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49|回复: 0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一章*第五节-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8-27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三、关于解脱风光(境界)
在各派中,除顺世外道外,均以解脱为其最终目的,以不生不灭、常恒不变、无时空限制、妙乐之境为最上风光,但在行持与立论上各有不同,现略作分述:
(一)弥曼差派——此派承婆罗门教正统,以奉行祭祀为主,它所谓解脱以生天为最上风光。
(二)数论派——此派解脱以远离肉体习气,让唯一神我独存于无苦无乐、无动无变、永恒寂静的最高境界。
(三)瑜伽派——此派重视神的力量,认为出神通了,能洞见过去世、未来世,懂禽音兽语、知宿命、通他心、除饥渴、水上立、空中飞等等,修行就成熟了。但又说,修行不可执着于神通,若执着则反受其害。《瑜伽经》有云:“神通者,于活动而得自在,于三昧则殊为障碍;所以神通不是目的,而目的仍为解脱。此派之解脱,不仅是要明白自我本性,而且能与梵融合,让自我消融于梵而成为梵,以神我独存为究竟,即为涅槃(瑜伽派称最终解脱为“涅槃”)。
(四)胜论派——此派承婆罗门教正统,依祭式等行持而达到生天目的,这一点与弥曼差派相同。但所求最终解脱则依禅定修行,使“意之活动”中止,让业力自灭而离苦离乐、离觉离欲,然而获得解脱。
(五)正理派——此派与胜论派有姊妹关系,他们的解脱观则大致相同。此派关于解脱曾说:“现世乃苦所充满,苦之因由于有生,生之因由于作业,而作业则以烦恼为基,烦恼又以无知为根。故人若欲离苦,不可不灭无知,灭无知后,苦之因果悉灭,便可得最上界”。
(六)吠檀多派——此派虽有种种公案修行,但最终仍是获得真智而实现解脱。有说,当修行精进时,生发梵智,可伏过去业力,不惹起新业,至此名为现身解脱;此后,因缘渐熟,现身灭尽,即舍一切业果而归于梵,是即名为最终解脱。但此时解脱入梵之际,须由诸神引导。
四、因果诸说/万有生成
古印度因果思想极为复杂,其中邪见者就有:无因无果说、无因有果说、有因无果说、邪因邪果说等;还有因中有果说、因中无果说、因中亦有果亦无果说、因中非有果非无果说等。
(一)因中有果说——此说,以数论、瑜伽、吠檀多等派为表代,是说因果为一,因果无别,即一切法由因生果,而因中即有果。理由一:世间事物如果没有因,凭空是造作不出来的,如沙不能出油;如果想求得某一物(果),须先求得含有该物之因的事物,如求油,须先求含油物种。理由二:假如因中无果,那么一切事物应该都是生出互不相关的事物,那么草木中也能生出金银来了,显然不能,所以说因中有果。
(二)因中无果说——此说,以胜论、正理等派为代表,是说因果相异,因果有别,即一切法虽由因生果,但因果相异,不能说果即在因中。理由一:因与果名称相异,不能说烧瓶用的土块就是瓶,也不能说瓶就是土块;理由二:假如因中有果,那么从土块到瓶制成,就不需要陶制师动手制作了,显然不能,所以说因中无果。
(三)因中亦有果亦无果说——此说,是说因与果既为一、亦为异,一切法由因生果,但果既在因中,又不在因中。从由因生本物方面看,因中本具;从另生一物方面看,因中非本具。
(四)因中非有果亦非无果说——此说,是说因与果既不为一、亦不为异,一切法由因生果,但果既不在因中,又不是不在因中。从由因生本物方面看,不能说因中本具,只能说非异;从另生一物方面看,也不能说因中所没有,只能说非一。
(五)关于万有生成此时期,虽然神的地位大为动摇,但邪因邪果的观念依旧未泯,仍掺杂其间。例如:毗湿奴论师说,一切事物都由毗纽天生,没后亦归彼处;吠檀多派说,万有从梵而生,依梵而住,归梵而灭等。(此派认为,万有本体之梵,即毗湿奴神。)
还有:顺世派认为,世间万物都由地水火风等四大极微和合所成,四大分解后,便复归于极微。商羯罗吠檀多派认为,世界万有不过是吾人自身迷妄之产物,是无明薰习的结果;世界万有都是心识所变现,心识动时,万象杂呈,心识不动,一切皆空;若究其本体,则是梵原有“明”与“无明”二面,然世界由梵之“无明”一面而起,依神的魔力所幻作。
还有其他论师杂说,如从自然生、从无知生、从自体五阴生、从地生、从水生、从火生、从风生、从空生等等。
五、诸神地位/有情种类
在学派出现前的印度古代思想,多以神(造物主)为宇宙万有之因,被尊以最高地位,在当时,此邪因之说势力甚大。到了学派时代,神的地位才动摇,各种因果学说风起云涌,都把种种神列入有情种类,即将神人格化。但除极端唯物论者、顺世派及空无论者外,各派仍然坚持有神论,只是否认世界上有主宰神存在。至于具有神力、为民众所信仰的人格神依然被认可,这其中就有数论派、耆那教及佛教等。如佛教则将梵天、帝释天、忉利天、毗沙门天等,列为佛之护法神。
关于有情种类,自《奥义书》说轮回范围遍及人、天、鬼、神及一切生类时,则有天道、祖道、第三道等“三道”与胎生、卵生、湿生、芽生等“四生”作区别。此后,古印度学者便以此“三道”“四生”为依归,于是考察人生轮回也就跟其它生物作联想。如数论派便说有情种类分为三道十四生:“三道”,指天道、人道、兽道等。“十四生”,指天道八类,即梵天、世主(生主)、天帝(因陀罗)、乾闼婆、阿修罗、夜叉、罗刹、鬼神;人道一类,即人类;兽道五类,即四足类、飞行类、胸行类(蛇类)、傍行类(蟹类)、不行类(草木类)等。
六、本体之有我
古印度各派论师,在说世界有情与轮回解脱时,都涉及到本体这个“我”。关于“我”之说,虽然众说纷云,但共同点都是说有我;只有佛教秉持无我说,这是释尊为了破我执,而阐述无我之妙旨。
当时,诸派有我的思想大抵承袭于《奥义书》,认为身有粗细二者:粗身,即肉体,由地水火风等物质构成;细身,即灵魂,是轮回主体。还认为心(意)是统辖机关,而眼耳鼻舌皮等为分立机关。这种思想,当时在诸派中认识是一致的,与佛教所说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也相差不远,后来佛教密宗所立的“中阴身”,则与“细身”之说大同小异。现将当时诸派说法,略作如下分述:
(一)从神上说我——是说万有由神生,认为神是人类的大我,而我是小我,由神生。先说纽湿奴天(神):此天常住自在,遍布地水火风空,是万有造物主,是吾人之大我;次说梵天(神):此天常住自在,吾人从梵生、依梵住、归梵灭,梵是吾人之大我;再说大自在天(神):此天常住自在,遍一切处而生万有、造万物,是吾人之大我。
(二)从身上说我——自神的地位逐渐动摇后,于是就有所谓“内我”之说,即认为人身之中自有“神我”,此神我能周运全身,作诸事业。其中有几种表述:有说神我大小随人身大小变化,即身小亦小、身大亦大,其体虽常在而形量不定;有说此身中之我最为胜妙,人死之时,我则先去;有说神我住于身内,形量至细,体常无变,如一极微不可分析,体小力大,动虑动身,能作能受;有说神我住于身内,其体微小无色,非凡情所能见,名为细身,实为主宰我;有说色受想行识等蕴是我,然我在蕴中,蕴在我中,等等。
(三)从三世上说我——有从过去世推导出常、无常等四种说法;有从现在世推导出有边、无边等四种说法;有从未来世推导出如去、不如去等四种说法。现略作分述:
1、说我为常:即说神我是常,过去世的我就是今世的我,然相续不断,此为常见;2、说我为无常:即说神我是无常,没有过去的我,今世的我仅是今世所生,此为断见;3、我亦常亦无常;4、我非常亦非无常。5、我有边:说神我形量无论多小或多大,都有边;6、说神我无边:即说其形量遍一切处,无处不有;7、我亦有边亦无边;8、我非有边亦非无边。9、我如去:说神我从前世来,死后来回亦复如是;10、我不如去:说神我从前世来,死后则断灭;11、我亦如去亦不如去;12、说我非如去亦非不如去,等等。
七、关于世界
自《梵书》问世以来,因业力思想相当普及,所以人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都依托于业力说。比如数论派说,世界是由自性而展开,其存在的意义就是给有情业力提供轮回空间与平台;世界亦依人而变,若得解脱,世界则依次第还灭于自性而消声匿迹。
但关于世界的形成、结构、寿命等说法就多了:
(一)关于世界形成——各流派学者在认识上大抵一致,都是以《塔伊铁利亚奥义书》以来的地、水、火、风、空等五大说,或除空而取四大说为依据。但在各自立说表述上仍有许多出入。
比如数论派说,此“五大”是粗物质,还有细物质“五唯”生成,即色、声、香、味、触等五唯。世界就是由五大、五唯两类元素构成天、空、地等三界,其中,天界以五唯构成为主,地界以五大构成为主。
又如胜论派说,除空大外,地水火风四大都各有极微,此世界即由此四大极微集合构成。先由风之极微两两相合而生子微而生孙微,以集成一风大;次由水之极微集成水大;又次由地之极微集成地大;再由火之极微集成火大,然而有形有质的世界便形成了。
(二)关于世界结构——自《梨俱吠陀》以来,关于世界的结构,主要是三界说,即由天界、空界、地界等三界组成。至学派时代,此三界说则有种种阐述,内容丰富多了。如《摩诃婆罗多》说,此世界为一莲华,其中有上达于天之神山(古印度学者一般都认为世界的中心即为须弥山;这里说神山,即指须弥山),梵天居其上而造作万有,左右有日月环绕,顶上有神居住处,四周有海,海中有许多洲岛,而人则居于须弥山南方。
胜论派说,此世界依四大而分置,有四种类:即风界,为婆由神所司;婆楼那界(指龙宫),为水神婆楼那所居;地界,为人类及一切动物所居;日界,为神与圣者所居。吠檀多派(《吠檀多精要》)说,此世界为一梵卵,其中有十四界,分上界七界,即布尔、布婆尔等七界;下界七界,即阿塔那、卫塔那等七界。
佛教关于世界结构情形则说: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山七海环绕,每一重海间隔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由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南赡部洲(即地球,由南方增长天王守护)西牛贺洲(由西方广目天王守护)以及北俱芦洲(由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部属。这样九山八海(即加上大铁围山及须弥山自身与碱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
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三千大千世界还有无数,所以常称十方微尘世界,或称十方恒河沙世界,即所谓世界无边……
这里不细说,而在佛教《起世经》《长阿含经》《华严经》等经中均有详述,并绘制《小世界诸天图解》予以解说。总之,在学派时代,古印度有关因果、业力、轮回、世界万有生成与毁灭等等,佛教学说理论是最为全面、成熟、殊胜的。
(三)关于世界寿命——在各学派中,大都认为世界在某一时期形成后,经历一定时期后会破坏,而破坏后再经历一定时期又会复成,如是由成而坏、由坏而成,流转不已。这种循环,即所谓“劫波”说。劫波说,在《奥义书》时期始有萌芽,至学派时期便渐趋成熟。劫波说,各派说法虽互有出入,但都把世界坏分作四千个轮回,每一个轮回有四个时期,而用四点、三点、二点、一点等称谓来表述1、四点时期——此期最古老,梵名称窟利塔,可持续四千年,人寿可达四百岁,道德完备;2、三点时期——此期为次古,梵名称托列塔,可持续三千年,人寿可达三百岁,道德减弱四分一;3、二点时期——此期为近古,梵名称多瓦拍那,可持续二千年,人寿可达二百岁,道德逐减;4、一点时期——此期即现今,梵名称卡利,可持续一千年,人寿可达一百岁,道德颓废。又说,此四期终后,世界不会立即毁坏,而会逆进回到四点时期,如是顺逆循环四千回方终,一切融合于梵,呈空空忽忽之光景。到了下次梵觉醒,世界再度形成。
佛教的说法虽然与此说有相似处,但佛教不主张世界有创造主梵神,而立有情业力说及成、住、坏、空等四劫说,其中还有小劫、中劫、大劫之说,又说大劫之数亦复无数,称僧祗劫、或恒沙劫等,可谓集劫波说之大成。
八、厌世思想/学科发达
古印度自《夜柔吠陀》后,在一部分思想家中开始萌发厌世思想,然而出现隐遁者。至《梵书》时期,此厌世思想比较普遍,在对人作出“四期”生活规定中,就有“林栖”与“遁世”两期。尤其到了《奥义书》时期,随着轮回说与业力说渐次成熟,人们在深感人生诸多痛苦的同时,因惧怕轮转恶业报,所以厌世思想便随之更为深刻。至学派时期,此厌世思想除顺世学派外,便成为思想家们的共通思想,即厌离人间之轮回界而追求彼之解脱境。尽管各派舍此求彼的观念、方法,及求彼的目标不同,但厌世的思想是一致的,即以其苦观为其厌世思想内涵。此苦观,在佛教的四圣谛中则将苦谛列为第一谛。
关于人生之苦,数论派将它分为三类:1、依内苦——指由人内发疾病及忧虑苦;2、依外苦——指人随时遭到外来野兽等伤害苦;3、依天苦——指人遭受天灾及宿命困厄苦等。又如正理派所说:人生的组成与命运,有十二要素,其中就有苦这一要素,说明人生原本就离不开苦,只有舍此求彼,才能解脱。
由于古印度人善于观察与思索,自古便有诸多学科形成,随后渐次完善发达。据《奥义书》载:有《梨俱》《夜柔》《沙磨》等吠陀;还有史传、韵文、释论、神学、祈祷学、祖先祭法、星学、仙学、历学、占学、数学、哲学、军学、字书等学业。除此之外,还有当时学者必修功课五明:即声明(语言文字学)、工巧明(工艺、技术、历算等学)、医方明(医药学)、因明(逻辑论理学)、内明(形而上学)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