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412|回复: 5

石开 ‖ 书法是有尊严的,画是迎合人的~ 热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7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 r6 v9 Y$ k4 O6 s3 X

6 L% h5 k: c. E3 y& L( Z曾几何时,书法有了要为人服务的任务。这下“为人”的一方来劲了,客体成了主体,是丑是美由他说了算。当事情颠倒了就说不清了。乾隆皇帝将书置于画之上,正因书是有尊严的,画是迎合人的,特别是帝王养了画手之后。书法历来以人为尊,它是让人去理解的,不是取媚对方的。当然这些认识有些陈旧,我觉得书家还是应该我行我素,不贱人也不自贱!
3 q4 s# z1 Z; F( j: i8 [) Q8 I8 |: f. o2 I' K% J
, H$ b9 \; I. `( G/ i

: d* j! ~% }. W9 |$ z; y! [* I  e5 P0 M
55511328b1ec3fbae00626d809393c06.jpg
, h0 J7 o  Y/ k( w3 X( [% J& T4 L
) R7 ?  {# l4 ~5 p. U! \* n" v" |% I$ n/ d. m
书法审美是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古人、今人之间,差异很大。比如清中期以后,理学盛行,将道德观罩在艺术观之上,颜楷就大行其道。颜书的风气,一直流行到20世纪60年代。究其原因,颜真卿是忠义之士,其书又雄伟宽博,推崇他便有了理据。改革开放之后,思想解放,颜楷突然失去了魅力,近年几乎不见其影响了。这当然有物极必反的因素,也有颜楷自身的局限。因为颜楷几乎无法转换它体,会造成与它体融合沟通的障碍,实不利于临摹学习。
7 c" u) _8 X( E7 N% M' c/ g; c7 [

9 T' ^+ g0 {4 X' w5 Q3 W
5 ^# O0 g* u+ j; v0 c) r' p9 H8 g7 O, ]+ s6 j- G) Y
5 Q: J3 E. ^9 a6 V

7 H! j* m( G. n5 X) `8 N7 W8 ] 83b77916efdb37002e6a0b2d22cb6097.jpg ) n) k+ A; L; O
, X3 k3 J( E6 u" k, _! J; l0 U
. G/ v" Q2 I+ \2 e* }- U

7 ?% B5 L% T5 w' [  S' q( e8 s/ W+ I) a

' j' R6 r$ @0 d0 Q' {+ o6 D4 h除了时间的差异,还有空间的差异。大家知道艺术常常有圈内认识与圈外看法的不同。书法固然是中国人尽皆知的传统艺术,但对它也很难有广泛的共识。有时还闹得水火不容。比如流美风格与“丑书”之间的争斗,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的对立,等等。& X5 n6 V5 U% q' M# {$ |
4 {- G% X* G9 n& _) z! X7 b* S8 B
当然,有不同才有变异,有变异才有创造,艺术的规律大抵如此。但大众审美与小众审美本身的内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二百多年前,金冬心的漆书和郑板桥的六分半书是小众欣赏的艺术,而现在却成为大众的了。当年上海沈尹默书法风行全中国,几乎成了除领袖之外的唯一书法家。想不到才过去几十年,沈氏书风的影响力已日薄西山了。

! a; g# T- s7 n' t3 B6 j% H- Q* \) a" s8 S1 a9 u
6 [% |) l4 Y/ W! y5 f. A
3 ~6 s/ Y9 n. j: e% g
% v" o1 x% q# f5 `* t  V% G
3cd8e6a4061e1a11ee9567f3751ab611.jpg / y8 C/ V! F8 q# S

3 ~! v. U: F6 F$ C& G1 u( [1 i' q: f! L

8 p' e+ ?7 }/ F% E
' K; J1 I8 n: U! M

3 N7 d/ @( M, ^) Y6 D1 f4 l. Q此外,审美还有地域的影响。一方水土生养一方人,一方杰出人士的审美观念也会给地方打上烙印。像沈尹默影响上海一样,谢无量的自由放松的书风在成都就特别受青睐。一走进成都闹市,所见市招都是此类风格,甚至成了该市的一道风景。同样的情况,沙孟海之于杭州,启功之于北京,都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T* M, d4 a7 A3 ?5 j1 C$ ?
) f+ b+ p) p* K! D
反过来看,地域文化也会影响书家创作。以我自身经历来说,移居北京前,我的书风是狂野一路,虽不成熟,但基本呈定型之状。50岁左右移住北京,对北京文化有从心里的认同感。京城里宫殿的庙堂书风也许对游客无关紧要,而京城中本土人士也基本视而不见,但对我的冲击却非同小可。我所感受的不仅是端穆的结体和流畅的势,更重要的是对诸如儒雅、风度、尊严、自信等概念及境界的理解。从而一步步修正、调整了自己的书路。近年老家朋友见我新书作以为不可思议,有说今不如昔的,我很无奈。
; m$ P8 ~+ H2 O5 x% f1 d- r
: I9 z, ^& d& b5 s
# T$ X  g: `- ?
, L# ^* \" z6 R" S7 Z% O
0 m# D  [6 Y8 D4 r6 a* P
4701cb16cfa77692325e4863e659574f.jpg
, h1 S- l! G( k. s  u. P) u5 s! [6 d+ R8 m) r

4 v' L1 H7 d' q  ~# I' u1 j8 L% E+ g
+ x/ X: L1 U  e, [2 T
北京书坛和启功、沙孟海、林散之的书艺
) a: n8 B# |/ D. B% R, c& [) ~  X0 e' P  W3 O4 s# `$ H
北京是一座包容、不排外的都市,大得不可想象,同居一地的朋友可能几年都见不到一面。这里聚集了全国各地的书画家,有些聚会中本地人反而成了小部落,一点都没脾气。当然,外地人一般也不会反客为主,大家和气围坐,共图热闹而已。7 v* \, Y  I: R( m% y- f4 t

; ~$ s1 ?4 g4 h+ m& T6 I% {在北京,艺术人士想出名说易也易,说不容易还真不容易。据我观察判断,启功的年代,北京书风相对保守,高龄的书家多靠功夫外得名,手上功夫不够。启先生是凤毛麟角。北京当前的书风比较多元,保守与激进并存,但大家互不干扰,谋位的谋位,得财的得财。有时说一句谁的不是,也没见着就打架的。日后北京的书风怎样,这要由人才决定。我无法预言。
4 J6 \% v* y% ^% I+ v  j
3 w* K9 ?5 k, b+ p9 n3 D$ n

" L& c7 k( Y. z) _1 K1 l% R( e$ H1 P3 o) A8 K8 ?! p# ~0 j
. U% ~2 ^" h: q
- r2 f% t4 M0 U
. [% `" ?' E) X- I7 `% p# @
e2c9e88c48e4024bee6f924fb67d423b.jpg % A0 w, D+ c$ ]
8 U+ e7 S5 Z+ S* V' f
6 E- @% F8 t3 U9 Z) c

( }, Q* ^' {: I( D
5 m, }( N( G4 D! l3 u6 H- S

8 j( z* S6 _9 o: {; n与启功先生同年代的书家还有林散之和沙孟海。如果各用两字来形容,启功雅正,林散之奇逸,沙孟海雄厚。从创新的角度看,林散之称第一,他的书风没有他人的影子。沙孟海第二,略有两三成吴昌硕的影子。启功先生有七八成清同光某无名文人的样子,有人找出给我看,相似极了。但启功晚年的楷书还是很有自家体势的。如果说不足,林似有一点邪,但整体还是高华的。沙的结字精确度不够高。而启偶有俗弱的倾向。林的字经不起放大,故很难作榜书。沙当然力可扛鼎,“右军故里”四字写得多好!启功的字放大也可看,清雅刚正不让沙老。就目前市场的认可度来说,启最高,沙第二,林排第三。市场不代表成就,但可以看出世俗的评价。世俗就是大众。大众的认可固不代表艺术的成就,但没有大众的认可,艺术家难享大名。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审美也不能无视大众的存在。
' _& }4 R, ~2 ~. R- h: `1 d, m0 s* ~% _

6 W% f  x9 u  a* I4 N0 D7 ?5 m; s" O5 U0 c$ a8 l

% g( N; G' Q/ A( U( f! Y- u: L6 h% A. Z* p3 A/ w
6 [; {; I+ I- s% Z& z
30ac17666b465017f858ec23283786b4.jpg
8 u" f' e8 V8 V6 u% @
* U: Y! B2 f7 h: ~- q8 X5 _
) ?5 o' j9 h/ j' _. O

& ]; r8 Y/ A# U+ `( `  R+ E理論家邱振中說了壹段很精辟的話,他說:“好的書法作品必須同時感受到兩種東西,壹種是傳統核心的東西,壹種是傳統沒有的東西。”這沒有的東西就是原創的,或稱作創新的東西。“原創”比“創新”在語氣上似乎更純粹些。任何壹項藝術,原創性都應該是第壹位的,沒有創造,藝術就意味著停滯和消亡。書法當然也壹樣。
/ P1 X+ c% u  N4 [% ^; T$ ?0 G% @) f4 j& i2 R4 Y. I9 t1 H/ m* L
原創需要審美來支撐,缺乏審美的原創不過是胡鬧而已。書法家有壹流、二流、三流之謂,沒有原創的書家,即使不乏審美,歷史給他的定位也絕不會是壹流的。即使壹度給了他,也不會永遠彪炳史冊。如果有原創,但審美力度不夠,也不足以稱壹流,比如李瑞清,其線條以波動運行堪稱原創,但審美力度不逮,也不行。
9 m  C5 Z$ m/ y% q/ z
# i  h& S9 ~2 Y( R0 J
) g8 l+ {* b: }
4b9d260d5c2d0c1b468ab348bfae73f1.jpg 8 E8 Q% q9 ?& T1 _
2 k$ Q' m3 |9 e$ @) i
0 `* n3 Z: s3 Y7 e1 z! M, G

7 \  ~& r1 T% I
7 H. {9 [4 S1 R# F) z+ P

3 ^' p4 j8 C6 A6 H書法其實只有三項指標,即結體(又稱字法)、點畫(又稱筆法)和整體結構(章法)。界定原創就要從這三個方面來看。其中結體和點畫的變化無窮盡,不僅書家各有面目,就是壹般書寫者也都各不相同。鑒定它的原創程度,就要看它的強烈程度。而且不帶前人的影子,這個“影子”是要命的!
( A: T  H6 a. g+ e! I' ]4 H2 m. d% Z8 b- z) H" S& I
比如人雲何紹基學顏,何也自道學顏,但從何的字跡看,卻絲毫沒有顏的影子,所以他的原創夠勁,是壹流大家。翁同龢、毛澤東都寫得壹手好字,甚至可以說極好,但前者有顏的影子,後者有懷素的影子,因此,就很難稱壹流。康有為、於右任有時寫得不怎麽好,或者說佳作率不高,但原創擺在那兒,不給壹流還不行。而前輩寧斧成、費新我、李駱公、羅丹、黃苗子都有非常強烈的結體和點畫面目,但都因為所支撐的審美力度不夠或審美貧瘠,只能委曲為二流或不入流了。

1 x7 H* k/ N7 l; n$ A& {/ w
# A0 b  D5 _' J8 g* l$ M
( z- }" Z& B, t! P/ k: |/ V8 @6 M
7 H' Z$ A& G" a7 B$ |' X0 R2 O
7 h3 q' Y9 L1 w; t
/ k0 r! d; M3 u: ?3 J1 `

3 @1 ^* z) |7 E$ T. s/ Y! y 514807919fa3dd6040026e5b1b8f8e26.jpg
2 i! d, m/ Q$ }# z- k) R3 ]0 V- B$ {5 G. E" ~
! ^5 A3 i! v; I) ~$ j

: `& o+ l/ t2 \; Q
5 C+ {% q* r9 `! q
" }, @; W. k6 n0 Z6 O
至於第三項指標“整體結構”,前人已經窮盡了各種形式,今人想要有所原創的可能性甚低,如有創舉而成為模式,想必書法史也不會視而不見。: l& e# V. T. x8 L

. O- A- M7 ?, }2 r再來看審美。審美是很復雜的事情,真的很難量化比較。妳說它剛健雄強,我說它粗野魯莽。個人眼力和感覺是有差異的,因此美學理論家有反對用形容詞的。而原創的東西只要比較就能感知。那麽讓我們回到邱振中的兩個“東西”論。既有了“沒有的東西”,那“傳統核心的東西”就必然是審美力度的所在。而邱振中是這樣表述傳統中核心的東西的,“它既指技巧,亦指精神。高明的技巧和意境的高華、雅致是傳統留給後人的重要遺產”,“而傳統中沒有的東西,指的是在作品中表現出新的技法、構成,以及新的蘊涵,新的意境。這需要智慧,更需要出色的想象力”。關於文字的表述也許只能如此,但在鑒賞的實踐中,還是不難區分優劣和真假的。
1 p4 ?! n. B! V* h, V! G

) L; @6 t" m4 M
; q6 U" T5 m& k# |- q
6 F3 w, q* E5 J7 [6 e) I
1 i& l% G- B" a  S  L 3e5a47c29124f794e1b02473baaf2eb1.jpg + O! K  U# ~' j# K8 ~7 G  ?; e. Z

7 {$ J3 j' {- d! `
! f) O% @- C; s+ k
# p; f& c* ^# ~; ]書法藝術是表現作者個人精神面貌的藝術,其他與個人精神面貌無關的審美如果摻雜其中,必是虛偽和沒有意義的。因此該藝術通過毛筆書寫文字,並由文字的結體造型和點畫的造型,結合整體的構成,來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組織平面圖形,從而揭示書寫者生命狀態的跡象。這些跡象有實質性的,也有象征性的或寓意性的,還有莫名不知所以的。如果該平面圖形恰如作者所願,進而可以探求作者人生觀的抽象圖形表達。當然,此時所用的應該是詩性思維和形象思維相結合的方式。
9 @# f2 ?! Q3 a' q3 o6 `: O! Y6 E! i/ |8 k6 [. ^5 h
歷史上所有的壹流、超壹流書家都自覺或非自覺在編織這個圖形。當然編織的只是他們個人的圖形,即個人的人生觀。就說王羲之吧,他的人生觀在《蘭亭序》裏有言及,再結合他的“東床坦腹”的故事,可以解讀作灑脫不拘、脫略離群,這正與其書所給我們的感覺是吻合的。還有顏真卿、趙孟頫、楊維楨等等,其人其言其行我們都了解,壹與其書對照,就感覺如出其人。最明顯的莫如弘壹法師,他出家前和出家後,書是截然不同的,如果說與人生觀改變無關,那是不能說服人的。6 u: @! n7 O# [# n! X- u% f4 F
  }; j8 j% Y& x8 U+ p" }" z

7 F; ~3 j. A5 t5 A4 I8 m1 R
6 H) ~$ l* h, D0 y! M5 o

8 r3 ^! n4 w: V9 [: K9 \8 s; J 2fb3736e2260b85e9eed001188948a77.jpg
% B( {3 ~  P* q0 N4 C+ _" N7 T% Z3 t

( H# B7 d0 w/ E  R3 [- n; s再舉壹個有趣的例子,就是董其昌的書法恬淡至極,讀他的隨筆文字也都與其書合壹。近來有人寫了壹篇論文說董是大地主,在鄉間惡行滿貫,幾乎是惡霸。我不信!大地主是事實,但壹個將內心世界表白得如此恬靜的人,絕不會言行如此不壹的。這些無聊的說法忽悠不了我。
0 e$ Y/ I! {6 |3 y! ^' L! h0 t1 E. x' N  O
前阵子媒体上将“丑书”炒得沸沸扬扬,有人也把我拉入到里面去。对此我只能说谢谢他们抬举。前面说了书法是以表达个人精神世界为目的的。其境界本来不是取悦于人的。“二王”时期,互以信札相示,虽有取悦之意,但主要是显摆。这里的主体是作者,欣赏者是被动的。曾几何时,书法有了要为人服务的任务。这下“为人”的一方来劲了,客体成了主体,是丑是美由他说了算。当事情颠倒了就说不清了。乾隆皇帝将书置于画之上,正因书是有尊严的,画是迎合人的,特别是帝王养了画手之后。书法历来以人为尊,它是让人去理解的,不是取媚对方的。当然这些认识有些陈旧,我觉得书家还是应该我行我素,不贱人也不自贱!2 J% t- j6 f$ U( h+ A
, G' |2 [3 G" l/ o

+ V- \  s9 G9 X1 f9 m# d

, k# R8 r0 m9 s# w$ N2 V8 K' z) q9 W5 ~* k' m, I: W+ z
54049546558d691edbb36752e53e5ae6.jpg
. }6 w8 C6 n. ~1 R$ F- ]
8 f, L$ k5 [1 t# d. G6 {" P; ?* k# u1 d: S  |+ m; u) ?) M

; W0 a% @  H, [. f, w; \9 l
发表于 2017-9-29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中的审美是可以量化的。只是人们还不知道怎样去量化、量化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29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9-30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大凡不知道怎样去量化、量化什么者,无论其居何等地位,亦无论其有何种头衔,概可定为不知书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0 15: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8-10-22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