真卿为祭奠在安史之乱中牺牲的颜季明而作,后者乃苏轼由贬谪黄州三年的悲凉遭遇有感而发,这天下三大行书全是万古不朽的文学名著啊!这几年,只听说过书法界哪哪又在举办诗词写作培训班什么的,但你听说过作协时不时的就举办书法培训班吗?没有,一次也没有!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每一次大赛的征稿启示里都有这样一句:提倡自作诗词!但最后发现,绝大多数的书法家还是在抄录“大江东去”“归去来兮”“宁静致远”或“北国风光”,都在乐此不疲地“啃老”,放弃了必备的文学涵养和思想深度,结果是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逐渐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只是在凸显书写技能,一味地“炫技”,书法艺术的现实空间眼看着退缩为单纯的展览、比赛、获奖。书法创作是这样,书法理论与书法批评也同样须臾离不开活色生香活灵活现的文学艺术!主导并上演书法理论与书法批评大戏的当然是响当当的全国书学讨论会!那么,这个面向全国开放式征稿的书学讨论会魅力究有多大呢?远的不说,就八九十这三届而言,收稿量分别为1173、1021、1167,一个对十八岁以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公民开放的文化研讨类活动,收稿量始终在千余件,情何以堪!更令人尴尬的是,几乎每一届的书学讨论会论文集的印数都是区区一千册!是不自信?是自视清高?是高处不胜寒?都不是吧,同样是玩书法理论的,为什么上海的《书法》编了一本《书法清口》,首版就印3000册,这不寒碜人吗?仔细研究一下才发现两者的区别:一个是佶屈聱牙生涩拗口但却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集,一个是文辞优美寓庄于谐一卷在手便觉暗香盈袖的精美散文!就在书法界顶尖书法理论家和批评家呕心沥血精心打造的学术论文无人问津之时,文学界却有人跨界谈论书法!贾平凹说,“我觉得字要像文学一样,要有故事,要有情感,要有浑厚感,我不喜欢太秀的东西,张牙舞爪的东西我也不喜欢。我觉得字最后要简,越简越好,你看弘一的字,真好。弘一的字干净、清朗、简练、朴实,既不张牙舞爪,也不柔柔弱弱,他的字看起来线条很简单,实际上内涵很复杂。再看康有为的字,很有气势,内紧外松,四面放得很开,一看就有那种大气势,康有为这个人也是这样的。我对女人有一个评价:一要长得干净,二要安静,这就是好女人。现在很多人喜欢王铎、傅山,喜欢傅山的那种弯弯绕。喜欢傅山也对啊,那是他的一种风格,但不是说每个人都要这样,每个人的气质都不同,如果你的气质跟傅山、王铎本身就不一样,你干嘛要去学傅山”?汪曾祺也在《认识到的和没有认识到的自己》中说,文学和其他文化现象是相通的。作家应该读一点画,懂得书法。中国的书法是纯粹抽象的艺术,但绝对是艺术。书法有各种书体,有很多家,这些又是非常具体的,可以感觉的。中国古代文人的字大都是写得很好的。李白的字不一定可靠。杜牧的字写得很好。苏轼、秦观、陆游、范成大的字都写得很好。宋人文人里字写得差一点的只有司马光,不过他写的方方正正的楷书也另有一种味道,不俗气。现代作家不一定要能写好毛笔字,但是要能欣赏书法。我虽不善书,“知书莫若我”,经常看看书法,尤其是行草,对于行文的内在气韵,是很有好处的。贾平凹和汪曾祺两位先生的高谈阔论让书法界产生一道奇观:业内精英人士的“真知灼见”足不出户,“外行人”的“奇谈怪论”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但即便是如此,汪曾祺和贾平凹还是很难得到书法界的高度认可,无论是书法理论还是书法创作,尽管也算是有所建树,但距离获得兰亭奖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这一点,业界和他们自己均应该认可!但在古时候就不一样了,书法和文学没有像现在这样泾渭分明,一个人可以是文坛泰斗,也同时可以是书法界的顶尖人物!他们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几乎同时成为彪炳史册流芳百世的旷世佳作!比如苏轼,比如黄庭坚!颜柳钟王苏黄米蔡,古今谁不五体投地?还有李白,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这位是“诗仙”,其实李白的书名为诗名所掩,目前所见,对李白书法评论较多的当数黄庭坚,他在《题李白诗草后》中说“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吾友黄介读《李杜优劣论》 ,曰‘论文政不当如此。 ’余以为知言,及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盖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者欤! ”这则材料中,黄庭坚将李白的诗和书并论,说李白的诗“无首无尾,不主故常” ,这八个字也可以用来概括李白的书法。以黄庭坚的书法造诣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李白的行草书足可以跻身古之善书者的行列。经过唐太宗朝的经典化和宋太宗朝所刻淳化阁帖的强化,“二王”一系的行草成为书法至高无上的经典,我们不妨大胆地猜测,黄庭坚所说的“不减古人”其实就是可以比肩“二王” ,至少是“二王”一系的书家。以上事实说明,在中国古代,一个伟大的作家可以同时是一位伟大的书法家,或者说,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也可以同时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文学与书法艺术自古就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它们都以思想和语言为基础。中国书法的最高奖是兰亭奖,中国文学的最高奖是茅盾文学奖,能够获得这两个奖项中的任何一项都不是等闲之辈!不过,中国这么大,高手自然多,自这两个奖项设立以来,曾经获奖或几度蟾宫折桂者已不再是凤毛麟角!遗憾的是,迟至今日也无人能够同时将两个奖项收入囊中!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书法和文学骨肉分离各奔东西?与古圣先贤相比,又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穷尽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书法与文学这样由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到藕断丝连忽隐忽现再到分道扬镳渐行渐远又会让我们走到怎样一个万劫不复的地步?
           说一千道一万,文学可以对书法不理不睬,老百姓说话叫做,我离了你照样活的自由自在!可书法就不一样了!无论是书法创作还是书法批评,都有必要琢磨琢磨文学这档子事!首先说创作,现在所有由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的全国性书法大赛的征稿启示里都在提倡自作诗词,可你见过几件自作诗词?不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就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不是“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虽然嘴里也天天念叨“言,心声也,书,心画也”,但你从他的书法作品里哪里还能看出一丁点的喜怒哀乐悲恐惊?你看看历史上穿越千年风风雨雨流传至今的书法名帖,哪一个不是作者自创的旷世佳作?还拿王羲之王老先生说吧,若没有其人生积淀,何来的技法及内容,如果他只是像今天的中国书法家们,每天只是抄抄唐诗、抄抄心经、抄抄标语口号报纸,或是游山玩水后有点小感叹,他还能完成集名篇、名作、名家于一体的“三名工程”作品《兰亭序》吗?可以肯定,王羲之写《兰亭序》,根本就不是冲着某个国展准备几刀上好的宣纸开始熬更守夜,更不是冲着“天下第一行书”之名而进行的书法创作,而纯粹是一篇在文思如泉涌状态下的文学创作。因此,作品的前几个字很是拘谨,另外还有错别字和随意涂改等情况。若王羲之知道自己日后会荣膺“书圣”,估计书写时会严谨得多,至少会避免今之展览评选中那种发现有错别字就一票否决的尴尬,可能会抄好多遍然后留下一张最好的。问题是:如果是这样的“创作”,《兰亭序》还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兰亭序》吗?王羲之还是王羲之吗?当然了,中国书协那帮搞顶层设计的大腕也不是吃干饭的,他们已经注意到了文学修养太低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已经开始举办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诗词创作培训班什么的,尽管一个人的诗词修养文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但毕竟开始关注!
          第二说书法批评。古时候对于文章的题材没有十分严格的划分,不像现在这样,小说就是小说散文就是散文,过去的书法批评和书法理论也好,文学批评和文学评论也好,基本都划入散文之列!现在的书法批评和书法理论有三个十分明显的特点,一是“长文呆论”,没个万儿八千字就显得没有学问。看起来头晕眼花,读起来生涩拗口佶屈聱牙;二是掉书袋,大篇幅的引经据典,正文三五千字,尾注也是三五千,人家有钱人是炫富,他这是炫耀;三是炒冷饭,绕弯子老半天论证了一个根本就不需要论证的废话!古代的评论文章就不一样了,无论是书法理论文章还是文学评论文章,皆短小精悍且文辞优美,《尚书·盘庚》是国家主席的演讲稿,《曹刿论战》和《论语》基本就是“答记者问”,郦道元《三峡》乃为经典作注,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为札记,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就是一篇典型的文学评论,张岱《湖心亭看雪》比之随笔更加信笔,所有这些篇章,少者百字,多者不过数百字,绝不装腔作势扭捏作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绝对不说废话。正如苏轼所云,“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据说最新出炉的中书协个人入会细则规定,搞理论的人要想通过发表文章加入协会,不但最低要在指定报刊上发表三篇以上理论文章且每篇都须在5000字以上且需要符合学术规范!5000字是什么概念?学术规范是什么概念?指定报刊是什么概念?为什么要把东西搞那么长?长很好吗?《书法》杂志社的杨勇先生说过:平时我们会看到很多论文,字数上很具有规模(绝对在5000字以上),有大量的参考文献、注释等,非常符合学术规范,但看过之后要么不知所云,要么看过等于没看(用大量的文字证明了一个不需要证明的问题),这些有文字数量但没有质量的文章,很大程度上都是各个单位量化考核催生出来的泡沫文章。古代那些语录式的书论虽然看似简短随意,但对于书写实践、书法奖赏等多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所以,今后的论文评选在学术规范的要求上是否可以有所拓展?比如,放宽论文字数的限制等等,毕竟我们需要的是有新意、能独创的好的论文。现在书法理论界有一个人人心知肚明的潜规则,好像文章太短就显得没学问,不大篇幅引经据典就显得没读过多少书,所以搞得文章越来越长读者越来越少! 现在微信微博微电影大行其道,进入“微”时代以后时时处处都感到“微”力无比!人们普遍在见微知著的同时感受到微言大义!古人的书法名作早就在启示我们要“短小精悍”!《平复帖》9行84个字,《快雪时晴帖》4行28个字,《伯远帖》5行47个字,《丧乱帖》8行62个字,《姨母帖》6行42个字,《奉橘帖》2行12个字,《鸭头丸帖》2行15个字,《中秋帖》3行22个字,就连卖了822.9万美金的《功甫帖》也才9个字!与我们每次可输入140个字的微博相比,古人的“微”力远在我们之上!折腾了几千年,我们现在才知道“微”力无比!可我们的祖先,尤其我们书法人认可的各位列祖列宗,当初就看清楚了这一点啊!我们是一个喜欢“大”的民族!在我们的企业纷纷起名叫“宇宙”、“巨人”、“神舟”、“全球”、“环宇”的时候,人家却偏爱“微软”、“松下”之类!就说书法吧,当我们为古代这些碑帖所折服的时候,却都忽略了他们大都是“三言两语”、“只言片语”的“小纸片”!我们每一次书法比赛都必须在征稿启事里反复强调“作品最大不能超过六尺”!言外之意,如果不作限制,怕是丈二皮宣也铺天盖地!尺寸巨大还不够,为了感动评委,作者还刻意以字多取胜,恨不得在一平尺之内把《毛泽东选集》书写一遍!还有的选手一次国展就投稿290件,光参展费就花去一万多元,不由人扼腕长叹!中国人太熟悉苦肉计了!
         同样是书法理论和书法批评,为什么《书法清口》能够畅销?他不也是一本书法评论集吗?他不就是《书法》杂志“卷首语”辑录成册了吗?其实这里面也没什么猫腻,无非是作者让原本枯燥的东西“华丽转身”成了一本散文集!一卷在手,你没有感到自己是在学习书法理论,而是在看一本文辞优美的散文集!书出来以后很受读者喜欢,“业内人士”和“局外人士”均给以充分肯定高度评价,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专门从事书法专业报纸编辑工作的(再准确一点说就是专门从事书法批评与书法理论编辑工作的)姜寿田先生的评论,他说,胡传海先生“接手执编《书法》杂志后,他对《书法》杂志的学术定位做了有效的调整,积极介入当代书法创作,并对当代书坛予以深度观察批评,以时评与言论树立起《书法》杂志的学术大纛!而尤以胡传海写的《卷首语》靡被书坛,为海内外书界瞩目!其文老辣,戏谑又不失冷幽默与正义直指。有民国时评杂文之隽利与真魄,也有清流无所忌惮的自傲!此中文人自傲与自雄毕见!这正是文坛书坛所缺乏的!”,还说,“胡传海《卷首语》续海派文脉,扬清流士气,啸傲书坛权贵,激浊扬清,微君又其谁耶?”这不又是一篇精美独到的文学评论吗?
% |5 f, |% M. G
发表于 2018-9-4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9-29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家抄录“大江东去”“归去来兮”“宁静致远”或“北国风光”不好吗?这叫“啃老”?这就是放弃了必备的文学涵养和思想深度?我不知道楼主是何意思!楼主是否给我解释一下“大江东去”“归去来兮”“宁静致远”或“北国风光”等等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及人生哲理、人生观、世界观!楼主难道要书家都书写恭喜发财、红包拿来这种俗不可耐的句子?为什么书法称为高雅艺术?雅在何处?千古流传下来的文学名篇就是经典!文学与书法是不可分隔的,文学因书法而发扬光大,书法因文学而锦上添花!“言,心声也,书,心画也”由此对于文学与书法和书画的关系可见一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