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39|回复: 0

草人拙著:智慧的灯/第八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4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第八章  略说佛教十部经典

这里所选的十部经典,是从对中国佛教影响较大、最能体现中国佛教基本精神的《佛教十三经》中选出的。早在清代杨仁山就选有《佛教十三经》,当代中国佛学院选有《佛教十三经》,今有赖永海教授主编的《佛教十三经》,而他们所选的经典大同小异。这里从中选了十部经典,我想略作简言说明,让初学者对中国佛教精神有个基本了解。这十部经典是:《四十二章经》、《金刚经》、《心经》、《楞严经》、《楞伽经》、《解深密经》、《圆觉经》、《法华经》、《阿弥陀佛经》、《中阴闻教解脱法》。
在对十部经作略说前,我想先写一段话放这,也许对如下某些经文的理解有所帮助。佛经中常提到本性、自性、真心、佛性、如来藏以及妄心、识心、缘虑心等等,现在就说说我对“本性”与“妄心”的理解:
“本”与“妄心”是第八阿赖耶识之一识二面,就是说本性之智慧德相与妄心之妄想执着原本不是两样东西,只因有了妄心的妄想执着而出现真与妄、不动与动、明与无明之二面,所以有了本性与妄心之分别。妄心,即受、想、行、识四蕴,常思惟想象,分别人我是非,生贪嗔痴爱,起惑造业,是轮回生死之根本因。本性,可以暂且用现代心理学之潜意识概念去理解(但不全面)。本性好比水,妄心便是波,水本清静,清静则明朗;波为动摇,动摇则浊乱。水比喻本性,本性则真实不变;波为现象相,现象则虚妄生灭。
这本性,因为妄想执着而妄生幻觉无明,这无明与本性结合一体,便成阿赖耶识。这样一来,就使我们原本清净的本性,变为染净交杂之识(生死轮回主体)。于是产生我之能见(佛教称见分)与我之所见(佛教称相分),且执着于“能见”为我及我所见镜相,因而第七末那识产生。于是执着不已,分别、取舍我之所爱憎、我之所好恶,因而第六意识产生。意识产生后,便利用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追求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于是造作口、身、意三业,衍生贪、嗔、痴、慢、疑等诸多烦恼。
所造口、身、意三业形成的业障习气,时时通过第七末那识熏习着第八阿赖耶识,在阿赖耶识中留下业力种子,拿人来说,就是潜藏着人生经历之经验,保持不失,成为一种潜在的势力。从而于临命终时,虽然前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随之俱灭,但第八阿赖耶识会受或善或恶业力牵引,在六道中轮回生死。转生后,阿赖耶识中仍藏着前世的业种,依然又起惑妄想执着而造诸善恶业,从而继续在六道中轮回流转。
而佛教修行就是启发智慧,对世间法彻底觉悟,悉知万事万物皆缘起性空,一切的一切皆虚妄不真实,空无自性,并且保持这种觉悟智慧去生活、去修行,积累修持功夫,从而息灭无明、息灭分别执着、息灭物我意识、息灭一切思量,恢复本来面目,从而于临命终时超脱生死轮回。

t01b2f5e235d654280f.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