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599|回复: 6

陈振濂|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缘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从二十多种颜真卿楷书碑志的按年龄排列、
到回忆沙孟海先生曾经不一概赞成
小孩入门必须先学颜、
再到我从颜公《刘中使帖》中真正理解“颜筋”之旨、
又到在鉴定收藏界对颜真卿(传)
《湖州帖》因少“筋”而遭鉴家质疑、
再到在美院教学取《祭侄稿》
为范本却有意舍本逐末、
去追究勾塗划改之迹并专注求“筋”的彻底表达
我以为,
书法名家名帖的审视、
甄别、鉴定,和学习临摹教学,
十分需要培养起书家一种"通感"的审美把握能力

) ]! `, X, b1 I6 a) e7 c$ r6 I0 i& K

6 j* x  P) S) Q8 J9 e
$ j5 }! i+ L! P4 x" ~5 P
eafeb72132dadeca39b2af91f595a4bb.jpg
" q& b$ C( }5 g! U0 ~3 i; F
颜真卿
709-785
2 ~, D$ ^8 D/ Q& @
说不尽的颜真卿
陈振濂3 A& k1 i; m6 i, h7 c

9 ]: C% C% B* k( E1 _
三个多月以后的2019年1月16日一2月24日,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将举办“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特展。预告消息一出,业内亢奋,书法圈和收藏鉴定圈人士奔走相告,以为必是近年来水平极高的“极品”展览。尤其是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同期向日本借展镇馆之宝颜真卿《祭侄稿》,是首次赴日亮相,更是令大家无不欢呼雀跃。
' h' W5 h( A  L/ k; J7 ]

) B1 k, J) J3 f# y" U3 p6 Y 3ea4dfa9dd1c50a05f13b33d2a6d58c1.jpg
% j9 N8 |( q+ Y  b
4 b: K* j1 z# c8 M3 z 336eaddb57433d67ec0d2c08f5f75325.jpg
: ~7 a$ N! f& d" X' i
4 s& _  \) G  N3 ^2 p- v 67cc809910035bb6ab869699f459ced4.jpg - g& f) q" m& c$ r# u+ A
' _/ ]4 |- }+ R9 S
f877829dd158891bec271ad32c10461c.jpg / z+ K8 c9 O3 [: Q2 o- M( Z( ?

1 O* u0 H, W; Q d15bd2b2a1992f4bbccb19749fdbdbc5.jpg
" U. C# L7 D6 D- Z8 [
# @  q7 @- `7 I% X7 x1 [ 46a0178ae9dec90add3a5232d756b4d7.jpg
1 @1 t' R  R. t( d2 [' J$ o" H$ Q& V; Q! O. @; @4 _5 W2 g
9cd64f01df7b954a8fb94645347b298b.jpg : W! ^: ?7 c- ]- I" f. S  n* C

; |* ]3 t! M  `% k6 T, f d20107fba790b080747880da192ec25c.jpg ; Y6 k' e+ T2 x, I) e+ S

8 M* F/ U2 n1 O1 r% k b1900b28c70684544e38f04a7f48f4f0.jpg
3 T) e$ o2 S; M% N  {0 S% R7 S1 m3 C4 d. w$ X
6d583c4e7428191f646498f0591bfe7f.jpg
, G' c: s% B9 n" T: L# O1 I
2 s- K0 S$ U/ t' B/ _. ]! E 7c41a402bd0c888ad17d2a82ccd8a9dd.jpg   |8 y, g0 j2 k' n3 ^

( @' ^  i+ p) ~" S9 Q/ G 8651aa7393b98953201ac9d3b3da2b9b.jpg 0 ~/ E; m& a+ u, p

+ Q6 T( u7 v& `) B. w# r 228e49cd99fd9f5d3ff8c8e737b43c67.jpg : |9 f. w" Q4 Z3 K# p: Y
! |3 A# J$ x0 B
695e550668bc63db35ea80dd3565fcde.jpg
0 W  {* v1 C+ o8 D
8 r) c! T  s; W 108686e9763d8c096578a3d09d42972a.jpg
, w5 l7 A' e! d  U: T
$ J- Y4 m7 b! ~/ a! z 202e66b2b60474415fe4b436b4e91898.jpg
; I9 T3 Z" ^' R/ t
8 C2 d9 C- B  N/ F' u 6bc21e4e0831187a9967a5e97f56b232.jpg
' @: ]' k( t6 P2 }0 G) e( v/ H5 _/ `* T2 W$ A' s5 H
04dc38ee276a59eed7b6c58348940286.jpg 3 X0 s2 P- n! h: e9 N

3 q& T% b7 J$ P 4d9f954c96cf5867291b4a914897fec4.jpg 1 `, [8 k4 `5 x& _2 \# P3 k
3 Q5 M' {9 L' Q! v
fa6d6b99f5bf075875cbcd523a6dba5f.jpg   t5 R. U+ ]* N; H3 _% P$ H  @' O
← 左 右 滑 动 观 赏 →
唐 颜真卿 祭姪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 d4 k( w! m( ~. b
1a9273859c3f37411298a2460472f4b5.jpg 9 L& V% v+ F0 S9 d( i

" f8 I# N$ W7 s$ @% o8 P$ S+ S6 l cdd1d0c2b9fc200ba12be6784d998559.jpg
9 ~5 t& s' J2 y8 W
) ]# E1 n2 _8 d5 p fa468f09f2f452463f3dda7d91b374cf.jpg
5 z9 A8 B4 H4 \: w3 W* E' b8 v
唐 颜真卿 祭姪文稿( w0 D. L2 i* n* a% D9 z: u: T! w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O" L3 M- j9 F
颜真卿是少有的与王羲之并驾齐驱的旷代大师。他的历史功绩如巍巍高山,这在别人或许是一句客套话,在他却反而是一句犹嫌不够到位的庸常评语——“巍巍高山”竟是庸常评语,这让许多书法家着实想不通。

+ V* s% }7 A& T* p/ @
王羲之的贡献,是在两周秦汉金文篆隶章草的书法“古风”笼罩下,以一手优雅的、舒卷自如的行草书,亦即是史籍所载王献之建议父亲要“宏逸”的独特的新书风,走向魏晋的“草”与“楷”。
  u. P1 D. N+ ^: c5 }  Z/ M  g

# I+ z/ H4 P+ F
5 x3 {3 a, w: E' W6 f& a
0cfba1818c4fb9fd7d069bb0d76758d0.jpg
/ c+ s8 i: G! g
(汉) 《张迁碑》(局部)

; ^1 ]9 l1 E, T. C
草书本有后汉张芝,楷书有三国钟繇,算起来都是王羲之前辈。但唯有王羲之,把古法的草和新体的楷作了一次千古未有之融合,形成了魏晋行札书的体式,统治了三千年以来的书法史。这样不世出的辉煌业绩,当然是震古烁金的。

. E: r: b: H% b& U
  G0 v" g& S$ e1 X/ a- s  S
8ad50768db6c7485a252404c30b4d168.jpg

; o0 }& t& W/ p  }# }
(三国魏)钟繇 《荐季直表》
; u& F2 g' @$ M0 S+ ^( n  e
9 U7 j; Q7 B; P# S
  d0 t/ i6 P2 m- e/ b2 Q, @$ L
2a616912643fd7fa61529fd6bc80ad3d.jpg
9 x0 z9 f! N) D( K7 m+ }/ b0 W
(晋)王羲之 《何如帖》
颜真卿的贡献,在“草”与“楷”之上又以一种非常超前的艺术表达,分道行远,以一个古来文字书写实用时代无法成功的“艺术化”方式,塑造出了唯一的“颜体”特有的典范。
' l( f# g- {0 G& T% z: `
+ t  l' i$ x9 A1 o: L9 U
190dc553b07611f3a77c33126130958e.jpg
6 Y4 o* a( S6 y! G  _# G3 v/ k  S
颜真卿《东方朔画赞碑》
8 l+ Q0 G( b: M4 e# [; [. ~+ O
即使是同为唐代名家的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徐浩、李邕直到中晚唐柳公权,这一连串的书法大咖若真的排起队和颜真卿打擂台,也基本上是望风披靡、无力抗衡。颜真卿有此入出凡超圣的修为,自然足以为万世所敬仰。

/ v5 y  C. ^9 ?. ^/ o2 G% Y
8 Y+ N/ r5 |9 U6 p3 C+ a9 \- K& o

5 P! u1 s  j$ x7 h! E
fa8c2c3c09d6c52bef093cb1399fb48a.jpg
( A; S* o& b. E- G, Z6 T/ _
徐浩 《朱巨川告身》

  \, z# ~6 a. {% M1 |
颜真卿最负盛名的当然是楷书,“颜柳欧赵”,向来是清末民国以来学书入门不二经典,尤其是国民小学课本中约定俗成的规范。论时间,应以欧阳询为冠,但多少年来大家不约而同都奉颜为尊;似乎是获取了大多数士大夫读书人的心。
2 [4 N& r% x2 c; [, p) ]( ~( \5 @7 Z
有人把他归结为忠臣烈士,万古一雄;因为欧、柳无此节烈,而赵孟頫更是被指软媚,故尔颜真卿在书法史上的“首位度”稳稳当当,更是实至名归了。
2 [8 X8 y2 ~' G% p- C! O1 K. \

' f1 f/ n% l. _& D9 A: T: K
b003884574a75f5635daf896d36dffd0.jpg
: [7 o% |2 @* A+ E2 z3 m
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 d) L/ ]. W5 T/ j: U$ d
颜真卿楷书的最大贡献,是他把唐代楷书作了自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以来前所未有的、彻底颠覆的大改变,这种“颜家样”的独特性,自有楷书以来就曾未有过,故世称“颜体”,有明确的独创性。千古一人,无有其匹,当然是大师级的人物。但还不仅仅是如此。颜真卿竟更能把他的“颜体”写得与时俱进,八面生风,随时新意叠出,这又是他的独门绝技,欧、虞、褚亦不及也。排列一下:

1 I3 ?' o" W, B: A* D: J" `& B
34岁书《王琳墓志》(741)
43岁书《郭虚己墓志》(751)
44岁书《多宝塔碑》(752),进入颜体的成熟期
45岁书《东方朔画赞》(753)
50岁书《谒金天王神祠题记》(758)
54岁书《鲜于氏离堆记》(762)
56岁书《郭家庙碑》(764)
62岁书《大字麻姑仙坛记》《臧怀恪碑》(771)
63岁书《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宋广平碑》(772)
64岁重书与三书《天下放生池碑》(773)
65岁书《干禄字书》(774)
68岁书《李玄靖碑》(777)
70岁书《颜勤礼碑》(779)
72岁书《颜家庙碑》(780)
……
1 G# v! X$ O  J3 o+ G& `, f7 `
$ Z  ?, C& e8 H8 k3 S
, n9 V, n8 A3 F
7652af66a5b7a6cfea263df8a9b1ec9b.jpg

: V9 m0 o! _) A' a& S
34岁书《王琳墓志》(741)

9 U3 S; c7 J) M2 I0 i
; r0 g! o' {2 `& ?' J
5a0a28ff1a86b1f9acb402dbb2263c7f.jpg ( j# R" V4 E$ Y  H% u% W
43岁书《郭虚己墓志》(751)
6 r: m0 ^0 X' G9 r& K* v

* j- ^& k1 L, ]* h( O6 X, ` aa70b4f692c305d78d5e8457c15fbebe.jpg 6 `6 q5 \' z) _2 u
44岁书《多宝塔碑》(752)
  q1 n- i. y3 f" n. X$ D
: W6 Z/ X  l- i- ]
316fbce8c9f8242493d15d30d9cd0abf.jpg * @' A8 R+ A4 A' }& ?
45岁书《东方朔画赞》(753)
" q1 v& m0 o% ^2 q9 q1 N2 `
8 {0 Q+ \, c9 L: M! C! d3 K

; O% w6 P8 w! _8 |7 q1 z1 G d2c38ae2d5c05b157528f08bbf5b1d1c.jpg
' R3 B! K# f/ C1 z1 b
54岁书《鲜于氏离堆记》(762)
) `, E" M* h2 U. w7 v+ m& e" E
0 B2 J5 s7 p9 v
6 G* t! D8 H$ `- v4 K8 Q
95f7d02f288de6581e43423eeab9ea5d.jpg
  R0 u$ E" ^2 o% z2 S
62岁书《大字麻姑仙坛记》(771)! @* x0 z1 s3 z' f
9 O" W. ?5 U* U9 D$ h, {
379b69b4759aff9c86826aea0a01b40c.jpg
1 Z+ P5 k' z$ @: T& [
62岁书《臧怀恪碑》(771)
# Q2 G9 ^9 o9 V: r* C3 g% N7 ~
0 c9 `: e# z9 d2 i0 G2 B1 D! I
e9a6029c8c83d6f1af94f00867078c8c.jpg ) f4 A0 B4 P4 V2 |0 E- F
63岁书《大唐中兴颂》(772)( t2 q/ K8 {+ L: `  l" W" a  r6 q
0 _8 {! w8 ]. n" o
: l! n# G4 s* l6 S& |
9edf601616b5dce20c19fdb1e453b5c1.jpg
  ?2 @' ^. R# s* u" e2 y' n3 B, L
63岁书《元次山碑》(772)/ ]2 v1 W' `$ o. e5 U2 z6 v

; f' j4 B$ r& h) G8 o

1 C  [7 h  @- H ecf64e270d59f032a1de6deffde3263b.jpg
# ]/ x1 v8 a1 @
63岁书《八关斋会报德记》(772)
, v* E5 Z  q' q4 L! l& l% M* n# |9 D
3 s4 k8 C8 @" j# {8 J! e: a/ l

) Q' _7 u0 k" [% i 92b3e34f286b5a60fc101f898ac034c9.jpg
- k7 F) X, R% M7 v! Y  o
63岁书《宋广平碑》(772)

. n$ `' V3 D5 c. \ f9727c8c3371007a137a22e889c8e7ff.jpg
9 x1 T& N9 ]- I1 f6 Y
65岁书《干禄字书》(774)
3 V& J( `( y  r

) {, f" a- H; e) t! x
$ l- p: X1 L- e( v
088f0a9d3f9596fa99b8b15fef80199a.jpg ' Z1 w( e- d0 T) Q3 n1 o' r. v
68岁书《李玄靖碑》(777)
$ N1 n" x0 Y- b
+ M+ V' q! P2 B# ~8 T% D5 W
40ef7ff7a4de2bf82089d3c14889e06d.jpg
0 s! R3 h/ `1 s! l
70岁书《颜勤礼碑》(779)

+ q3 N1 K- u% E 73c784a37214ec1342a7c2eec8ae2420.jpg
5 N! B% O9 Q) W& W6 ?+ a
72岁书《颜家庙碑》(780)
; }& v/ X! \* D
据此排序,乃知颜真卿在一个世所周知的固定的“颜体”个人风格中,竟有如此多的变化。从三十到七十岁,横跨四十年的楷书面貌,既有循序渐进逐渐变化的基本轨迹;还有对每一作品的独到把握。

; H0 ]- Q( J0 {$ `: C2 h
对传于今世颜书二十多件的分析告诉我们,除年龄作品前后变化差异之外;在63岁时一年之间的《大唐中兴颂》《元次山碑》《八关斋会报德记》《宋广平碑》共四件,如果比较一下,互相之间风格差异仍然极大,并无一重复雷同。

& H9 ^3 M8 M2 m" z  o

, ]* c6 U/ F) L c01b80e578853c128a2288b66f4753b2.jpg , |1 y5 [4 Y; I9 E; {& J" `' M) X3 H
颜真卿《大唐中兴颂》(上左)、《元次山碑》(上右)、《八关斋会报德记》(下左)、《宋广平碑》(下右),字体分析(均书写於772年)

5 t. p3 f' Y0 @7 e- j# o+ c
这就是说,颜真卿看自己的“颜体”楷书,不仅着眼于“体”以致生千篇一律千作一貌之弊;而是针对每一作皆施以独特的匠心和形式语言。这样的创作意识,别说在唐代绝无仅有;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对照那些充斥遍至的奢谈千人风格而极度狭隘顽固的书法观念,也同样堪称绝无仅有!

' Z6 p4 r3 ^: ^
- \& A% }7 N! {, j
f030d01c8e1a337d05dd9e6c5d73acdb.jpg / n( u% ?: E' `  r( j6 f$ q) E- x
颜真卿《楷书竹山堂连句》

# E4 H1 s: @7 U- a6 ]
看颜体如果只看到“体”,那是很外行的做派。而把二十几件名作排比起来,领悟到颜真卿在几千年前即已先知先觉,成功实践了我们几千年后才费力提倡还遇到很多不以为然误解的“一作一面貌”式的艺术创作要求;这样的超前几千年,有哪个即使也同样拥有领袖群伦地位的名家所能达到?( W; V) G8 f* k( \% D, ?

0 i( j) Q% |. V  S
这还是仅仅就颜真卿的“颜楷”碑刻论,如果还综合传世墨迹本如《告身帖》《祭姪稿》《刘中使帖》和刻帖《争座位帖》等等,那又是一个多大的书法世界?以一人之力有这样的覆盖力影响力,自古以来,除颜真卿外并无第二人。

. g5 ~; V. ~/ y
% K6 G* T  G% C2 H5 Z( S* X
49a07c7c080e1682ca05d8d529d6c67e.jpg 9 V7 X& J5 L6 p: e2 _  P2 S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 q  Z9 q' U  f3 R. @

. e  V* O4 M$ u  H& ]7 n( h 8e957bd2127a5bad177e08031d02826b.jpg
% ~4 `; y& ]. M( Q: u# D3 I# s8 R; A
颜真卿《祭侄文稿》
. u0 N- i8 j# u1 |# ]5 ^& F

4 Y4 f( P: Q8 T; g+ p+ Z e9d9614c84e090dca48085ad19181e36.jpg # N3 L- P! z8 `" P
颜真卿《刘中使帖》
9 A0 U3 }# @" p% x6 I! n6 u
581941bb81ceb2c20aa1dbec17d10d6d.jpg - i0 B0 F+ h& R
颜真卿《争座位帖》
* a8 n- B4 t1 O8 v# X+ t
故尔这次东京展的展题,提法是“超越王羲之”。初见时曾颇为踌躇;学者思维讲究严谨,王右军、颜鲁公分领不同时代,历史功绩也不同,原无所谓谁超越谁;但仔细一想:论颜公在一个楷书中的“一作一面貌”的强烈视觉艺术风格表达,这倒的确是王羲之时代也没有过的。“超越”云云,似亦不为无据。

) d3 \* h4 Q/ E, @

9 d3 a% c  S) l/ B* N- g! _$ W e4176256d57c073df1f05cdd2dce89c4.jpg
2 a9 q9 J. Y. n  c# X+ y
东京国立博物馆:“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
展览海报
$ e8 C' R9 Q$ J) s6 d4 B
颜真卿的楷书开宗立派,千古一绝,他的行草书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祭侄稿》当然是首选,还有《祭伯父稿》《争座位稿》,合称“三稿”。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展时作为广告招贴宣传的,正是台北故宫藏的《祭侄稿》图版。表明这件名作是他们此举的一个最核心内容。

/ W2 a) J# {& w; u3 W- f" t$ a
我少时学行草书,也是照老辈人的规矩,先学《祭侄稿》,以求“取法乎上”,但一直找不到感觉,困惑不已。后来想想要不就《争座位稿》吧?再后来又是《祭伯父稿》,轮番试了一圈,仍然不得要领。6 K* b6 A2 Z3 r# j, X; A

' `5 d/ f) w; L# \) l! U* [% u

% z8 Y) s- \" W. y b1b1d476a8c6402f9cd8748b69fc75bd.jpg 5 V( w  Z+ b- n) ?( }' A$ Y
颜真卿《祭伯父稿》
5 G9 d* H$ y; F% s! o$ j+ M
偶然发现颜真卿有一封手札《刘中使帖》,大为兴奋。首先想到的是在初学入门时,老辈书家都告诫我们,要学堂堂正正之象,颜真卿自必是首选。还有一个老说法,叫“颜筋柳骨”,颜真卿胜在“筋”,有弹性;柳公权胜在“骨”,清峻削拔。对照字帖,印象也八九不离十。

6 z2 d; N3 F# m+ B) ~ e5e9ecf7c1a2ced792f9a00a9e1f6e59.jpg
1 i( R. O- i, |" u
柳公权 神策军碑

- y  h4 C+ H7 q
但少时侍奉沙孟海先师,每有家长带着十来岁的小女孩拿书法习作来求教沙老。当时初学流行正是一水儿的颜体。家长孩子走了以后,沙老对我说:很清秀的一个小女孩,怎么教她写一手重浊的颜体?我当时回答:颜筋柳骨,她老师和父母肯定也从旁听到这个说法,于是随大流。但学学颜体之“筋”,有力度有弹性,总归不坏。
( q- e9 `. _/ i2 B0 l. E
殊不料,沙老却非常不赞成。解释说初学儿童,写赵孟頫也并非不可以;至于筋骨,那是要有相当基础以后考虑的事,现在横平竖直,才是第一要紧的。这在当时很让我惊愕自己的粗心大意。

+ C6 j1 r, }5 S$ o  y' D# @
楷书中的颜筋,有须眉男儿气,但也易浊。“叉手并足如田舍郎翁耳!”这是南唐李后主对颜体的批评。而米芾则更论曰:“颜书笔头如蒸饼,大丑恶可厌”;又“颜行书可观,真(楷)便入俗品”。这些批评,或在精神上与沙老的议论脉息相通?但颜楷雄强重拙却不惹人喜欢曾是事实,那么“可观”的颜氏行书何在?得非《刘中使帖》耶?4 }& f) e9 s" Q% ^
- a" I  c# b. ^  P* L  |" b: s
) H. s- P: P; ]4 q% C- M
颜真卿《刘中使帖》

/ R- }3 q7 ]" Q. m) D
旦夕揣摩品读,乃知此帖为不“入俗品”、不“丑恶可厌”、不“叉手并足田舍郎翁”而又有充分的颜筋特征的绝世妙帖,于是,每日反复临习,自谓得其精妙。今日拙书行草中,仍然有许多《刘中使帖》的笔法意识和痕迹。三五行字而受益良多,或正是得益于当时沙老的随口点评而悟得大道所在也。

8 @8 h3 o2 y1 _) D  N8 r
“颜筋”是十分重要的,无它就不成其为颜真卿。比如颜书传另有一札《湖州帖》传世,但因缺少“筋”的弹性线条和专属笔法,终不为后来者追捧;以至鉴定家们多认为《湖州帖》系北宋米芾临颜之临本,已非颜筋本貌矣。
5 b7 ]8 B5 X3 k6 B2 [2 K

8 f) d8 X3 D6 A) k
e176589608504f7fcb5bc49609230980.jpg
/ e: @5 H9 _9 U( Z0 w1 `# A
颜真卿《湖州帖》

& G6 W3 C6 B0 W4 z/ S6 N
由这个“颜筋”伸延到现在的当红名角儿《祭侄稿》,或许悟性所得,另有一重新境界也未可知。二十几年前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上本科生课,讨论颜真卿。让学生们拿出《祭侄稿》印刷本,当时还只是黑白印刷,字帖纸张也很差,只能看一个大概。

/ @6 x: g2 {2 I3 @
但我指着字帖中段的几处勾塗划改或墨点示错之迹,说在颜楷二十种正书字帖中找"颜筋",不算本事,因为辨识度高。但在《祭侄稿》手卷各行各字中找“颜筋”,要有一些积累了。一个短竖,一个绕笔,有“筋”则劲健,无“筋”则坍塌;有“筋”则强弩射千里,没有则疲沓软弱甚不足观。

! ^: \; e' N# T% @% j$ o
但最有趣味的,是令学生们专门试试临一下这些勾塗划改点误墨团的笔画,看看在一个并无文字意义的划线过程中,能否感受到一种"筋"的弹性美感?我摘出的几页如下,共七处:; z. O9 @) g0 R4 Q

* S* D+ i& U+ W$ B- v
“每慰人心”前有四字被圈改;

/ g/ [7 h& h0 Q* @) q. K+ r9 M5 l
+ G, T1 h) O0 x6 F- K, t, ^
* \! ^: R' g( f3 J* b6 d
1a84b5b4103d23423ffe32d5dde29dab.jpg

9 F9 e- D+ [% X( K

5 F: U& r2 y1 a$ C0 k  \
“尔父”下有密集涂抹方块;
3 J" ]% \6 e# O% C3 M* E$ O
  i4 ^: N$ K$ ?" U$ N' [# h
, m& d. e/ u; P) L, K) A
% J% z; T: n. D. r/ Y, a% P/ v* V6 J! b
a1299dd89510d1e161259139566b1da4.jpg

$ }. t" s* J/ Q" T* r

8 A, S, K; c% d7 g
“贼臣不救”前有六字长线条圈改;
: [1 S& H% q8 t

+ X; I+ A, n4 |) {/ u
7 g$ M0 W$ }' i- Y4 l
f9f9cdc612c8d147d4be9eb4e45f380b.jpg
, s* ?6 M0 J$ B; n# ^
- ]/ l: A1 ]! S7 f& c7 t
“移牧何关”中有三字、二字圈改;

- H( g3 l8 G" X6 s3 H& r. B- }) P
+ S8 x8 ]9 J( h2 m% l

6 S9 j: G5 P) l' j. s3 p
27bcf5945277d06845659acdee76ba4a.jpg

: T7 j7 x( ?1 Q; V% Y" {! L: V# T/ x

  U6 B4 s% x0 _6 X# ^- H# z
“携尔首櫬”下有四字塗改;

* b4 T$ v- J+ v$ Y8 a- `9 }: d
" ?* N; q' R1 ~7 O" F

+ B1 i% X3 b! i& p8 V5 a% n! F
ccaa9110d9f6ef3dfb02c6a4fa2ee8e1.jpg

+ ~' p8 u$ d/ E) U; f

4 i" |, x( e" Q$ _1 u! q
“远日”侧有二字及以下塗改;

& A+ g% p9 N' ~. @' f  K' K: q
( [6 g$ o' C# a6 i
/ {0 m- c; y- T  W7 j4 g
f6c3eb52a7a849447c03156d3d765179.jpg
) x$ M2 |+ C, I

. d, N9 ]# @" [; G. v
“幽宅”后有一字塗改;
6 k- K$ x) }9 L- _

9 r$ k* ?$ W$ Y- t- b( A, T; k
) @  i( {( S  P, E) h2 E
987985290ed8987dcdcf863b6ec2dbda.jpg

2 C  X) ]3 [- Z) }1 v8 ~" u
: ^1 m. H; s  ?- O
学生们最初是为了连正字都临不准而大伤脑筋,老师居然还要逼着他们去关注摹仿塗改圈改,自然都觉得大谬不然、一脸的不屑,认为是陈老师在戏谑他们。但在孤立的勾塗划改尝试体验之后,忽然觉得这个练习其实十分有难度。因为这些塗改圈改的笔画墨点,看似不正规,其实都隐含着大师的笔法动作,没有一笔是疲沓软塌,而是“筋力”弹性十足

: e# X9 e( F: K, m) n4 k
摹仿并不容易,反复多次也达不到原帖的质感。我当时就告诉学生们:“巧学习”不是仅注重写字技巧,而是不放过任何机会和可能性来理解和培养审美感受还有判断力。

5 ?/ a8 G* M. y5 N  y+ ?3 ]2 N8 z
多少年过去了,学生们当初在课堂里的畏难、不屑、惶惑的表情,还时时浮现在我脑海里,成为我的四十多年书法教学生涯中一个非常有趣的记录。而从二十多种颜真卿楷书碑志的按年龄排列、到回忆沙孟海先生曾经不一概赞成小孩入门必须先学颜、再到我从颜公《刘中使帖》中真正理解“颜筋”之旨、又到在鉴定收藏界对颜真卿(传)《湖州帖》因少“筋”而遭鉴家质疑、再到在美院教学取《祭侄稿》为范本却有意舍本逐末、去追究勾塗划改之迹并专注求“筋”的彻底表达我以为,书法名家名帖的审视、甄别、鉴定;和学习临摹教学,十分需要培养起书家一种"通感"的审美把握能力。而颜真卿正是因为拥有如此宏大的传世作品体量和种类;于是它正可造福于我们,并且已经创造出了一个可以让我们肆意驰骋的美学世界。
8 E7 |* m: ^- H1 ^

* l" V/ `  U& S
来源 | 桃花源Utopia
2 Q2 V7 n+ D' H1 b
0 V9 q3 W, A' r: S

3 H- E9 q) k9 |: d( p3 ^
声明 | 图文来源网络,旨在分享传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文仅代表原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三十日内与书艺公社联系。

) ^& k. U, h% P) r, D, z: ?1 [
关于书艺公社微信平台/ s- e; c, \9 g' s. D9 l
文章投稿、合作事宜、客服咨询
# E9 q5 I  y% h0 m' I请加微信(shiyu798)
) o' V& ?' B- y

# q# {) U' I# G1 |1 B+ G0 _2 p' s0 o1 P
e9d9614c84e090dca48085ad19181e36.jpg
发表于 2018-12-6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3 [( h$ t! q$ L' Q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2-1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手有多难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2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颜真卿分领不同的时代,书法历史的功绩也不相同,从中国书法层面上看无所谓谁超越谁!但非得要分出个子丑寅卯来的话,王羲之依然是颠峯!这是不以书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书展主办方说颜真卿超越王羲之似乎有夸大不实之词!其目的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而已。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1-25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 兰亭序》3 Y' G9 M( p7 I$ X( b) _
' |7 n0 Q) ?  t4 Q( e4 d
) ]. n4 ]: K6 L9 D8 x* h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A; Y- `+ e8 a3 _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0 g/ b- I  q0 b% H$ M8 o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 |/ s' k& H2 J6 J6 y3 X* W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6 t1 i9 [0 L+ c- \【作者介绍】
: S4 e. e: V, w; P6 x3 a7 ^4 i! ^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无锡,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4 w* G% L7 J8 }8 ^* a+ k
【书法成就】
+ E# Z* C; k' c* J# z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世人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有关于他的成语有入木三分、东床快婿等,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1 ~# e' w/ i( o# a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 w5 m% {* R$ \3 Y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当代留美书法新秀刘铎曾赞叹:“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7 L# @% n) L" ^2 t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今人沈尹默分析说:“羲之从卫夫人学书,自然受到她的熏染,一遵钟法,姿媚之习尚,亦由之而成,后来博览秦汉以来篆隶淳古之迹,与卫夫人所传钟法新体有异,因而对于师传有所不满,这和后代书从帖学入手的,一旦看见碑版,发生了兴趣,便欲改学,这是同样可以理解的事。可以体会到羲之的姿媚风格和变古不尽的地方,是有深厚根源的。”(《二王法书管窥》
" u* U4 G* T/ e( x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当他从卫夫人的书学藩篱中脱出时,他己置身于新的历史层而上。他曾自述这一历史转折:“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 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不断开拓视野、广闻博取、探源明理的经历和用心。9 J% _1 d/ H% i- `; k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唐代张怀耿曾在《书断》中指出这一点:“剖析张公之草,而浓纤折衷,乃愧其精熟;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2 i: U) R* J" i+ Z. H3 x9 H6 v- M
【主要作品】
$ I3 n2 T' p- R一、草书
3 [. X  q$ @4 q% b《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龙保帖》《上虞帖》《长风帖》《贤士帖》《飞白帖》$ u- J: U/ p2 ^* Y; A
《平安帖》% Q; t' ~* j4 f+ x9 k
二、行书
6 T1 {& r, T; Z* W% v; e2 A7 |9 ?《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
; d2 ]" X2 i5 R& W8 O3 t& @《孔侍中帖》《寒切帖》《远宦帖》《二谢帖》《雨后帖》《秋月帖》《都下帖》! H2 H, z1 E$ d$ E! Z. G
三、楷书7 N# m7 J$ h" o2 v% `) n9 l1 R6 A
《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佛遗教经》        # i& y% u1 G  o6 ^
【文创背景】0 |% S# {$ B. W4 E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9 a8 c. x: S2 d  V5 @9 z; x【散文概要】
3 C6 c3 x9 P% {3 V, h0 `9 M: j  本文是一篇书序。文章先序兰亭修楔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做诗的缘由;有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景,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是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经过,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同时,作者善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U" _6 N# L% u" D
【散文简介】
9 V/ T" G! l' ?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4 Z9 w, O5 L' m: V5 |* [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2 {: ]$ x( g3 D1 A6 t! V, L, a7 _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 `6 z+ J) ?. I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 v$ G+ g/ L# l( y' I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F# @% W6 n) R9 Q' Z0 s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w3 C5 {+ t9 {7 E# ]9 i- I( n
【情感与思想】
& q) z9 a9 p" o# a# L$ D9 J        第一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本文第一自然段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些都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6 |0 ~  I' Z; e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来自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难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第三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即“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最后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作结。第三自然段,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人生中进行无限的价值创造。  M$ D9 h: F$ D8 L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的慨叹,可见作者对人生敏锐、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对人生特别的热爱和执著,接着作者交代了《兰亭集》的成因“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总结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 l. Y6 p  r$ v4 X         文章的第一段较具体地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本段共六句。第一句交代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目的,第二句交代了与会的人物,第三句写了兰亭之优雅的环境,第四句写盛会上人们的活动情况,第五句写晴和的天气,第六句抒发感慨。显然,六句中,有些是惯常的必要的交代,有些是写自然造化之美,有些却是写集会的“盛况”。名士们在晴朗的天空下,感受着和煦的春风,可远眺可近观可仰视可俯察,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其作用在于“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这里在抒发了生之快乐的同时,又表现出一种旷达的心境。本段以写盛会始,以抒感慨终;以做“修禊”为名,以行快乐为实。
/ g% K1 n2 E& L          文章的第二段写了两种人,一个是喜欢“静”的人,一个是喜欢“躁”的人。前者“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后者“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两者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快乐的时候,得意忘形,感觉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对高兴的事物感到了厌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什么感慨?有两个:一个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另一个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它告诉我们三点:其一,事物有生就有灭,有乐就有悲;其二,事物由生到灭,由乐到悲,其时间很短暂,倏忽之间,正如白驹之过隙;其三,生命之长短之存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它取决于自然的造化。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训“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
/ g! _5 A' @8 n" b+ b) b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3 Y7 f6 e9 g1 b/ f# e! ~
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的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的人死得默默无闻,有的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与死怎么可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 O5 h4 W" }) ?' b- F" w/ ^+ A7 Y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但是,作为一篇文集的“序”,除了批评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之外,还要对结集的目的说一说。参加兰亭集会的是当时社会上的名流,如谢安、孙绰等人。正如上文所说,他们引觞曲水,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何其痛哉!快哉!乐哉!然而,“向其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对此,作者认为“岂不痛哉”!所以,把他们赋的诗收录下来,不至于使其泯灭,而让其流芳百世,使“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如作者一般,生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因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不能不令人慨叹作者有一副多么好的心肠!0 n& l- `7 v5 [4 W9 {3 B
【整体分析】7 F3 Z6 Q! Z. B0 ]2 g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1 F9 i% K- F; c; i* |  [  s$ t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7 p. s; ]1 G* q5 x2 q% u) R8 J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 T; q# n  i( k  N. d9 y4 |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8 A9 D$ U+ d% E( v/ {  ~  E
【散文赏析1】7 i! v' k/ g4 B" R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兰亭集序》.
& S# x' D2 f$ @; D1 K9 x% M4 i5 O8 \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 l% Q# {9 [1 s, F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刚刚对自己所向往且终于获致的东西感到无比欢欣时,但刹那之间,已为陈迹。人的生命也无例外,所谓“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语)、“老冉冉其将至兮”(屈原语)、“人生天地间,奄忽若飙尘”(《古诗十九首》),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当想到人的寿命不论长短,最终归于寂灭时,更加使人感到无比凄凉和悲哀。如果说前一段是叙事写景,那么这一段就是议论和抒情。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8 F7 B# n' y, F- H- Y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士族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0 d: V3 }  Y4 m& }% J$ ]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乐耳动听。0 R% z+ B9 ^( M
     总之,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后人以启迪、思考。
2 m9 ?, Z+ a9 f+ k: f【散文赏析2】
9 U7 X0 O/ K$ F         文章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名篇佳作。全文共三段。
# T6 F  `; m; q/ W7 f1 t3 J         文章首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先点明聚会的时问、地点、缘由,后介绍与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接着写兰亭周围优美的环境。先写高远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再写近低处“清流激湍”;然后总写一笔:“映带左右”。用语简洁。富有诗情画意。在写景的基础上,由此顺笔引出临流赋诗,点出盛会的内容为“一觞一咏”,“畅叙幽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这是反面衬托之笔,以加张表达赏心悦目之情。最后指出盛会之日正逢爽心恰人的天时,“天朗气清”为下文的“仰观”、“俯察”提供了有利条件;“惠风和畅”又与“暮春之初”相呼应。此时此地良辰美景,使“仰观”、“俯察”,“游目骋怀”、“视听之娱”完全可以摆脱世俗的苦恼,尽情地享受自然美景,抒发自己的胸臆。至此,作者把与会者的感受归结到“乐”字上面。笔势疏朗简净,毫无斧凿痕迹。
+ Z1 X3 f1 J- `' S# K- D- R. {         文章第二段,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哲,盛事不常,紧承土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先用两个“或”字,从正反对比分别评说“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两种不同的具体表现,一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一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然后指出这两种表现尽管不同,但心情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当其欣于所遇”时,都会“快然自足”,却“不知老之将至”。这种感受,正是针对正文“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聚会之乐而发,侧重写出乐而忘悲。接着由“欣于几所遇”的乐引出“情随事迁”的优,写出乐而生忧,发出“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慨叹、文章至此,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最后引用孔了所说的“死生亦大矣”一句话来总结全段,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
, P) H7 O1 r, f; ~" z7 x          最后一段说明作序的缘由。文章紧承上文“死生亦大矣”感发议论,从亲身感受谈起,指出每每发现“昔人兴感之由”和自己的兴感之由完全一样,所以“未尝不临文嗟悼”,可是又说不清其中原因。接着把笔锋转向了对老庄关于“一生死”,“齐彭祖”论调的批判,认为那完全是“虚诞”和“妄作”。东晋时代的文人士大夫崇尚老庄,喜好虚无土义的清谈,庄子认为自然万物“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且把长寿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等同看待,认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作者能与时风为悖。对老庄这种思想的大胆否定,是难能可贵的,然后作者从由古到今的事实中做了进一步的推断:“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才“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留于后人去阅读。尽管将来“事殊事异”,但“所以兴怀。其一致也”。这就从理论上说清了所以要编《兰亭诗集》的原因。最后一句,交代了写序的目的,引起后人的感怀。文字收束得直截了当,开发的情思却绵绵不绝。
: M$ E% q- _( H0 a         这篇序言疏朗简净而韵味深长,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风格。且其造语玲珑剔透,琅琅上口。是古代骈文的精品。《兰亭集序》在骈文的几个方面都有所长。在句法上,对仗整齐,句意排比,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两两相对,音韵和谐,无斧凿之痕,语言清新、朴素自然。属于议论部分的文字也非常简沽,富有表现力,在用典上也只用“齐彭荡”和“修楔事”这样浅显易储的典故,这样朴素的行文与东晋对代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形成鲜明对照。
: H8 L+ H" R1 F5 ]        这篇文章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和老庄学说主张的无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f# M8 q: v% U;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2-23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举一例:即使是同为唐代名家的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徐浩、李邕直到中晚唐柳公权,这一连串的书法大咖若真的排起队和颜真卿打擂台,也基本上是望风披靡、无力抗衡。
) W" ^1 m' n: ~- P如果是小鲜肉的粉丝团说这种话,也无大碍。作为号称是学术大咖的专业博导,这么嘴巴乱跑火车,会误人的,虽然还不至于误国。
" [" D* g0 s7 V* R7 @1 ?$ m-------------! m% z" M) Z2 g' C+ U
我少时学行草书,也是照老辈人的规矩,先学《祭侄稿》,以求“取法乎上”,但一直找不到感觉,困惑不已。后来想想要不就《争座位稿》吧?再后来又是《祭伯父稿》,轮番试了一圈,仍然不得要领。.
9 y! k( q, C" M# d- e要是学左书,恐怕更难。陈先生思路真是逼格高的让人难解。法是什么?什么法就为上了?真以为是田径赛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9-3-24 01: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颜真卿在线条上已超出王氏系统,但在空间经营上是逊于王羲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