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书艺公社 门户 查看主题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李 明(第七期)

发布者: 网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13-1-31 12:30| 查看数: 96618| 评论数: 207|帖子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1-4 11:39 编辑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

李  明








编者按: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是书艺公社网2012年开设的新栏目,该栏目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栏目推出的书家具有极好的创作能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近几年活跃在国展中的佼佼者,也必定会成为书坛今后的璀璨之星。

No.7 >>>李明

最新评论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31 12:31

书艺公社网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

召集令

(2012.7)


○书艺公社自2002年正式创建至今已迈入第十个年头,论坛注册会员超过十万名,总贴量近200万!书艺公社经过十年的稳健发展,已形成在书画专业媒体网络平台、书画艺术品交流交易、艺术杂志编辑策划出版、书画展览活动策划等各方面齐头并进!

○书艺公社书画街成立于2008年4月9日,自成立以来,现已发展为书画、文房交易的重要在线交易平台,书画街依托书艺公社的强大媒体资源为广大书画家、收藏家、画廊搭建起重要的桥梁。经五年多的发展,现已具备60家店铺的规模,并呈逐渐上升之势。

○由书艺公社网及中国画坛网联合推出的新文化书画杂志——《涉事》杂志于2010年9月出品,目前已成功出版六期,总发行量达18000册,《涉事》杂志迥异他媒,以刊发书画篆刻家、评论家之艺术发微、争鸣、生活、杂感等文字为主旨的一本新书画刊物。杂志秉承精良的印刷技术及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业界博得良好口碑。

近几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推出大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书法家,该批书法家也随着“国展”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为大家所熟知,同时由于宣传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部分具有极高创作能力的“国展”作者未能广泛为大家所熟悉。介于目前所存在的情况,书艺公社推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

一、参展条件
1、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届展”或“兰亭奖”展览中1次(含1次)以上获奖作者;
2、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单项奖”(如隶书展、行草展等)展览中2次(含2次)以上获奖作者;
3、由中国书协主办冠名的的全国性质书法大展(如邓石如奖、王羲之奖)中获奖3次(含3次)以上书法作者;
4、具有相当高创作实力的书法作者。


二、评选方法
1、网站成立评定委员会,对主动报名的作者进行集中评选,最终以短信或电话的形式通知作者;
2、网站邀请部分具有较高影响力及创作实力的作者参与该推广活动;
3、由中国书协理事以上的嘉宾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书法家推荐作者,经审核后决定该作者的参与权。


三、推广形式
1、书艺公社论坛专门开设【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以专题的形式以月为单位展示作者的书法作品及生活状态;
2、书艺公社书画街将免费为参展作者开设(至少为期一年)以书家名字命名的“专柜店铺”——从书画街首页点击书家名字专栏即可进入,日常维护等相关技术由书艺公社统一负责,全面打造书家交易的平台;
3、《涉事》杂志将开设“书家推广”专栏,每期刊载当月参展作者的书法作品,暂定每期一个版面,如艺术成就突出者还将增加版面;
4、拟定每年适时将在北京(或省会城市)举办书法提名展,并全国发行展览作品集。


四、具体操作细节
1、①报名参与推广的作者,需要提供作者本人身份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证明材料,个人艺术介绍(300字以内)。
     ②报名作者提交代表最高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图片20幅。
     ③作者提供相关评论文章一篇及一篇以上。
     ④所有资料发送至贺进邮箱:
690399460@qq.com
     ⑤栏目联系电话:13931605209(贺进)
2、参与推广活动的作者请提供4件代表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以回报网站,作者提供的作品将精选1~2件刊登在《涉事》杂志以统一宣传。
3、【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以作者资料收稿先后顺序发布专题介绍。
4、作者享受权利:
①凡是参与的作者均享受成为网站长期合作书法家。
②《涉事》杂志将不定期邀请作者刊登书法作品及系列专题介绍。
网站将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书家出版《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中青年最具收藏潜力获奖书家推荐系列》大型系列丛书,拟定每人一本,每本32页,每位作者将可以以极优惠的成本价享受到最专业设计制作出版印刷。
④书艺公社书画街特别为作者搭建作品交易平台,同时网站将联系收藏家及画廊,代理或专营作者作品。


五、其他
1、本实施计划解释权归书艺公社论坛。
2、本实施计划从即日起实施。


书艺公社
www.shufa.org

2012.7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31 12:32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2-28 10:01 编辑

风云榜·人物志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殷旭明(创刊号)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267126-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周剑初(第二期)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289921-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张维忠(第三期)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295786-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谢少承(第四期)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307418-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钱玉清(第五期)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308439-1-1.html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吴 勇(第六期)
https://www.shufa.org/bbs/thread-309519-1-1.html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31 12:34
李明_9448.jpg

李 明

字明之,1971年生于安徽怀远。斋号寻常斋、琢庐。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国尚书画院副院长。2007年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成员,国家画院沈鹏导师工作室和曾来德导师工作室助教。

作品二十余次在全国大展中参展获奖,曾获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九届国展提名奖,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全国二届扇面展提名奖等。

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九届、十届书法篆刻展,第二届书法兰亭奖,全国首届、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四届正书展;全国二届扇面展;全国首届草书展;全国首届册页展,全国二届隶书展;全国首届手卷展,“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书展;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展;纪念老子诞辰2578周年全国书法展;全国邓石如奖作品展,中国书协千人千作展;中国书协优秀会员作品展;全国楷书名家邀请展,全国“渊源与流变”二王书风研究展;晋唐楷书研究展,“秦皇岛之约”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全国百名中青年名家书法作品展,北京.四川书法双年展;“翰墨华章”新中国60年书法名家学术提名展, “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纪念赵朴初诞辰10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等。

书法作品及相关文章散见于《书法报》、《书法导报》、《书画产业报》、《书法》、《中国书法》、《东方艺术》、《中国书画博览》、《水墨味》、《国尚》等多种报刊杂志及各大专业网站。作品被全国多家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出版《李明书法作品集》、《李明小楷册》、《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等。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31 12:35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2-5 12:25 编辑

“入古”与“化古”的情感表达
——李明行草书作品浅谈


文/贺进

这些天在读蒋勋先生的《手帖——南朝岁月》一书。

蒋勋先生在谈到南朝二王书风时曾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面对二王手帖式的作品时,总是被作品的字形、章法、结构所打动,却很难揣摩到二王当时的心境。确实如此,我们当今的书家面对二王,是仰视的,仰视的是他书法的至高无上和难以企及的气息,其实对于二王,我们更加难以追加的是他们的心境。比如面对《丧乱帖》、《姨母帖》随手拿来临池是一种习惯,却难以习惯一字一字去研究王羲之的心境。对于南朝文人,他们的内心是逃离北方之后的世族悲凉,当大势已去,亲人逝去,不得已逃到南方一隅,内心是说不出的失落与凄惨,当然正是这样的偏安,却让他们对平静生活有了几分缅怀,他们远离战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潜造文心、细品玄学。也正是在这些年,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高峰达到一个顶峰,陶渊明的诗歌、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桓伊的音乐,真是无法想象当时的盛况。

对于二王的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情感是需要我们去揣摩和分析的,当我们了解到王羲之逃离南方途中看到尸殍遍野的景象时书写的《姨母帖》,他所说的“哀痛摧剥”、“因反惨塞”其实能看到他是对人性的极大悲悯,而不仅仅是对姨母的哀思。我们再来看王羲之的《丧乱帖》,他所说的“先墓再离荼毒”,当听说祖先的坟墓被蛮人挖掘,尸骨抛原野时,他的心情是何等的“悲催”?这种悲催是“痛贯心肝”,是让他撕裂心肝一样的疼痛,所以他两次提到了“奈何奈何”,最后“临纸感哽,不知何言”,不知道怎样去表达他痛心的感受了。当我们去换位思考理解他的心境时,还会以一种闲事的心境去临习《丧乱帖》、《姨母帖》吗?当我们还在纠缠于他的字形、字势时,是否感觉我们已经小众化了呢?追求王羲之的气韵、气息怎么才能达到呢?恐怕真的不是从表面才能学到吧?

因此,对于当今的“二王”书风,我一直觉得其实很多人都只是学了“二王”的影子,而没有真正理解“二王”,没有将自己融入到“二王”的影子里面。中庸的思想让我们对美无形中产生一种流丽的华美,每个人都可以把字写得很漂亮,很甜美,却在漂亮之外很难达到艺术的思想性与技法性的无上统一。美可以是漂亮,但是漂亮却不一定是美,因为美有丑的表达,丑到合理的表达也是美。当然,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在极力突破一种固有的范式,将“二王”的姿态进行变化,试图把“二王”从甜美的一面剥离开来,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名为“画图式”的结构法,将“二王”的手札进行结构分析,从字、行、章法等方面通过物理造型进行解析,这种方法其实是表明当代人看到了“二王”手札美的方法,我们通过各种分析去还原“二王”,当二者无意统一时,可以进行适度的延伸表达。这是我们在学习“二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我们对于“二王”的手札学习,应该有几方面的学习方法去掌握,一个是刚刚讲到的物理性学习,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设身处地地将自己对“二王”的情感融入到学习当中,我们看到了“二王”作品中字的大小参差错落,看到了字组的错落,看到了线条粗细的烂漫,我们所看到的都不是“二王”故意为之的,而是他随心、随性表达的一种心境的折射,我们明白这一点后,当我们临习当中感觉到没有将这些东西表达到一模一样,却在心境上追到王羲之,那么你的作品也是感人的。“化古”比“入古”要高级的多。

我们谈及“入古”与“化古”的话题,不得不提到李明。学习先贤的佳作,往往刚接触的时候会把字形当做首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学习,比如“二王”手札,当我们对内容没有清晰的概念时,学习的时候只能去学习字形与字态,然后再分析行气与章法,这是我们学习古帖的方法,也是我们所认识到的“入古”。我们看李明的一些临摹作品,他在“入古”的问题上是有他自己的想法的,比如我们看他临摹蔡襄的手札,他有能力将蔡襄手札的字形、字势表现的很是到位,所谓到位就是在点画、线条的经营布置上能做到极其准确,在此基础上还有一定自己表达的空间,这就是“化古”的层面,从“入古”到“化古”是要经过一个跳跃的,李明在把握古帖的姿态之后,把古帖进行适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演绎的,从线条的粗细变化、点画的轻重变化等各方面进行夸张性的表达,没有离开古人半步,却很好的进行了自我的表达,这就是李明临摹古人的方式,他没有忘记古人,更没有忘记自己,这种“古”“我”合一的情境其实就是我刚刚谈到的“换位”方式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看李明的临摹作品,其实都是一件独立的艺术作品,他不拘古,也不离古,却将具有自己风格的东西融汇进来,是令人钦佩的。

李明将这种表达延伸到他的创作中,从中凸显出他非凡的表达能力。李明对于“二王”的学习是很有见地的,他的行书风格在“二王”的影子里进行了“宽域式”的变化,他将“二王”之“下”的古帖也进行深入分析,通过系统的学习再返回来“润化”“二王”,等把一切相关的古帖进行学习之后,再来表达“二王”,他明显有了独特的艺术语言。李明善于写小字行草书,他善于把握手札式、手卷式的形式进行创作。他的这种能力一定是得益于“二王”及明清文人书法,对章法的控制程度很是到位,我们看他的信札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很有看头,从字的错落、线条穿插、大小对比等方面都极其到位,字的连贯、行气的表达等也充分表达出来,我想他是“化古”了,对古人的东西并没有“拿来主义”,他是经过认真分析和思考的,在这之上他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作品中,点画狼藉中绝没有无端的造次,而是在理性中进行情感的宣泄,我想他在临摹古人作品时是理解到古人的心境的,所以在他创作时有了参考的依据。

前段时间我在一次展览中见到他一批草书作品,很是惊异,于是也向他表达了我当时的感觉。我们都知道里面的行书或者掺杂着某些草字的行书是很精彩的,但是没想到他这段时间将草书的表达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李明的草书显然是取法孙过庭的,他将孙过庭的笔法进行了夸张演绎,尤其是颇受争议的“折纸书”笔法,尽管大多数学者并不认同“折纸书”这种笔法,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从这个笔法上有所收获也是不错的方法。李明将这种所谓的“断笔”进行了夸张表达,应用在以“二王”为基调的行书层面上,可想而知,他的这种尝试是很有看头的,他的这种草书用笔更加不太讲究细致,草率、恣肆甚至荒诞,他都“任性”的表达,但这都没有影响到作品的气息,尽管这样的方式还是未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我想他的这种探索方向是正确的。

李明的行草书作品,这几年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甜美”,到目前的“天真烂漫”,我想他一定是在思想上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李明不断地去思考、去研究古人,从方式到方法,他用“实验性”的角度去践行自己的理念,他是一位真正的书法家,这种“知行合一”的做法值得大家去学习。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31 12:38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2-3 14:42 编辑

琢庐夜话(节选)

文/李明

丙戌之秋,吾负笈北上,游学于京华,不觉已四年矣。京都乃精英荟萃之地,艺事展会络绎不绝,大家名角出没其间,此皆目之所未及也。吾蒙师友指教,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又常与知己二三子聚,谈书论艺,须臾间忽有所悟。拙书不工,生性愚钝,然有不移之志;吾虽顽石,难以成器,唯存自律之心,因以琢庐自励。
吾性喜静,每爱独处。自居于京,离乡背井,竟尔烦扰渐远。当夜幕以降,周遭车马趋静,孤灯与我相伴,遂闲啜清茶,漫临古帖,真人生快事,恍惚天地之间,唯吾独在。或尔心游于书籍之中,犹与高人雅士相接,每遇有动于心者,皆记之二三语。既倦而眠,酣然不觉东方大白。

案置碑帖,如晤对古人,提笔展纸,颇有思接千载之感。吾每临此时,心灵忽尔沉静,古人须眉表情亦恍若眼前。故下笔点画似有由来,如放矢有的,纵马有缰。烦杂之虑亦化为乌有,身心顿作物外之游。

吾学书有年,早不得其要,幸遇吾师杨士林先生,始入门径。杨师博学识高,性若幽兰,不与人同。近年居京一隅,专注古玩书画鉴定,于陶瓷最为钟爱,因自号“陶隐”。尝自题陶隐草堂诗:流韵万年式不同,抟泥还赖古贤功,而今遂我本初愿,陶隐游心无念中。语含沧桑,其意萧然。吾从杨师时,先生曾作《游心集》,去此恍然十余年矣!

今观董玄宰书《玉鸾谣册》,冲和温润,气息清逸。尤其笔墨精良,令人犹见其挥运之随心从容。此老格调如山中清泉,云中白鹤,清绝高旷,逍遥自在。然其牵丝联结处,虽纤如毫发,却尽显风情曼妙。此册后有虞山钱谦益跋:“思老风度俊逸,才艺兼绝,其作书作画,一超直入,不凝习气,如禅家之得悟机,时人咸不能及。夏五月笥中展观一过识此。”禅家之得悟机一语,正得其妙。

明中季姜逢元《草书纪游诗册》,吾省博物馆所藏。先前未有印象,今春于庐城古玩市场旧书店觅得此帖,吾视为傥来之物。姜氏此书为绫本,笔画提按有力,尤为生动。面目颇类陈继儒,结体稳健,笔触细腻,又有取法十七帖痕迹。其书虽未能比肩董思翁、黄道周诸家,然笔墨为典型明人特点,自有可取可观之处。唯不能自成面目,太过着力,故未至高境。可叹历史无情,黄沙漫漫,不知湮没然多少才人!姜尚存此册于世,幸者也。

何谓经典?其特征有四:一具典范意义,二具美之价值,三能导人以正,四能恒常存在。余尝观当代某名家展览,其规模之大,造势之强,鲜有匹者。其人其书其名皆为当代佼佼者,余常敬慕之,因怀惴惴之心,乘兴而往。然作品多于形式用心,大者皇皇巨制,小者满目眩然,静观揣摩,则令人心意顿灰,若以经典论之,无一可堪者。忽忆西方哲人黑格尔语:斯若一庙,装饰堂皇,却无圣神。故琢庐主人曰:书之道在于内,动人者更不在多,得一经典之作足以名百代,少少许则胜多多许耳!

明清两朝文人,独赏自性,向慕精神之优越超拔。面对四时风景,巡目烟霞空谷,手摩金石字画,游心禅意道旨,避负重而得轻隽,舍物障而为无迹,故所作散文小品多有闲雅之趣。余甚爱之,案头常置明清小品文选,感其天真自由,独抒性灵,竟陶然其间。因作书多抄录之,亦书亦读,岂非两全其美乎?

近日读《苏东坡传》,林语堂著。古之文人,吾最赏苏子瞻,近代尤喜林宰予。东坡有诗:事如春梦了无痕,一语感动古今。东坡居士尝尽人生百味,参透生命之道,随遇自适,悲天悯人,人品之正,艺境之高,令人高山仰止。林氏此传,亦益彰语言之妙,若清泉出涧,白云卷舒,宛如春雨,润物无声。

草书贵简,简即不多余也。古人曰“大道至简”,君子藏器,身无长物,固一理也。简约质朴,意到即止,点画之外亦当慎重,此中之要,不可不辨。

世评赵吴兴,多讥其媚,盖以人论书耳!吾以为大谬也。子昂大才,博艺专精,生不逢世,故陷尴尬之境。假令他人若此,又当何取也?逃避实为抗争,无奈唯有面对,此智者之举。赵吴兴挽时风之既下,成百代之楷模,处逆境而有大成,实可敬也!其书平淡中见奇崛,点画沉厚蕴蓄,绵里裹铁,直入魏晋,坡仙之下当无出其右者。

米芾最重技法。早年集古字,几于乱真,深得二王神髓,世传子敬书多为其所临仿。吾爱米老翰札,爽爽有魏晋风气,轻松自得。味其书,确有“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之意。盖全仰历练之功,才得解牛之术,吾辈多不侪矣,故去之远甚!

当代书法,并非缺乏个性者,“强调自我”与“张扬个性”已为当下喧嚣浮躁之注解。人各有性,物各有主,不可强加。窃以为个性当以道显,道愈深,性愈显。离道而趋性,若杀鸡而取卵。书,寂寞之道,万物同理,皆归之于常。常,道之基也。知此,人所得失取舍盖自明矣。

学书各有其道,然不可本未倒置。今有藉西方之图式构成,解我传统之书法者。作书重视觉,下笔“点线面”,故点画难免造作。每观此种,往往乍睹甚佳,细品无味,观一而知百。余谓之“黔驴”,终将“技穷”。中国书法,与人之心灵相关,人之精神、情性于笔墨相接,因人因时因境而变,故无以穷尽。书贵自然书写,乃能发于本心,合于书道本旨。若以安排设计,下笔定式,必僵死无疑也。

读南田画跋,颇有会心处。南田清逸绝俗,淡雅幽隽,为余叹服。其论曰“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又引山谷论文“盖世聪明,惊彩绝艳,离却净静二语,便堕短长纵横习气”。“逸格”,“净静”亦可用以论书,书无新旧,唯有高下,当今能得此二境者几人哉!

吾读古今书论,唯重书家书论。书家论书,言之有物,言简而意赅,每能发人深省,启人心智。书之道,言未能尽,传之以意。未有体验者而言意,犹隔靴而搔痒。虞永兴《笔髓论》、苏东坡《论书》、孙过庭《书谱》、米元章《海岳名言》诸篇,皆可谓至论也。

2010年6月
_MG_1423.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31 22:49
李明理应有名

文/王厚祥

给李明写文章我特别乐意。因为我认定他是能成气候的,文字落在他的历史里也会一起出名的!
2008年10月7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课题班成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分外红火。然而,同学们最关心的是眼前的学员名单。努力搜索着熟悉的名字。进班之前,几位同学如龙开胜、周剑初、李国胜等就曾电话问我,这个班都有哪些人来上。有高水平的老师还要有高水平的的同学,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然而,说心里话,当时李明这个名字我真的不熟悉。
关注李明是从班里每月一次以三四个同学作品为对象的研讨会开始的。最初几次研讨会,同学们之间还不熟悉,面对刚刚挂起来的作品发表意见,大家讲第一感观自然是最多的。然而,一个安徽口音的普通话,温文尔雅却沉稳自信,他总能由表及里,准确地捕捉每位同学的优缺点,并细腻而深刻地辩析其中的艺理。大到宏观审美,小到笔画点滴,丝丝入扣。观点清晰而深刻,每每给同学们以启示。研讨会的发言其实最能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而且,班里研讨会的发言不同于外界展览研讨会的发言。在班里,同学之间是要讲真话的。研讨会的目的是相互把脉,利用集体的智慧相互提携共同提高。研讨会积极发言,而发言又中肯认真,是对同学负责任的态度,是同学之间最真诚的帮助。
从此,我记住了李明,感到了他的不同凡响,同时也从他对待同学认真的态度中,看到了他的高尚的人品。
接下来是一次在部队培训中心集中上课,很多同学带了册页、扇面,请班里同学书写留念。李明创作扇面的过程深深吸引了我。扇面这种形式大家都知道是比较难写的,一般书写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比如首先要把扇面压平,然后根据内容数骨,计算写多少行,几骨一行,每行大约写多少字,之后扇面平铺桌面,调整好顺笔角度,方可下笔。此后边写边转动扇面,以保证扇面一直处于便于书写的状态。然而,李明书扇却让我吃惊不小,只见他轻轻舔笔濡墨,弯腰就几,身子不调直不坐稳,扇子不压平不数骨,内容不查阅不数数,甚至扇面都不必旋转,便径直写下去。狼颖飞动,因高就低,因势推移,一幅扇面作品写下来,不过两三分钟的时间,却章法合理,笔墨严整,异常精美。同学们纷纷赞贺,他却也不谦虚,自言这等功夫是在中国书法院学习时练就的,连续写几十个扇面,不会出现失误。
我暗自叫好。
再后来李明的字看得越来越多了,就更加了解到了他的实力。李明长于“二王”一路的行草,他对“二王”的理解和技法所达到的高度在当代中青年书家中无疑是处于领先地位的。从字法上讲,他深得“二王”结字的要领,“二王”字形微妙的变化他都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从笔法上讲,他算得上是当今书家中为数不多的得“二王”笔法者。特别是他对魏晋书法风格气韵的把握,是那样纯正自然,让众多的“二王”粉丝们称羡不已。
我越发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如此高水平的书家,我竟然一向不知。
李明如何能有这样的成绩?我想首先得益于他学书的理念。我和李明曾有过多次深入的交流,在很多学书的理念上,我们几乎一拍即合。比如在对待字内功与字外功的态度上,李明坚定地坚持了以字内功为主,以字外功为辅,字内功同样是一生的课程的路线。他相信“艺术首先是精到的技术”,积数十年之功,穷究经典技法。还比如在对待什么是经典上,他深谙取法乎上的内含,义无反顾地抛弃了苦学多年的明清宋元,一心扑在魏晋经典上苦学深挖。又比如在对待创新和风格形成上,他多次强调不吃透古人就无所谓创新,甚至认为艺术无新旧,只有高下。风格不是个人设计的,更不是在坚决与众不同的思想指引下形成的。刻意形成的东西其实都不是真正的自我。自我风格的形成是一个书家在其性情、阅历、学识、审美长期变化并逐渐成熟中取舍的结果。
什么观念写什么字,什么观念用什么方法写字,观念决定结果,决定成败。
其次得益于他的执著。2006年,李明为了实现书法艺术新的、更大的突破负笈京华,开始了他的游学生活。为了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他又辞去了本来很有政治前途的工作及职务,调往相关艺术单位。古人曾有为了使将士一心向前夺取战争的胜利而破釜沉舟的故事。今天李明把它用在了自己身上。为了做成一件事,孤注一掷,这是何等的决心啊!这种决心下的人做起事来是绝对不一样的。在京的李明,时间不是更充裕了,而是更紧张了;生活不是更优越了,而是更清苦了。我曾开玩笑给他总结了“三费”,“费纸、费墨、费酒”。几年来,在他的笔底用去了多少纸、多少墨,恐怕连他自己也难以计数。还有他的勤于思考,从书法院开始,他认真思考和记录着每一位老师和同学的观点,并与自己的学习相对应,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费酒是纯开玩笑的,但也引出我们的第三个话题,那就是李明的成功还得益于他的性情。
李明典型的形象是上身着一件带有民族审美元素的T恤衫,下身穿一件古色古香的牛仔裤,肩膀上挎一个长带原色的牛皮挎包。他有着一种天然的、古贤一般的幽雅,让人感觉他的站姿、坐姿、淡姿、笑姿都不是随意的。在他的身上处处都可以看到经典的成份。李明是理智的,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清晰的思路,他从不感情用事,每一行动的背后都是以其缜密的思考作为基础的。李明是细腻的,他的学习创作从不忽略造型笔墨上的每一个细节。“书法第四组”展览的作品要出书,作为主编的他从版式到颜色,再到作者排序,简介字数,前言、后记,无不精心关照。难怪李明的字那样法度严瑾,那样技术娴熟,那样精准无疏。
然而,李明又是感性的,性之所至,他同样可以加入同学们豪饮的行列,同样有着“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豪情。一次同学们在一起练歌,我真正体味到了李明多情多感的一面。当时他点了一曲电视剧《红楼梦》的主题歌《葬花吟》。我甚不解,这不是弱女子的歌吗?此前我从没听哪位男士唱过。然而,当李明随着深情而婉约的曲调如泣如诉之时,在场的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他技术上是那么专业,情感上又是那么投入,声音是那么多情、凄曲,悠扬展阔、飘逸流畅,凝重迟涩、游刃骨騞,丰富、细腻、深情、纵逸。我当时评价说,你的这首歌够得上春晚的水平!
一个丰富的李明才会写出如此丰富的字来。李明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李明的更大成功是可以期待的。
西欧行 1723.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31 22:51
陶然其间  独抒性灵
——我看李明及其书法状态


文/傅德锋

书法家李明先生给我发来他的相关资料,其中有一篇文字,名曰《琢庐夜话》,内容为其在学习书法当中的诸多感悟。在看完他的书法作品之后,乘兴读之,觉语句清新,见解独到,古雅含蓄,颇为可观。不由使人马上想起经常翻阅的前人名篇《围炉夜话》来。
《围炉夜话》,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文学品评著作,对于当时以及以前的文坛掌故,人、事、文章等分段作评价议论。这本书是作者王永彬“于清•咸丰甲寅二月,于桥西馆”的 “一经堂”完成的。作者虚拟了一个冬日拥着火炉,至交好友畅谈文艺的情境,使该书语言亲切、自然、易读,并由于其独到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围炉夜话》正如其名,疲倦地送走喧嚣的白昼,炉边围坐,会顿感世界原来是这样的宁静安详。在如此宁静而温暖的氛围下,白昼里浊浊红尘蹇塞的种种烦闷,会不自觉地升华为对生活、对生命的洞悟……
而李明的《琢庐夜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自己的书法生活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简练隽美而颇能启人心扉的语言娓娓道来,足见其日常生活之充实,文学修养之丰厚。这在很多书法人大多都趋于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当下,显得何其难能可贵。这就使得他和当下有如“书工”“字匠”而乏综合修养的那些书法人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而这种素质也恰恰是深为我所看重的。
李明学书从元明入手,特别对赵孟頫书法有过很深的研究。尽管他后来逐渐脱开了赵孟頫,但赵氏书法那种温文尔雅的气息还是挥之不去的。
李明后来转向对墓志和米芾书法的心仪,充分表明,追溯和求变心理永远都是一个有大志向的书家的必然选择。从对米芾和墓志书法的研习,他从中得到了奇崛多变的灵机,从对魏晋书法的参悟临习,进一步提升了自身书法的品位和格调,同时也为日后进一步拓宽自己的书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课题班的成员里边,李明是那种从外表看起来就颇有一种“书生气”的人,当然,这里的书生气不是“文弱”,更不是“迂腐”,而是一种文质彬彬的气质。从其外貌到他的《琢庐夜话》,再到他潇洒俊逸的书法作品,感觉很统一,颇有“文如其人”、“书如其人”的感觉。在他的书法里边,没有太多的波澜壮阔和起伏跌宕,而是在一种相对平和的心理状态下对艺术理想的精微表达。
李明在五体书法当中,小楷和行草书属于其长项,在众多展览当中,这也就成为了他的一种招牌式艺术语言。无论何种书体,李明首先对最基本的技术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书法既然特别注重“由技进道”,那就需要首先解决好最基本的技术问题,否则,“道”就无从谈起。反过来,心中有“道”的概念,在解决技术问题的时候,就不会把技术当做死的东西来理解,在“道”的精神统摄下的“技”,应该是一个鲜活的内容,而不是纯粹的工匠式劳作。假如只是从技术到技术,由形式到形式,怕是永远也走不出技术的藩篱,从而使自己无法进入一种更高的境界。对此,李明有着比较清醒而深刻的认识。他说:“我观古人小楷经典作品,精神流露处与草书作品无异,神采逼人。”所以,“我写小楷与写其它书体一样,离不开古雅的感觉和各种矛盾关系的处理。” (李明《古雅为尚》)他笔下的小楷,法度俱在而神采毕现,楷法草情,自然显露,非常耐人寻味。赵孟頫的灵巧,唐人的机趣,魏晋人的高古、简淡都能和谐统一地反映于作品当中,且于不经意之间,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意识。这样的作品,也就具备了较多的艺术含量,不至于落入直白和浅陋。
李明的行草书在经过一番比较取舍之后,最终落脚到了魏晋,钟情于二王的经典法式。他所希望达到的艺术境界应该是精准的技法技巧和高雅的品味格调的高度结合。目前来看,他的实际状态和发展趋势是令人欣慰的。
当下以二王面目一路书风活跃于书坛者,并不乏人,但有两种不良倾向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一种是始终停留在二王书风的表面,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笔法、结体、行气、章法等等,在二王时代,是以手札、书信的小尺幅来表现的,而当下要面对高大的展厅,尺幅变大之后,这些具体问题就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所以,目前展览里边有相当一部分学习二王的作品,尽得二王皮相,未能深入内核。另一种不良现象表现为“技术密集”和“劳动密集”,很多作者企图在一幅作品当中承载太多的信息,且技术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但与晋人清逸超绝,简约为尚的本意相去甚远。作者们太多倾向于“炫炫技斗巧”,从形式到形式,千篇一律,热衷于制造“假古董”,正所谓“七窍开而混沌死”,恰好走向了事物的反面,并不为真正的识者所看好。
但李明在这一方面似乎有着较好的表现。他的作品不是不考虑技术和形式问题,但更为注重思想内涵的表达。他懂得把古人的东西化作自己的表现能力,敢于在学习和融汇古人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创造性发挥。用笔讲求精确但不乏率意,行气注重畅达但懂得节制,墨色追求丰富但力避花俏,形式讲究精美但远离低俗。因此,李明的作品,无论何种书体何种幅式,都能体现出一种清逸自然、法趣兼容的美感。他的作品所要体现的那种视觉张力不是十分外露的类型,而是相对比较内敛。用笔沉着大胆,提按转折自然而然,绝无拖泥带水之感。笔法方圆兼备,既保持了行笔的流畅性,又体现出线条的力度和质感。分行布白和谐自然,没有那种刻意和做作。
其实,李明的行草书在二王的基础上,把元明人的审美意趣和唐人草书的飞动之势都做了适当的消化吸收,同时对同时代人特别是课题班里同道书家的一些长处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借鉴,作品给人的感觉很独特,古今结合,收放自如,行云流水,气息古雅。
我尝以为,作为一个称得上优秀的书家,书内功和书外功应该是同步而表里如一和谐统一的,对书道精神的理解也应当是系统而深入的。对于古人,既要心存敬畏,但绝不能一辈子匍匐于前人脚下,亦步亦趋。更要充满一种自信,不宜妄自菲薄。而是要以最大的勇气打进去,然后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于当下的年轻书家而言,现在最需要的是首先“打进去”,深入到古人经典里边去汲取营养,现在尽管不十分需要马上打出来,但必须要有早晚一定要“打出来”的思想认识。
而李明作为一名青年书家,目前已经在展览文化的洗礼下取得了令人称羡的艺术成绩,展览上的摘金夺银并没有让他忘乎所以,而是使其更加冷静清醒,理智地看待所取得的一切荣誉。他钟情翰墨,陶然期间,朝斯夕斯,笔耕不辍,用一管毛锥自信而洒脱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我虽不能说,他已经获得了极大的书法艺术的真谛,甚至可以说,他还需要不断调整,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修炼。但我坚信,以他这种内外兼修的学书方式和谦虚低调的为人品格,将来一定会获得更大的真实意义上的成功
照片8.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31 22:53
我看李明

文/陈 宇

李明是我在国家画院沈鹏先生课题班的同学,当然在这之前我们也有过交往,但交往并不多。课题班里几乎集中了近年来在书坛上活跃着青年作者,李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一则是因为他的书艺,二来也是他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这些年,因为杂事太多,所以和李明兄一直都是见少离多,只是班里搞活动、集中训练时才能聚在一起,虽然对他的了解不能说是深入,但因为平常交流得比较透彻,应该也算是对他有些了解。他准备出作品集,嘱我写些批评文字,我就欣然应允了。
对于一个书家的出身,我非常在乎。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多少可以看到他的起点,这种起点对于事业的作用在平时似乎是看不出来的,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就能表现出来,而且艺术越往后走这种影响越大,也越明显。有人非常重视书家的科班出身,认为科班出身是艺术纯度的表现,是系统性与全面地表现。我则恰恰相反,我认为,一个书家的科班出身固然对于书法的技术体系会有系统研习,但可能也会因为这种出身而带来更多地问题,诸如过于依赖技术表现,过于追求形式创造性等等,而忽视了书法本体的书写性特点。从这一点上说,我并不看重书法的科班出身,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业余性的展示,我看重的是对于书写性地理解,或许也正是从这样的基点出发,我对于李明的创作更有一种亲合力,也更多了一种关注,当然这并不是说李明在技法上的追求缺少系统性,而是说,他的创作更多地是建立在对书法理解的基础之上。
李明的创作属于帖学一路,走得是从米芾而二王的路子,应该说这是书法学习的一种大道,也是当下最为便当的一种取法路径。这种取法的优势就是不容易走弯路,但这种取法也有一个非常难以超越的问题,就是风格的个性化特点不太容易形成,容易写得千人一面,这也是如何从中走出自我来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李明的行草书无论是从笔法上,还是结构上都写得颇有法度,深得帖学书法的技法要领,落笔干净,运笔过程非常清晰,强调书写的节奏感与韵律感,法度谨严而不乏率意,这也是帖学的难度之所在。从风格上说,他的书风从属于清隽、典雅的特点。典雅来自于取法,因为他的书风所倾向的是《淳化阁》、《圣教序》,笔法自然畅达,结体清雅自然,所以典雅自然也就随意而出了。清隽的风格实来自于心态,古人讲心迹双清,也就是说,心之清自然产生迹之清,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这也是李明的高明之处,他不是那种死拿着技法求表现的人,而总是在不自觉中恰到好处地展示,自然而贴切,这其实是他的性格使然,或许这也是帖学的高明所在。
书写方式与为人是非常一致的,书法方式总是在不同的角度上展现出作者来。书法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人自我的展示,这种展示可以是自觉的,也可以是不自觉的。而每个人的表现情况又不尽相同的,有的人是在取法上,而有的人则是创造上,更有的人是在追求上。李明的书法中我觉得成就最高的当是他的小楷书,虽然他时以行草示人,所作行草也蔚然可观,但我以为,他的行草书是以他的小楷书为基则的,无论是从结字上的随意而化,还是取法上的追求笔意,都是这种小楷书的变化而来。李明的这种二王取法,与他现在所写到的水准,都是与他的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也写二王或是帖学,但是写几十年而不得其门而入,更不要说是堂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根本就无法理解二王,这不是技术的问题,是一个思考问题,我认为更是人本身性格与个性使然。如果了解李明的人,来认真解读李明的字,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到,他的这种性格与他的这种书写是非常合拍的,这也是他的书法之所以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之所在。
李明是属于那种心思缜密,做事细致的人,凡事想得非常周到,计划性非常强,当然对朋友率直真诚这些也都是他的为人处世的方式,但我觉得他性格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心思缜密、做事细致,这与他笔下的书法何其相似,他的这种性格决定,他的创作中一定会选择法度意识明确,用笔精致,结体典雅的路数,他的小楷书正是从这样的感觉中出来的,他的小楷取法在魏晋之间,又融入有《灵飞经》和明人的书写意识,形成他一种典雅清新,注重结体,强调用笔的书写风格,举手投足之间无不表现出一种缜密与细致,这与他的为人处世非常相似,如出一辄。
我一直认为,帖学最大的难度就是自我,二王有自我,初唐四家有自我,米芾学王但自我明显,董其昌也有明显的自我,因为董是从米而入王,似乎赵松雪是学二王书法中自我最少的一个,其实也不是,他也有自我,他的自我就是对于笔法的精熟,结体自然,这是二王或是整个帖学体系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抗衡的,当然这也自然成为了他的风格与特点。但整个帖学体系要找到自我确实不易,这也是我一直对于李明这一路书法的一个思考,也就是说,在技法体系中如何找到自我的笔墨与表现,这可能是李明与他同一个时代的书家都要深入思考的,没有风格想着要风格,而有了风格,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来解决风格的深入深化问题,同一种样式写上几十年,重复书写,最后的结果可以肯定是要进入死胡同的,问题的关键是风格如何深化的问题,这更是当代书法创造所面临的困境。一个艺术家,在艺术创造中无时无刻不面对着时代、历史与未来,如何面对历史、如何适应时代,如何开拓未来,对于书法来说,最难解决的是自己选择了一条书路,自己也给自己的艺术创造制定了难度,而如何来解决这个艺术的难度实在是无法避免的,这也是在看到李明创作的时候,我时常会想到的问题,他如何来解决他自身提出的创作难度,在二王的流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应该是李明创造性飞越的难度所在,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未来,自我的风格在哪里,到底要到哪里去,这是我看了李明书法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想这可能也是李明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因为从他的日前的创作中我坚信他有未来,他一定会解决他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这需要时间,那我们就以足够的耐性来期待吧。
但不知李明兄以为如何?喜欢李明书法和研究李明书法的专家朋友以为如何?
展览个人照片24.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31 22:54
众家评说

愚观之(《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小楷册页)颇为震动,全篇洋洋洒洒,数以千字,一气而成,精微入扣,法度谨严,始终如一。当今书坛能以小楷成文者已稀而罕之,时代之浮躁、功利之逼人,谁又能平心静气焉!唯雅人和高人耳!愚愧不及也,唯羡赞而已。期再观者认同。

————曾来德《跋李明书徐渭小品文四则后》
IMG_7691.JPG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