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79|回复: 0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一章*第三节*第二小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4 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第二小节  《梵书》时期
在第二大节讲到,古印度婆罗门教所信奉的圣典是《四吠陀》(指广义。由“吠陀本集”和“吠陀末书”两大部分组成)。而《四吠陀》从狭义上讲,是单指“吠陀本集”(即《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吠陀》);从广义上讲,则包括“吠陀本集”的四部《吠陀》和“吠陀末书”的《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三部书。其中《梵书》是继《吠陀》之后,大约于公元前8世纪前后产生,继承了《吠陀》神文化思想,但在神格表述方面有所变化。
一、神格变化与婆罗门教义确立
神格变化,首先是对诸神的态度没有从前那么敬畏了,且其中诸神与《吠陀》时期比,其人格化被强化了;其次是自然神的天然色彩被淡化的同时强化了抽象神,原本不著名的下层神,地位提高了不少。
婆罗门教渊源于《吠陀》,但其主要制度都建立于《梵书》时期,其教理教义都以《梵书》为依据。
二、大梵兴起
在《梨俱吠陀》时期,奉“生主”为最高主宰神,所谓“太初唯有生主”,即以生主为中心。至《梵书》时期,生主的主神地位开始动摇,继之由祈祷主而出的一“梵”替居最高位,所谓“太初唯有一梵”,即以梵为中心。认为祈祷是天与人融通的桥梁,以实现梵我融合。以梵替代生主,大体渐次为三个阶段:即由“梵隶属于生主”说,渐次为“梵与生主同格”,至“梵出生主之上”说。如《佛教缘起》说:《百道梵书》云,“梵者,最高耆宿也,无超于彼之耆宿,无先于彼之人,无高于彼者…梵者,全世界之主也…天地依梵而保护”。又说:《塔伊铁利亚梵书》云,“梵生诸神,作此世界。刹帝利种亦由梵生;婆罗门种由彼自身而生…三十三天亦在于彼,因陀罗、生主亦在于彼。世之生类,如乘一只之船,趋于梵而安住”。
梵为万有之本原说,与《吠陀》时期的生主为万有之本原说,总体无差别,所不同的是说万有由梵生且由梵发展,及至终死时,亦复归于梵;另说三界之外,还有更高界,彼界无名无色,而梵则隐于其间。吠陀》认为万有的“名”与“色”,是“有”的实际意义,而《梵书》认为“有”只是梵的变化与魔力。
三、自我/轮回/业力说
《梵书》认为,宇宙的本原与个人的本原是同一体,所以“梵”与“自我”是相通的到后来《奥义书》时,便倡导“梵我同一”说,且“自我”思想比《梵书》发达。这种“自我”思想,在印度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支配着印度思想界。
《佛教缘起》说:“《百道梵书》谓阿特曼(自我)乃不可说之生气,又谓阿特曼(自我)比小者尤小,比大者尤大,宛然有超乎寻常之易知易见…”。又说:“《百道梵书》云,宜归命于实有之梵,人依意向而赋形,依去世时意向而受未来之生;宜归命于阿特曼,灵气者彼之质也,生命者彼之身也,光明者彼之形也…遍布一切处,贯通一切世…彼为生命之灵,死时归入此灵”。
关于轮回说,最初产生于印度,是古印度共同信仰,也是各派宗教所依据的基本见解。它起源于《梵书》,即在《梵书》典籍中开始出现有死后转生说。在《梨俱吠陀》中,天神与亡者祖先同居一境,未作分别;而在《梵书》中,就有天道与祖道之分,是表示天道无轮回,而祖道有轮回。关于轮回,在后来《奥义书》中则阐述得更加详细。
与轮回密切关联的是业力说,此说形成与轮回说同时,都出自《梵书》。在《阿闼婆吠陀》中,在去罪咒文里讲到有意或无意犯罪必遭相应惩罚,但仅讲恶业一面,未讲善业;而在《梵书》中,则善恶两面都有讲到,并且渐次详尽,最终形成业力说。如《梵书》中说:“为善者当受善生,为恶者当受恶生,由净行而得净,由污行而得污…死者去世后,即行于二道火焰之间,恶人即时被烧,善人得通过而达于祖先或神之所…善人则登天国,而受妙乐,恶人则堕于那落(地狱)而受诸苦…死后灵魂悬于天秤,量其善恶之业,依之而赏罚分焉…凡欲得不死者,非由智与行不可”等等。
四、求生不死界及密语力量
在《吠陀》时期,说求生天以入不死界,只有修“祭祀”与“苦行”二条路;至《梵书》时,则主张“智”与“行”并重,似乎有否定修祭祀、苦行意味。《百道梵书》说:“不依正确之智识而行神事,则死后必再生于此世”。不过《梵书》并不主张废弃祭式与苦行,而是要求依正确的智与识来指导修行。
古印度认为,梵非言说者,但它有密语,若诵唱此密语,就能通达梵的神境;而梵音”字即所谓密语。《佛教缘起》说:“唵之一字,据后《摩奴法典》所记,是为‘语言之语言’,包含韦驮天之本体及实体于其中,而韦驮天又即因陀罗、婆楼那、阿耆尼等三大神之合体。此一秘密语具有神力,故人唱此一字,即能上契于梵也”。吴教授说,此”字,是印度古代修禅定调身、调息、调心时所念之字,企求借密语神力,与梵潜通,自达清净胜妙之梵境。后来《奥义书》把”比作梵船,说“乘梵船而得越怖畏之流”
五、小结
   1、《梵书》继承了《吠陀》思想,但神的人格化加强了,对神的态度也没有之前那么敬畏了,但是宗教神文化仍在延续。
2、以梵来取代生主,即以梵为中心,说“太初唯有一梵”。出现“依祭式祈祷而支配诸神”信仰,认为通过祈祷能使人与天融通。
3、认为万有由梵生,且由梵发展,及至终死时复归于梵,从而建立梵为万有本原及梵我同一说及轮回业力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