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雨悦

一起来学:书法小常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悬腕

自腕至肘皆悬中而不着案,叫“悬腕”。
    元代书法家陈曾在《翰林要决》中说:“悬着空中最有力”。清代书法家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也说:”悬则骨力兼到,字势无限“。诚然,这种运腕方法是书法中最佳的一种。腕至肘不着案以凌空取势,不仅容易将全身力气送至毫端,而且,无论是直笔横下,还是横笔直下,笔力自能沉劲,纵横如意。尤其是写大楷或行草书,转动灵活,生气勃发,不会出现拘滞的弊病。
当然,这种方法对初学者来说,开始不容易掌握,时有颤抖的现象,感到很吃力,出现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畏缩,只要经常实践,腕力便会渐渐增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笔锋

锋毫的近尖处有一段透明或发青的部分,这就是笔锋。此外,字的锋芒,也叫“笔锋”。
    运笔时,若将笔之锋尖保持在字的点画之中,叫“中锋”,藏在点画中间而不出圭角,叫“藏锋”,若将笔之锋尖偏在字的点画一面,叫“偏锋”。一般认为,“偏锋”为书法之病。
    毛笔本身的弹性是由“锋”而决定的。锋愈长,弹性就愈强;锋愈长,含墨量就越饱满;书写起来的点画便粗细自如,,流动圆润。当然,运笔一提即直,一按即倒,又如点画的顿挫,字与字的纵横交错,相连等,都是“锋”做起的作用。
    从书法的角度来说,用笔贵在用锋。用锋或正用、侧用、逆用、顺用、重用、轻用、实用、虚用……全仗笔尖锋芒指使。若用中锋,下笔则沉劲;若用藏锋,下笔则浑厚,以使点画能“藏筋抱骨”;若用逆锋,可以使点画劲健厚重;若用露锋,则以纵其神:若用侧锋,则以侧势取其险奇。从用锋来说,所有这些,各有攸当,相成相反。初学者书写时应以力注笔端之锋,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若锋毫平拖,就会使点画流于呆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中锋

  使笔直立,锋在正中,左右不偏,叫“中锋”。
中锋运笔,就是让笔锋在点画中运行。这种运笔方法,,是用笔的主要法度。清代重光在“青筏”中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诚然,中锋是书法运笔中的主要法度,故至今书法在用笔以中锋为尚。
    中锋运笔,由于起倒提按遣笔用锋之变易,所以,会出现形迹不同的点画、表现出刚柔曲直、纵横转运的意趣。若腕侧管,有碍中毫的重心,使之锋正。根据前人的经验,腕竖则锋正,正则四面锋住,纵得出,收得紧,拓得开,按得下,提得起,笔势则有往来,笔锋则能自有回互,锋才能保住中锋。
    总之,中锋是用笔的一大关键。只有锋正才能骨力血丰,神采飞跃。当然,书法用笔极富变化,不可能笔笔达到中锋,但是,不管如何变化,然至末笔,必收到中锋这一点,必须引起初学者的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侧锋

侧锋与正锋相对,也是属于运笔的一种形式和方法。
    侧锋,在前人的一些书法论著中屡见提及,但对于它的性质,却有不同看法。朱和羹《临池心截》说:“正锋取劲,侧峰取妍,王羲之书兰亭取妍处十代侧锋,余每见秋鹰搏兔,先于空际盘旋,然后侧翅一惊,翩然下擢,悟作书一味执笔直下,断不能因势取妍也。”这段话强调了侧锋用笔的重要性。但冯武在《书法正传》中却指出:“今以侧锋取妍者,皆异端也。学书断断乎不可使邪魔外道盘踞胸中,使终身陷于妖俗而不自知也。戒之哉!戒之哉!”。
    冯武对侧锋加以否定,把他说成是邪魔外道。我想,这种异议的产生,追根寻源,在对于“侧锋”这一名词的不同理解。简言之,就是将侧锋与偏锋混为一谈。其实,偏锋和侧锋完全是两码事,偏锋绝不是侧锋。
    所谓“偏锋”即是运笔时,笔杆倾斜,笔锋在书的一边,而笔身在书的另一边行走,产生的效果是一边光滑另一边如锯齿,墨不入纸,线条扁平而浮露于纸上。运笔最忌偏锋,故称为“败笔”。
侧锋,《永字八法》论中注:“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我想,侧锋就右,便包含以侧取势的意思。当然,侧锋运笔,往往是笔锋由偏转中的过渡,它的优势就是用笔卧能起。从运笔来说,并非是笔笔中锋,有时会不知不觉地使用侧锋,能将笔卧而起,这就是侧锋助以中锋的作用。若从策锋来说,不仅仅是把“点”成为:“侧法”而已,如“天”、“运”、“扣”等字的挑捺,甚至钩撇等,均是“侧笔”。确切的说,“侧笔”方劲犀利,神采外耀,故凡出锋的点画,多用“侧笔”。一句话,“侧锋”与“正锋”各有各的优点,又有相得益彰之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书需要那些步骤

学书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譬如打仗,如果在战前没有一整套部署计划,是很难打胜仗的。这个问题,对初学者显得尤为重要。
    一些初学者往往不按程序去学,也有的马马虎虎,毫无条理,这样就会对学书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学书从何如手,如何进取?对此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概念,不然,便会事倍功半。
    学书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动笔前的准备工作,一些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太重要。但我个人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环。它如战前练兵一样,要有一个充分的准备,到时才能打胜仗。写字前如何准备呢?首先要明确学书的目的,并通过阅读介绍书法基础的文章或著作,从中了解选什么帖(碑),练什么字,用什么笔,怎么执笔,怎样约定写字的姿势等问题。动笔前了解这些很有用处,可以少走弯路。
    学书的第二阶段,就是练书法的初级阶段。一般认为,开始应先从描红入手。我认为,描红并不那么重要,首先是要按帖(碑)进行临摹,这样可以直接锻炼初学者的仿效能力。如开始感到有困难,可以先从基本笔画入手,如点、横、撇、肭、竖、钩等等,体会怎样下笔、行笔和收笔,这种方法可以使初学者有伸缩余地。若一开始就描红,会造成书者拘泥红帖,不容易放开去写。所以,开始临摹对初学者是有好处的。然而,该从哪种书体入手为宜?对于这个问题,书坛至今仍有分歧,有的说从隶书入手,有的讲从楷书入手,也有的说从草书或行书,但我认为,应该从楷书入手叫妥。至于选择唐楷还是魏碑,书者可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
第三阶段,就是书者认为自己的楷书基础比较扎实,便可以进入行书的练习。行书一般可以写王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或者写李北海的《李思训碑》以及颜真卿、米芾、黄庭坚的行书。但要注意一点,初始学楷书那家,最好还是学那家。如想调换,最好与开始学的碑帖相吻合,悬殊不宜太大,否则,会直接影响进步。
    第四阶段,行书既成,可写篆书和隶书。前人有言:“学隶书先学篆;篆既熟,方学隶,乃有古意。”学篆应先小篆而后大篆,因小篆横平竖直,圆转应手,结构易学,用笔易导。今人有论说:“若不以小篆为基础,等以窥甲骨、钟鼎、石鼓,遢则不仅成就困难,即入手也感不易。”写小篆可写李斯、李阳冰、邓石如等书家的篆书,而后再入《石鼓》等。隶书要选择汉隶,如乙瑛、石门诸碑。
    第五阶段,也就是对以上诸体均有了基础,则可进入书写草书。有助于掌握草书的笔法和草诀。一些书者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写草书乱绕线圈,结果 漂浮无力,甚至出现错别字,这样是写不好草书的。
    总之,学书的步骤,是初学者的钥匙,也就是学书成就与否的关键,切不可忽视。否则,是很难进入成功的大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字与书法的区别

有人认为“写字就是书法”。其实,写字和书法完全不是一码事。简单的说,写字主要是实用,书法则是供人们欣赏的一门艺术,它除了保持一定的实用价值外,更多的是以艺术的形式、依托于一定的对象,表现出或娇媚、或端庄、或雄伟、或潇洒、或龙虎威神、飞动增势,一句话,是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使观者似入庙见神,如窥无底”,浮想联翩。
    晋,王羲之说:“夫欲书者,先干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化耳。”此论阐明了字与书的关系,所以,写字与书法两者是不能混的,还是属艺术的,虽性质不同,,但两者却都依托中国汉字为基础而书写和创造。
当然,字与书两者都要体现出美感,但美的境界不同,一种是朝着使用美的趋势而发展,一是朝着艺术美的趋势而表达。并经过感情之动态而弛思造化,冲破“法”而获得“意”,以抒发自己的感情,使字的气势风神表现出艺术的美和魅力,给人以熏陶作用。而实用的一面,虽然也要表现美,但所追求的并不是跳跃,飞动、神采、而是实用的美,大众的美,也就是要将汉字书写的上下方正,前后齐平,左右均衡,不越界格。这就是两者不同之处和区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砚台的鉴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赏石、玩石、藏石,砚石就是一种收藏的宝石。宝石就是石质精卓,耐人品味,并经济价值较高。因既是宝物,经济价值又高,世上就会有人为了做伪而骗人上当。

    为了更好的鉴别真伪砚台,要对作伪方法以及砚台如何作伪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我国砚台砚材丰富、品种类别繁多,又不是集中在一地、石质特点丰富、多种多样。如何通过这些特性去鉴别砚台的真伪,对一方砚台应该先看它是什么砚石?砚材产在什么地方?砚材的石质性能如何?砚材石纹理有何特点?这些特点是否具备此砚台品种的特点、风格。而再看实质的石品、纹理、雕刻手法、镌砚装饰是否与时代特点相同。一般砚台做伪易在砚材上,歙砚因传世及流入民间的较少(指砚材开采时间短而方),歙砚(龙尾砚)宋代开采就少了,只乾隆时期又采用,所以大部分流传的是歙州产的砚材,而不是婺源的龙尾砚。

    端砚一直大量地开彩,石料又名贵,经济价值也高,所以市面传世的端砚伪品也多。伪造者多用别外类似、近似的石材雕琢,但观察后发现石质瘦硬,不温润也无光,完全没有幼嫩密实的特点,端砚作工精雕细刻,作伪的砚台虽也经过精细雕琢,由于石质劣次,所以在市面上入不上档次,经济价值也上不去。另外做伪者经常在端砚的石纹上做文章,以常做伪眼为手段,使爱好者很难辨别认出。出现这种情况,我们要先确定此砚石出自何坑?大约上线下线的判断才能进一步认清,如端石的鱼脑冻只出于下岩的大西洞、胭脂晕也是出自大西洞,而别的坑洞不会出现这样的纹理,只有大西洞的特殊条件才能培出高贵的纹理。如果石质不具备大西洞的特点,有眼就可考虑是伪作,这就需鉴赏收藏家们在石眼纹理认识辨别下功夫,要求了解各名坑的纹斑特点,以及不断提高见多识广的经验才能准确地鉴别。

    名贵砚材,自古就价高,苏易简《文房四谱——砚谱》中载:“圆石青紫色者,琢而为砚,可值千金。”圆石为子石,是端石中的佳品,产于下岩西坑,各坑的价值也不一样。端石好,更是雕琢好,是出自名手雕刻。名手的雕刻方法规律也应熟悉,故可辩别各人之风格。解放前的名砚则材料好,纹理规整,已成为了名贵的文物。为了使我们提高鉴别的能力,要学习《砚史》、《砚谱》、《端溪砚谱》、《歙州砚谱》、《西清砚谱》等各代名人的专著,这些作品中对砚史的发展,砚材的品种,砚台的作用及用途,砚台各材料的纹理、装饰的特性,砚台的鉴赏、收藏均做了详尽的介绍,使我们能提高鉴别能力,增进鉴赏的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练书法入门八法

练书法入门八法,但愿对书法爱好者有帮助.具体做法:

第一、找一位能信任的老师(其实就是节省自己的时间);

第二、在老师的指导下卖一本字帖;

第三、在老师的指导下选购两支毛笔;(以上三点最重要)

第四、买一块书画用毛毡(100*60CM)、一个砚台(可用碟子或烟灰缸代替)、墨汁(初学可用廉价一些的)、一刀毛边纸(元书纸);<BR>(大约100元左右即可配齐用品)

第五、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练习(方法正确了,不会走弯路,也是节省自己的时间)

第六、初学的头三个月,要保证每天练习;(也是节省自己的时间,欲速则不达)

第七、常向老师讨教,批改作业;(借力使力不费力)

第八、多读书、多读帖,自我承诺一定做到!(承诺、责任、信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9-25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入门与选帖
第一节 入  门
一、苦练不一定能入门

练毛笔字只要肯学,肯下功夫去练,是肯定能学会的。但方法一定要正确,不然会适得其反。曾有一位老先生携带一卷草书作品请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先生指教,散翁很认真地一张一张地翻看着,看完后只是点点头,把那卷作品还给老先生,一句话也没说。等那位老先生走后,林老说:“这个人还在门外转。”他的话颇令人吃惊。像这样一位老先生,从小上过私塾,肯定练过毛笔字,已能写一手“龙飞凤舞”的草书,练了一辈子居然还是门外汉。如果来访者是个小青年,林老定会毫不犹豫的叫他刹车,不要写草书,赶快写楷书,还来得及挽救。而那位老先生走了一辈子弯路,已“病入膏肓”,再叫他从头学起练楷书,一则使人难堪,二则积习太深,为时已晚。故而林老既不便批评,亦不愿违心地说恭维话。
这件事说明写毛笔字光靠苦练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这也和学武术一样,一旦出手成习惯,改是很难的,所以有“学拳容易改拳难”的说法。
爱因斯坦有一个成功的公式:成功=正确的方法+勤奋。这个公式也适用于学写字。
任何一门技艺均有内行与外行的区别。内行就是行家里手,掌握基本法则、规律。上面说的那位老先生,还没有掌握毛笔字的基本法则规律,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美的,那些是丑的。所以林老说他是门外汉。
二、入门的方法

古人讲:“师傅引入门,修行在自身。”当然能有老师固然再好不过,若没有合适的老师,就买书来自学,也能帮你掌握毛笔字最基本法则规律。还可以拜古人学艺,这就叫“取法呼上,仅得其中,取法呼中,仅得其下”。意思是说,你拜个上等的老师,能取得中等的成绩。,你拜个中等老师,只能得到下等的成绩。古人的佳帖都是上等的,你应该拜他们为师。古代书法家流传下来无数名碑佳帖 ,能站住脚跟而不被淘汰的都是有个性、有特长能渡你入门的好老师。当然也不是随便拿本子帖练练就能出来的。这是还有轻重缓急、适不适合你的问题,就像药房里的药能治病,但不能随便乱吃,还得对症下药才行。
对于初学者来说,究竟适宜学什么呢?从古到今光字体就有篆书、隶书、楷书、行草、草书,到底先学哪一种字体好?这个问题书法家也各有说法。主张从篆隶人门的,认为学篆隶格律高古,打基础应从源头学起,但我们许多初学者连篆书都不认识,还得先识篆字,有一定的困难。有人说先学行书容易见效,行不行呢?宋代大书家苏轼曾经说过,楷书如站着,行书如行走,草书如奔跑,还没见过站都站不稳就能跑的人。这个比喻很恰当,他是反对一开始就学行草书的,他认为先要学会站立,待站稳了再慢慢学走路,等走得很平稳了,再学奔跑,因此学书法应从楷书入手。待楷书笔法学到手,架子搭稳了,再学行书、草书。学写字如学步.必须一步一步走,不能跳着走,不然会摔跤的。
第二节 选    帖
一、楷书的分类与选帖

        历代书家擅长写楷书的确实很多,根据风格特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
    l、晋人楷书 晋人楷书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楷书作品为代表。
    2、初唐楷书 初唐楷书以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的楷书作品为代表。
    3、中晚唐楷书 中晚唐楷书以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作品为代表。
    4、魏碑楷书 魏碑是北魏前后书风相近的摩崖石刻、墓志碑版石刻的总称。
        以上四类楷书佳帖将在第九章作专门介绍,这里不赘述。
      这四类楷书都可以说是人门的佳帖,但究竟那一种更适合初学者呢?让我们们来作一比较。晋楷乃楷书之源,古法完备,学之不致低俗,但目前见到的晋楷为小楷,一起手就学小字,恐怕初学者难于掌握。初唐楷书属正道,它们的结体都已十分完美,但留存至今的属中楷,起笔收笔处欠清晰,难学。魏碑也不错.体格雄强,韵高气满,但碑石残破,初学者往往对残破与点画分辨不清而难以揣摩。一般来说,初学毛笔字最好从中晚唐楷书入手,一则均为大楷,笔画清晰,二则碑上残破较少,不会出现偏差。
二、从颜、柳入手须注意的事项

      从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入手是明清书家总结的经验。颜、柳的楷书运笔有明显的提按动作,法度较完善,可以纠正就像写钢笔字那样随手画的毛病。颜体大气、宏伟雄厚,为楷书的正道。柳体瘦劲,笔法特别讲究。明朝书法家董其昌有“自此以往不得舍柳法而趋右军(王羲之)”的经验。明代冯班也说“颜书胜柳书,柳书法却甚备,便初学”。学柳能得骨力,学书以得骨为先。因此我们可在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代表作中任选一种入手。
       颜真卿的代表作《颜勤礼碑》,和柳公权的代表作《玄秘塔碑》,是中小学生和初学毛笔字者人门佳帖。
      在临习颜、柳字之前,还必须对颜、柳楷书有个全面的了解,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有好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颜、柳楷书骨力刚健,以方笔为主,笔法严谨,但有些笔画也因强调过头而成了缺点和弊病。譬如它们转折、挑剔处的重顿,既是颜、柳字的风格,又是宋代书家米蒂所说的“丑怪”之处。这也是临习时必须注意的。我们既要得到他们的笔法,又不能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丑怪”特征。如果一味地求其形似并发展其生硬刻厉,那就会把颜、柳写成仿宋体字了,这一点是初学者必须引以为戒的。我们临帖的目的是为了得笔法、养成一个正确的良好习惯。现在的中小学毛笔字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死学颜、柳,只求形似,接下来学行书举步艰难,这就与学颜、柳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得鱼忘筌”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成语。“筌”是捕鱼的竹笼子,想要捕鱼,非得有捕鱼的工具“筌不可。但捕到鱼以后,不能死抱住“筌”不放。练颜、柳也是如此,它的形貌是“筌”,它的笔法是“鱼”。要通过临习颜。柳得笔法,而不是仅得形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9-30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