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106|回复: 0

清空简静 平淡冲和——书法的清淡之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3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两山堂谈美】

清空简静 平淡冲和
——书法的清淡之美

…………………………

——清淡 , 主要指清空简静、平淡冲和的审美意味。
——清淡之美反映出清虚高洁、淡泊简逸的人生态度、精神气度。庄子说 : “ 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 万物之本也”( 《天道篇》 ) 。“ 夫恬静寂寞虚无无为 , 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 《刻意篇》 ) 。东汉时普遍以“ 清” 为高尚的人品气度。王充《论衡·本性》云 : “ 孟子相人以眸子焉 , 心清而眸子瞭 , 心浊而眸子眊。” 同书《骨相》云 : “ 贵贱贫富 , 命也; 操行清浊 , 性也。”魏晋时更用“ 清” 来品藻人的精神、气质、风度。刘义庆《世说新语》曰 : “ 世目谢尚为令达。阮遥集云 : ‘清畅似达 ' 。”“ 武元夏目裴 ( 楷 ) 王 ( 戎 ) 曰 : ‘戎尚约 , 楷清通。 '” “王公目太尉 , 岩岩清峙 , 壁立千仞。”“稽康身长七尺八寸 , 风姿特秀。见者叹曰 : ‘萧萧肃肃 , 爽朗清举。” 在《世说新语》中以“ 清” 为基调的人物品藻概念还有“ 清远” 、“ 清蔚” 、“ 清虚” 、“ 清真” 、“ 清和” 、“ 清便” 、“ 清淳” 、“ 清疏” 等等。魏晋之际 , “ 冲淡” 、“ 平淡” 、“ 旷淡” 等 , 也被大量用来品评人物 , 恬淡冲虚成为士人人格修养的极高境界。在古代社会 , “ 清淡” 成为不同时代文人士大夫的人生追求。
——在审美创造、艺术表现和欣赏中 , “ 清淡” 转化为重要的审美意味范畴 , 人们用它作为审美创造的内容、艺术评鉴的一条标准。从诗文看 , 魏曹丕《典论·论文》强调“ 文气” 之“ 清” 。晋陆机《文赋》云 : “ 箴顿挫而清壮。” 刘勰《文心雕龙》常用“ 清典” 、“ 清要” 、“ 清畅” 等评价作品。钟嵘《诗品》有“ 清润” 、“ 清拔” 、“ 清雅” 等提法。晚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 冲淡” 、“ 清奇” 二品 , 提倡“ 素处以默 , 妙机其微。饮之太和 , 独鹤与飞” 、“ 神出古异 , 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 , 如气之秋” 的审美境界。宋元时期 , “ 清淡” 之 美受到格外重视。苏舜钦认为“ 会将取古淡 , 先可去浮嚣”( 《诗僧则晖求诗》 ) 。梅尧臣讲 : “ 作诗无古今 , 唯造平淡难。” 苏轼更把清淡之气尊为高格 , 认为“ 诗画本一律 , 天工与清新”《书郡陵玉主簿所画折枝》 ) 。他对清淡之美的特征有深入的认识 : “ 外枯而中膏 , 似淡而实美”( 《东坡题跋》卷二《评韩柳诗》 ) ;“ 渐老渐熟 , 乃造平淡”( 周紫芝《竹坡诗话》引东坡语 ) 。元好问推崇陶渊明清新真淳的诗风。明清以降 , 在诗文方面力主冲淡的 , 当推王士祯。他提出“ 神韵说”, 以清远简淡为尚。《鬲津草堂集序》称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 冲淡” 、“ 自然” 、“ 清奇” 三品为“ 品之最上” 。
——从音乐、绘画来看 , “清淡”也是极受推崇的审美意味。周敦颐倡导“淡和”之乐 ( 《周子通书·乐上第十七》 ) 。陈敏子《琴律发微》论琴曲风格 , 首推中和 , 次列冲淡。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以“ 和静淡雅” 为核心 , 认为“琴之元音 , 本自淡也”, “琴声淡 , 则益有味”, 主张“舍艳而相遇于淡” 。中国古代以水墨为主的绘画 , 更是把“淡” 境作为极高的理想。沈周称李成“丹青隐墨墨隐水 , 其妙贵淡不贵浓”( 《题子昂重江叠嶂卷》) 。 米芾称赞“董源平淡天真多”( 《画史》 ) 。《宣和画谱》认为关仝画“ 深造古淡 , 如诗中渊明 , 琴中《贺若》 , 非碌碌之画工所能知。”倪云林、黄公望“ 皆于平淡中见本领”( 方薰《山静居论画》 ) 。莫是龙、董其昌将山水画分为南北二宗 , 推重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幽淡的南宗。
——相对于其它审美形态 , 书法更易于在视觉直观感受中体验到简淡清虚的意味。“ 清淡” 之美在书法中受到特别提倡和追求。董其昌说 : “ 作书与诗文 , 同一关捩。大抵传于不传 , 在淡与不淡耳”( 《容台别集》)。他谈论米芾书法说 : “ 三十年前参米书 , 在无一实笔 , 自谓得诀; 不能常习 , 今犹故吾 , 可愧也。米云以势为主 , 余病其欠淡。” 他认为自己“ 书中稍有淡意”( 同上 ) 。他还评怀素云 : “ 藏真书 , 余所见有《苦笋帖》、《食鱼帖》、《天姥吟》、《冬热帖》, 皆真迹。以淡为宗。” ( 《容台集》) 。吴德旋 《初月楼论书随笔》中多处用“ 清” 、“ 淡” 来评价书作 : “ 若《枯树赋》、《公孙宏传赞》 , 萧淡之笔 , 海岳终身不解也。”“香光平淡 , 似为胜之。”“余谓大令草书 , 虽极力奔放 , 而仍不失清远之韵。”“伯高、藏真笔力虽雄 , 清韵已失 , 学之者愈似而愈离。”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 : “ 古人于书 , 大抵晚岁归于平淡 , 而含浑收敛 , 多若不经意不用力者 , 无复少年习气矣。” 书法具有极“ 简” 的笔墨形式 , 在诸多审美形态中 , 它更加远离华丽、铺饰之境。
——从情感力度来说 , “清淡” 和雄浑、劲健、潇洒比较起来 , 进入了一个极为平和的境界。 这里不是昂扬、豪迈、志气高强 , 而是冲虚淡泊 , 无欲无求 , 寂静超然。人们谈起陶渊明的诗 , 看到的更主要是菩萨低眉式的宁和。老庄顺应自然和儒家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崇尚清淡的艺术家心里根深蒂固。无世事所累 , 排除外界重压 , 一切在心中化为虚和之气。有人称陶诗“ 有一种清和婉约之气在笔墨外 , 使人心平累消”( 钟惺《古诗归》 ) 。王维诗曰 : “ 与世淡无事 , 自然江海人”( 《晦日游大理韦卿城南别业》 ) 。韦应物也有“ 归当守冲漠 , 迹寓心自忘”( 《登乐游庙作》 ) 的情愫。这是一种阴柔之美。但与偏于形式美的秀雅、娇丽等比较起来 , 清淡之阴柔更多内在的审美意蕴。
——“清淡” 者“ 静” 。静之境象与清淡的审美意味息息相通。而审美物象之静又本于审美主体内心之静。《诗式》强调“ 意中之静” 。朱熹说 : “ 万物静观皆自得。” 陶渊明诗曰 : “ 结庐在人境 ,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 心远地自偏”( 《归田园居》)。心之静寂恬然 , 表现为艺境的宁静。方回称苏辙诗“ 静淡有味”( 《瀛奎律髓》)。成玉磵《琴论》讲 : “ 调子贵淡静” ,“唯淡静有度 , 飘扬合节乃妙。” 于人于艺 , 静都是达到清淡之境的必由之路。《淮南子·诠言训》曰 : “ 廉而能静 , 静而能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论“ 冲淡” 时强调“ 素处以默。” 白居易 《船夜援琴》诗曰∶“ 心静即声淡 , 其间无古今。” 张戒认为陶诗的冲淡之意“ 非至闲至静之中 , 则不能得”( 《岁寒堂诗话》 )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孟浩然诗“ 从静悟得之 , 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在书法审美创造中 , 以平缓纤直为主 , 不强调起伏、顿挫、粗细对比的笔画 , 稳正端和而不拘板的结体布局 , 不急不躁坦然为之的书写 , 有助于表现出恬静的意境。
——“清淡” 者“ 虚” 、“ 空” 。充实密满是达不到清淡之境的 , 而虚空疏落却与清淡有密切的审美对应联系。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清奇》讲求“ 空碧悠悠” 。王维《山水诀》强调“ 渡口只宜寂寂 , 人行须是疏疏。”在词论中 , “ 清” 与“ 空”并举合用。张炎说∶“词要清空 , 不要质实 ,清空则古雅峭拔 , 质实则凝涩晦昧”( 《词源》 ) 。沈祥龙曰∶“词宜清空 , ……清者不染尘埃之谓 , 空者不着色相之谓”( 《论词随笔》 ) 。他们用“ 清空” 为标准评鉴词作 : “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 , 去留无迹;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 , 眩人眼目……此清空、质实之说”( 张炎《词源》)。书法历来重视“ 计白当黑”, 通过空白、虚处的合理运用 , 表现出富于个性的审美意味。以“ 淡” 为审美理想的董其昌 , 在其书作中便大量采取疏空的章法布局。
——“清淡” 者简洁、平易、朴素 。清淡之美不求浩繁艰深、精雕细刻 , 而以简易浅近、朴素无华的形式表现其耐人寻味的意境。在冲淡的诗中 , 我们见到的是常景俗语。其诗体简短而非鸿篇巨制 , 主要运用五绝、七绝、五律等等。山水画则物象简约 , 构图平易 , 惜墨如金。宋元以来的文人画,精简画面形象 , 力求以极少的笔墨表现其淡逸的胸怀。浑厚和雄奇不见了 , 代之而起的是空阔和萧疏。在简约物象的描绘中 , 创造“ 简而意足” 的境界。在崇尚清淡超逸的文人画家看来 , “ 愈简愈佳” 。从书法来看 , “ 清淡” 之美也更易体现于小手札、小斗方之类形式 , 而非长卷、巨幅长联等等。简易流便的行书是更适合的书体 , 而拘泥于齐整、有装饰味的小篆或缠连复杂的大草等 , 则远离了简洁、平易、朴素之致。
——淡的墨色、纤瘦轻提的笔画等 , 有利于清淡之境的创造 。可以说 , 在诸多审美形态中 , 水墨画、书法在墨色方面的淡与审美意味之淡有着更明显的视觉直观联系。因此 , 重水墨不重颜色五彩的水墨山水、花鸟画 , 在用墨上又重淡不重浓。“ 画家朱粉不到处 , 淡墨自觉天机深”( 元好问《秋溪戏鸭诗》 ) 。即使用色 , 也是淡墨效果的浅降,而非金碧青绿。书法自用墨始 , 便主要强调浓墨 , 要求浓墨光亮 , 这有一定的实用的基础。在审美方面说 , 过浓过黑过饱则不便于清淡之美的表现 , 而淡墨却有较好的表现效果。在清淡之美的表现上 , 不求墨色对比较大的浓淡变化。当然 , 以淡为主的用墨要淡而不浮 , 淡而不飘。董其昌致力于用淡墨来书写自己所崇尚的淡的审美境界。从笔画肥瘦来看 , 肥粗者浑厚 , 瘦细者清爽。“ 出于笔头者清 , 出于笔根者浊” (赵宧光《寒山帚谈》 ) 。过于重按铺毫 , 易流于痴肥浊粗 , 能“ 提得笔起”, 则清气可得。
——平淡之美的平淡不是平庸无奇、淡而无味 , 而恰恰是平中蕴奇、 淡中有味。苏轼所说的“ 外枯而中膏 , 似淡而实美”( 《评韩柳诗》 ), 道出了平淡之美的特点。 他还曾说过 : “ 发纤浓于简古 , 寄至味于淡泊”( 《书黄子思诗集后》 ) 。黄庭坚说 : “ 平淡而山高水深”( 《与观复书三首之二》 ) 。朱熹讲 : “ 枯淡中有意思”( 《清邃阁论诗》 ) 。葛立方说∶“平淡有思致”( 《韵语阳秋》 ) 。姜夔讲 : “ 散而庄 , 淡而腴”( 《白石道人诗说》 ) 。这些见解都说明了清淡之美在表面的平淡之下包含着极深的意蕴。这要求在审美欣赏中去细微地品悟其“ 无味之味” 。苏轼谈对陶诗的玩味说 : “ 观陶渊明诗 , 初若散缓不收 , 反复不已 , 乃识其奇趣” (《书唐氏六家书后》 ) 。在诗、书、画等清空平淡的审美形象上 , 可以体悟到淡泊、超俗、高洁的人格精神、风度襟怀 , 感受微妙而深沉的人生意蕴。
——平淡的审美情趣、审美创造 , 浓缩了丰富的审美修养 , 积淀着深厚的艺术功力。能丰厚 , 才致平淡。绚烂之极 , 乃造平淡。苏轼说 : “ 精能所至 , 反造疏淡”( 《评唐氏六家书》 ) 。葛立方评陶、谢诗曰 : “ 陶潜、谢眺诗 , 皆平淡有思致……大抵造语平淡 , 当自绚丽中来 , 落其华芬 , 然后可造平淡之境……”( 《韵语阳秋》 ) 。董其昌说 : “ 诗文书画 , 少而工,老而淡,不工亦何能淡”(《容台集》) 。袁枚也讲 : “ 诗宜朴不宜巧 , 然必须大巧之朴; 诗宜淡不宜浓 , 然必须浓后之淡”( 《随园诗话》 ) 。这些论述是侧重于深厚的艺术功力的。人们更强调审美情感的积累、陶冶。朱庭珍评陶诗说 : “ 盖根抵深厚 , 性情真挚 , 理愈积愈精 , 气弥炼而弥粹 , 酝酿之熟 , 火色俱融; 涵养之纯 , 痕迹迸化。天机洋溢 , 意趣活泼 , 诚形于中 , 有触即发 , 自在流出 , 毫不费力 。故能兴象玲珑 , 气体超妙 , 高浑古淡 , 妙合自然 , 所谓绚烂之极 , 归于平淡是也”( 《随园诗话》 ) 。可见 , 看似平易浅近的艺术表现 , 实凝聚了丰厚的涵养、功夫 , 是几经冶炼 , 才化出淡境。梅尧臣说 : “ 作诗无古今 , 唯造平淡难。” 此言真切地体会到了平淡之高、平淡之深。平淡之美是审美创造高度成熟的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