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立地成佛

重磅推出:百年一人------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谢瑞阶书画网络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5 {% z5 ~1 u& b* X% I$ H3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立地成佛 于 2010-11-5 08:38 编辑 2 m1 u4 x- |2 \) s- D5 l
  B$ \4 b  b7 o2 w- I% M

, b" h1 D3 p3 ?  O4 z9 q( y9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立地成佛 于 2010-11-5 08:39 编辑
3 u. U  T. k; I: ]
" }' r9 Y2 d; }2 R" }
# j$ E) b& S6 W1 G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立地成佛 于 2010-11-5 08:41 编辑 + A9 c% g& c( Y! p6 \8 i, K9 }

8 v( N7 C) P. ^" r

2 M+ ]! y) d  w4 O% `6 ^#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5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em1em1em1大家风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立地成佛 于 2010-5-25 22:15 编辑 ) _5 O; D0 i0 v! Q8 C0 [  \8 S# e3 i
5 `, J1 ?7 H8 S; Z0 W( b, _
    大河赤子! I5 q) @# Q2 B% R/ V* A
                ——记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谢瑞阶
艺术家的气度

  u( H# z/ [% e* f0 `! T! b+ A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大河上下、浩浩长春(中国画) 340cm*620cm 1981年 (原作藏北京人民大会堂)
  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厅,悬挂着一幅6.85米x 3.82米的国画巨作《大河上下,浩浩长春》。泱泱华夏的母亲——黄河,那磅礴的气势,那俊伟的风神,常常作为中国领导人接见外国贵宾的背景而出现,令人感心动魂,叹为观止……这是“黄河画家”谢瑞阶80岁时应约赴京奋笔40余天留下的封笔之作。0 |2 _2 j3 L3 ^, J
   到目前为止,在画黄河这方面,谢瑞阶尚是高蹈独步的一大手笔,已有人认为他是自宋代荆浩以后真正画出北方山水神韵的第一人。50年代以来,他的《三门峡全景》、《雨后新晴》、《高峡出平湖》、《黄河人海流》、《壶口瀑布》、《黄河禹门》、《中流砥柱》、《黄河在前进》、《大河上下,浩浩长春》等系列画卷,被称作“社会主义时代山水画的里程碑”。* @; i& }. o5 \, s( F
   黄河,对于任何艺术家,都是一个永恒的题材。但自古以来,尽管关于黄河的诗赋字墨众多,绘画名作却极为罕见。 “山林、楼观、人物、花木、鸟兽、虫鱼,皆有定形,独水之变不一,画者每难之。”尤其黄河之水,“这只是在沙滩、峡谷、黄土和平原大地上蜿蜒数千里的一条巨大泥流”。“黄河流域的山水与别处的不同,与传统山水画中的山水相差得更远。黄河的水含泥沙量是世界第一,黄河的河床变化也大,在下游还是一个水面高出堤外地面十几米的‘悬河’,这就造成黄河水独特的流动规律。它的波浪乍看起来就好像是泥塑成的,但是运动感却很强,很不容易画,弄不好,不是画成一般的河水,就是画成泥块块……”所以,从笔墨技法到画面构思,画家极难逞兴挥洒。在宣纸上创造黄河,成为一种劳苦,一种不亚于黄河纤夫的劳苦。0 R+ Z  D4 f7 G& J( B$ J' w
   然而应该强调的是,谢瑞阶成功的决定因素,恰恰不止于技巧,而在于一以贯之的艺术观,在于一位艺术大家的气度。
, X9 ?/ t" X5 U4 H$ j- N% k   谢瑞阶之于黄河,黄河之于谢瑞阶,是一种双向的必然选择。! j9 h1 y& u, p7 }" q
   谢瑞阶选准了黄河。当他年逾半百的时候,已经完成了拥抱黄河的思想、艺术双重准备。这位河洛之子,前半生屡见河上的水患人祸,后半生欣逢“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时代壮举,所以,用画笔为黄河写貌传神,讴歌这条大河,讴歌大河召唤的这些建设者,讴歌大河流经的这个时代,已是从他生命之根生长出来的强烈愿望。而在此之前,20年代起研习西洋油画、水彩画、水粉画,30年代起涉猎中国山水画、人物画、木版画,他一直没有专事美术,从未隶属哪个画派,他的创作一反传统文人画那种“临泉抚琴”、“梅妻鹤子”的情调,总以质朴、乐观、生动见长。在《李清照》、《草鞋老农》、《朗吟飞过洞庭湖》、《灌园叟》、《捕萤图》、《一呼山岳动》、《植树能手石玉殿》、《劳模苏殿选》、《鲁迅像》等组成的画廊上,充满了和谐阳光与蓬勃生机,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特别是知命之年成熟以后,他的理念、情愫、才华,都在渴望附丽于一种更阔大、更坚实、更系统的寄托。这时,还有什么比大度有容、自强不息的黄河更合适呢!
3 ~" X& O# `; G5 W# Z# g, ?5 f$ I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8年春,谢瑞阶在北京中国画研究组时与画家
! t/ {7 k6 T" ]李苦禅(右)秦岭云(中合影)
  黄河也选准了谢瑞阶。中央综合治理黄河的规划,催生了画家《黄河组画》的计划,“个人小时空”从此融人“世
3 \7 i4 G4 Q! o$ F界大时空”,一起变得宏大。1955年起,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直接帮助下,谢瑞阶多次深入水利建设工地体验生活,与工人一起吃饭聊天,一起坐空中吊车过河上班,其中在三门峡水电站待得最长,工程的几个主要阶段都亲睹亲历,与治黄的工人、农民、工程技术人员、干部有了共同的语言和感情,“我也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当作一个治黄的职工,感到治黄的一切都与我有关系。二十多年以来,我虽然不是一直生活在黄河上,但心里却从来没有离开过它”。1963年,谢瑞阶又风餐露宿,沿河跋涉甘宁蒙晋陕豫鲁七省区直至垦利人海口,行程万余公里,系统了解黄河全貌和重点工程,获得了真切的感性理性认识,记录了大量形象素材。然而,十年浩劫将他的宣泄从已不早了的六旬之年又推迟到更不早了的七旬之年。挨斗,游街;在省文联的第一批抄家中,几十年积累的上万份书画资料和原始速写被洗劫一空;黄泛区西华农场苹果园里,多了一位瘦削的看园子老翁……郁积,壅塞,更加导致惊涛裂岸。此后,当一幅幅云蒸霞蔚、气吞八荒的黄河画卷相继面世,一一展现于首都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和郑州火车站、黄河水利展览会的时候,黄河好像已不太惊讶,因为母亲对亲生儿子的作为已经视为必然。
8 R, C) v0 _* c( e7 Z 

+ n; Y/ U/ v. ~9 B2 _1 |(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78年秋,谢瑞阶赴黄河壶口瀑布写生时留影
  画黄河之难,一在河水质感,二在画面布局。谢瑞阶潜心探索,笔墨中糅人西画焦点透视和明暗处理等技法,画出了黄河水特有的颜色、质量、流速、气势;并且,以国画散点透视的构图方式,对河中和两岸的主要景观加以剪裁、拼接、概括,小中见大,局部中见整体,于尺幅之间凸现黄河形而上的魂魄。他的黄河一脉千姿,既有沸腾咆哮的威力,也有一泻千里的壮阔;既有怪石狂涛的奇谲,也有尽收眼底的坦荡。更有《大河上下,浩浩长春》,将最具代表性的壶口瀑布、龙门、中流砥柱和中原沃野掬于一幅,满纸雄风猎猎,一派正气铮铮……
4 O8 G/ |; G$ E, I5 I. A, P   奇异的是,对于黄河这样豪放狂纵的题材,谢瑞阶竟是以一枝严谨、凝重、朴实的画笔出之。画坛行家十分赞许画家的这种“控制”,这不仅是一种画风,更是一种人品。他并不缺乏***,黄河画卷中展示着这位谦谦君子不常外道的一段胸襟,河水是他心中滚烫的热血,河岸是他胸中奇崛的块垒,然而这一切,都被笼罩在一片崇高、静穆、端肃的光芒之下。这光芒来自于更广义的一种热爱,热爱祖国,热爱苍生,热爱光明,热爱大自然——黄河已是谢瑞阶的人格化了。- s/ U! L! i' X/ J* G
   “我总认为,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教材。我们常说要‘感染’读者,艺术家的功过,就在于把读者染成什3 q" k, o/ \4 u9 m
么颜色。因此,我在选择题材上有两条:一是对整个民族和四化建设的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二是我所理解和熟悉的。”“我们画画不是为了个人出奇制胜,而应该是为了教育人民,鼓舞人民,培养人们的心灵美。”" s! A( q0 V( N4 M% c% n9 ^
   书法也同样如此。! ^  [( R  |2 r" p" |8 i
   从1980年至1991年同时兼任河南美协、书协主席的谢瑞阶,书法上的成就绝不亚于美术。他的一手章草仙风道
: E: ?4 @' k- ^骨,冠绝一时,参加过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书法展,1984年还曾随中国最高规格的书法家代表团出访东瀛。但他笔底恭谨瘦劲,从无戏墨。他常讲的“立晶”,书坛后学们已经耳熟能详:“这里所说的品,既指人品,又指书品。书家,应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正派的书写气质。所谓的书品气派,就是指书法作品应该让人看后得到的感染是良好的,愉悦的,纯洁的,即作品气质庄重而不轻薄,高尚而不放荡,以功力制胜而不哗众取宠;所谓人品高尚,即做人不搞江湖那一套,相反,应体现出质朴端庄的思想情操。”% O: R* W* L8 e9 i* m  a, b- Y; j- |
 

1 U; j9 ~2 G- w% e: 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4年4月谢瑞阶(左二)参加中国书法家代表团
3 u- _$ O6 S+ t7 x, Y赴日本访问时与日本书道界朋友进行书法研讨
  作为新时期河南书坛的奠基人,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活动,谢瑞阶摒止许多干扰,始终不渝地维护书法艺术的独立性、纯洁性,坚持要把我省的专业书画机构“办成北京的同仁堂”,使书协工作一开始就形成了规范运作。短短10年中,面向全省、全国举办的书法函授院、书法奖励基金会和多次书法大赛大展,声势之壮,实力之强,使有关人士惊叹“河南书协就像书法界的深圳”迅速崛起,由原先的中下游跃居全国前列。7 N+ f' w6 w" {
   1991年11月全省第二届书法家代表大会结束时,谢老作为名誉主席,语重心长提出4句共勉:“事业效果的继续,社会关系的依存,智慧开发的创造,克服困难的毅力。”并在纸上盖下一方印文赠给大家:“诗文莫为钓名饵,书画羞作敲门砖。”面对迎面刮来的“拜金主义”风潮,他谆谆告诫年轻人:“艺术不宜有丝毫尘浊,一时为名利,作品则必庸俗……”1 ?% b. q8 Q* z& F7 a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坐在曾经画山画水的老人身旁,抚着本应涌现更多传世之作的寂寞画案,不禁深深地遗憾。我轻轻问老人:“您还经常想黄河吗?”
+ Y$ L/ I# p; p   已经决定身后将骨灰撒人黄河的老人,没有正面回答,他微阖双目,似乎倾听着什么。窗外正在下雨,有一阵沉雷般的声音在天边隐隐响着,凉凉的水气扑上脸庞——涛声依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立地成佛 于 2010-5-25 22:27 编辑
9 m1 ~& _: N$ o
" A. B8 ?& @. b2 a% l
           大河赤子' z8 P* D+ d5 m: N2 U: C
                ——记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谢瑞阶
教育家的品格
& n# @5 ~( ~0 e3 _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5年9月谢瑞阶(左二)主持《河南国际书法展览》时,在开幕式上4 y+ ]. P* d( z; {2 h
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右二)、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左一)、4 L5 u; l" I. D0 a
河南省委副书记韩劲草(右一)合影
  “我是一个教师。有人说我是画家、书法家,我不敢承认,我却可以承认我是一个教师。我觉得教师这个工作很光荣。”
: L+ ~: y+ ~; A4 E; ~   早在1924年,刚从上海美专西画系毕业回到开封母校东岳艺术学校任教的谢瑞阶,就面临了一次画家与教师之间的抉择。两股力量都在争取他,一边是搞美术的朋友,希望他当职业画家;一边是他那在乡村学堂教书的父亲和开封的老师们,希望他承业从教。后来,一件事情刺激了他。有个军阀为母做寿,托人以重金求他作画庆贺。他画了一幅《麻姑献寿图》,送去后军阀不满意,还想让写上几句恭维的话,并落上画者的名字。血性男儿不愿为一个素不相识的阔人折损画家气节,断然予以拒绝。由此,他想到一个根本问题——究竟为哪个雇主服务?在那个时代,画家的雇主是谁呢?大多是官僚、资本家,是风雅或附庸风雅的前朝遗老,是贱买贵卖的画商,是奔走高门大户的送礼人。教师的雇主又是谁呢?是学校,是校长,而真正的雇主还是学生。两相权衡,天平彻底倾斜了。作一幅画,不如培养一个人,何况这个人还能再培养更多的人1尽管教师薪俸微薄,且常拖欠,往往仅够糊口,但谢瑞阶宁愿受雇于学生,受雇于教育……- E7 n9 Z% v! u. \1 L! p- T7 k
   1982年5月23日,谢瑞阶30至50年代的学生共二三百人,自发地汇集在郑州人民公园,与80高龄的老师团聚。1 M/ k6 g/ @$ }) `
这些学生有的年过古稀,有的年过花甲,最小的也已年近半百,但簇拥着老师的时候,他们依然笑靥如花。以往课业教得好的教师并不少,但他们格外眷恋谢老师、谢校长,而且愈老愈亲,成群结伴去谢家聆听教诲,已是他们每年春节的必修课。而1992年秋,远在台湾的十几位学生也专门聚会庆贺谢老师九秩华诞,并派其中4位代表回大陆看望谢老师,献上他们聚会的照片,还有一只大红丝绦挽成的寿结。
6 @& G  b! Q$ \" h' N& B3 }0 e 
* _- L& M8 I/ o) i% U9 T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4年4月谢瑞阶(左边鼓掌者)参加中国书法家代表团
$ l' ^1 |% S+ H4 I& m8 m赴日本访问时到一所学校考察书法教育情况,右边与学生
& [6 B: l5 C* |: g握手者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
  “在今天这样难得的聚会上,我要给同学们再上一课。”老师温和地说。恍若仍在当年,他讲立晶、立志、立学的2 j# D6 x) o3 b  M1 G+ S+ z
“三立”,讲学无止境、师生分工、自立立他、爱国守法、正大光明、创造生命的“六行”,讲“刚健、笃实、辉光”,讲" @/ Q' H, j# T
“勤之一字,足以抵天下之万难”,讲“掀天揭地的功绩需从薄冰上履过,精金美玉的人品当从烈火中炼来”……突然声音一沉,他向满座发出一句凌厉的提问:“现在还有没有不自食其力的人呢?!”
3 j2 J" N- ?* P  l; C8 x- D   学生们记得,这是老师的横贯半个世纪的不变主题:“我所追求的,就是要做一个自食其力、不剥削别人,还要
% {: m4 k1 I! ]; A4 g+ ^$ e7 l造福于别人的正直的人。……当教师必须慎重,任何言行都要有选择,不苟且,勿对青年对别人产生丝毫不良影响。用自己的力量,在前进中为人类幸福和社会发展奠基,这就是教育和做教师的基本点。”38年教育生涯中,从解放前任教于开封东岳艺校、北仓女中、开封女师,1949年筹办省立开封艺术学校(后更名开封艺术师范学校)任校长,1955年任河南师专副校长,1956年任郑州师专副校长,1958年任郑州艺术学院院长,直至1961年到省文联从事专业美术创作时为止,这是谢瑞阶坚定不移的一种教育观。. U: g" ~  e6 J
   “教书教人传正道”,他不仅是一支蜡烛,他还是一把火炬。, _  e7 M- Y) O" e% i6 m& `# M* U6 `0 e
 
! E4 M6 f2 @/ c! u7 \) ?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4年4月谢瑞阶参加中国书法家代表团出方日本,与日本书道界朋友合影。( t$ b8 j" v+ V$ T# R8 `
前排左起:刘艺(中国书协副秘书长)、谢瑞阶、舒同(中国书协主席)、
* @# O  h0 @$ b$ p饭岛春敬(全日本书首联盟理事长)、文迟(中国驻日本代理大使)
  他在河南第一个向学生教唱进步歌曲《伏尔加船夫曲》,并在兄弟开设的小书店里卖当时违禁的进步作品;他带领20多个学生赴上海参观,恰逢“五卅惨案”,学生遭捕得刘海粟等营救,之后参加了反帝大游行;他把上海美专、上海专科师范学校的教材、教学方法、远景规划在开封进行实践,如美术课堂的模特写生、教学改革等,得到校方的认可,并一直延续下来;他提倡中等艺校要体育、音乐、美术、劳作四门兼修,一专多能,以便毕业到中小学,特别是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时四门课都能胜任,拓宽了学生就业和发展的路子;他1935年出版了《人物画法简述》一书,借鉴西画的人体解剖学原理,改进国画的人物画法;即使是抗日战争时期,开封女师迁至伏牛山区镇平、内乡,在油短粮缺、常常要拔野菜吃的7年半中,他也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乐观向上度过患难岁月;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更是全力推进办学,50年代成为河南艺术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的黄金时期……+ J/ V! F9 a/ D, D3 X! s% B
   “我们都是谢老师、谢校长的学生。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人师表,在我们心目中近乎完人。跟他上学那几年,是一段‘真诚的生活’,是我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学生也像老师一样,用了“幸福”这个字眼。一种由理想与知识、无私, a# M; |; V7 Q
与友爱凝成的幸福,充填了这批学生的人生,只求奉献、不求索取已成这个群体的基本素质。几十年来,他们遍布于省会和各地市的教育、文化、体育等单位,培养了大批人才,发挥了骨干作用,其中不少还是享誉全国和全省的出色人物,谢老师、谢校长播撒的种子,已经蔚为满园葱茏……当然,在如今有些人看来,他们这样择善固执,人生未免过于清寒。他们自己悔不悔呢?他们回答:“谢老师不悔,我们不悔。”
/ w. O0 c0 ?& O+ [9 {$ _# S2 B3 G   谢瑞阶,永远的教师。强者的风骨
  t+ `& s2 E2 j# H  u5 O" F"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83年,谢瑞阶(右)与木刻画家刘岘(中)在郑州举办的) g: q: ?; K* [' D  {$ d
《刘岘木刻画展》上留影
  虽然声名遐迩,虽然年寿高迈,但谢瑞阶还是我们中间的谢瑞阶。他面临的一切,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与普通人一样,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精神生活的峰巅,物质生活的底层,构成了他现在的生存状态。3 ~$ p: B8 X, U6 [9 n8 A
   10年了,他近乎于盲,老伴全盲,老两口仅靠半只眼摸索生活。加上老伴久病心理有些失常,除了靠保姆之外,九旬老人天天还要服侍八旬老人,帮她拿杖,扶她如厕,为她洗脸,听她唠叨,平她烦躁。看遍家中,除了电视机和录音机,连一台冰箱老人也不让添置,说是附近有菜场,长年素食为主,也没有什么需要存放。除了补还“文革”抄家物品时赔偿给他的一张画案比较像样,所有家具都是简陋的旧物。老人书房的单人木床上,是家织的黑白格子粗布棉被,一只深蓝色枕头上尽是针脚补丁……   然而,这却是一位最舒坦、最安适、最硬朗的寿者,1985年他曾被评为全省“健康老人”,至今思路清晰,谈吐
2 O6 ~9 h+ [$ b: x0 S流畅,听闻灵敏,步履从容,还担任着省直老干部休养所的党支部委员。外出座谈时,上楼从不许别人搀扶,以免“失了我的威风”……所以,时常有人惊羡地向老人打听有什么秘法,会什么“功”?
9 y% l* w+ f+ v/ s$ p   老人笑了。中医有个治小孩病的常用单方,山楂、神曲、大麦芽,谓之“三消饮”。他的“三消饮”也很简单,2 A% w+ h& c, M( A+ w, K0 Z
第一动静结合,第二生活规律,第三心情舒畅。每天清晨5点半,老人住室的灯光准时亮了,他坚持自己摸着叠被铺7 F( a- e. E  T( ?. e5 }3 s: _
床、刷牙洗脸;不一会儿,他出现在操场上,半小时的慢跑中,一边口念古诗,一边手转钢球,使生理心理达到谐调;回家以后,干些擦桌子之类的家务,这些保姆也能干,但不如自己亲手干来令他愉快;然后,拿起须臾不可离开的放大镜,有放桌上的,有挂腰里的,有合的,有抽的,滑过一本本画册书集,陶醉在艺术的熏风里;晚上,盘腿静坐个把小时,谛听钟摆均衡的节奏,进入一片无垠的空灵……他至今唯一为自己配备的享受,就是手植窗前的那丛已经高及屋檐的翠竹了。窗户很大,淡绿的竹风徐徐吹来,听着电视中的《动物世界》,想着人世间的势理情态,“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他觉得每天的谢瑞阶都是一个新生的谢瑞阶。
. [! J) z# e. l+ 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92年,年届九旬的谢瑞阶在家中看书
  这位引人注目的知名人士,至今坚持“名下应无虚”,婉拒了纷至沓来的一些挂名头衔。谁都明白,谢瑞阶的任何4 c$ n7 m* G& f. j+ \# Y! I
一件书画作品如果出售,都必定价值不菲,但他除了尽力为公益事业无偿献画写字之外,个人从未卖过一幅作品。他对自己的一双儿女和5个孙儿甚感欣慰,“他们都没有不良习惯,没骂人的,没不上班的。5个孙儿都是老老实实考上大学的,一个也没拿长辈的名义去走门路”。
! K; n& i1 v( M+ }1 m   53岁就因肌肉萎缩症被苏联专家判定只能再活3年的谢瑞阶,在92岁的时候,笑对死亡宣称:“死来不怕不作
, J2 ?" P) Y- G7 h% O3 l! U死”——“我们要珍惜这‘晚晴’。每月照样给我们发工资养活着我们,这省我们多少心。有人养,我们就得好好生
5 \+ J, e5 Q8 Q$ {) @- h活……”不作死,即一要戒无度的贪,二要戒无谓的嗔,三要戒无知的疾。而且还有“三不”:一不昧己心,不光明不
: H! _8 T( P/ }7 Z; T合法的坏事,自己无意识的尽量不干,自己有意识的坚决不干;二不拂人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三不竭物力,不挥霍财富,不暴殄天物……
1 ~# X) A5 w/ p(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996年11月15日,河南省文联等单位在郑州举办
7 O9 I: C7 v2 D) k0 L3 L4 o“《谢瑞阶书画集》首发式暨谢瑞阶书画回顾展开幕式”,
1 c9 I7 }) G/ U8 S5 l, a主席台左起:张海、王岭群、丁发杰、王月堂、葛纪谦、) s9 R0 ?- F  x& \% J
侯志英、张世英、谢瑞阶、冯登紫、刘清惠、王鸿玉
  站在第92级台阶上俯瞰人生,一个知识分子的攀登坎坷而漫长。过来的路愈走愈险,命运一次比一次严酷,直至只在他眼前残留一片昏花;过来的路也愈走愈宽,命运一次比一次慈祥,直至已让他心中盛满一派澄澈。只因为是一直向着光明攀登,他才能够以风骨,以品格,以气度,以灵魂,在高高的峰顶站成一个强者。$ }) R' `2 C" _) T! c6 C& S$ b5 q
   知识分子,这个在当今时代备受尊重的名词,它的内涵究竟是什么?6 B1 t$ O/ Q0 N6 {
   从谢瑞阶身上,人们会看到一种堪称权威的诠释。
- B* N8 ]3 \9 k( n   从谢瑞阶身上,知识分子会看到一种堪称规范的诠释。
, C& z2 F; m5 h   我们身旁的滔滔大河,托起这条诠释,托起这个名字。它也是一部辞书,一部经典。% J! ?# X; n% H
(原载1994年11月11日《河南日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已故著名画家谢瑞阶的后人呼吁——警惕“公画”落入私囊

河南报业网-大河报
/ c2 V0 y2 x' G; |8 U# K' r
  本报讯在日前郑州举行的一次书画拍卖会上,出现了一幅我省已故著名画家谢瑞阶的“黄河画”《黄河在前进》,估价在20万元以上,颇为引人注目。然而,昨日,谢老的儿子谢奇园却告诉记者:此画原来是赠给某单位的,可能是通过某种非正常的渠道流向拍卖市场的。  谢瑞阶,又名谢宝树,晚号黄河老人。河南省巩义市焦湾村人,1902年生,1924年
2 F: U- c$ `, ~* Y- {8 F/ F3 J0 e! Y毕业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后一直从事艺术教育,是我国著名艺术教育家、画家、书法家。曾任河南省“美协”和“书协”主席。他的国画,中西结合;所画黄河,独树一帜;所作章草,古朴圆润,均为书画界所推崇。他创作的《黄河在前进》陈列于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创作的《大河上下浩浩长春》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待厅,被中外人士公认为是黄河画的杰作,是近代山水画发展的里程碑。有专家评论说,“黄河老人”谢瑞阶以中西结合的笔法表现黄河,气势磅礴,笔力雄健,完善、丰富了中国画对水的表现技法语言。他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中国表现黄河的最优秀并具开拓性的画家之一。
8 o& M+ O, y- y% C% P+ j5 @
7 i" \0 h  Y; f$ z, r8 |  谢奇园介绍说,20世纪70年代,谢老曾画过好几幅内容大体相同的《黄河在前进》,都无偿捐赠给一些重要的场所,如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北京饭店、中国美术馆、郑州火车站贵宾室等,从没有赠给或卖给个人。这一幅因画幅相对较小,原为家藏。1991年“七一”前夕,省里某单位组织建党7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谢老作画。这种情况过去常有,老先生从来都是来者不拒,无偿慷慨奉献。当时老人已年届九十,无力新作,就将家存的这幅画献出。画上原无题名,他就随手在左上角题了“大河上下浩浩长春”。题毕发现错了,这个画名是1979年题给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宾接待厅那幅画的,两幅画的内容有所不同。故而又在右上角补题“黄河在前进”,并注明“此画乃一九七三年所作,今为之重题,用以纪念中国***建党七十周年大庆也,一九九一年”。画被拿走后再无音信,十几年后它却出现在拍卖会上。  A' T5 i6 T" c, Z9 ~+ q% H
  谢奇园说,谢老捐赠给有关单位的书画作品流向拍卖市场的已有多起。1995年被拍卖的《鲁迅像》原本也是捐赠给某单位作纪念鲁迅活动用的。谢老有这种遭遇,别的著名书画家也同样遇到过。某些单位没把悬挂的名人字画记入固定资产账目,展示场所一旦重新装修布置,这些画往往就随处乱放,时间长了就有可能“人间蒸发”。因此有必要提醒藏有名家字画的有关单位,应该加强管理,杜绝这些公有珍宝落入私囊。□首席记者张体义4 ]  g& v$ f  E& R7 d& Y2 L" U0 W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25 22:35 | 显示全部楼层

) T4 s4 _9 e3 X1 x0 m  v" r谢瑞阶与达摩面壁石
9 [% L7 u9 `$ P* A/ A0 ?# T1 X

$ c; d: q0 m7 e  K! q
作者: 富春江
6 ]+ X% y0 s+ k* V* G
8 ~! W% r1 q* s) V8 y; W6 r


% p7 @8 W1 W4 K1 i2 k    现在在少林寺见到的达摩面壁石是后人复制的,其历史仅有30余年。
1 m1 N6 I1 A) V/ G. m    据已去世的美术大师谢瑞阶先生回忆,原来的达摩面壁石毁于1928年军阀混战时石友三的炮火下,大殿被焚,达摩的石像也在此时不存,至今已有79年。1975年,登封县重修少林寺,有关部门找到谢瑞阶先生,谢先生凭记忆画出了达摩面壁像,又一起在嵩山深处找到一块与原来石像相同的青灰色石料,请技师按图精心镌刻,竟然复制得惟妙惟肖,酷似当年。
: o8 ?( ~9 L5 \& c- F* c    当年的达摩面壁石是何模样?这全靠谢先生的回忆了。谢瑞阶先生因其祖父和父亲都笃信佛教,从小便跟随大人到少林寺拜佛观赏,与寺僧攀谈。他第一次看到达摩面壁石是在1917年前后,当年约15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缘几次见到这个石像。 / c8 f8 M7 L* ~) d1 G/ }5 s& P
    谢先生回忆说,达摩面壁石当年供奉在大殿的中央,是一块青灰色的鹅卵石,纹理粗疏,高二尺余,宽约一尺五寸,上部较薄,下部较厚,约五寸至七寸不等。人们近看这石料,感到很坚实,表面粗浑,青灰色中隐透浮黑,及退后视之,略见图形,渐退渐显,至两米处再看,则轮廓清晰,若人之半身像,大小如真人,头部在中上部,头发蓬松,眉毛粗黑,眼眶鼻子嘴巴胡须清晰分明,细看眼珠似有似无,不甚清楚,不似真人那样炯炯有神。其形神颇具印度人的特征,半身以下则蒙■不可见。
0 B, N) O4 m9 T# @4 x$ b; G    这尊仿制的达摩面壁石现放置在玻璃罩内,陈于大殿东厢房,供游人观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25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枯荷斋主 于 2010-5-26 08:20 编辑
. P1 c% V' f, ~* e, x: s) B; u
6 Z8 R# i8 z: w1 H现在国内和谢老同期的画家。。动不动作品就是上百万。。甚至千万。。值得深思。。黄河老人就这一个。。且人物。花卉。山水俱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