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534|回复: 0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谢少承】“守”与“破”的真谛——浅谈谢少承其人其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2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2-11-2 10:50 编辑

【当代书家评论系列】》》》》》》

“守”与“破”的真谛
——浅谈谢少承其人其艺

文/贺进


今年的中秋是与少承兄一起度过的。

中秋前夕,我赴苏州吴江,工作忙完后还有些许闲暇时间,便于南京的几位师友联系,欲意前往南京一日,后赴山东。联系好后便启程前往苏州站,无奈车票紧张,只能买到下午5时的车票。本意是上午抵达南京,中午会客,下午前往少承兄处,在此情况下只能推脱了几位朋友的盛情,少承兄极力邀请我前往南京共赴晚宴。坐在飞驰的火车上才想起来原来是中秋夜,方觉此日打扰少承兄实在是不妥。下了火车,少承兄已经安排好就餐地点,在当晚中秋月圆之时,南京的出租车已经是寸步难行了,几经转折到达就餐地点,此时已经7时许,少承兄笑颜迎接,晚餐当许颇有几分愧疚感,少承兄则大度秉持,与我谈笑风生。好一个热闹难忘的中秋夜,少承兄摒弃家人团圆之乐,与我对坐聊天,可以欣欣然矣。

初识少承兄是我在南京求学之时,在一次展览中与少承兄见面,当时少承兄已经是蜚声书坛了,我则是区区一小书友,冒昧与少承兄接触,他则与我亲近无间,恍惚间如前世相识。后来在南京期间,我们多次在书法展览抑或书法活动中照面。在我毕业北上京城后,联系或断或连,但他的印象却没有泯灭,总是能记起他儒雅之风。前年在河南商丘,我们又一次见面,那是“中国书法七子”展期间,我们聊得话题很多,从那时起我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深刻。也许是机缘巧合,与“中国书法七子”的展览越来越频繁,后来在徐州、青海等我们都在一起,从此也有了更多机会接触。

很多人认识谢少承,大多是以一个“国展获奖作者”的身份来了解他的。谢少承的书法艺术为全国书友所熟知也是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当时的展览是分书体来打分的,每种书体按分数高低评出获奖作者,谢少承在行书组中综合素质考试第一名的成绩摘取桂冠,自此也奠定了他的书法发展道路。在此之后,他屡屡摘取全国书法展头筹,为书坛翘首以待的书法新秀,时隔多年,荣耀似乎在他身上越来越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他精进的行草书越来越为人所欣赏。有时候国展其实是一个怪圈,在国展中折桂的作者历代不少,然而在折桂之后潜心研修书艺的却为数不多,正是应了某位评委的那句话,有些人是让国展给害了!此话当然不中听,却也颇有几分道理,面对既已成型的书法风格,摘取光环后进行深入研究的人着实不多,因为大家都乐意“满足”,唯恐“变”了之后大家不买账,或者不认识这个人了。我们细数历届获奖作者,在历经几年打磨之后越来越被人佩服的真是寥寥无几。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守”与“变”的关系,犹如我们朝圣前贤一样,面对传统,我们如何突破?应该“守”还是“破”?这是一个两难境地。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已经过去快十年了,在这十年中,我们欣喜的看到谢少承的作品始终在突破,无论是突破传统还是突破既有风格,他一直在不断摸索前行,这是最令我感到佩服的。前段时间在青海的展览中,我看到他最近尝试的隶书作品,他说这种作品很少拿出来展览,但是自己一直在坚持。我倒觉得未必非要藏着掖着,固然作品有瑕疵,但是努力突破永远没有坏处。

我想谢少承是理解传统的含义的,所谓的传统并非只局限于魏晋隋唐,我们看到宋元恣肆的烂漫,明清无法无天的游离,甚至民国儒雅的表白,都是传统。我们面对前贤的佳作,首先需要静观,而后在思索,最后才评论是非。这是我们学习的过程,一上来就劈头盖脸指责的人无非就是“庸才”,所以我一直觉得面对他人的作品,无论是圣贤还是当世作品,应该首先要有“朝圣”的虔诚,好与不好只有自己理解之后再做评判。谢少承的作品以行草书居多,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两个谢少承,一个是狂徒,一个是书生。他的书生气有儒雅的一面,如我们常见的小字行书作品,涓涓细流,别有洞天。将魏晋风度把握地极为到位,在这样的风格中,他善用线性的变化,尤其是长短线的变化,极为丰富,长线多为纵向,短线多为横向,这种横纵交错在作品中行云流水,点线成面,刻画出魏晋之精研,在某些字的处理上则将魏晋延伸至宋元,夸张魏晋法度,字形的变化加之意态的表达,将书法的多元素结合起来,酣畅不失法度,显然是即在法度之中,又在规矩之外。谢少承的狂徒心理,多来源于他的大幅行草书创作,天然去雕饰般的任意挥洒,他将魏晋的法度导入到明清调中,或者说将明清书风融汇到魏晋法度中,不做作,凭心性去表达,这样的作品酣畅淋漓,沉着洒脱。谢少承善写手札式的小品,这类作品他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分寸,在巴掌大的天地内将字的空间处理地很是到位。我们看清末或民国的文人手札,大多是以意趣取胜的,这种意趣不仅仅是每个字的到位,更是对章法的充分表现。谢少承的信札小品正是迎合了这种审美标准,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有儒雅与狂徒的两面性。

前段时间与少承兄吃饭,席间,他单位的同事说道,他最佩服谢少承的是他能将几何构成的理念运用到书法的理解中。其实谢少承心里很明白,他明白自己的创作思路,更明白他自己对待书法的那种情致,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认识到他已经在“守”与“破”中理解到了书法的真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