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英辅 发表于 2008-12-20 20:52

葵藿倾太阳---读杜诗随笔

葵藿倾太阳---读杜诗随笔
       在唐诗中,我一直喜欢杜诗。起因于1970年代,当时我是狂热的书法爱好者,每天临贴。在我收集的几百本碑帖中,有一本清末无名氏书写的欧体小楷贴,笔力遒劲工美。其内容全为杜甫的七律诗,有一段时间我习此帖,因此就熟悉了杜甫的七律诗。该帖第一首七律为杜诗的《春山》:    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沥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
      二十几个字就把早春山林的意境托出。杜诗中的其它名句如“无边落木潇潇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更是诵读不厌。

    近闲,找出一本1993年购的萧涤非老先生选注的《杜甫诗选注》,从头到尾,认真诵读一遍,还将全书二百八十多首诗工工整整的抄写了一遍。
    这本选集收集了杜甫从青年开始,在长安十年,遭遇安史之乱继而避兵乱流落甘肃,再迁成都的十年,以及最后岁月在湖南境内漂泊的诗作。细细读来,有一番新的心得。

    前人对杜诗研究评价很多。对杜诗的写实风格,对杜甫的平民心怀,儒家抱负都有深入的研究。
   杜甫喜欢官场,在诗中大谈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化淳。”自我感觉更好:“酒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对人对事认真,写诗也认真:“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将一些俗字,生活习俗语入诗,对后世诗风影响很大,在当时虽有新意,但似不为时尚所接受。

    杜甫一直不得志,年青到长安,四处交游,献上三大赋,仍是十年磋砣,一无所成。后遇上安史之乱的巨变,千辛万苦逃到凤翔,见到了新皇帝唐玄宗的儿子唐肃宗,终于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官位。此官阶不高,却可常见到皇帝,可上书言事,提出自己的政见。当时战事繁复,百废待举,是乱世出英雄的历史时刻,像李泌、郭子仪、李光弼等都际会风云成了大英雄,因此,杜甫处于这样的时刻,这样的位置,应是大有可为的。但事到临头,杜甫似乎并不能洞察时事,提出高明和可行的建议建言。却在这一段时期的杜诗中查到“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的消极感叹。可见国难当头,杜甫的实际政治水平是不高,不成熟的。

    不久,杜甫为了疏救累吃败仗的宰相房琯,被唐肃宗查办降职,看来也是不得其法。后杜甫弃官职迁移到甘肃,再迁成都,短期给严武当过参谋,幕宾一类,其它时间就是混日子,漂泊了。

    品味杜甫的诗句,可知杜甫的几个特点:
    一、家学渊源,功底深厚。杜对此自命不凡;
    二、非常关心平民疾苦,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留下不少动人诗句,这是杜甫最伟大之处;
    三、儒家入世思想深入骨髓。以入世作良吏、贤相为志,但对政治,对官场认识肤浅,天真。中规中矩的关心国家大事,缺乏官场实际运作能力;
    四、嗜酒,实际上是酗酒,可能是杜当公务员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

    历代选注杜诗集,总挂上“杜拾遗”或“杜工部”的官衔。从杜甫的一生经历看,他只能算作一位总想做官的平民诗人,而且做官也没有做出可道的成绩,不论在左拾遗位置上还是在成都严武的幕府里。
    杜甫很敬重严武,因为严武对他很好。从诗句中看,杜在严幕也只是清客一类,即不能干的师爷。所以,读杜诗,看杜甫,不要把他当官员看,也不要把他对当时一些官场里实际问题的描述和评价看得太重。

    从杜甫的诗句中也能看出:杜甫对生活,对平民的疾苦,对周围物景的感受是细腻丰富的,加上他的深厚功底,诗句的描述亲切感人,丝丝入扣。但对官场和官场中的人和事,就粗多了,诗句多表现在概念上。

    “三吏”、“三别”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其他诗人难以企及。而杜甫面对安史之乱,相应却没有留下有关官场和朝庭处理战事的精彩诗句。

    杜甫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吟叹成诗,读来不得不感叹杜的功力之深。
    如《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

    此诗所述因杜自已原住的旧宅前有一棵枣树,杜甫一家一直任让一位“无食无儿”的邻居妇人来扑枣以补助其生活。而邻妇来扑枣也是有心理障碍的,自认有失面子,怕主家不同意,但又不得不如此。“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两句对此情况非常传神。后杜家迁居,此宅让给了他的吴姓亲戚住。这位亲戚即用竹篱将枣树围入庭院内,并不让邻妇再来打枣,这本无可厚非,但那妇人确实贫穷,就向杜甫申诉,杜甫得知情况后,很同情这位无依无靠的妇女,写了呈吴郎一诗,吴不省,杜又写了这首“又呈吴郎”,客气,但很认真的为邻妇向吴郎说情,并委婉的指责吴郎“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全诗就为一件小事说情劝解,却没有一个字正面劝说,只描述事实和状况,几十个字就入木三分的把事说清楚,最后:“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感情真切,足以感动和振撼吴郎的良知。

    我还没有见到其他诗人能写好如此“小诗”的。

    杜甫的家学和功底都是深厚的,但生前诗名不振,远不如与他交游的高适,李白,元结,贺知章等人。“诗言志,歌咏言”。浪漫诗风易豪放易高飘,易出天真之境,人爱诵之;杜甫走写实的路,易困苦,易琐碎,易出俗态。杜甫的诗,已是现实主义诗风中的上上品了,但当时仍难像李白的豪言壮语诗句那样广为传播。

    杜甫对自己有两大自负,一是可以“至君尧舜上”,这在他生前已为现实所否定,另一是自认诗可以传之不朽,这确实!数十年后,经韩愈等人颂扬,杜甫和杜诗地位越来越高,由“诗史”而终达“诗圣”的地位。对后代诗人和诗风影响之大,几乎很少有人可于之相比!

    萧老选注的杜诗,虽然注释颇见功力,但受60年代政治环境的影响,选择强调所谓人民性,杜诗作中一些官场和交游场所中的酬唱诗精品均没有选入。因此,读这本《杜诗选注》,获得了杜诗中人民性的感觉,却不能从中全面了解杜诗的艺术魅力和杜甫的人情世故。

    杜诗的价值包括它的艺术魅力,爱国忠君热忱和人文关怀思想。历代评杜诗,对其所谓关心民间疾苦,都少有从人道主义,从人文关怀角度作深入研究,其实这才是杜甫思想中最先进的部份,也是杜诗最可称道最值得继承的精华所在。

殿标 发表于 2008-12-21 08:49

em1 em1 em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葵藿倾太阳---读杜诗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