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808|回复: 3

九江淄博书画联展交游纪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江西省的九江市因辖境内的庐山而闻名,我们淄博市因拥有齐国故都而著称,同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两市近年来的文化交流比较多,这次我随淄博市书画代表团到九江参加两市的书画联展,受到了热情接待,并参观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名胜。本没有打算写一个游记,因为到过庐山的朋友很多,对庐山都比较熟悉,做一般性的纪游和介绍也没有多大的意义,然而忽又想,展览活动的本身就极有意义,何况在九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他们的友情和豪情至今仍在感动着我,交游的画面时时浮现在我眼前,故而不揣浅陋,略记一二,以为同道友朋哂正。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1111

书画缘
    这次艺术交流活动,缘于书画,是正事,是交游的缘起,应该先写。近几年,淄博书画院多次与外地举办交流展,这是艺术家互相展示切磋、学习提高的重要途径,首先是书画家们受益,这是艺术的盛宴,但当你到外地交流时,你就会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是代表一个地方去的,要介绍宣传家乡,所以,从大的方面讲,对于建设文化大市、弘扬传统文化也是都有意义的。故而,市文化局对这次活动很重视。代表团由曹庆文局长亲自带队,市书画院赵长刚院长、杨宏志书记任代表团副团长,团员由董维耀、耿毓亮、苏宗胜、吴国良、许继芹和我组成。我们一行9人于9月10日下午乘上南去的火车,次日上午7点多到达九江,便忙着布置展览。展览于9月12号上午在九江书画院隆重举行。市里的领导和众多的书画名家、书画爱好者一同参加了开幕式,场面很是热烈。展览共展出了两地艺术家的80件书画精品,受到了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在这里展出三天后,于9月15号又移师位于共青城的南昌理工大学展览,这里的场面更是宏大,由学生组成的军乐队现场演奏,彩旗飘带飞扬,布展的办公大楼宽敞高旷,现场极为壮观。有许多学生前来助阵和参观展览,这对于传统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宣扬无疑更增添了许多现实意义。
    说到书画缘,以书画会友,不得不讲讲在这里结识的朋友们。我们在九江的这几天,恰逢这里要举办全国模特大赛总决赛,文化局的郭局长无疑是很忙的,但他总是尽量抽出时间来陪我们,点我们可口的饭菜。有一个看似很小的事,反映了郭局长的细心。每次他在场的饭桌上,他总要加一个大葱蘸酱,说山东人爱吃大葱。实际上,我们这里也很少吃这个,但在外地吃,却吃得心里热乎乎的,别有一番感激的滋味在心头。还有市局的吴局长、书画院的王书记、胡院长几乎全程陪同我们,对我们照顾有加,非常辛苦。书画院的另两位书画家宋跃林和冷望高书画兼攻,都是中国书协会员,在一些全国的书法大展上常看到他们的名字,神交已久,也很谈得来,认识他们感到非常高兴。
在庐山上,庐山画院的夏院长和段先生一直陪着我们游览,几个主要纪念馆的领导也非常热情地接待我们,大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风景区管理局的王局长有很好的口才和学识,给我们讲了很多庐山的知识,高屋建瓴,系统深刻,我们也深深地被主人的情绪所感染,爱上了这一片佳山秀水。
在这里我们还结识了一位堪称是学者型的很有成就的艺术家——那就是九江书画院的老院长徐东林先生。他是一位油画家,绝非泛泛之辈,但却生活得非常低调,纯朴谦逊,一点也看不出是省的美协副主席的派头。我们在离开九江前的那个下午,强烈要求参观了徐先生的工作室。当我们进入那套两室一厅的专门用作画室的楼房内,大家都震惊了。到处是已完成的画作和写生稿,使本来就很狭小的室内显得更加逼仄,还有一幅大画挂在墙上没有完成,具象和抽象的色块、色点交织在一起,有着很丰富的视觉效果和内涵追求,可以看出画家在做着自己的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我们同去的理工大学美术系的吴国良主任对徐先生更是佩服有加,连连称说:九江一游,得识徐老,不虚此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2222

山水游

    九江市依山傍水,山水佳胜,自然少不了作山水之游。长江边的浔阳楼、锁江楼、琵琶亭自然是少不了去的,城中心的甘棠湖碧波荡漾,荷花盛开,也是值得一游的去处。以前曾到过九江,竟没发现还有这么大一片湖水,可以这么说 ,九江古城,秀在一湖。湖周十余里, 面积千余亩,景色优美,亭阁环绕。我们主要到了烟水亭参观。这里已建为一个博物馆,陈列着许多文物字画,这倒是我们很感兴趣的。湖的中心南北有长堤分界,堤叫李公堤,上有思贤桥。这是纪念谁呢?经询问方知,是为了纪念唐时的郡守李渤。他跨湖筑堤以利交通,并在堤上建桥安闸调节水势,以利灌溉。可见对于造福人民的人,后人是不会忘记的。
   这一点,在庐山上感受更明显。这里曾留下过众多骚人墨客的足迹。人们最熟悉的便是李白,可惜他所吟咏的处在秀峰的庐山瀑布我们没去,有白居易草堂的花径倒是去过,门旁的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所说的桃花此时当然不会看到,山寺也早已不复存在,但诗人的塑像在,与诗人一起留个影总可以吧。一路上照相是必不可少的,而这里最有特色的是,在很多景点都摆有毛主席当年照相曾坐过的那种藤椅,坐着藤椅照相便有了特殊的意义。在龙首崖、仙人洞、含鄱口照相的最佳处都是这样,成为庐山的又一道特殊风景。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人们对毛主席是怀有很深的特殊的感情的。特别在气氛庄严肃穆的“庐山会议”会址我们更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一建筑气魄雄伟,格调高雅,室内装饰富丽堂皇,有着中西合璧的特色。 党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1959年的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的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会址的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影剧大厅即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主席台就设置在舞台上。我们有幸在一旁的小休息室观看了介绍毛主席三上庐山的资料片,接受了一场生动的党的历史知识教育。这个贵宾休息室是当年毛主席等主要领导人休息的地方,沙发等器具据说仍是当年的原物。在庐山参观,到处都可以看到它在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没有哪一座山可以与它相比。我们说庐山山水风光好,仅是一个方面,它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让人无比敬佩的。是山水清游,同时又是文化畅游。中国文学史上许多引人注目的诗坛巨擘、文章巨公,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陆游、朱熹、杨万里、唐寅、王守仁、康有为等,都曾为九江和庐山的天然美景而倾倒,在这里放歌山水,记叙游踪,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题记、题联,这些文化遗存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在庐山的主要景点上随处可以看到,太多太多,还是留待大家自己去观赏吧。
   人们都熟悉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便是陶渊明面对庐山发出的吟咏,包含着无限的欣悦和自足。关于对“南山”的解释,我在参观位于九江县城的陶渊明纪念馆时,特别询问了这里的王馆长,他说,大多数研究者同意是指庐山,也有人说是指当地的一座山。我虽说同意前者,但仍不放心,又问了当地的两人:庐山在什么方向?他们也不太清楚,这使我大大地疑惑了。写这篇东西时,我在网上查了很多九江的地图,终于查清庐山在九江县城的东南,陶渊明悠然见“南山”总算还说得过去。在九江县,我们还瞻仰了岳母祠,了解到岳飞还与九江有不解的缘分。这里的主任很健谈,特别谈到岳母的刺字是“尽忠报国”而不是人们熟悉的“精忠报国”,之所以误传,是因为岳飞曾被封为精忠侯吧。在这里,我们还游览了狮子洞,洞里当然没有什么狮子,只是洞口被塑成一个大狮子头,里面与我们这里的开元溶洞很相似,附会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增加了游览者的兴致。
   苏东坡的《石钟山记》因为列入高中课本而为人所熟知,但山在什么地方一般人却不很清楚,我们这次专程游览了此山。石钟山坐落在湖口县双钟镇,雄峙于长江之滨,鄱阳湖口,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形如半岛,我们车行进在高速公路的跨湖大桥上,远远的便看到了它陡峭的身影。山并不高,只有60多米,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击出如钟鸣之声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夜泊山下,寻声探源,并撰写闻名天下的《石钟山记》而更加彰显。 石钟山地势险要,陡峭峥嵘,因控扼长江及鄱阳湖,居高 临下,号称“江湖锁钥”,自古即为军事要 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曾国藩曾与太平军在此激战。在后山临江的山崖边,建有曾国藩的一个铜像,高大威武而又有些儒雅,有一种不凡的神情,凝视着江天一色的远方。这里的建筑极似苏州园林,亭台楼阁,廊轩属连。特别是有一古戏台,设计在祭拜忠烈台的影壁墙的后面,精巧雅致,尤见匠心 。曾在这里工作近20年的湖口县文管所的所长一直带着我们参观,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的知识,流露出极大的对石钟山的热爱之情。他反复地讲,石钟山是与庐山一同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但远没有像庐山那样闻名遐迩,这里正在计划扩大游览的区域,或许不久的将来游人来到这里会得到更大的愉悦和收获。顺带提一下,这里的湖光山色就打动了我们同行的一位画家----董维耀,当天下午的书画笔会上,它就画了一幅“石钟塔影”,恰好地表现出了“湖光影玉璧,古塔耸长天”的石钟山的奇丽景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4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3333

佛道儒
    以庐山为中心的九江地区的文化传承,当然以儒家为主,而佛家、道家文化也很兴盛,在近代外国宗教也很早地传播过来,形成了庐山旅游文化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我以前曾上过庐山,但没有去白鹿洞书院和东林寺,感到非常遗憾,这次能够专程拜观这两处闻名已久的文化胜地,收益多多,故而单独记一记,觉得还是有必要的。
    我们是9月13日下午从庐山上下来直奔白鹿洞书院的,它大概在庐山的东边。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4点左右,几乎没有别的游人,整个书院空旷清寂,堂舍肃然,确实是极好的读书处。这个地方位于庐山五老峰下山谷中,因唐李渤在此隐居读书,曾养一鹿,故称白鹿洞。整个书院规模庞大,依山傍水,座北朝南,沿着前面的河溪自西向东串联而筑,由书院门楼、紫阳书院、白鹿书院、延宾馆等建筑群落组成。它们从外部看是各自独立的院落,而内部相互联通,廊壁间、厢房内镶嵌有众多的历代诗文题刻,有着很珍贵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庭院内金桂飘香,竹木扶疏,颇具清雅高洁之气,而院后的山坡上松柏伟岸,竞相争高,大有凌云干霄之势。相传白鹿洞书院始建于南唐,当时朝廷在此设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后书院历经沧桑,屡兴屡废。直到南宋时朱熹知南康军,方得以兴盛。朱熹是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亲自恢复并执教白鹿洞书院,使之与嵩阳、石鼓、岳麓共称为当时天下四大书院。自此以后,这里便成为文化人向往的圣地。如果要思考一下它的魅力所在,或许就是它那严谨的学风所形成的深厚的精神传承和文化积淀吧。在一块写有白鹿洞学规的黑板前,我们一行9人端坐在课桌前,认真聆听了导游的解说,似有所悟,或许能从中领略出学习的要义。关于这一点,在独对亭前的枕流桥下,有相传是朱熹的“枕流漱石”的题字,也阐发了人生要不断修身历练的思想。导游讲,这里边还有一个故事:朱熹本来要题“枕石漱流”,可不小心写错了,有人问:石可枕,流可枕乎?水可漱,石可漱乎?朱熹只好将错就错,随机答到:枕流是为了洗耳,坚持主见,明辨是非;漱石是为了磨牙,强健口齿,磨砺身心。这个故事不管真假,倒使本来平实的言词平添了许多深刻的内涵,有了更多的启发意义。
  在略微的有些秋色苍茫的夕阳斜照中,我们告别了白鹿洞书院,我在心中问:这里还会成为一个学习的圣殿吗?那院中塑着的朱熹不会回答,还有一尊是写《爱莲说》的周敦颐也不会回答,我们在返回途中遥望着的巍峨耸立的五老峰更不会回答,而在我脑海中浮现出另一种修行的场景,虔诚敬穆,妙道庄严,却是好多人在吟唱、在颂答。
   这便是我们在9月14日下午到位于庐山西麓的东林寺时看到的一幕,那是僧众们在做法课。神运宝殿内香烟缭绕,梵唱清越,我们不自觉地祈祷礼拜,这是佛的力量,是向善的力量,在那样的场景几乎是无法抗拒的。东林寺初建于东晋,是名僧慧远所建。据说他本要到福建去弘法,当他看到这了山清水秀,颇有灵气,就在此研读经文,筹建寺舍,创立了净土宗教义,被后世尊为净土宗始祖,东林寺也就成了净土宗的祖庭。慧远在东林寺主持30余年,集聚沙门上千人,罗致中外大德高僧123人结白莲社,译佛经、著教义、同修净土之业,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道场之一 。
  一般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佛有大力能伏四魔。但东林寺的主殿称“神运宝殿”是什么缘故?这一次给我们讲解的是在这里做文物研究而笃信佛法的王老居士,他讲得当然很好,言语中时常露出佛家的机敏,我们很佩服他的睿智和博学。他说,相传慧远初到庐山西麓时,选择结庐之处,认为东林寺址在丛林之中,无法结庐。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结庐。夜梦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神运”之名,由此而来。
  这里古木参天,殿宇井然,有两棵老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它叫罗汉松,相传为慧远所植。王老居士说,它有1600多岁了,是我们这里的老人了,它很有灵性的。在院内的一棵的主干本来已经枯死,前几年忽然又发出了新枝,如今已是枝繁叶茂。这一点,倒是与东林寺同命运了。现在的东林寺的殿宇全是近年重修的,有许多的文物古迹也被很好地保存下来,像李邕、柳公权的碑刻,反映当年慧远派人取经的石幢,还有聪明泉、古龙泉,还有后山上的佛塔。据记载,佛塔下埋有佛祖的89颗舍利子,则当然是这里的镇寺之宝了。这里还珍藏有一件唐代的护法力士像,形象与现在日本的相扑完全一样。王老居士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唐代鉴真东渡扶桑前,曾到过东林寺。当时鉴真接受邀请,六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取得成功。鉴真第五次东渡时在唐代天宝七年春,从扬州出发,经过无数险阻,竟被漂到海南岛,返回时北行至江州(今九江市),途经东林寺,在寺内停留,与东林寺僧人智恩志同道合,最后一次东渡时智恩共行,遂将东林寺教义传入日本,创立东林教派,至今他们还以庐山东林寺为其祖地,每年都有不少信徒前来朝拜。说有一次 ,日本僧人来时看到都是新修的建筑,流露出些许轻蔑的神情,但当看到这尊护法力士像时,便呼啦啦跪倒一片,顶礼膜拜起来,看来他们还是有见识的,也足见东林寺在佛教徒心中的地位。
    寺前有虎溪,桥便称虎溪桥。相传慧远主持时,潜心佛学,曾立志送客不过桥。可是有一次好友陶渊明、陆修静来访,三人谈得投机,边走边谈,不觉走过桥去,被山上的“神虎”吼醒,三人相视大笑,留下了“虎溪三笑”的文苑佳话,故寺内建有“三笑堂”。然而王老居士告诉我们,道士陆修静历史上确有其人,但年龄与他们两人相差很大, 陆修静来庐山时慧远和陶渊明均已去世几十年了,后人编这个故事,只不过想表达以儒为主,融合佛、道二教的愿望而已。
    我忽然想到,只要是有愿望,就会有行动,在人们的心中,大概都有佛道儒这三种力量在,但我们更看重的是其中包含着的无尽的情谊,就像我们这次九江之行,遇到了很多人,人人都热情友善;发生了很多事,事事都周到圆满。我们一行9人一路上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也有很多的“佳话”,我就不好直说了,姑且称为“九江九笑”,去问问我们同去的每个人吧,或许他们会告诉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