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9-10-23 08:57

与暨南大学教授曹宝麟先生。7年前,我在写有关宋代绘画的硕士论文的时候,曾电话向他请教过。这次终于见到了。不过,他以为我是邱振中老师的博士生。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9-10-23 08:57

与陈振濂先生。陈先生悠游于学界和政界,江湖上颇多争议。人很随和,跟想象中不大一样。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9-10-23 08:57

一等奖论文作者报告,十五分钟。我的论文由刘恒先生评议。他说,论文很精彩,给我们新的启示......;建议对《古诗四帖》发表自己的价值判断和真伪意见。其实,这正是我所要回避的,我的意图在于对历史的客观呈现。但这毕竟不是答辩,于是,“谢谢”之后,把时间留给下一位了。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9-10-23 08:58

特写。祝帅摄。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9-10-23 08:58

下午分组讨论。分书法史组和书法理论组。书法历史组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一先生主持。
主要是给上午没有发言的二、三等奖获得者提供表述的机会。李一跟我比较熟悉,他说,才桢你就不用说了。于是,我听了一下午。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9-10-23 08:58

李一先生慷慨陈词,谈及当代书坛现状,以及新中国以来的书法。以前听他说过,他正在撰写《新中国书法史》。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9-10-23 08:59

与会者姿态、表情各异。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9-10-23 08:59

东北的张恒奎先生(右三)对一等奖中的四位获奖者论文一一质疑(不包括我),各位听取作者回应时的表情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9-10-23 08:59

一等奖论文作者杨二斌(右一)回应,艺术研究院陆明君先生(右二)事不关己的放松状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9-10-23 08:59

李一先生对提问和回应进行点评,大家笑逐颜开。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