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墨斋主 发表于 2009-5-16 20:49

奇人张柱与他的“四体书”

奇人张柱与他的“四体书”
奇人张柱与他的“四体书”
观张柱先生写字是一种享受,他手握抓笔左右手轮番挥舞的潇洒气势,不假思索提笔就能随意写出“反字”的功夫,都让人大开眼界,羡慕不已民。
听张柱先生谈话是一种启迪,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热情怀,对汉字和“六书”的深刻理解,他在书法传统教学中采用的独特方法,都令你耳目一新,引起你浓厚的兴趣。
与张柱先生的接触中,从他的人生经历到其治学态度,从他对人生与社会的悟解和到其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都让人感受到一种神秘与奇崛的魅力。
“不耕砚田无乐事”
今年已是70岁的张柱先生退休前是晋中学院(原晋中师专)中文系的副教授,从事古典文学,真、草、隶、篆,尤擅篆书的张柱先生,退休后仍致力于书法研究和义务教育工作,他用篆体书写的《论语》、《孟子》、《老子》、《孙子兵法》毛主席诗词和古典诗词在全国好评如潮,屡屡获奖;他在学院和社会点燃的书法传承之火愈燃愈烈,使许多人获益非浅。退休后的张柱先生何以孜孜以求地致力于书法课的义务教育和普及工作呢?这还需要从他自幼的书法情结谈起。
出身贫寒,从小被过继给叔父的张柱是个没妈的苦孩子。上中学住校,他的床上没褥子,甚至连过冬的棉鞋都穿不起。在这种情况下,张柱仍信心十足地努力学习,做着步入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梦想。谁能想到时这样一个上进的青年在“反右”期间竟然被莫名其妙地戴上了“小右派”的帽子。1958年他在农村被劳改一年。1959年,性情耿直的张柱考入了山西大学中文系。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书法艺术的强烈兴趣,张柱曾多次写信请教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王力教授在给他的四次复信中,一再强调学好《说文解字》对于书法,特别是篆书的重要作用。从此,《说文解字》就成为张柱探索书法艺术一生的伴侣。在分析字形、辨识字义和对“六书”的认真研究中,使张柱的书法功力大大增强,风格气度跃然纸上。
张柱先生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书法是最具活力的古老艺术,只要有汉字就会有书法。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写不好字也许他不以为然,但如果他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的话可就大不一样了。许多实习教师的讲课水平很高,普通话表述也过硬,就是板书太差劲。上课连他们自己也不好意思在黑板上写字,实习几个月下来,个个汗颜脸红。为了将他几十年的学书经验传授给学生,1996年退休后他被反聘回校任专职书法教师,1999年他个人出资设立了“张柱书法奖学金”,在他的建议和倡导下,2001年晋中师专正式成立了书法专业班。为了鼓励广大学生学好书法,每逢暑假张柱先生还插起“招兵旗”,举办义务书法讲习班,满足了一大批在校学生的学习愿望……
张柱先生自修书法,笔耕不辍,博采众长,善于创新。从他书写的自勉联中便可看出他教书育人、教育报国的胸怀和志趣:“不耕砚田无乐事,不撑铁骨难支贫”,“继绝”……他就是要以鲁迅那种“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的孺子牛的精神,用忧国忧民的铮铮铁骨改变历史久远的篆字逐渐“绝绝”的现状。从1998年开始,张柱先生又采取从新生中招收了部分学生书法强化班的方法,推出了“先摹后临、真草隶篆、大中小字一起写,四体书一起练”的独特书法教学法。在教学中,他不仅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而且以自己多年对文字学的研究和感悟向学生灌输文字学知识。对于学生交回的每一份作业,他张张过目,字字细化,课余时间,甚至走进学生宿舍与同学一起研习字帖,翰墨抒情。一位曾获得书法特等奖学金的任群红同学,毕业后至今仍牢记张柱教授的教诲,坚持不懈地进行着规范的书法练习。书法这一知识的载体已使她成为教学骨干,她书写的书法作品,她培育的又一代学生已成为传承张柱教授心愿的最好的佐证。特别令人欣慰的是张柱先生的女儿张力力,1987年以全区第二、全省第五的文科高考成绩步入北京大学,圆了他未圆的“北大梦”,之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芝加哥州立大学,在美国斯尔克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在亚特兰大大学攻读了第二个博土学位。在父亲的影响下,张力力不仅为当地的华人学校讲中国古典文学,而且还为一些大学中的美国人进行中国书法的讲座……
“立足怕随流俗转”
按一般人的理解,真、草、隶、篆四体书中篆书最难学。张柱先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篆书是最容易学的一种书体。书法,归根到底不外乎用笔、结体、风格三件事。用笔最关键。学隶书、真书所谓的“永字八法”,讲究较多,而篆书却只有永远不变的中锋法。要说难,难就难在结构上。篆书(即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李斯的意见,淘汰通行于其他地区的异体字,在原来籀文的基础上研制形成的一种字体。可是秦立国仅15年就被汉朝取而代之了。篆书随之又逐渐被书写起来快捷、方便的隶书替代。两千年来,篆字除了少数人在特定的场合偶尔使用外,一般人连字也不认识了,这就是篆书难学的原因。
张柱先生说,中国两千多年书法史实际上只出了三位篆书大家,即秦朝的李斯,唐朝的李阳冰和清代的邓石如。李斯是小篆的创始人,李阳冰在书史上名声并不好,宋代黄伯思在《东观馀论》一书中说:“篆法之坏,肇李监(阳冰)……”邓石如更是谬误百出,被后人评为“书坛之彗星”。他、邓两位篆书大家为何在书作中出现种种错误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从书学的意义上追求功力,并不重视研究构成每个字的部件意义。特别是邓石如,他以布衣身份名满天下,成为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法家,但又不懂六书,缺乏文字学知识,每每以隶楷之偏旁点画,逆臆作篆,流为伪体,故有毫厘千里之差也。
“立足怕随流俗转,高怀犹有故人知。”40多年的学书经历和20多年的教书过程,使张柱教授深深感到,要想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想把将要绝世的东西流传下去,就必须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用自身的劳动和付出校正那种随意造字、以讹传讹的不良倾向,否则还会出现因书写者笔误在外事活动中出现笑话,还会重蹈清代邓石如忽略字体本身,单纯在书写的功力和艺术上下功夫,而频遭后人责难的覆辙。
在张柱先生50多平方米的居室中,既没有装潢,也没有现代化的家具,各种书报和经典书籍几乎占满了房间的各个角落。生活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他却偏偏从工资中省出钱来设立提高年轻人学书兴趣的书法奖学金;张柱先生在传播传播知识,“教人求真”,“千学万学要学真学问”的理念驱使下,经常会在山西大学学报》、《山西教育学院学报》等上发表论文,呼吁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还出版了他撰写的《祈县方音辨正》等书,榆次电视台和山西电视台还播出了张柱先生耕云种月、教书育人的电视专题片。
自我实现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张柱先生痴迷书法,为学院和老年大学免费授课的同时,从今年元月开始,正在进行着他他一生中投入最大的书法工程,这就是巨型篆书《论语》的书写工作。粗略算来,全书近1.6万字的《论语》,他用了8000张宣纸和4个多月的时间将其写完。一张宣纸写两个字,一个字约一尺一,全书写完加起来约有12公里之长。这需要付出多少功夫和精力呀!
4月中旬,笔者在张柱先生家采访他时,只见他精心写就的篆书《论语》几大卷已放在高高的立柜和箱子顶上,《论语》全书20篇已写到“阳货第十七篇”,原计划一年的工程,在他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下,4个月就可以写成,我们从先生脸上灿烂的笑容中仿佛看到了他与孔子一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气、神!届时,一部集张柱先生数十年心血的篆书艺术作品将会以其追踪溯源、去伪存真的独特价值展现在世人面前。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做字先做人” ,这正是奇人张柱先生传承篆书和练就“四手书”奇特功能之根本。愿他即将开始的《篆书字典》编撰工作早日如愿以偿。

博览群姝 发表于 2009-5-16 22:16

em1 em1 em1

[ 本帖最后由 博览群姝 于 2009-5-16 22:18 编辑 ]

清兰草堂主人 发表于 2009-5-17 12:02

em1 em1 em1

万盛贾秀平 发表于 2009-5-19 17:15

em5 em5 em5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