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书艺公社 门户 查看主题

【展览预告】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即将在南京举行(2016年10月26日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发布者: 论坛总务 | 发布时间: 2016-10-13 20:27| 查看数: 18379| 评论数: 102|帖子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沈鹏题展签横xx.jpg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即将在南京举行
(2016年10月26日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展览海报.jpg
主办:
荣宝斋
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
江苏省书法家协会

承办:
徐州文化产业集团

协办:
江苏省苏铁建设集团
海南深蓝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期:
2016年10月26日至10月30日

开展时间(无开幕式):
2016年10月26日(周三)下午14∶30
地址:江苏省美术馆新馆3号厅(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座谈会时间:

2016年10月26日(周三)下午15∶30
地址:江苏省美术馆新馆二层会议室(南京市长江路333号)







该贴已经同步到 论坛总务的微博

最新评论

论坛总务 发表于 2016-10-13 20:30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崔伟

1971年生,江苏徐州人。2002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曾受业于欧阳中石、刘守安等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理事,中央直属机关第四届青联委员,荣宝斋出版社编审、副总编辑。

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书法展,2012年3月于徐州艺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晨报》、《人民画报》、《红旗文摘》、《中国书画》、《书谱》、《中华儿女》、《荣宝斋》等媒体曾作专题推介。

著有《中国书法家全集·何绍基》、《从临摹到创作·何绍基》、《中国书法经典20品·行书卷》、《当代著名书画家全集·崔伟书法卷》、《崔伟书作》等。曾在《美术观察》、《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华书画家》、《书法杂志》、《书法》、《中国画研究》、《禅》、《中华儿女·书画名家》、《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策划编辑图书数百种,如《美术学博士论丛》、《中国书法研究系列丛书》、《毛泽东书法选》、《西泠印社》系列丛书、《荣宝斋书谱》、《中国印论类编》、《诗书画印成语典故辞典》等。


崔伟近照1.jpg
论坛总务 发表于 2016-10-13 20:34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前言

愚习书不觉已三十余载,近年来时感困惑,为什么要习书?写得好看?怡情散怀?成家立业?……虽为一时之缘起,然终非究竟之义。读康有为之论:“吾谓书法亦犹佛法,始于戒律,精于定慧,证于心源,妙于了悟,至其极也,亦非口手可传焉”(《广艺舟双楫》),知“书虽小技,其精者亦通于道焉”。倘能从习书中入定、生慧,乃至明心见性,直取无上菩提,则习书之意义足可成就般若人生。倘进而以习书时所悟之道,所得之境,作为生命旅程之指路明灯,渐次搬移至其他诸事与生活中,以证道之当下便是,无处不在,或可大彻大悟,破除无明,生命由此得以超越与升华。

金陵是愚一直向往的艺术圣地,已故的金陵四老:胡小石、林散之、萧娴、高二适,堪称中国二十世纪书坛的一个奇迹,也是整个书法历史长河中的一道独特风景。愚曾有幸编辑《胡小石书法文献》《(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馆藏金陵四家书法精品赏析》等书,胡小石的沉郁跌宕,林散之的自在从容,萧娴的恢宏古穆,高二适的天马行空,皆令愚深为陶冶,受益良多,特别是散老之天仙化人的艺术高度及其“自甘淡泊乐风尘,笑把浮名让世人”的磊落襟怀,尤令愚顶礼膜拜,钦服景仰。江山代有才人出,尔今之金陵更是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他们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非凡之艺术成就而享誉当代书坛,是愚学习的楷模与榜样。

今承蒙荣宝斋、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徐州文化产业集团、江苏省苏铁建设集团、海南深蓝之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单位,以及诸位师友亲朋之厚爱与鼎力支持,将愚近年来书法习作七十余幅向大家汇报展出。倘能借此机会朝拜先贤,并得到诸位师友的耳提面命,传道授业,匡我不逮,则愚之幸甚至哉!

崔伟恳恳再拜 
岁次丙申秋月于寂庐

展览请柬1.jpg
1楷书扇面  黄省曾《咏金陵》  27㎝×48㎝  2016年.jpg
论坛总务 发表于 2016-10-13 20:39


在经典引领下与时偕行


    那天傍晚,崔伟怀抱即将结集出版的书作来恩济艺苑,其中有四十余件临摹作品,说是在看了我“向经典致敬”书法临摹展后,受到启发而书写的。翻阅作品集的样本,从甲骨、金文、篆隶、楷书,乃至行书、草书,涉猎之广博,形神之精准,令人由衷赞叹。有了这些临摹之作的导引,其他几十件创作作品便充盈着古典的意蕴,精彩纷呈。
我曾在《四十描红》一文中引述父亲的话:“写字是最骗不了人的,你有多深功底,多大学问,做人老不老实,一望便知。”书法虽然是抽象的,而字迹中浮现出的那个书者却非常具象,由表及里,照见灵台行藏。读崔伟的书作便可印证此说,他为人处事笃诚厚道、谦和平实,于书法则虔敬躬行、与古为徒。其实,四年前的那本《崔伟书作》(文物出版社二○一二年版),已让我领略了他的勤勉与才识,小楷《宣示表》《十三行》《荐季直表》、唐楷《九成宫》《倪宽赞》《郎官石记》,皆是实临通临,在中青年书家中实不多见。因而他说是受我的启发而临摹,不如说我们是所见契合、踽踽独步却不期而遇的行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也更增添了我对书法经典的敬意和执迷,进而促成了岁尾年初那场刻骨铭心的临摹展。
二○一一年,中国书法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申遗不是为了给书法贴上一个“非遗”的标签,也不意味着它濒临灭绝,而是说书法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华文明的DNA,要以此为契机,更加注重其传承与保护。对书法而言,若能通过临摹还原古人的笔法、墨法、章法,形神毕肖地写出来,这无疑是应有之义,是最好的传承。而当下的习书者,往往以“创新”为第一要务,生怕在习古的过程中被看作书奴,或跳不出来,埋没了自我,在临摹之际打着意临的幌子,照猫画虎,对经典作品浅尝辄止,甚至刻意回避,求诸机巧方便,急于打造自家风格面目,我想这样终究不会走得太远。郑板桥曾有一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齐白石也在诗中写到“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他们对徐渭、朱耷及吴昌硕等如此谦卑屈躬、矻矻以求,并没有影响自我风格的形成,如此看来,若为前人的“书奴”,也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近十年来的重回经典之旅,让我越发领悟“临得像”本身即是一份敬畏、一种态度,也是书法“非遗”传承者们的底气和使命。崔伟说临摹经典作品是他的“日课”,用毛笔书写是他的生活方式,我对此颇为认同。他心无旁骛、发幽探微,勇于向历代经典碑帖精准发力,攻坚克难,潜心体悟,相信假以时日,出碑入帖,寂感遂通,出手便是古人,亦必于灯火阑珊处,蓦然得见自己心驰神往的书法面貌。崔伟的乡贤李可染先生主张“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此语早被书界画坛奉为圭臬,相信崔伟必是认同且践行着的。在作品集中,除了形神兼备的临摹之作,那些创作作品中已显露出参融诸体之后形成的自家风貌。他以惟精惟一的心态入古,进而以理性思辨的高度出古,这种理念值得研判,其效果有目共睹,其精神更难能可贵。
崔伟的职业是一名编辑,先后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荣宝斋出版社供职十余年。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同时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在学校和书本里所得不到的东西。编辑既要有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也要有不盲从权威、敢于怀疑和否定的胆识,视野阔达又善于取舍和裁断。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和山不让尘的经验累积,又不能有门派之囿和个人成见。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即是编辑,一九八七年我在北总布胡同32号的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一次见到了沈鹏先生,从早期的《书画评论》到《三馀再吟》,沈老的书法诗词创作与理论方面的杰出成就,应得益于几十年的编辑履历。
崔伟多年来编辑策划了上百种书画类图书,担任责编的许多图书如《美术学博士论丛》、《中国印论类编》曾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级奖项,被列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极具潜力的优秀中青年编辑骨干之一,也博得了善为人做“嫁衣”的美名。编辑工作平台拓宽了他的学书之路,艺苑风景缤纷呈现,在向前辈请益和与同道交游中提升了识见,理论和创作上的进步也是跨越式的。在这本作品集中,各体各家,诸般技法,际会辉映,浸润交融,相信这古与今、碑与帖、形与神的玄思排绎,一定能剪裁出属于他自己的“嫁衣”,在这艺文繁荣发展的时日呈现绝代风华。
近年来,崔伟又痴迷于对武术内功拳法和心法的修习与研究,并借以书外求书。文武一道,万法归心,书法与武术,特别是太极拳,都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与推衍,其理一也。前人论拳有“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曰劲”之论,是由程伊川语引出,所谓不离乎气,主静者也。中国古典哲学中构成世界的是气而不是物质,于拳于书而言,气或许正是其灵魂,外在的美也好,丑也罢,一切有形终是虚妄,其内含的气和外映的神却是装不来的,真实不虚。气有清浊雅俗、高低优劣,因人而异,却难言喻。崔伟的书法虽然诸体兼涉,然而有一种气息却是一以贯之的,每一笔,每一画,如影随形,隐约其间。这种气息望之俨然,即之温润,清雅沉静,发人远思,一种属于旧时文人、士人的书卷气息袅袅荡荡,拂面而来,是他内在性情的流露,是文化自觉的呈现,也是他原道修德的硕果和光华。
一张十三米长、近两米高的巨幅草书豁然展开,这是崔伟刚刚写就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浓淡、枯湿、疾徐、欹正处可见书者技法的娴熟与驾驭笔墨之功力。傍晚的彤霞从明窗映现,我感受到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的太极意象与书道义理的参照交融,直令观者生出一阵北京这个闷热溽蒸夏日里难得的清凉。祝愿崔伟的拳法早日“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以此文武兼修,引拳入书,在传统和经典的引领下,开创出与时偕行又与众不同的书艺大格局、大境界来。

王家新(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第六届中国书协副主席)


12草书长卷  临张旭《古诗四帖》 47.5㎝×423㎝ 2016年.jpg
论坛总务 发表于 2016-10-13 20:52
自然天放得逍遥
——崔伟书法艺术之“道”与“技”


独立评论人:颜以虎

苏轼在《宝绘堂记》一文中有这样的话:“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这种说法与欧阳修“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的主张相类似。对于荣宝斋的崔伟来说,这样的语段真实地写照了其繁忙编务之外的书艺余事——寄情翰墨,寓心忘忧,乐在其中,适意逍遥。然对他来说书法还不仅仅是寓意排遣的幽径,更是其修身悟道探秘寻根的载体。悟道一途,在乎技进,道从未置于物外存在,总是隐藏在物理之中,一物一道。崔伟忘情追求笔墨的高致,在日积月累的临习创作中熟谙笔墨机理,进而求道,实现内心的高迈期许。

崔伟是一位有境界的书家,高格自出,他不但勤勉博学,而且机警识悟,在他诸多论著和文章里精妙绝伦的解读和阐幽抉微的论断俯拾即是。笔者留意其乙未岁杪的几则书论,他用精彩的妙偈,诗意且简练地表达了他对技道、参悟之理的会心。书理即禅理,作为语言的视觉形式,书法寄寓着中国文化的原型,一开始便并轨了易卦“立象见义”的本质,作为民族文化的表征,与禅宗的极简应答、顿悟本心有极其相似的共通之处。当然,体现在崔伟书论中的禅宗思想绝非佛教意义的禅宗,而是融会了老庄和佛教且濡染着儒学出世入世思想的禅宗,这种思想一直以来,极其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崔伟也不例外,以其简约质朴的语句和自然天放的笔墨,探悟书艺之道的本真。

“论书如论拳,文武本无偏,黑白刚柔意,阴阳动静缘。笔挥贯江海,剑舞薄云天。形去神犹在,无弦胜有弦。”(崔伟诗)张旭观公主担夫争路、怀素观夏云奇峰而悟笔法,雷简夫的闻江瀑涨声、文与可的见蛇斗而觉书艺精进,这些从自然物象中妙悟书道的事实便是分明的禅宗思想。崔伟以拳道参悟书道,从太极拳的一动一静中体察书法的黑白、刚柔、阴阳之内涵,以剑道参悟书道,从太极剑的神、意、气、力的完美融合来悟透书道的形、神、虚、实之内涵。

“抱一心无动,守元神寂然。落笔虚灵处,萧萧纳万千。”(崔伟诗)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庄子则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无不为也”。苏轼以为艺术的创作需要“正”,这里的“正”和崔伟所指的“抱一”“守元”是一个层面的意思,继而在一种“寂然”无为的境况中实现无不为。刘勰也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绝佳地契合了崔伟所谓的“虚灵”之妙。“虚灵”的心态易于观照外界,易于容纳“万千”,于虚静之中达到心理的最佳状态和理想境界,进一步实现书法创作的绝对自由。

“虽言技可进乎道,灵府无程亦枉然,修得心无挂碍处,颠张醉素自相传。”(崔伟诗)书法之道首先要有“堆墙败笔如山丘”的深厚积学之功,这是由技进道的基础,唯其“了然于口与手”,才能够“了然于心”,才能达到心手相合的境界。然而道可致而不可求,如果没有必要的参悟之灵气,“灵府无程亦枉然”,崔伟诗中的“程”可以理解为“心无挂碍”,无挂无碍主张在寂然的淡泊和清静之中,于无我无欲的沉静里,通过欲望的泯灭,绝无牵挂地进入到自由王国,以一种纯美的观照和创造排除功利,进入一种精神绝对自由境界,以无为之境穷究书艺“无不为”之大道。唯其无为方可使万物归于自然,绝去造作;唯其无为,故笔墨精神可托有形于无形;唯其“无挂碍”,颠张醉素的萧然之致方可于腕间大放异彩。

“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有道而不艺,“操之未熟”,任何道理都是空谈。崔伟不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书法家,在书艺求进之路中,他从未懈怠过。无论是率意自然而又精妙绝伦的小楷,还是烂漫质朴而又散淡逍遥的行草,他都以其非比寻常的勤勉之技、积学之力表明其对手与心合艺道之理的深刻体悟。“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崔伟以其卓荦不凡而又清新脱俗的书法作品有力地诠释了炉火纯青、由技进道的真正内涵。

在众多让人赏心悦目、百味不厌的书法作品中,最夺人眼球的莫过其别具一格的楷书风姿。所以有关其楷书尤其是小楷,名家侪辈精评如潮,崔伟对此也足可自信。崔伟小楷自钟元常出,刚柔兼备,古雅别致,朴质自然,难能可贵的是,崔伟以极其自觉的创新意识和精能熟练的功力,高妙地糅进自己对笔法的体悟。他既能在作品中融入唐楷的端庄和遒劲,以一种润物无声的化合之功尽削一般书家生硬羼入的取巧之致,也能在作品中融入魏碑的拙朴和骨力,取其夭矫蹁跹的灵动逸宕之姿。有些作品他以险绝的参差之意解构笔画,却又以超妙的手法进行重组;有些作品他紧收中宫,却又体势舒展,其字构和章法曲隐着趣味无穷的烂漫真醇之美,于一种平和的书卷况味中,让人体味到书艺欲飞欲仙的真醇灵气。

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作品,崔伟都追求自然天放和萧散质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积年累月地浸淫书香,其书法作品便在一种或淡或浓的书卷况味之中透露出高贵的神来之气。崔伟作品的书卷况味,没有拘执,也没有教条,有的则是真气弥漫的笔意活性,这种笔意活性既预示了他于书法求进之路的无限可能和无上高度上,也使书卷况味获得了一个新的阐释象限,在这个阐释象限里的书卷况味让人耳目一新。这种书卷况味还表现在其对碑对帖的选择态度,和何绍基一样,崔伟崇尚书法的中和之美,中和旨趣源于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在碑与帖的融合一路。崔伟着力回避了霸悍恣肆的风格,从整体审美倾向上进行了必要的限制,于碑的雄强一路作了必要的改造,保留了帖的神韵,选取了碑的气息,在创作中又以其自觉的创新思想,突破其浓厚学问气息和学理秩序的笼罩,实现夭矫天真的烂漫之致。他是成功的,无论是字表还是字里,莫不透露出其不凡的清俊和高迈。他既未舍其俊秀,也未堕入俗态,北碑的骨力使他的书法有效地避开了俗媚,内里没有矛盾,也没有挣扎,于一种安静和平淡之中以礼乐之美和人道之文实现了自然天放和适意逍遥。

崔伟的书艺启发更多地来自于何绍基。他于何绍基的研究很深,有多种著作和论文问世。他拜服何绍基,私淑何绍基,多年来心向往之,研之习之,百味不厌。于何绍基,他重在取神,临习用功都沿着何绍基的学书之途作了必要的回顾,他能够真切领会其在临摹和创新中所做的取舍。篆分意度是崔伟对何绍基玩味至深之处,为了探究其真实面貌,他在篆书和隶书临习和创作上做了大量的尝试,用心体味篆意和隶意的真实内涵;同时他也能够灵活化用,将自己对篆分意度的理解在楷、行、草诸作品的创作实践中予以融会。何绍基开拓了碑帖融合的新途,其“颜面魏底”实际上是在颜书中羼入一些篆分意度和碑法。崔伟在创作中极其冷静地洞察到这一点,以何绍基为基点,参照赵之谦、吴昌硕、于右任等的视角,立足自己独特的审美祈尚,选择了一种更为清晰有力且活性更强的碑帖兼融的语言方向。当然,这种笔法语言还不成熟,然臻于混化无间的境界,对他来说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在当下的书法语境里,崔伟完全可以且应该作为一种独特现象被提示和关注,虽然这并不是他所期望的,甚至可能是他所极力否定的。作为一个认真而自由的读书人,崔伟一路浸淫着传统文化,虔诚地吮吸着儒家的甘露,同时又极其敏感地触摸着生命的本真,于道于佛找寻着契合心意的思考方法,在禅宗的静谧里沉沉地寝馈,会心地体悟。他以朝圣般的静笃纯粹投入临习,以朗透的只眼洞见书法的来龙去脉,于书史的积淀中自觉地爬梳剔抉、博稽广取。在荣宝斋这一顶级的编读平台,谦虚地切磋,诚恳地接纳,专心地积累,他在编辑的审核与接纳中积累自己丰赡的学养,他在编读的沟通和交游中成就自己高祈的见识。他以其睥睨不群的追求,勤勉地实践,大胆地创新求索,并以其低调谦逊的为人和处事风格,赢得了前辈和侪辈书家的一致好评。对崔伟来说,这些精评实至而名归!


崔伟拳照1a.jpg
论坛总务 发表于 2016-10-13 20:53
【展览预告】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即将在南京举行
(2016.10.26 江苏省美术馆新馆)
1篆书对联 原野林泉七言联 155×32cm×2 2016年.jpg
论坛总务 发表于 2016-10-13 21:15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一、溯源篆分

1篆书对联 原野林泉七言联 155×32cm×2 2016年.jpg
论坛总务 发表于 2016-10-13 21:15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一、溯源篆分

2甲骨文扇面  沙曼翁集甲骨文诗  28×59cm  2016年.jpg
论坛总务 发表于 2016-10-13 21:15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一、溯源篆分

3甲骨文横幅  潘祖兰文节录  53×212cm  2016年.jpg
论坛总务 发表于 2016-10-13 21:15
求道金陵——崔伟书法习作汇报展
一、溯源篆分

4甲骨文条屏  武丁契文选临  137×34cm×4  2016年.jpg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