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乐林<如是观>........
石头知道 --读乐林先生石头有感伐客
一直以来,人们总有这样的癖好,把世间所见之物件加以归类,以便于定义。如实难划分,便以另类归之,于是,另类也成了一类。
中华先祖自古便将自然元素以金木水火土分类,以其相互生克关系推演五行运化,知万物生灭,知过去未来。我曾自以为拥有一双X光眼,能越过世俗的迷障,读出事件的某些本质。不幸的是,在乐林先生的《石头集》前我迷糊了,第一次不经意的扫视,因为惊诧,我怀疑自己的下巴有脱臼的风险。它超出了我的审美经验。
对于石头,我们都曾有过太多的不经意。在路边,它被无情地路过;在脚下,它被无知地践踏;即便在众位大师的笔下,它仅仅是陪衬之物。石头,只有当它偶尔砸过你的脑门,或者绊过你一跤,才有可能获得片刻的关注。
我承认这次被砸了脑门,至此目光难以挪开,这哪里是寻常之物?--在斗尺之间,那水墨怪石,或如天体凌空出世;或如微尘飘逸不定;或如流水运行不休;或如秀木长生于天地。它们或冥想,或游走,或自得,或凝望,或憨坐,出现在不该出现的位置,消失在不该消失的空间。就凭这些,便已不容忽视,这是怎样的异类,缘何“唐突”地闯入我眼界?
我想,我需要知道答案。
据说,真相常存在于事物的反面,它能穿越时空破解凡世的障眼法。欲知这些石头的真相,当寻求其反面。那么,它的反面在哪里?
我尝试通过两种路径去寻找。如果只是把画作翻过来观其B面,除了看到白茫茫一片将一无所获。这里所指的那一面,在宏观上应存在于书画历史长河中传承已久,与之截然不同的那些文化坐标,在微观上应存在于其自身构架上的辩证逻辑体。
中国画的久远传承过程中,鲜有如此不羁之人。且不论那些来无来处去无去向,无陪衬无坐标甚至失去物质原本属性和方位感的孤傲之石,以极简主义的表达形式是是而非地跃然纸间,突兀于你我的眼球之前。这时候,我只能想起一个词汇--惊艳!
乐先生究竟想干什么?考问世界,还是拷打世界?
就表达形式而言,潜意识里我想把石头的主人归类于玩弄噱头、夺人眼球的反对派和在野党。形式逻辑的典范,最终将反遭时间的考问。第二次再看到他的作品已时隔一年,一个人的正常遗忘周期,但当初的震感依旧不减。我发现自己被反问。
在一个更大尺度的坐标上,我试图追问石头的来源。带着问题追踪至乐先生家中,终于听到以下这个故事:
乐先生常年隐居在青城山深处达二十年之久,终日与山风、鸣蝉相伴。某日,一个巨大的山石滚落庭前,移之不去。日久天长,索性视之为天赐之物,与之为友,以笔墨养之,并以其为母石,竟生出万千子石,正如今日之见。
水墨伺石之说,我是头回领教,如此简单,又是何等奇妙。我把乐先生诸多形态迥异、独自成趣的石作铺陈开来,不怀好意地任意组合摆放,竟没有出现预想中的自相矛盾,莫非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因--那个母石?
正如宇宙生命中的广大元素,化学家眼中的二氧化硅、碳酸氢钙,抑或母亲子宫里的胚胎基因,如此生生不息,不可名状,欲说还休。
继续追问。石头主人像一堆朴实而温暖的巨石,双目半闭微笑着憨坐在画台边,已然封口。这时,我猛然看到画幅中抄题的一段《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文:若是微尘众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在还石头以公道之时,天地间也有了一位伺石者应有的位置,我也拥有了自己的答案。或者,本无须还之以公道,也无所谓那位置的存在,更无我所要的答案。
罢了罢了,一说便错,我一追问,佛便笑了。
[ 本帖最后由 成都阿东 于 2009-1-7 00:14 编辑 ] <如是观> 引言
是亘古飘然之天体
是大地梦呓之泡影
是刹那光明之微尘
是万状千姿之所
是神思逍遥之地
是永寿坚贞之寓
是百仞一拳
是千秋坐对
是万里半瞬
佛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乐林
[ 本帖最后由 成都阿东 于 2009-1-7 00:13 编辑 ] 一石一世界
赏石爱石,岂仅一“玩”字了得:寄之以怀抱,托之以高情,励之以远志。人生际遇,沧海浮沉,宇宙洪荒,皆作如是观。女娲补天,米颠拜石,生辰纲,石头记,石石皆关情。
石,贞也,坚也。世事每多不测,人生风雨难料,或顺或逆,或明或晦,石乃殷鉴,开示凡心。
蜀西乐林先生,隐于书画数十年。筑室盘谷,乐居山野;远避俗氛,不问秦汉;闲聆林泉,未闻凡音。得失自在,慧心澄明。暇以楮素寄妙想,得清宁之真如:一竹一草,一树一花,一沟一壑,一峰一云,一檐一庙,靡不以物写心,寄傲述怀。如是,乐乎天道而无患乎得失之杞忧矣
近岁,先生喜写石,尤喜以水墨写石,不假五色而万象备焉。一拳坚石,数点墨痕,几许勾皴,写尽人生风雨晦明,道尽世间真情冷暖;或圆或方,或攲或正,或立或卧,或虚中实,或实中虚,或奇逸高古,或大方素朴,或轻描淡写,或重墨皴染。笔笔留心,石石关情。一石一世界,余于先生得之矣!
戊子冬至前一日谨记数语,以示感佩 坡子吕三
[ 本帖最后由 成都阿东 于 2009-1-7 00:15 编辑 ] 石点头 作者:玉吅
植甫绘石头并抄写《金刚经》,合成画册,题名《如是观》,出版在即,嘱我写一段话。我愚蠢地认定书画艺术与佛教主张相违背,因此迟迟没有动笔。
昼寝,翻看《金刚经灵验记》数页便入黑甜。迷糊之中,见法师升高座讲说《金刚经》。法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说“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众茫然,我亦茫然。至“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恍惚若有悟,遂随众点头。因反观听者,居然都化身为石头,我身亦为石头矣。
梦寐醒来,拈笔作偈赞云:
嘻嘻云巢,胸有丘峦,供佛不用妙旃檀。
精神凝毫端,八大髡残,应作如是观。
[ 本帖最后由 成都阿东 于 2009-1-7 00:15 编辑 ] 盘谷谈臆录 作者:乐林
*老子之无为 旨在无不为
*然我们所应守者其实还是无为。以无不为之心尊无为二字颇为荒谬正如我等以求功德之心施舍一般。*挣扎出并充斥着个性的文化,是我们今天社会的共性。以至于很难从中找出共性的美来。因此,存留 共性的美只好充当着个性的角色。*钞票压出来的艺术,有如妓女街头的秀笑。*有的人心眼多得单纯,有的画纯得复杂而深。*艺术上的好手段往往出于坏的心机。*冒犯淳朴 有如唐突佳人*我不知道商品艺术化与艺术商品化是何干系。*借古人精怀自家男十月几载我偏不管拒绝剖腹自然分娩...
[ 本帖最后由 成都阿东 于 2009-1-7 00:17 编辑 ] 盘谷谈臆录 作者:乐林
*不要得意忘形!这画没有货币精微。
*晦心而成,纵五色斑斓,至多也只是悦目。
*画纸是如此之小,根本承载不了深刻的思想。
*尺幅之小,自我不必丈二。
*抱着沮丧的心学习传统,这种诚恳有时可以感动先人。
*被污染了的艺术之流,随手抓住了几块漂浮着的垃圾才不至沉没。一不小心还成了自我的艺术特征。
*装神弄鬼,基本是鬼,人艺皆然。
*心思活脱;态度认真;手段单纯。
[ 本帖最后由 成都阿东 于 2009-1-7 00:16 编辑 ] 云巢谈臆录 作者:乐林
*距光明越近,其阴影越大。只是,人们将这些阴影当作了光明,满足地徜徉其中。
*竹君申明:节节高只是相对于我的过去,而不是别人。
*允许不完美,但不是放任瑕疵。
*网络有云:官不搞恶,民不恶搞。此言可摘于此处。
*话多耳噪,色多目盲,笔墨多了冤枉。
*含浑其画而非含糊其画,浑茫其象而非迷茫其心。
*表达或谋生都可能是画画的理由,但有时,上一张也是下一张的理由。
*一个想法经过包装便成为创意,一件奢侈剥离包装便成为实惠。
*没有绝对笔墨。笔墨的效率与价值会因场合而变。
*意象纷繁 画境完整
*提按是书法与国画的特权,因此,没有必要弃权。
*丰富、挖掘、改造,是我等所能做的大部分事情。
[ 本帖最后由 成都阿东 于 2009-1-7 00:18 编辑 ] 如是观......... 盘谷谈臆录 作者:乐林
*作品气质中的从容不迫,往往很大程度上依托於技术上的笔墨“博学”。
*好画笔墨从来无多,多则庸思赘笔。
*和谐绝非相似一律的同居而是参差对立的相容
*放肆了笔墨,再恣意色彩,是一种性情。而放肆笔墨,又能以克制的态度色彩,就不只是性情了。
*文字是思维的载体,笔墨是趣味的载体,空白是灵性的载体。
[ 本帖最后由 成都阿东 于 2009-1-7 00:19 编辑 ] 盘谷谈臆录 作者:乐林
*金碧的背面未必是金碧,而墨污的背面一定依然墨污。
*小品画有如民乐的独奏,在于单纯的丰富。若欲在此方寸间,见金戈铁马,听大江东去,便与贪婪无 异了。
*艺术个性的形成不是培养与追求,只是不被干预和替代而已。
*寄生当然是生物学的概念,可也是艺术的概念。
*知止不是艺术的智慧?可良知也不是!
*区区笔墨的技巧,有时会成为我们艺术的思维。
[ 本帖最后由 成都阿东 于 2009-1-7 00:19 编辑 ]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