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3525|回复: 33

[评批]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沈鹏、张海、王镛等)【原连载于青少年书法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9 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一  沈鹏% o( h8 V7 X2 L0 F9 ?# B3 P" a

* O# i# t+ y7 a( e/ j; T傅德锋
8 K0 @$ L0 d- u  ?; l9 E5 U& F
; r2 t! {, x( D(沈鹏,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 f2 r* x9 m- O# ~* h
4 \0 _. P: D$ N/ Z$ b/ N  P/ [( y( n
, I9 r4 J6 H! L& \6 c5 m
2 W) m3 r" b: f

" V5 }% {6 k* n& m. Z" y7 t& W7 f$ t) x+ _
沈鹏先生的大名,书坛上尽人皆知,即使是书坛以外,知道沈先生的人也并不少见,当然,这除了他以一手功力深厚,风格独特的草书令人折服之外,也与他担任着书坛乃至其他领域的重要职务有关。当然,由此也可看出沈鹏先生的社会影响之大。' d' k: P$ W% i! A; ^$ k$ R, q
1 {5 x5 R* O! t6 G4 O( ^
草书发韧于西汉之初。卫恒在《四体书势》中曾道:“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至汉武帝时,草书就已经在民间流行。我们从近代出土的汉简、汉墓砖上的文字可以得到验证。不过当时的草书在结构上还是依据隶书的形体,而将其写得急速潦草一些,所谓“解散隶体而粗书之”。后经杜操、索靖、皇象等人整理发展,经过了从“隶草”到“章草”、再到“今草”的数次演变。尤其是东汉的张芝,他将章草中带有隶意的波挑加以收敛,运用篆书中婉转回锋的笔法,使之气息流动,点画呼应,上下牵连,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故张怀瓘在其《书断》中说:“张芝变为今草,如流水速,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由于草书包含了所有书体的各种笔法,同时笔势飞动,务从简易,不易辩认,故不易学亦难精。而且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意义不大。但草书又是最易抒发个人情感的特殊书体,即使比较难学,但它还是以独特的魅力赢得人们的喜爱。; {6 g$ t+ Q1 @: [( s0 w

+ u4 p) m1 U/ B当代书坛,自毛泽东、林散之之后,尽管以草书擅名者并不乏人,但真正能在草书方面取得较高成就者,当属沈鹏。他的草书笔致厚重,奇崛苍茫,点画处理富于变化,既有传统经典草书的高古之气,又兼具现代生活的奔放跌宕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人们面对沈先生的草书作品,即使掩上名款,亦能迅速知其出自沈先生之手,由此可见其风格之强烈。7 V" D' {! a1 ~% B$ a) U& }
, [/ s! J/ Q" p0 ~3 {4 q
凡习草书者,皆无一例外地要受到唐人草书的影响,沈鹏先生亦概莫能外。由于唐代是草书的成熟期,也是今草发展的颠峰时期,出现了张旭、怀素、孙过庭、智永等一批草书大家,尤其是张旭怀素的狂草,在书法已退出实用领域而其欣赏审美功能日见强化的当代,向上述大家借鉴取法,最易张扬书家的个性,故倍受人们青睐。沈先生于草法广取博收,以盘结奇气,丰富技法,但在结体上则于怀素《大草千字文》获益最多,尤其是那些纵笔(即长垂笔)的使用颇得怀素《大草千字文》用笔之妙。但他那些横撑的结体与用笔之法,则出之于他自己并不太成熟的“草隶”。但沈先生的草书当中,时时夹杂一些行书,尽管也以草书笔意出之,但在增加整幅开合起伏与疏密变化的对比效果的同时,也或多或少削弱了其草书的纯粹性,草书纯粹性的减弱,必然影响草书古意的精确表达,而这种草行搭配的写法,则又从中透示出一种现代人日趋复杂的人生情感。凡事有一得必有一失,以此观沈先生草书,应合此理。
: r: g2 y( o/ U! t9 P: P4 v) q1 b  Q  X
沈先生为丰富和强化其草书的线条质量从而加强艺术感染力,大量地使用了颇具一波三折曲尽其妙的衄挫用笔之法,但此种笔法其实非沈鹏先生首创,此种笔法的始作俑者乃宋之黄庭坚,我们只要仔细品赏他的草书名作《太白忆旧游诗》便不难看出。而沈先生的创意在于他将这种笔法秩序化,并适当加强其草书线质的毛涩感,使其更加精致、细腻,从而化古为今,化他为我,将此形成自己的一种具有符号性意义的个情语言,写出了新意,写出了气魄,这是值得人们加以推重的。
; Y' b2 g9 R7 C# L4 Y4 r7 t/ S2 E" ~9 ~3 }% Q: W& b4 S$ q
沈先生的一些草书精彩之作,确实达到了“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端”的理想之境,殊非那些行笔直白外露一览无余者可比。但沈先生的一些作品也有因衄挫用笔过多而失之自然的地方,且有因擒纵失控而流于信笔之处。我想,以沈先生之学问功力,虽有此不足,但仍不失为一代草书大家。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二  张海# C* L9 Y! W0 B2 |

' z: k% J/ R0 S傅德锋. B! M5 H3 |, i& T& h) ^0 i
1 H& Q/ P0 J( l* Y
2 a2 j$ `: G3 M; h

# E- {5 v1 p. q# {! ~- q2 u(张海,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主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9 k8 ]' l9 G; ]: m9 R
# \; u+ F0 _: T& k, B# s) Q' d7 u) `
4 Z* c' \% j3 l  l1 O; F
. H/ y: b9 V8 V1 y0 n
7 H, T8 ?3 F& }3 {0 i& Y6 X7 T" _- O0 `& ^$ k, I
谈及张海先生,便让人不得不与他和“中原书风”联系起来。因为从某种意义而言,是张海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中原书风”,而“中原书风”又反过来造就了今日的张海。2 c  C; F4 ^4 _* j4 \" t; N

5 u3 f, k1 ^7 N% e4 J/ T; V5 ^十数年前的中原书坛,并不像今日这般抢眼,那时的河南,还属于书法上的落后省份。大家都知道,河南拥有极为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安阳殷墟甲骨早已驰名全球,被誉为是人类文明的一大重要发现,这对研究中国书法的起源与发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孟津作为一代书法大师王铎故里,也是闻名遐迩。在这样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省份发展书法,无疑具有先天的优势。
# m! v, p; R8 D8 s& y
1 g8 d6 ]4 @7 L) q, p但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文化底蕴再强,社会基础再好,如果没有一位深具器识与胆魄的智者挺身而出,组织引导,要谈发展亦何其难哉!6 j5 s. Y; r3 n  U6 L1 n1 R

0 e; M* V4 z8 ?2 }2 \: }. ^5 F然而,张海以他扎实的书法功底和不同凡响的谋略,一步一步走上了河南书坛的领导岗位。在他的直接参予或谋划下,河南接二连三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书法活动,如“国际书展”与“墨海弄潮展”的成功举办,在为河南书坛加强了人气的同时,也引起了全国书界对河南书坛的广泛关注。即使是由他参予策划的最初的那本尚嫌简陋的《河南百人书法集》也在书界开了风气之先。后来几届国字号展览和书学讨论会在河南的成功举办就更是令书界对河南和张海刮目相看。当然,这里面自然少不了李刚田、周俊杰、宋华平等河南书坛名将的功劳。/ A* q# G1 F3 U
+ o; n2 o9 g1 |9 c5 O! N
张海先生以一手意味隽永,古意盎然的小行草在五届全国书展上获得全国奖,充分显示出了他深厚的传统功底与较强的创作实力。但他又是修养全面的书家,其早年即以风格独特意象诡奇的草隶称名书坛,其楷书功底亦不让时贤,后又精研草书、篆书,居然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对于他这种将很多时间精力花在组织引导工作上的书法家来说,这需要为之付出多大的努力啊。但张海先生技道合一,公私并举,在组织引导与书法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都成果菲然,而此中之艰辛,亦不难想象。
1 {2 G) @6 w$ p+ H# ^+ V
, X1 [" t6 Y7 m$ U9 c) l. m5 H; f1 Z9 ^张海先生以狂飙突进式的作为,使河南书坛连续上演了一幕幕精彩好戏,一时之间,河南书坛,风云际会,人才辈出,高手林立,在国展上的入展获奖人数始终高居榜首,而河南书法也围绕张海、李刚田、周俊杰、宋华平、王登等形成了雄强霸悍的“中原书风”,成为书坛的一大非常现象,一度为书界广为讨论。他们这种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人新作的胸襟和胆识令书坛那些高高在上,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夜郎自大,十数年一贯制的书协领导人感到羞愧和汗颜。( ?3 w' J( X3 `$ L" _

" w. V2 j7 r- [. f% l- E2 }张海先生书作,既有深厚而精湛的传统功底,又有个性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张扬。其楷、行、草、隶、篆五体互相生发,互相融合,用笔上一脉相承,尤其是“开叉笔”的巧妙运用在大大增强了他作品的耐续性的同时,也定型为一个极具个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作品当中强调横画的排叠,辅之以轻捷飘逸的长笔处理,秀润相杂,动静相宜,极耐品味。& M3 m6 t- I, l, F9 `/ }* v% l! Y

- q5 q$ v  D% p6 d, \1 |$ c他的楷书在唐楷与魏碑之间,又兼具隶书的古雅淳厚,所作开张大气,厚重中不乏灵动。其隶书以《封龙山颂》为基,掺之以草法,横画主笔并不刻意作蚕头雁尾状,而是意到即止,斩钉截铁,富有时代情趣而又别具风姿,非常人所能为也。其草书以楷隶行为基,用笔在方圆使转之间,既重突出矛盾又能使之自然和谐,线条凝练,气势通达,颇堪寻味。" i8 X+ ~( v& M( p9 J# r

) N  R9 z7 C! P但张海先生的一些作品,也恰恰因为“开叉笔”的过度使用,使其作品亦不免流露出一定程度的安排造作这嫌,杀气重而静气稍欠。  k& G! g9 y' E- O4 F

4 `% Y$ Z- [9 U+ I6 X1 m共实书法本来就是一组组矛盾的巧妙组合,得失全在于分寸与尺度的把握。顾此失彼,物极必反,自然之理。张海先生似宜在苍涩的前提上反求温润,若一味求涩,则失之过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三  聂成文
2 Y8 F- V; t* B
3 U0 I8 p4 d$ i( X1 D傅德锋. O; G, f: n+ |  k0 ~7 `. O5 R

% T7 t0 n0 V& R, ?& Y2 R( N(聂成文,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 f3 d  B5 Z: t$ I6 f3 P5 G# k- n' i
  C3 o9 T+ D. T6 E3 j: V0 j
/ ]$ e' q) ^& f3 M. F

* Q& J4 J2 T, e4 W6 Y. @* S' F' O& e

; u- f$ P  Y" ?, {4 m
8 B/ a: `& a) x" H! A3 f+ K/ a+ |7 Y观聂成文先生草书作品,便不由让人情不自禁地吟哦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当中的句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Z3 x* m  e/ t1 c$ C
# M, D# S# H5 h6 U5 s2 R
聂成文草书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云烟满纸、纵横争折,人喊马嘶,旗幡飞舞,征战沙场一片狼藉。% a; Z' g  V4 p5 O7 k

$ l6 u" z8 B2 o% F# }: z1 x狂草始于汉末张芝,兴盛于张旭怀素,线条诡异,气势奔放,如千军竞发,似万马奔腾,犹江河决堤,其势莫挡。至北宋黄庭坚,则强化点画的疏密对比,将密集的点杂于如同长枪大戟的横竖撇捺之中,用笔一波三折,多跳荡之意,则大草新境出焉。明代祝允明、傅山、王铎各自成家,俱臻其妙。祝枝山草书在于用笔的劲利与结体的奇崛,而傅山王铎则强调旭素大草的体势连绵。清代黄慎则又将黄庭坚点线运用的特点加以改良,其作众星列汉,似万弩齐发,点画密集,笔挟风雨,气度非凡。( N; K1 U: i7 ]: U) ]0 X! F* D
& I/ I( v$ Q& ~$ {/ `# x( C3 w
聂成文狂草则借鉴黄慎突出点法的结字方法,又兼具山谷草书的长枪大戟之特征,而在用笔上又不乏旭素狂草的恣意。通篇观之,意气风发,气势骇人,如狂狷之士,大醉之后狂呼奔走于闹市,人或惊之避之,或奇而观之,每穿街过巷,则万头攒动而人声嘈杂,笑声、哭声、赞声、骂声、怨声、叹声混成一片,不绝于耳,聂先生作草至得意处则不计工拙,纵情挥洒,以此喻之,有何不可?  t' i, }4 n$ Z. O: A; G2 e( D
0 G1 d" _2 m) y% I9 p* v0 n* ?
草书之难,难在得势,其中揖让相合之法,亦非能勉强得之。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用笔之意,后又观公主与担夫争道,乃悟行款揖让之法。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草书用笔之妙,这些都充分说明草书创作的灵感皆由自然与现实生活中得来。而狂草作为书法皇冠上镶嵌的一颗明珠,其艺术表现力之强确非其它任何一种书体可比,“真则字终意亦终,草则行尽势未尽”。草书的笔意最能表达作者的个性和思想情感。通常而言,快速流畅的笔调可以表现出一种喜悦愉快的心情,郁勃顿挫的笔调,可以表现出一种悲愤激昂的情绪;沉着舒缓的笔调可以体现一个人的沉密安祥;不徐不疾,悠游自如的笔调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简静平和。总而言之,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可以“骋纵横之志,散郁结之怀”。( p# R) \6 Z2 n& F: N

+ J6 {2 D7 R# P* Z! e擅长狂草的大家,多能豪饮,借助酒的力量而将其功力和才情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张旭怀素尤其如此,“张公性嗜酒,豁达无所营”,“怀素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性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糜不书之”。
( \8 {* j- i1 i8 a$ q
  U* {( _  l( O/ W$ b) p而聂成文先生却认为作狂草在于“意醉”,未必需要酒来辅助。他曾作一狂草歌行来表达自己不必饮酒也能至颠狂忘我之境界的情况。当然,这作为一家之言,未必没有道理。但我们从李白斗酒诗百篇与颠张醉素大醉后作书来看,酒有时真的能大大激发人的创作激情,从而有超乎寻常的发挥。笔者本人对此亦深有体会。' _3 Q( O7 M# I8 A" K; \
! e$ K$ k; z. }
聂成文先生的草书从整体上来看,气势宏大,撼人心魄,但有时只顾情感的尽情喧泄,而对点画的质量关注不够,虽说不计工拙,点画狼藉未尝不是一种自我风格,但从旭素狂草“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情况来看,适当提高点画的精到性,其实更会强化作品的耐读性,远观气势,近看点画,二者兼顾,能够大大提升作品的艺术含量。聂先生狂草气象虽大但笔法失之荒率,偶有信笔之嫌。旭素真醉而书,反致点画清俊,笔笔到位,聂先生佯醉,却似时有不能自控之笔也。
5 ~( W# _4 A% m2 @" s  ]
9 K+ W9 Z4 a9 G当然,在狂草式微的时代,在少有的几位擅草者中,聂成文先生无疑是一位具有引领意义的闯将。有人曾认为聂先生是功力大于才情的书家,但才情对于狂草的创作似乎尤为重要。只是才情若没有相应的功力的支撑,则亦不能达到功性合一的高超之境。聂先生于狂草之外,对其它诸体亦各有所长,然譬如怀素,仅狂草一体就足以言家,雄肆如聂先生于此得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四  何应辉
( Y& @9 Y+ ?1 U" i' I. |/ W3 ~7 w. l6 N
傅德锋* f0 Y/ p$ \, c/ {/ F
6 |5 }' g' {: q$ e6 O1 I. L( e
(何应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书协主席)5 R* w& v6 S1 i  V: g" t8 Z( k9 p
, s- D: _+ ~) D+ Q+ C9 l$ y! B

/ c  ]+ `( ?4 `$ W, L: h" `  k
  V& @# e8 D4 F% P; v+ S6 X& ^" Q% u& h! z4 O! `

9 {& {" r5 h; a) P( y! j5 Y' U8 ^! ]; K
寄身巴蜀的何应辉先生是当代流行书坛上的一员主将,风头强劲,来势迅猛,以一种裹夹着浓郁的巴蜀地域文化情调的率意书风感动和征服了大批的欣赏者。1 W* H8 k8 e3 C, x9 ~

+ [" l0 U% ^) V1 U何应辉先生对当代人才济济的四川书坛具有引领和开创之功。现今凡活跃于巴蜀书坛的中青年中坚分子,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过他的影响。他是继四川名宿龚晴皋、谢无量、刘孟伉之后的又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派书家,四川书坛之所以能有今日的兴盛局面,与刘先生的影响、培养和带动息息相关。
, C+ E, ^* s# m" _0 J2 ?/ |% f% U5 |- v  v# w
何应辉先生以巴蜀人与生俱来的那种精干与敏锐,拔开传统的迷雾,洞察到了当代社会背景下,书法的时代审美的变化及其特点,能够在意与法之间,找到适合张扬童心稚趣的支点,让透着野逸萧散之气的书法奇葩不失时机地盛开在当代书法异彩纷呈奇趣迭出的百花园中,是那样的冷逸、妖艳而又动人。- T. T5 D  V1 P1 t

0 A: A0 E' A% v; k* F) U5 @何应辉先生没有在正统的帖学当中做过多的深入,而是将他的目光聚焦到了汉碑、摩崔、简帛、砖铭之上,以获取稚拙天真,自由散淡的艺术因子。他作书尤重单字的造型,注重结体的夸张与变形。当然,这也是当代书坛总的审美时尚的具体反映。何应辉先生作为当代流行书风事业的直接参予者,岂能游离于此特殊环境之外?何先生的意义在于,他与王镛、石开、沃兴华、刘正成等人的亲身实践与多方努力下,让书坛在当代形成多样化格局加快了进程,并且让“流行书风”在国展上取得了“合法”地位。连续八届中青展的举办以及二届“流行书风展”的推出,使书坛根深蒂固的传统审美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代书法的可欣赏性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 C: I# {2 I* H0 J& y+ b" r
5 v. O/ V4 j4 h$ Z' r' ^但“流行书风”当中的“魏体行书”既是在当代出尽风头的一种书体,同时也是受书界质疑最多的一种书体。由于一些人在“魏体行书”的创作当中过度的夸张、变形,虽然有效地打破了来自传统书法的审美定势,产生出一种新的审美范式,但在此同时,夸张、变形又成为了他们惟一的创作手段,从而严重缺乏传统书法的优秀因素的渗透意识,故此类作品便难免失之于荒率和怪诞。这就导致魏行艺术品位与审美格调的相应降低。4 V& K1 x* l0 F5 d4 X

$ L1 j6 A- d& G  x  j* F) k观何应辉先生早年的作品,尽管在个人性情的抒发方在达以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实质上也存在过于远离传统帖学的倾向,漠视和弱化书写性,使其作品很难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
  r7 ~! I; w3 l1 j1 D6 g; \
% L- e* `1 D1 N, W上世纪90年代在《青少年书法》上进行的那场长达一年之久的周(俊杰)、李(尚才)论辩,问题的焦点正在于此。当然,就艺术而言,我们既需要“阳春白雪”,也需要“下里巴人”,精英文化必不可少,而通俗文化更是多多益善。书法在中国太需要普及,而不是为了保持所谓的精英性,刻意地将普通书法人群划出圈外。电脑的普及和书法实用功能的消退,书法的生存现状已是芨芨乎可危。因此,发展书法,举办展览还是应将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二者兼顾,和谐发展。0 n% }  L7 I6 i" n# n' n

6 y9 H+ W# \; ~7 j% z在后来的创作当中,很多以夸张变形为长的书家都对自身进行了一些相应的调整,将更多的帖意融入其中,使其作品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w8 ?, L8 s- Q4 y( n

/ t5 J5 [# h  H0 h" b8 ^5 y6 T在此方面,何应辉先生亦不例外,他在保持原先那种夸张、变形的基本特征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对书写性的强化。尤其是他的以敦煌残纸为基调的小字行书,既具有碑的生拙与劲健,又具有帖的温润与畅达,碑帖结合,通筹兼顾,强化了作品内在气息的自然流露,显得拙朴而不乏空灵,张扬又不失蕴藉,摆脱了那种仅以夸张、变形为表现手段所导致的偏颇性,从而使其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这种示范作用,对四川乃至全国的一些中青年书家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提示与警醒作用。
. L( p  {' N0 P0 b! B: D
2 k* Q, A- n3 |9 o) H1 e5 ~3 `3 Y  v其实,以发展的眼光来看,碑与帖并不存在审美层次上的高低雅俗之分,它只有审美感觉与价值取向的不同。无论康包的“尊碑抑帖”还是傅山的“四宁四勿”,都有特定的社会氛围,对此我们不可无视客观而机械理解。片面尊碑,必然导致与传统帖学审美精神的近乎断裂,作品必流于粗野荒率,乏风雅蕴藉之美;片面学帖,必然又与时代的审美风尚格格不入,甚至会滑向甜熟靡弱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 g4 u9 u8 }4 w* i7 h! G( f' H5 l& r9 e( `! o. ]4 S
很显然,何应辉先生的成功,给书坛树立了一个碑帖巧妙结合的榜样。他在形成自我风格的同时,又大大推动了四川书法的发展,在原先刘孟伉、谢无量书风笼罩的情况下,又开辟了一条和而不同的新径,这条新径尽管曲折,但它却已使四川书风突出重围,走向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五  尉天池8 P! F  E  h3 x( b1 I
2 k& i0 Z% _: ^4 Q& Z
傅德锋
; u6 x$ n$ }( S. {
% g# d4 V. z- }2 |(尉天池,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2 x1 J! m# J; Q- `0 ]2 w9 G. H
6 L% V& F  [# j3 J% m

+ O1 N! Z$ a0 k9 G1 h( c7 m* W, Z; k9 f
7 E4 L5 F: `$ o

5 j* i/ A. q6 J
  ^0 s! i; ]* \* q# I. j5 H尉天池先生书作给人的印象是风驰电掣、真情激荡,富有张力的点画线条在纵横争折中使其作品夹带有一股英迈之气。从其作品可以看出,尉先生似是一位疏狂豪放型的书家,他的草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跳跃飞动之势,时人恐无出其右。0 K. L! X, ]3 i( f5 a
' E( s3 \4 I: t' v6 P  W
尉天池先生的行草,很显然是以晚明尚态书风为根本,以陈献章、徐文长尚情重势的审美风格作为自己的突破口,有意扬弃传统帖学的庸正与典雅,追求一种粗头乱服,不计工拙的即兴挥洒。/ S! D" {  \$ ~) ~! _+ q; y

4 ^" f5 a( _0 N( c3 C; p明代末年政局多变,官僚文人命途多舛。大量士人栖迟山林。即使出世,其内心也充满着矛盾与痛苦。在这种官做不得,同时又无法安心研究学问的情况下,一部分人便以书法排遗,借以宣泄胸中郁郁不平之气。结果,动荡的政局为林驱雀,将一批才华横溢的人才赶到了书法领地。加之时受王阳明“心学”影响,艺术主张“独抒性灵,不拘客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的创作原则,于是,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运动应运而生。天池山人徐渭首开其风,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图、王铎、傅山紧随其后,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
( k$ {/ K% a, }6 A4 n; X2 [4 G! y  }6 L6 Q$ h# [( G: v9 A
观徐渭行草书,点画纵横排突,笔势狂放不羁,结体宽博开张,奇诡多变,意象恢弘,章法大小参差,倾倒错落,如骤雨旋风,作品中局部的技巧都丧失了应有的地位与价值,不计工拙,一切都服从于整体的审美效果,让人只看到线条的缠绕和点的迸溅,感受到书者那种愤懑的倾泻、痛苦的呼号和血泪的挥洒,进而为书者那慨然而不可磨灭的气概而顿然起敬,为英雄失路托身无门的落拓命运而深感不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徐谓作品中奔放激越的情感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在中国书法史上堪称空前绝后。
% ?0 D* s/ l9 T0 H8 A5 m  j7 |1 U$ ]& N. i& ?# A
尉天池先生对徐谓的参悟,使他的作品具备了很好的表现力,迸溅飞动的点线使其草书作品呈现出强烈的动感,但不可否认的是,尉天池先生作品给人有另外一种感受,即他的草书尚未能达到徐谓作品昂扬激越而不失理法,粗疏放任而深蕴内含的特殊境界。徐渭草法多从黄庭坚草书化出,而能造诣独到,他的锋棱顿挫的笔法较之山谷的波荡摇曳似更见笔触感,线条中实,骨力洞达,在雄肆奔放中不乏法度的展现。但尉天池似乎只具备了徐谓作品表面的线形特征,并着意加以突出夸张,而其散锋、拖锋的过度运用,致使线条直白外露,中怯而乏厚实蕴藉之美。他的草书在很多字的结构处理上也有一种疏放有余而内敛不足之感,一味地纵放张扬,反致笔下失去控制,未臻收放自如,张驰有度之境。+ H# }( D! y" [- w; J8 X0 W

; b* \+ H' A/ B2 v8 V平心而论,尉天池先生作为历届国展的评委,见多识广,同时作为长期生活在传统帖学中心南京并专门执教大学书法的学者型书家,他应该并不缺乏对传统书法经典的深入参悟和自身笔墨功底的锤炼。他的有些作品,比如少字数书法还是写得极为精彩的。但慰天池先生的多字数作品却每有激情有余而理法欠到的地方。或许尉天池先生只是想从天池山人徐谓狂草的某些特点上进行发挥,进而寻找到一个突破口,抒写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或者说是尉先生并不属于为法度而法度,导致因法害意,反而有碍自我意识、昂扬激情的更高层面上的淋漓尽致的表达。7 i' I0 B) h- a3 m
$ e& `) g1 N# \- W! z: [  @
对传统的过度反叛和破坏,尽管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迅速形成自身的书法风格,但这种风格可能会因为传统书法支援意识的趋于淡薄而未必具有理想中的审美价值。3 a' i' X4 c' t& A, u( J' p  j6 A9 l

4 R! D" G9 K+ h2 }; N! T继承、破坏与重建无疑是每位具有明确创作观念与审美意识的书家走向成功的必须经历的三个环节,至于继承什么,破坏什么?重建什么和如何重建?往往因人而异,但尺度与分寸的把握始终是一个关键,能否处理好这个关键,将会大大影响书家作品的品位与格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六  韩天衡4 Z) @, q7 w. U/ C3 v: o

; D2 r. j# D6 x0 Z; Y4 G/ R+ w2 O
) ]7 i0 Y8 P# n- x% Z, j  B9 n) F0 g# W
傅德锋1 E. ~  O$ ]0 h0 A
' {- M  r' r* L( R# Z0 h

- W. X1 y+ Q- H5 R8 h* r% ]5 U
1 R# e$ {6 A; a3 c(韩天衡,中国书协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篆刻院院长、西泠印社副社长)
) P- \( |% b- b/ J) ~; Y* ?! ?0 T1 A& H! @

% R& F8 G# k: _, e4 L0 M( q
( A. s4 c8 O* ~/ G+ u" B$ ?% S0 r& `+ e( G
1 U& }! l: Z" u) m6 R
韩天衡先生对当代篆刻的复苏与推广具有他人无法替代的开创之功,他的既具深厚传统功底又具强烈时代气息的篆刻风格获得了印坛的一致推重,人们曾以“韩流滚滚”来形容他对当代青年印人的影响,而他本人也因为在篆刻教育方面成果的丰硕,而被当今印坛推上了“盟主”的地位。5 i2 x( R0 p2 Q' \$ d

& A* V& F' c! p" n9 d由此观之,我们评论韩天衡先生,似更宜将他作为篆刻家来看待。但其实不然,韩先生的书法,尤其是篆书(草篆),风格独特,迥出时流,将其置放于当代著名书家之中显然毫不逊色。由于他的印名大于书名,往往书名为印名所掩,这样似不利于我们对韩天衡先生的全面研究与解读。; A1 W: Q. p" E* b* ~/ p/ ^
( ~2 K9 V' X7 S7 A/ u" W. ?
其实,纵观明清及近现代印史,凡称大家者,其书法亦十分可观,从赵子昂、赵之谦、邓石如、吴让之、黄士陵到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无不是博学多才,书印俱佳的典范。显然,没有独特和深具审美价值的篆书风格,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篆刻风格。一位印人,往往会因为篆书上的功底的薄弱而使其无法进入真正的篆刻家的行列。; @7 j# ~0 v8 X
4 Q4 ]* p5 c8 @0 ?: n
韩天衡先生印从书出,一手奇崛雄逸的草篆令书界叹赏。他首创的“草篆”,在经典式篆书中大量使用了草书的表现手法,从而赋予篆书以崭新生命力,使篆书更富于运动感和节律美。  w  v: W3 p, ]: Y. Q" W3 w- d/ R' u
4 O, n9 j1 a  p( h1 u  I( V/ V
韩天衡作为一代篆刻大家,有着极为全面的艺术修养,他在书画篆刻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撇开他的绘画和篆刻不谈,仅以书法论之,我觉得他的书法,尤其是“草篆”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将其视之为“著名书法家”当毫无愧色。* D' Y3 O- |6 H; c& V7 p& `

6 J- X% i/ X8 X3 I) B韩天衡作篆,逸笔草草,很多字在结构上多取隶法,简捷易识,用笔直来直去,既无传统隶书的蚕头雁尾状,也不拘泥于小篆的笔笔中锋,而是将大、小篆、隶书互相融合,参以行草笔意,章法采用纵有行、横无列的形式,注重个性的张扬,在粗头乱服,不计工拙的任情挥酒中表达着自己对篆书的独特理解。
; j; I0 z+ m" G) F; @5 ^5 ]
+ C. q' [% {9 t' K6 x! j5 |: n6 G而韩天衡在鸟虫篆方面的研究探索和所取得的非凡成就也是很值得我们大书一笔的。他的鸟虫篆在方介堪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种强烈的个人面目,线条跨度大,有极强的动势。他能抓住鸟虫篆的魂魄,依据六书的原理,对鸟虫篆的繁杂的装饰笔画(次笔)进行艺术性的省减处理,加强了文字的可识性,清晰简炼的字势和颇具流动感的线条使他的鸟虫篆别开生面。他广泛借鉴汉碑额甚至剪纸,文字结构有一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的蓄势,示人以奇诡跌宕之趣,线条则多注重夸张线形轮廓的摆动之势,今现者不忍释卷。韩天衡鸟虫篆虽以篆刻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但我们仍然可以将此作为一幅幅优美奇丽的鸟虫篆书法作品来欣赏。这种古老的文字形式在韩天衡刀笔的挥运之下呈现出万千风姿,让她揭开历史的尘封,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向人们展示一种浓郁的时代气息。而鸟虫篆也在韩天衡先生的引领和带动下,很多中青年印人纷纷倾心于此,且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鸟虫篆在当代艺苑重新焕发了青春,因此韩天衡可谓功不可没。
9 x. N9 ?& H/ U& J# k$ e8 T, e  O& c& f) `8 F# K" b
正因为韩天衡先生具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不同一般的书法造诣,故能成就韩天衡一代篆刻大家的历史地位。曾经寂寞的印坛,也因为韩天衡的出现而日见热闹起来。书法上,韩天衡的贡献在于发展了草篆和鸟虫篆。当然,他的草篆也因太过于随意而流露出一些浮躁与火气,甚至他的行书出因失之粗笨和怪诞而使人怀疑他的书法修养究竟如何,但这对于一位身处艺术变革的紧要关口的艺术家来说,显然是很难避免的。嘎嘎独造与粗野荒率般的“野狐禅”之类往往只有一墙之隔,佛界与魔界也仅在咫尺之间,也许韩天衡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自己,但他显然某些领域已走在了众人的前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七  王镛  s2 E1 e# B: `- h7 X

; v9 R7 B! r! S$ [傅德锋
0 \& E2 p0 [' h5 f
' p, [; M. h5 {+ q4 w% @0 n2 [, L$ p5 Q  P% b9 T
(王镛,中国书法院院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 e) q* N% Q1 ]2 @" C' }7 t
2 l0 D2 }( G9 ^, f$ h; P) }! f, D1 {

6 r9 D0 x) v, g8 y$ \' i- ]6 z5 f6 \8 g! t+ ^! A; Z
% m3 D  f& d1 a* o2 j
在当代书坛,咤咤风云的王镛先生无疑是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书家,从某种意义而言,他甚至是当代书坛真正的向心所在。王镛先生于诗书画印均有很高造诣,被人誉为当代齐白石,此或非过誉之词,以他对当代书坛印界所形成的巨大影响来讲,并无愧色。" \& {; u% y% A3 H/ K7 `7 ^7 [, u
. t* \/ e- c# O
撇开王镛先生的其它不谈,仅以书法篆刻论之,也仍然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位淳厚质朴,形象丰满的书法篆刻家形象。0 b& t1 d: H/ ]4 V& n. d- B, o
# ]5 n6 F; G- B4 d7 q0 w% `  j
新时期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在书法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变革,广泛向民间书法取法成为一种新的时代潮流,而王镛先生始终以开创者和引领者的姿态走在众人的前面,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出色的创作实践每每取得丰硕的成果,广为书坛印界所推重。他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双管齐下,既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眼光,又具有迥出时流的创作实践,两者合而为一,无疑成为当代真正的“学者型”书家的代表人物。王镛先生的成功和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具有划时代的文化启示意义,而且这种“启示意义”本身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越了他个人的艺术价值,他像一座新旧观念交替转换的里程碑,在当代书法篆刻的复苏与繁荣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8 x5 Y. G3 M: ~3 {/ d. `  l: W+ c2 @3 n! O2 ]' t0 |) i
向丰富多彩的民间书法取法,是王镛先生始终如一的艺术主张。他对民间书法倾注了极大的心力,旁搜博取,扬长避短,苦心孤诣,形成了一种集雄肆、野逸、质朴、灵动等审美因素为一体的具有独特个性语言的艺术风格,在成就和奠定自身艺术地位的同时,无疑也给当代书法的健康有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E6 U7 W( C9 _8 G. Y4 [
  g& A' ^; c  C- }+ e1 f
相对于清代包世臣、康有为的倡导碑学而言,王镛先生的取法范围与艺术主张更具有宽泛的倾向,他将此推而广之,将三代吉金、秦权及砖瓦刻石、北朝墓志、魏晋残纸、地契简帛、唐人写经、汉代摩崖等都纳入取法视野,这无疑大大拓宽了他的取法空间。经过一番提炼融合,形成了他拙、大、厚、野的独特的书法审美价值观。
1 m0 M! @* {4 {% |$ {* X. w
3 a( ]) O  E9 ^$ C+ z% I王镛先生的敢为人先,本于他对民间书法抱有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以自己充满睿智的目光,从民间书法当中体悟到了自己艺术情感的支点和依托。民间书法当中蕴含的那种自然天真之美和蓬勃的生命力显然是传统意义上的文人书法所不具备的,而王镛先生藉以完成了他骨子里对艺术本质的验证和自由心性的表达,这种前无古人的举措无疑也是对伪古典主义异化的某种嘲讽。# C7 p* f1 f: ~

7 A; V6 `2 h! r2 q, `- Q但王镛又不是那种只知以夸张变形为能事的所谓革新家所能望其项背。因为他并没有偏执地将自己的艺术主张与取法方式和传统文人书法从主观上对立起来,相反,他采取了一种近乎理性的方式,将明清文人书法的优点加以选取借鉴,为自己的民间书法研究设置了一条理法合一的底线,既可在民间书法的广阔空间里纵横驰骋,又自觉避免落入粗野狂怪的陷井。
' ?( G( l0 @7 s  _% J5 d
% Z4 j/ Z& B: J( ?0 H2 D/ p观王镛先生作品,特别是行书,一股清新灵逸之气扑面而来,在春风满面、温情脉脉中又透乐出一种高古虚旷的历史沧桑之感,他那富有生命活力的笔墨线条,在诠释远古文明的同时,也体现出对时代精神的倡扬。! E4 w( w  w! e- |  F8 ?

& P, a" f- ]8 \1 x2 ?我们知道,仅取传统文人书法者,大多往往失之靡弱,纤巧有余而大气不足;仅取民间书法者,则又每每粗放有余而失之荒率浮躁。他能“取后者之骨,融前者之韵;取后者之势,融前者之情”,弥足珍贵。
3 w4 H9 r0 ~' Y  T+ c) C, Z7 g% }& Q0 e. l% a& d
当然,这并不是说王镛先生的创作达到了无可挑剔的脱化之境,人们对他的一些质疑除了针对他个人的某些不足之外,也与因一些他的追摹者对他的误读造成的后续不良影响有关,此非王镛先生之过,而是任何一位具有革新意义的书家不可避免的现象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八  周俊杰% ^% }9 r9 x8 `# `/ f" Z7 H
" K/ e7 N% k8 n: P6 V5 c
傅德锋# M5 X' @6 X; {* T% F; r

5 W; d4 y4 a) U, ?/ _$ ?% f) N) D# G5 Y! ]3 H6 C. N" n8 h

, W* D! F! K1 T$ q* k- q(周俊杰,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书协名誉主席)
3 l( H4 \6 k( k4 G. I( |
+ c3 H' B' K0 m& B
$ B# Q# V4 ?& s) h
6 O5 U4 [; @5 {9 W9 M  V3 U, q2 a; V, S6 {
: l* c/ v6 Z! G2 @0 |5 h
周俊杰兼具书法家与理论家的双重身份,因而人们更习惯于将他作为一位“学者型”书家来看待。周俊杰书风独特,精于草、隶,且著述颇丰,当代很多书家的评论介绍都出自其笔下,他既是“新古典主义”的倡导者,又是“中原书风”的主将,同时又直截参予了近三十年以来的中国书协主办的所有展览和理论研讨。因此可以说,周俊杰是新时期书法发展历程当中的一位见证人。
; G2 d0 }' N9 k4 b& d: J' Z. r
! K6 s6 D, T( E) v0 o# z, t周俊杰的这种特殊经历促成了他在书法的创作与理论方面的非凡识见,也因为他在创作与理论两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故而让那些或只谙理论而疏于创作者和只长于创作而不尚著述者为之汗颜。
, t% f! i. [% p+ @" |- o; Y6 A
/ i$ w  k9 I. H: ]8 i周俊杰在书法上出道很早,且早年以隶书擅名。他隶书取法汉《开通褒斜道刻石》,取其拙朴、雄浑、大气之质。与此同时,他广泛参悟《张迁碑》、《石门颂》、《西狭颂》、《广武将军碑》、《三老读书日记》等。汉碑的雄迈大气与奇肆开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代表着汉民族文化的精神,学隶书而若流入纤巧柔媚一路,则在格调气度上与汉隶的基本精神相去甚远。摩崖碑刻所呈现出来的那种阳刚之气和历史沧桑感与中原文化的地域特征互为合拍,而周俊杰先生作为中原书风的骨干人物,他对汉代摩崖碑刻的情有独钟,恰好是他作为理论型书家自身个性好恶的一个极好体现。他的隶书集浑厚、质朴、灵动、奇肆、开张等因素于一体有一种很强的时代特色和生命意识。周俊杰隶书作品在用笔上尤富特点,点画线条具有一种明显的体积感,重笔静如山岳,力透纸背,轻笔动若脱免,灵动而不浮滑,在笔与纸的互相抗争中营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笔墨意象。他在结字上也有别于其他擅隶者,或方或扁,或长或短,或宽或窄,皆因势生变,随形就势,出之自然,少了很多安排与造作,通观全幅,动静、轻重、虚实、开合、浓淡、枯湿对比丰富而不失和谐,气势恢宏,令人震撼。
4 m. T1 c' T, X* T4 U
; I$ O- Q0 j1 k  h. F周俊杰早年除善隶书外,其行草尚处于措索阶段,气息较弱,亦无甚个人面貌可言。20世纪90年代初,他由章草进入行草书研究,以陆机《平复帖》为基,参以汉魏简帛、残纸以及碑刻韵致和明清人行草笔意,几经辗转,竟很快创出自家行草路数。我们观其行草作品,结体生拙,用笔厚重丰实,线条刚柔相济,开合自然,章法上大起大落,疏密对比十分强烈,墨色变化丰富自然,汉碑的淳厚,章草的古澹、魏碑的倔强、旭素狂草的奇逸和明清人的诡异尽含其中,亦古亦今,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7 F4 i4 Q1 p- w! Y3 e' w4 V+ P
8 O! z9 q& k0 h. R; ?" D. a周俊杰由于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加之他是一位非常活跃的书法活动家,见多识广,自己在创作方面又有着很强的自主意识。因此,他在创作方面既保持着基本风格的稳定性,又注重不断在技法技巧和书法本质精神上的锤炼提升和渐变。: S4 s( H: o+ @/ P% T
( E$ V) L9 a# w0 g, {+ l+ a7 d5 U
一般而言,凡理论与创作兼擅的书家,大多在创作方面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但周俊杰似乎更为注重在创作方面大幅度提升自己。他近年来主动求变,隶书方面广泛采用草书的结构和笔意,一改往日严整而规矩的布局手法,笔法更富动态,一派通透空灵之感。行草书则更趋于变化,诡异奇崛,气势开张,汪洋恣肆,已是狂草的气象和格局。他的这种生拙狠辣的狂草风格,在示人眼球以别样而新鲜的刺激的同时,也因碑派笔法(即方折用笔)的过多使用,其笔墨线条虽不乏奇肆倔强之味,但却失之于牵强与生涩,其作品虽看上去颇具大草的气势,但却没有了大草理应具备的那种圆润与畅达。由此可见,某些技法的过多采用,虽可以很快形成自我风格,但也会因对传统狂草笔法的过度扬弃而降低大草的品格。倘周先生在守常与求变之间加以适度的取舍,假以时日,其狂草作品应更为可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九  李刚田
* N8 m! t/ |) m* x3 D# Y
9 S( @) c, @! x3 D. }傅德锋
5 Z. |5 F2 W& W0 A
0 ]9 i. |2 E- U% u: O  \
$ r. v! q( p6 {$ S9 _(李刚田,中国书协理事、西泠印社副社长、《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河南省书协副主席): @7 `, x% _- y' E7 e

. `/ h" ^3 H8 Y& A' m3 y/ l( g& G! g* L( p- L
6 i/ j% F2 }  S- f
: d" C! t* U4 d3 S7 R+ E/ n6 q
* r$ t0 N* M1 U; w; y' @
; }! C3 i. a# z
当代书坛,在书法篆刻和理论方面都具有较高造诣者,不过数人而已,而李刚田先生则属其中之代表性人物。由于李刚田印名远远大于书名,故人们通常将他篆刻家来看待。
7 I/ W& O7 }6 n. ^7 W6 m( k7 e  R/ p1 b( Y2 M  w/ F
当代印坛由于受总的时代审美风尚的影响,当书坛流行夸张变形书风之时,印界与之呼应,也大多以善治写意印为能事,章法大开大合,篆法奇诡多变,刀法纷繁复杂,印面效果多以荒率、粗旷、朦胧、残破、诡异为尚。而李刚田先生却能不为时风所动,依旧倾心致力于流流印的弘扬与发掘,法乳黄士陵一路光洁整饬印式,并融汇秦玺汉印之精髓,食古而化,自成家数,迥异时流,虔诚地捍卫古典篆刻的尊严。但李刚田先生又显然不属于那种顽固不化的守旧派,他的篆刻在演绎古典篆刻浑穆古雅风范的时,亦从中透视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向印坛昭示着化古为我,古为今用的强烈讯息。' h4 j: n, m4 f# i7 Z
% f8 _7 F! t& {# M2 d' ?( w
也许刚田先生并不属于那种充满幻想和激情的艺术家,因此,他的书法也一如他的篆刻,以法寓情,在理性的支配下抒写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寄托。李刚田由对行草书采取迥避态度,似乎可以证明他不是那种天份很高、才华横溢的书家,当然,这仅是一种揣测而已,或许是李先生的性情使然,他更偏好端庄沉静一路书风,洗炼精悍,内敛含蓄,不事张扬。" I: S6 P) V' ^/ e" g& k9 G

; h( c% K' `1 {8 }2 ~1 Y9 y4 G. l4 l" j李刚田在书法上以小篆、楚简、魏碑的研究创作为主,这三种书体显然都属沉静古雅一路,而此类创作最易板刻僵死,学之不当,则很难有所建树。而李刚田居然能在楚简的挖掘与弘扬方面开风气之先。其实,当代楚简创作至目前为止,也还只是停留在搜集、整体和临习摹仿阶段。因这种文字造型诡异,富于变化,加之资料所限,历来几无问津者。而李刚田的意义在于开楚简研究与创作之先河。近年受其影响,一些青年书人纷纷效法,居然异军突起,脱颖而出。实质也是“物以稀为贵”的一种体现。楚简的兴盛,尚有待时日。
* T& h* g9 w8 y1 V
1 d( O& Q" V  ?/ X- x1 H然而,李刚田印凭借他较强的小篆功底,结合楚简结体和笔意,能跳出邓派樊篱,为自己找寻到一条充满个性的篆书创作之路。
$ G; y: Y0 D) h; E. ^4 J0 I" c0 D
* ^9 _9 ^; H3 ?李刚田于魏碑多本于《无略墓志》,同时受在书坛祭起“尊碑抑帖”大旗的康有为影响较大。康有为借书法喧泄其在政治方面的失意和忧闷,他的艺术主张虽对魏碑艺术的发展不无补益,但他这种任情使性,极具针对性的作派也不免带着一种极大的偏激。李刚田的高明在于不是照搬康氏魏书的圆浑与宽博,而是将《元略墓志》的结体的某些特点加以放大,中宫紧牧,让横、坚、撇、捺尽量舒展,呈放射状,如黄山谷行书然。他将康氏的圆珠笔转运笔以侧锋代之,但在行气上却因字形的欹侧而生动势,得笔断意连之妙,更增加了其书作的含蓄蕴藉之美。
+ z- a8 T* K3 d" b3 [) H
0 F( B$ D' ~! c  `  m* N李刚田致力于魏碑,其实也是时代风气使然。由于当代书坛,创新求变之口号愈叫愈响,二王一脉行草书已经历代书家开拓,各种风格范式极尽变化,至时下已难出新。而北碑资料众多,结体天真浪漫,笔势诡异多变,若循门而入,登堂入室,则可望有成。但事实表明,单纯师碑与单纯师帖性质是一样的,单纯师碑者,虽得其骨,却失之清逸;单纯师帖者,虽获其气,却失之甜俗。学之不当,师碑者易入丑拙怪诞一路,法帖者易入巧媚熟俗一路,各执一端,实难脱化。, k1 j% `* }: i5 L3 O2 l" R, S

8 w, t- l, x/ {8 h& a8 V2 [康有为诗云:“北碑南帖孰兼之?更铸周秦孕汉碑。昧昧千秋谁作者,小生有意在于斯。”其志向虽大,但其书作却远未达到通脱浑融之境,牵强生硬之处时有显露。倒是他这首诗让后来的许多师碑者获益不少。李刚田先生能摒弃写碑的刀刻生拙,而佐之以毛笔书写的温润与蕴藉,作为一位长于以刀代笔的印家而言,诚属难能可贵。但遗憾的是,刚田先生创作的太过理性,也使得他的书作在灵气上打了折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9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著名书家二十人系列评论之十  华人德7 b, a, B: e2 J' y

8 ^( \1 W* [: h+ p  m& b$ P2 @傅德锋
0 Q* m1 s  t1 l& C: j; u/ b
. W3 w/ y4 V/ ^& {2 m(华人德,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书论家)
7 p  v- A8 L+ \' m! K7 N2 i/ {. d1 }& H" z/ X- A: {' ~5 n% T

& ?7 n- s3 C2 q$ v) A9 W3 W( Y( c( S+ X' C1 n

/ p5 J4 E9 F, X2 Y, M& ]. ?7 s8 U: v
华人德是当代书坛在隶书创作方面达到较高水准的为数不多的书家之一。尽管他的小字行书也出手不凡,但相对于他的隶书,毕竟影响不大。3 J. C' l7 p( }4 x# `

2 ?" R6 v6 ~/ n$ Z中国书法在伴随着展厅文化的鼎盛于新时期复兴以来,书坛上普遍崇尚师碑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笔者看来,当代的尚碑风气与“十年文革”的思想禁锢有着极为直接的关系。二王书风,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且在思想意识领域是正统的标志。而改革开放则迎来了人们对个性思想的呼唤。而碑学(这里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汉碑、唐碑、魏碑等)广阔的艺术空间为人们张扬个性,寄托情感提供了丰富多变的样式。碑的稚拙天真和阳刚大气极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因此受到了广泛欢迎。
7 {: ?  O( o' d0 S, o4 r, @/ n1 b
但华人德的出人意料处在于,他在这种昂扬激越的书法时代风潮中,敢为人之先,有意将碑的雄强化为阴柔,一反常态,写出了一种不与人同的独特面目。这何尝不是华人德的聪慧与过人处?+ c. b2 `# U* l& a# B; z0 n
$ _& m) D% T. f4 a! m* j
在新旧观念的过渡时期,人们的思想波动幅度极大,很多艺术样式都倾向于喧泄和煽情。像流行乐坛,自20世纪80年代始,东西南北风逐一流行,刮遍全国,其实书坛何尝不是如此?权威展览也是生旦净丑纷纷亮相,粉墨登场。但华人德似乎并不为所动。/ o3 U3 ~% c8 M" B& A3 e8 Y) T
6 V) c( {( ]$ C) E$ z
他将隶书写得静气十足,笔短意长。观其作品,颇有弘一法师书作流露出的那种“一切动乱到此为止”之感,风平浪静,一流简古箫散之气。没有长枪大戟般的痛快淋漓,没有剑拔弩张式的英武之气,也没有刻意的夸饰与矫情,在不激不厉、不衫不履中显示着一种空灵浑融之境。: D9 ~6 @$ |% M) z

' {* M; P. n3 Z5 t9 k. |华人德隶书较之刘炳森隶书的雍容华贵、夏湘平隶书的错落有致、张海隶书的简静荒率、王宝贵隶书的轻拂徐振和刘文华隶书的苍涩多变,体现的似乎是一种冷艳的寂寞之境。如果说董其昌的清朗与疏淡的书风与他几番起落的官宦生涯紧密相联的话,那么华人德隶书中显露出来的则是一种“沉浮各有数,天地一声笑”的超脱之感。从董其昌到朱耷,再到弘一和林散之,走的几乎都是一条“冷雨孤灯式”的寂寞之道,尽管他们的人生境遇各自有别,但他们在心灵上却是互通的,是千古知音式的情有独钟。, m& m% P' z( F; y0 R
+ y8 ]$ N: B) d  i
华人德在审美取向上是与上述诸家一脉相通的,他处在多重文化现象的包围之下又岂能对这些视而不见?也许寒山寺悠远的钟声、吴镇轻柔的草书、瓦翁旷远清淡的书风无时不在打动着他的内心,他在对汉魏碑刻的广泛取法中智慧地取舍着。而他笔下却时时流溢出《嵩山高灵庙碑》、《张永昌墓碑》和《永安侯墓石》的萧散灵逸之气。华人德选择了简约,在悠游自如的书写中,一种清寂冷逸跃然其上,犹如面对一个美人无声的微笑。
$ _' l6 r& _" W8 @5 u
3 K1 i- m9 ?# Q& g5 O8 g华人德其实是以一种帖的温润来改造碑刻的生拙,以最大限度的留白来体现空旷沉静的意境。我觉得华人德这种洗尽铅华,大味至淡的隶书面貌,在审美价值上要远远高于那些只知在技法技巧上炫技较能者,他们虽极尽夸张变形之能事,但却乏含蓄蕴藉之美。华人德隶书在内在气质上能示人以一种“谦谦君子,文质彬彬”的感觉,行卧起坐,井然有序,不慌不忙,从容不迫。仿佛一位得道之士,已然摒除一切世俗杂念,平平淡淡,自然而然。9 I" ?/ ]  \) N3 `5 `) R. b

9 j5 j  }$ @8 y$ ]) L* T故华人德堪称是第一个修得弘一禅书真义的书家。从两人所处的生活环境而言,华人德和弘一有着明显的不同,但他们的审美趣尚却是如此惊人的相似。然而弘一的孤独是寒冷的,他和一苇渡江的达摩一样沿着自己设计的路线一直走了下去,但华人德身处繁华市井,却也将苏州的洁净、亮丽之美以寡淡、清净、寂然的学者情怀,自然而然地倾泻出一种二泉映月般的清净世界,从而发人幽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