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书艺公社 门户 查看主题

【全纪录】2016沈门七子书法作品展在甘肃省张掖美术馆隆重开幕

发布者: 网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16-8-10 22:32| 查看数: 24437| 评论数: 190|帖子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2016沈门七子书法展
8月6日在张掖市美术馆隆重开幕

IMG_9467.jpg

【书艺公社网 讯】2016年8月6日上午10时,由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和甘州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6沈门七子书法作品展”在甘肃省张掖美术馆隆重开幕。

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张改琴;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曾来德;甘肃省书协主席林涛;甘肃省画院院长李伟;中国书协理事洪厚甜;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甘肃省各地市的书法爱好者一千余人出席了开幕式。

“沈门七子书法作品展”是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七名优秀学员组成的书法学术展,展览每年举办一次。这次展览是继滕州展、北京展、南京展、济南展,成都展之后的第六次亮相。作者王厚祥、刘京闻、龙开胜、周剑初、李明、张志庆、方建光都是当今中青年书法家的佼佼者,他们的作品受到了专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关注和肯定。

开幕式上,张掖市副市长王向机致欢迎词,曾来德和林涛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王厚祥宣读了沈鹏先生为此次展览发来的信息,刘京闻代表沈门七子发言,开幕式甘州区区长张玉林主持。

本次展览共展出他们的作品近百幅。展览现场气氛热烈红火,作者们的艺术水平得到观众高度赞誉。大家认为这是一个真正强强联合的展览,七位作者都是极其注重深入传统,又都有着自己坚定的艺术思想和明确的艺术追求的书家,真正做到古人说的:“和而不同”。

张掖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由“沈门七子”书写有关张掖题材的书法长卷捐赠给“南华书院”,张掖美术馆专门开辟了一个展馆作为“沈门七子书法馆”,长期陈列沈门七子的书法作品,由张改琴、曾来德为“沈门七子书法馆”揭牌。

最新评论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8-10 22:34
沈鹏先生与沈门七子_MG_5454.jpg
展览时间
2016年8月6日-2016年8月20日
展览地点
张掖市美术馆
主办单位
中国书法家协会展览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张掖市甘州区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南华书院、甘州区文联、张掖市书法家协会
承办单位
张掖书画院、张掖市美术馆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8-10 22:52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6-8-10 22:54 编辑

沈鹏先生为展览题词 IMG_5034.jpg
追寻古迹
——沈门七子丝路行


曾来德


“沈门七子”书法展自滕州的第一次亮相以来,相继在北京、南京、济南、成都举行了隆重的展览并取得圆满成功,今年是“沈门七子”书法展的第六个年头,他们走进了甘肃张掖,开始了“丝路之行”。
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的中段,古称“甘州”,素有“桑麻之地”、“渔米之乡”之美誉,为古丝绸之路之重镇,新亚欧大陆桥之要道,古人有诗赞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当江南。其名胜古迹之众多,旅游资源之丰富,人文景观之奇特,在西北首屈一指。享誉世界的“丹霞地貌”、焉知山森林公园,以及马蹄寺、文殊寺、山丹大佛寺等佛教圣地,令人留连忘返。而张掖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更是举不胜举。尤其是市区所在地甘州,与《八声甘州》的曲牌名有关联,唐玄宗时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是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而得名。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历届领导的重视,使张掖逐渐成为当代西北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镇。而近年来,甘州区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打造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经济的融合,于是便有了这次“沈门七子丝路行书法展”。
“沈门七子”都是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课题班上学时沈鹏先生的门生,因志同道合而走在一起,这些年,“沈门七子”在沈鹏老师“弘扬原创、尊重个性、书内书外、艺道并进”这16字方针指引下,深挖传统,植根经典,最终做到了“和而不同”;大家都是在继承古人,而又异于古人,相互之间也是各有特色,都有了自己的“精神面貌”;每个人都找了自己独立的“艺术语言”:王厚祥的大草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章法奇崛、跌宕起伏、线质苍茫、千姿百态、千变万化,颇得大唐气象;刘京闻深得二王之笔意,线质古朴、厚重,结字得《圣教》风姿,欹正变化,疏密相间,大字雄浑苍劲,小字平中见奇,颇有晋人意韵;龙开胜楷行俱佳,结字凝练、平和,如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不激不励,风规自远,颇有魏晋风度;周剑初五体兼习,大字雄厚苍茫,小字险崛耐品,既潇洒出尘,又厚重古拙;李明大字楷书线质老道,结字开张,险崛之中有静穆之气,行书颇得晋人法度,悠然自得,不激不励,小楷沉着痛快,疏密得当,古朴之中透着一种灵气;张志庆的大字行草书线质苍劲老辣,章法疏密相间,浓淡、干湿、长短、虚实,变化多端;小字行草温文尔雅,颇有宋人尚意之风,自然流畅,娓娓道来;方建光行书深得二王意韵,用笔自然,变化丰富,又参以米意,结字奇崛,耐人寻味,其小字行书格调甚高,不刻意在章法上追求对比和险崛,如小桥流水,浑然天成,颇有文人雅士之气象。
这些年来,“沈门七子”遵从沈鹏先生严谨的教学观念,在艺术上不断进步,我个人也在一直关注着他们的成长。他们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展览,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同道的关注和赞誉,这也让我感到欣慰。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希望七子不断进取,以大书法的胸怀境界,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不辱师门,为师门增光。
这次“沈门七子”走进张掖,开始了“丝路之行”。这次展览,每位作者精心创作作品十三件,涵盖各种书体,既有精致小字,又有宏篇巨制,可谓千姿百态;更让“沈门七子”感动的是,在当地领导的支持下张掖美术馆將开辟“沈门七子书法馆”,长期陈列“沈门七子”书法作品,这也是对“沈门七子”极大的鼓励。艺无止境,希望这次展览能得到书法爱好者以及各位领导和师长的批评指正!让“沈门七子”走得更远!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8-10 22:56
曾来德先生为展览题词 5O6A6494.jpg
作者心语
精神来自形质。书法学习中有一个观点是很让人困惑的,那就是“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神采既然为上,学习和创作中,很容易理解为要把神采放在第一位。然而,神采如何表现,或者说神采从哪里来?世界上有离开形质的神采吗?东晋士人喜爱品藻人物,《世说新语》里有集中体现。古人懂得,讲一个人的气质好,风度好,水平高,不是空虚的,是有实实在在的形质载体的,要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巧艺、容止等多方面的优秀。书法也是这样,好的神采来自于好的形质。谁见过笔法不好,字形不好,章法也不好神采却很好的作品?
——王厚祥


一个书法家最终应该做到“和而不同”,所谓“和”就是要有中国书法传统的基本要素:传统审美的格调、经典笔法和字法的基本规律;所谓“不同”,就是能在书法传统的体系中,通过学古人法而得其理,从而找到自己的“办法”,在表现语言上能和所有的古人区别开来,才有可能在书法的长河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果我们学习书法都是学王羲之像王羲之,学颜真卿像颜真卿,学苏东坡像苏东坡,学米芾像米芾,学赵之谦像赵之谦,如此等等,写谁像谁!学其法而未得其理,不过是前人的模仿秀而已!历史上所有立得住的书家都是通过与前人有所不同而成就自己, “模仿秀”不过是书家学习的过程而已,倘若以此沾沾自喜而乐此不疲,则有点可悲了!如若为了追求“不同”而未能与古人“和”,未能得古人一笔而“挥洒自如”,从而形成所谓自己的“面貌”,则有点可耻了!
——刘京闻


现在书法界时髦喊创新,要有个性,其实我们不要被这种美丽的口号所蒙蔽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创新是什么?就是旧有的事物或技术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把这句话套到书法上来说,就是古人的那些书写技术已经过时了,应该变变了, 但是看看我们现在的书法家们有几个敢拍着胸脯说自己的书法水平已经超过古人的了,既然我们的书法水平没有超过古人,那就还没有过时,那就还得学,直学到庖丁解牛那样时,自然进入到技进乎道的境界,到那时所谓的创新和个性自然生焉。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           
——龙开胜


“五体”兼习。从生活角度而言,犹如人不仅要食“五谷”杂粮,还要荤素搭配。从书法本体来说,也自有道理和根据。其一,今人染翰,除纯属修心养性之业余爱好者,多视书法为挚爱而定为主业。然书法之于当代,大抵已失却实用功能。斯世之书家,若只攻一体,千篇一律,长久循环往复,虽具一格一调之面目,却难免自感单调乏味,人觉视觉疲劳。至于笔法、结字之变化,谋篇、布局之创新,将无能为力,无计可施。其二,五体虽各体独立,实乃一脉相承,相影响,相互依存。当今书法创作,主流是好的,但无视经典、自我作古、任笔为体、狂涂乱抹之现象比比皆是。解决的办法,除了多读书多临帖,重要的一条是在取法上要“博”。其三,习五体乃书家日课之基本功,好比习武站桩、唱歌吊嗓,兼习五体不是书家之终极目标,乃由“博”向“专”过程中之必要手段、重要过程。
——周剑初


丙戌之秋,吾负笈北上,游学于京华,不觉已数年矣。京都乃精英荟萃之地,艺事展会络绎不绝,大家名角出没其间,此皆目之所未及也。吾蒙师友指教,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又常与知己二三子聚,谈书论艺,须臾间忽有所悟。拙书不工,生性愚钝,然有不移之志;吾虽顽石,难以成器,唯存自律之心,因以琢庐自励。
吾幼岁时,常随父观乡贤作书。目见墨迹光亮,每逐字行,甚以为奇。后年长识字,便爱捉管作墨戏,每寻字中光亮,欣欣然有所向。吾今已过不惑,回忆既往,墨之光亮已成心之光亮,希冀之所在,吾之余生或将于此光亮中前行矣!
书法为写心之艺术,思想者之行为,故书中须有我之心性所在。意从己出,不于人同,自有风骨;盲目跟风,随人作计,终为后尘!
今人学书,多欠专注。古今碑帖临遍,未有一帖深入者,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无所适从。古人一帖在手,浸淫多年,故能出入自由。古今相较,古人更具效率耳。一帖入,则百帖通,专一无他,捷径也。今科技发达,印刷精良,为优势也,然纷繁缭乱,耳目无定,反为弊端。
时风浮躁,声色犬马,诱惑难抵,多是移情别恋,终无正果。
吾论书谓人书合一、言行一致方入境界,学书必先以技入,技近乎道,技道双修并进,方能人书合一。人书合一方入真境,为生命之真,为艺之真也。言由心出,行有所践,方可立己服人。
——李明


书法的学习,想取得长期的进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过了中年以后。
苏东坡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识,要卓识,深刻,是指对事物的深度把握;见,是见多知广,是指宽度而言;学,指学养,学富五车,知晓古今事。三者有所分,但又是一回事,经多见广,学而能通变,则定入佳境。
现在,书为余事,即使专业书家,亦不能尽全力,故佳者少,而败者多。而书功有赖积学,不学则退落,如明朝冯班说“若功夫浅,得少为足,便退落。只为从前功夫不多也。大略初学时多可观,后来不学,便不成书耳。”然学亦有方向,方向不对,则徒费时日耳。大道广行,非为虚言!
余学书三十年,粗知书道,其有理,有法,但亦无法,无相,把握不易,不以全力为之,不能佳也!然以全力为之,亦不一定必佳!正如孙过庭所说“尝见学而不成者,未见不学而成者!”
去其执着,书法可得一乐,康体,怡情,聊以度日,则又得欧阳修晚年之境也!欧阳修素轻书,晚年爱之,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多以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乃知昔贤留意与此,不为无益也!”
——张志庆


习书二十余年,我这才稍微懂得了什么叫“写”字。才更清楚自己仍处于探究理法和积累经验的阶段,或许这样的状态还将持续很长时间,不,也许一辈子!是故现今作品中的理性多于激情,是故才有朋友提醒我不要掉进技法的陷阱。但我觉得如今仍有很多问题萦绕在心里尚没弄明白,蕴含在古典作品中的光芒已远远看到但还是恍惚迷离。我总固执的认为一艺之成必然在技法上经历从无法到有法再到我法的过程。苏东坡所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也。任何试图超越或者违背此理的行为都显得不太明智。写字终归是一辈子的事,其目的绝非是一二次展览比赛的入展获奖。沉醉在古典里,踏踏实实地经历该经历的过程,让心能明理,笔能合理,这才是我目前最需要做的功课。
——方建光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8-10 23:00
2016沈门七子书法展
2016.8.6 甘肃张掖
>>>开幕式现场
1.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8-10 23:01
2016沈门七子书法展
2016.8.6 甘肃张掖
>>>开幕式现场
2.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8-10 23:01
2016沈门七子书法展
2016.8.6 甘肃张掖
>>>开幕式现场
3.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8-10 23:01
2016沈门七子书法展
2016.8.6 甘肃张掖
>>>开幕式现场
4.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8-10 23:01
2016沈门七子书法展
2016.8.6 甘肃张掖
>>>开幕式现场
5.jpg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6-8-10 23:01
2016沈门七子书法展
2016.8.6 甘肃张掖
>>>开幕式现场
6.jpg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