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帖子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5412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G% v/ F& b. L2 E3 X& [9 Q
很多人请求说:+ j) L; Y! A# t0 t4 _3 B ^4 q8 }8 q
“赠我一幅墨宝吧”却又特别叮嘱“请一定别署上款”,- g( l& B" M# g5 D
因此他讨要这幅“墨宝”的目的,
3 c9 `7 Q B2 t* @2 u就让人怀疑了。
) l. Z- ] r$ H3 d# g! o* D 0 t; T1 P0 O E# t
7 ~ ?1 n: l! U+ E" N" P4 `
; F9 L# L+ y8 f4 k/ r3 t
/ k% P( s% n h# u3 O5 a: @+ \
4 ?1 s- \( B& P, \' S0 y. h属款也叫署款,就是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上落上自己的名字,有时不仅落自己的名字,还要写上归属方的名字。我族有讲就礼貌的传统,对方的名字要写在上方或前面,称上款;自己的名字则写在下方或后面,称下款。在书画收藏界通行这样一种说法,署了上款就不好再卖钱了,若卖起码要打一些折扣。很多人请求说:“赠我一幅墨宝吧”却又特别叮嘱“请一定别署上款”,因此他讨要这幅“墨宝”的目的,就让人怀疑了。
( v$ h( F' Y8 ]" p; b) P0 r) k6 w$ V1 u% ^9 x$ Z
3 V7 W" p/ V* B2 t! p. c' u) L* Q; H
. U: v" {1 B) a3 v ^
- n5 ?/ ], S2 i7 d& P) M1 \
9 |; Y) k. o U( _
于明诠(右)和朱新建画瓷/ t. V, E2 t3 u/ v2 Y5 M& R
" E2 D: K k' g. h* p6 t, X
: O* P# Z% D$ x8 q( c
& ]' X2 ]7 `4 I; g, B" E" }3 I; q% M
9 O5 ?0 P& v: M: D3 ]: m
+ j O7 m# y5 n- A. r8 f& r
6 O% T8 Y) {! ]6 Y7 @
( E/ @! x) c) O
5 E4 { d9 y- ]0 u% ~( w
; A& u" y5 e- d3 a今天,人们题写上款,通例是称呼“先生”,客气矜持,恭敬有度。前几年,有人见题某女士为“先生”者,甚觉奇怪,就写文章讨论,后来才知道此称呼于女士也是可以的。这一“开禁”又不得了,女士称“先生”又一度时髦起来。其实,女士称“先生”者,多是对那些博学硕儒德高望重者,如时下这般通称泛叫,就多出了许多幽默。亦有直呼“女士”者,通畅明快大方自然,倒也不错。有人偏偏喜欢轻轻吊一吊书袋子称“女史”,便也难免弄出些尴尬。称女性为“女士”,却不可以对应着称男性为“男士”,写一幅字,上题“某某男士雅正”,从未见过。仿佛女书家写的,可就是女书家也不这样题。现在男女间最时髦的称呼是“男生”“女生”,过去我们仅这样称呼班级里的男女同学,毕业走出校门就不这样称呼了。今天却不然,私下里称呼男老师女老师也是“男生”“女生”,港台电视节目里对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都称“男生”“女生”,再配上主持人嗲里嗲气的语调,听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会不会有一天条幅斗方上也遍题这新潮的称呼,谁知道呢,想想倒也好玩。" e" Z. q7 v/ a k
, _+ U; d6 Z# [3 ~) w+ u$ v- m; G, O9 d7 g8 ~
旧时称呼极为考究,姻亲,同僚,前辈,同年,晚辈,后生,老师,学生,等等等等,分得十分清楚,不可滥用。也有喜欢称官衔和弟兄排行的,古代的官衔虽然花里胡哨的,读起来抑扬顿挫很上口,透着文化味,如“王右军”“杜工部”“卢侍御”“杜拾遗”等,就算官衔不大,却也有那么一种“范儿”。今天,若称官衔“书记”“主任”“副县长”之类“雅正”,就斯文扫地了。称弟兄排行呢,也很有道理。古代推崇人丁兴旺,名门望族自然首先是大户人家。
9 Q1 k* d0 L2 V% f T. t6 ~. l! G( R8 R. B3 h/ ~2 V
9 C: e% D' Y% N Z7 N4 n《与元九书》里的“元九”就是元稹,《问刘十九》就是问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刘禹锡则被称为“刘二十八”。金冬心有首诗题目是《同鲍十四明府鉁高十一秀才喦过夹山漾舟中阻风》,初看来象是老金故意显摆自己的数学才能似的,其实他是说自己和两位朋友一块划船游玩吟诗唱和的事,一位是鲍鉁,排行十四,曾官嘉兴府海防同知,“明府”不是清代的官衔,是汉代对郡守的尊称,金农有个癖好,就是时不时地用个偏僻典故,掉掉书袋。另一位是秀才高喦,弟兄排行十一。古代不搞计划生育,叔伯兄弟排到三五十人,不算奇怪。现代社会里,大家族被切成小碎块,三口之家全是独苗,再这么称呼就全变成“张大”“李大”了。
/ _4 }5 g. L8 z3 Z+ F
* E6 n! |8 q3 `. J! i, c
8 b9 {2 x. j! }" E* ?+ B6 p
0 p4 u3 [- P8 P
+ w! C4 ` B+ }; `- q/ j: |# L/ v, _* @$ M3 E- v% u0 O b- K1 b1 x8 s
% F, j; z& i( ?0 h) B& t& I
称“兄”,古今都有,无论年龄大小辈分高低,皆无不可,简单省事不说,还透着那么一点亲切劲儿。但多少也有点“江湖味道”,常言道四海之内皆兄弟嘛。好像2004年的某日,和朋友相约去看蒋维崧先生,蒋先生平时不大说话,那天不知怎的大家聊得特别开心。先是聊球赛、网络,后来聊到书法,又聊起京剧,从余叔岩聊到杨宝森,又聊到王佩瑜。临告别时请蒋先生在送我的作品集上签名,蒋先生就随手写下了“明诠兄清正”几个字。出得门来,我和同行的常诚徐伟二兄说起了一则故事,十多年前,《书法报》上曾有篇小文,说某某因沈鹏先生曾在送他的一幅字上题“某某兄雅正”,就在自己的名片上印了这么一行“头衔”——“著名书法家沈鹏曾称我为兄”,十分有趣。我说从此后我也可以如法炮制啦——名片上就印“书界泰斗蒋维崧曾称我为兄”。话音刚落,常诚兄却立即沉下脸来,正色道,我随侍先生多年,每见先生题字总是思忖再三,像某某某某和先生交往半生,先生仅题“某某教授”,先生很少这样称呼一个晚辈的。本想借此开个玩笑,经常兄这么一说,我倒很不好意思起来。; f3 s3 m& I) _/ D+ V
2 ~' g3 r8 R%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