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狼
发表于 2010-8-27 21:59
25、折痕
王字及《书谱》中均有骤然变细之横向笔画,中日研究者称其为“触笔、截笔、节笔”,并大多以为此现象必为纸张凸起的界格折痕所致。细观乃知,其说有所道理,却不完全——王字及《书谱》中并非全部“触笔、截笔”均出现在折痕处,可知此是书家的一种固定用笔方式。实则,诸君用硬毫笔一试,即知其中奥妙,会者不难耳。
26、首都博物馆新藏《大乘妙法莲华经·卷五》
首博新藏《大乘妙法莲华经·卷五》,赵孟頫款,文博界一时誉为盛事。今往观,高头大卷、结体散、用笔弱,绝非亲笔。
27、《怀仁集圣教序》版本
碑版锤拓前后、精粗、装裱所致最后结果各异,学书之人不可不察。刻帖版本,最受重视者首推《定武兰亭》、《十七帖》、《集王圣教》。《集王圣教》刊行诸宋本以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张应召本最佳,上海书画出版社、古吴轩均有印行,均不甚佳,是以为憾。其次为《墨皇本》,此本多受诟病,因其装裱多次,使字口变宽,学者以为“失真”;吾观其恰因子口变宽,更具骨肉均亭之态,恰能补足《郭尚先本》等诸瘦本之不足。三井氏听冰阁藏本近年刊印最多,亦足参考。世人颇有欲寻碑林1973年移动《石台孝经》时所现“南宋拓全幅未裱《怀仁集圣教序》”印本者,余见于文物出版社,书法价值颇低,仅存考据价值而已,学书者大可不必再费心力四方搜求矣。
魔匠
发表于 2010-8-30 20:17
东坡书平正不及蔡,倚侧不及米、鼓荡不及黄,然其笔法之精允为四家之首
非常赞同!今人学坡公者仅得其丰不识其骨,焉知坡公乃宋最得古法者,多衂笔为之,此是古法,今人无识者称其为卧笔!
shuchi
发表于 2010-9-15 09:20
em1 em1 em1 ,独立之思考,自由之精神,或可传世。
戏狼
发表于 2010-11-22 02:22
28、自性光明唯一点,我与释迦无二般
历代书法、字体之所以或被淘汰、或被继承,是基于其是否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手段而决定。也是因此,我辈正常人才能和古人暗合、共鸣、交流,这是由于有此美感的基础在。这也是对不“太临帖乃至不太看帖的书家”我能够赞同的最大限度。而刻意“创造”美的一些人,多与本性背道而驰,我所不取,历史亦不取。
29、下棋
古来真正的下棋是棋家做人、做事、领兵打仗真的有心得,进而在游戏中体现流露,而成棋艺高下分别者,绝非记谱背招可成。所谓今天的围棋竞技高手,盖多生活不能自理、做人没活明白,打着谱子弄一辈子技术,和只会临摹古法书的一些学院派近似。其搞的是数学解题技巧,不是围棋艺术。
今也有天才棋童培训一说,我观其为玩物丧志的典型,手段确实高,不过只是技术层面,并牺牲人性自然换来的,与古人所谓琴棋书画、修身齐家背道而驰、死路一条、下下品。有的学院派、文学的、书法的、音乐的,都同样。
送子做小国手的家长,与纵子打游戏的家长是一路货色。
游戏童和棋童一理,大抵玩物丧志范畴,小小年纪,就可战绩骄人,却是辍学忘形的料,做人并不清醒。今人只知痴迷游戏坏,却以棋童之痴迷为好,此种导向最为无耻——实际是家长、老师、棋院、**为了自身利益,摧残儿童无所不用其极的表现。他日竞技电子游戏成为国际高雅赛事,自然也会有“游戏院”产生,以豢养培育人格不健全的“游戏小国手”们,以供驱使。
棋院者,盆景工厂耳,择其弱小倚侧者,再加激化弯折而成,故与栋梁无涉。书法赛事、书法高等教育多于此同。所不同者,竞技更重结果,而书法恰恰是过程的艺术。
30、经历和水平
老百姓的人生疾苦不见得比贵族的人生疾苦更能促成艺术,并非只有苦大仇深才有艺术种子。但凡人有辗转、有起伏,就已经有消息了。
其实普通人人生的历练心得都足够做书画艺术了,就看能不能将那一点点理**悟或者感**动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激起受众的一点点共鸣感。能通过不离谱的技法表达出来、牵动后人的心弦,这东西就传世;技法再好些,就是法书。
其实就是那一点点人所同有的内心的闪光相互观照共鸣,这并没有玄虚。
作品传世同教育和机遇有关,你看米芾、赵孟頫的子孙,全国人没几个认字的时代,他一出生就跟着顶尖艺术家的父兄耳濡目染,有机会就陪着皇帝、皇子、**、文豪玩书画,几十年后他的东西不传世,那就怪了。不过他们这样的纯温室贵族加之父辈气场笼罩太强,本身想要成为开宗立派的准绳大家,也就没希望了。
31、雅俗
相声、二人转难以完全进入庙堂,进去了就变味儿了,要以亲近观众为旨归;书画不能完全进入市井,没有了超脱气就俗了,要以观者可望不可即为妙道。
戏狼
发表于 2010-11-22 02:23
28、自性光明唯一点,我与释迦无二般
历代书法、字体之所以或被淘汰、或被继承,是基于其是否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手段而决定。也是因此,我辈正常人才能和古人暗合、共鸣、交流,这是由于有此美感的基础在。这也是对不“太临帖乃至不太看帖的书家”我能够赞同的最大限度。而刻意“创造”美的一些人,多与本性背道而驰,我所不取,历史亦不取。
29、下棋
古来真正的下棋是棋家做人、做事、领兵打仗真的有心得,进而在游戏中体现流露,而成棋艺高下分别者,绝非记谱背招可成。所谓今天的围棋竞技高手,盖多生活不能自理、做人没活明白,打着谱子弄一辈子技术,和只会临摹古法书的一些学院派近似。其搞的是数学解题技巧,不是围棋艺术。
今也有天才棋童培训一说,我观其为玩物丧志的典型,手段确实高,不过只是技术层面,并牺牲人性自然换来的,与古人所谓琴棋书画、修身齐家背道而驰、死路一条、下下品。有的学院派、文学的、书法的、音乐的,都同样。
送子做小国手的家长,与纵子打游戏的家长是一路货色。
游戏童和棋童一理,大抵玩物丧志范畴,小小年纪,就可战绩骄人,却是辍学忘形的料,做人并不清醒。今人只知痴迷游戏坏,却以棋童之痴迷为好,此种导向最为无耻——实际是家长、老师、棋院、**为了自身利益,摧残儿童无所不用其极的表现。他日竞技电子游戏成为国际高雅赛事,自然也会有“游戏院”产生,以豢养培育人格不健全的“游戏小国手”们,以供驱使。
棋院者,盆景工厂耳,择其弱小倚侧者,再加激化弯折而成,故与栋梁无涉。书法赛事、书法高等教育多于此同。所不同者,竞技更重结果,而书法恰恰是过程的艺术。
30、经历和水平
老百姓的人生疾苦不见得比贵族的人生疾苦更能促成艺术,并非只有苦大仇深才有艺术种子。但凡人有辗转、有起伏,就已经有消息了。
其实普通人人生的历练心得都足够做书画艺术了,就看能不能将那一点点理**悟或者感**动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激起受众的一点点共鸣感。能通过不离谱的技法表达出来、牵动后人的心弦,这东西就传世;技法再好些,就是法书。
其实就是那一点点人所同有的内心的闪光相互观照共鸣,这并没有玄虚。
作品传世同教育和机遇有关,你看米芾、赵孟頫的子孙,全国人没几个认字的时代,他一出生就跟着顶尖艺术家的父兄耳濡目染,有机会就陪着皇帝、皇子、**、文豪玩书画,几十年后他的东西不传世,那就怪了。不过他们这样的纯温室贵族加之父辈气场笼罩太强,本身想要成为开宗立派的准绳大家,也就没希望了。
31、雅俗
相声、二人转难以完全进入庙堂,进去了就变味儿了,要以亲近观众为旨归;书画不能完全进入市井,没有了超脱气就俗了,要以观者可望不可即为妙道。
戏狼
发表于 2010-11-25 01:20
{:1_175:}{:1_175:}
准准
发表于 2010-11-26 09:12
好好写字~踏实做人~多感受生活~感受内容,技巧的东西只要你花时间总会提高,而精神气节则需要多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以及道德品质,写字如做人做事。
戏狼
发表于 2010-12-17 04:34
32、生熟
书画不可太熟,熟则俗,临、创过多者常入此境不能自拔。然精心砚田,池水尽墨,安能不熟?故须知,苟熟在一处则必生在另一处;此端愈熟则彼端必愈生。董其昌最知此理。然,生绝非故作单纯、充楞装傻,切切。
33、时流
顺流易,艺贵逆。虽贵而不可乱,乱逆则溺,此无中生有、故作癫疯辈是也。欲横中流必须有大锚,欲逆中流更须大桨。
34、大疑
注:此所谓“竖式书法”者,题壁、摩崖、碑刻、屏风、匾额等非常规创作并不包含其中,二三行之小字亦不在列,乃是单指狭义之作品书写模式,中堂、条幅是也。
书法通用格式,宋以前全为小巧横卷;宋代米南宫、黄山谷等能作大字者夥,然横卷依旧。吴琚七言绝句轴为存世最早之竖式书法,稍牵强;元代有标准大中堂大条幅,然极少,绝未推行;至明代,竖式书法方才屹立。然尽人皆知,五代两宋绘画已是满目巨幅竖式,岂无怪乎?
五代、两宋、元以来,竖式大字书法所需笔、绢、纸、裱、笔法、字体、展示模式均已成熟,然大字竖式书法为何并未兴起?何以书法之竖式化较之绘画之竖式化竟有五百年之迟缓?予疑此久矣。
此中国书法史上最大之疑惑,苟结论一出,则历代书法发展趋势中众多疑惑、乃至书法内核理解问题等均必为之一变。
然此问题之难尤甚,绝非数言可成,务须搜求若干载、专著百万言、累累鸿篇巨制方可成就;且其结论既出,必不能骤然为众人接受。况今世书画理论研究界惫懒如是,故不知何时方才有人能破此局耶?
予固驽钝,虽能悟其梗概,然恐难有精力切切为之。姑且预言在此,可教百十年后来者一窥老夫眼界如何。
戏狼
发表于 2010-12-17 04:36
感谢大家指正!
戏狼
发表于 2010-12-21 04:10
将我在博客上和朋友讨论《大疑》一文的对话贴出来,请大家指正,并作为补充:
缁衣人:
愚弟揣测:山水画自五代兴起,最初写北方大岭,高摩苍穹,且用以卧游,故必挂之。两宋之交渐兴横幅小景,注意力移向江南。元以后则有复古之风。
人物画,书法,可能因为欣赏方式的不同,不必挂起来,所以习惯于装成横卷。且利于二者的实用价值。元之前,书法的功用性似乎还很深重,多录诗文,写经书碑,随着明代草书的发展,形式上的观赏性才逐渐占据上风。
不知合理与否?
戏狼:
山水最早的那些应该还是横卷的,比如展子虔、二李父子等,当然,洛神赋之类的配景也能牵强算一点,但是绘画出于展示特性,很容易的在五代就迈过了竖式的坎——因为横式的不好展示。而书法也出于其自身的特性以及书家、欣赏者的心理,多用了500年才迈过这个坎儿。而是什么东西使得书画、书画家、书画欣赏者产生这样的差异,值得深思。试想,一个明代以前的古代书画家,看书法一律在案头看手卷册页,看绘画一半在案头看手卷册页,一半在墙上挂着看中堂条幅,这样的差异不可能书画家、书画欣赏者都没有注意到过,但是实际上他们的反应,过了500年才表现出来。
当然,你说的书法功用和绘画不同这是肯定是答案的一部分,但是肯定不完全,我们现在能想到的任何条件都具备,却活生生晚了500年,原因只有一个,必定是有我们还没有注意到的、没有认识到的最关键的一个条件,书法为此条件酝酿了500年才真正具备起来,而其究竟是啥?整理出来,必然可以弥补今人对书法理解的缺失。亦即,从五代到明,书法本身干啥去了、干了些啥?现在人书必称唐以前,为何唐是一个后人不可逾越的分水岭?为何偏偏我提到的这个问题的起点恰恰是唐以后的五代?我想二者不无关系。五代以后,绘画开始走上坡路,书法开始走下坡路,我想其中原因值得思量。
缁衣人:
隋唐山水的确是横卷的,而且多是青绿设色、工整一路;即便是南宗之祖王维也是比较工整的。书画在早期随着技艺的成熟,公整严谨是风尚和必然。尽管唐之前一些壁画手法还很拙稚疏放,大家很少。壁画可能对卷轴画有深重影响。漫长的壁画(如北齐贵族墓道)在早期很常见,往往还在不平行的墙壁(如墓室壁画)上连续。横向的视觉是人们最先习惯的观看方式,其原因可能跟历史条件有关。五代山水真正形成今天的形态,而早期的画幅宽高比还是较大,有时还采用横向的拼接以拓宽视野。不知是否荆浩、范宽的师造化、求图真导致高度的延伸。书画虽出于同源,可是还是各有独立性,早时画上也不题字。在早时,书(内容性)与画(形式性)可能分别是两种类似文学与艺术之别的对象。它们各自独立地发展,随着兼善书画的大师越来越多,才渐渐合流。 我没有深入地想过这个问题,意识流一样说了些想法,请你批判!
戏狼:
批判不敢,大家互相探讨学习。说道壁画对纸本、绢本绘画的影响,我是考虑到了的。不过壁画我以为还是一种介于工艺画和国画之间的一种品种,而工艺画横式、竖式的都很多,简言之,工艺画的横竖是取决于材质形状的,比如一个屏风、一个花瓶,材质横的画一般就画成了横的,材质竖立,图案也竖立构图。在这一点上,壁画是接近工艺画的。墓道壁画或者佛教造像、道家水陆画,以人物、世间为主,山水壁画作为装饰画是有的,不过少。而壁画的横向发展,是取决于墙壁一般是横向居多的,当墙壁成为长条状的时候,壁画照样可以成为竖向的。因此,壁画实际上是和工艺画一样,没有具体形状。而且我认为壁画横向对国画横向的影响是有的,不过很小。因为二者的创作人群地位悬殊,我们很难说敦煌壁画的形式对王维、二李父子产生了影响,但是反之却是很有可能的。当然,像《朝元仙仗》这样的本身就是道家水陆画的粉本,自然是受到壁画影响的。
对于书画同源,我觉得在原始岩画时期,二者是同源的,后来趋于分别;到了写意画、文人画阶段,二者又重新复合,不过这个复合并不是单纯的返祖,而是像你说的那样,是创作人群产生了交集而造成的,亦即由分别的书家、画家到“书画家”的产生过程。
关于绘画为何比较容易跨国竖式这个门槛,最浅层的原因我看起码有如下:1、五代、宋时期的工细画风决定了横竖都可以慢慢的画,要是当时画风是写意的,那就麻烦了;2、绘画要求的展示性更强,而横卷、册页比中堂、条幅的展示性差;3、五代、宋时期画家地位并不高,绘画的赏玩性质已经十分强烈,而书法、文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尊崇并神话的事物(古代庙宇中的“字炉”就能说明),因此前者形式的改变必定比较容易。
这三点应该说是最浅显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部分,这三点反之的内容也是书法难以迈过竖式门槛的重要原因,但是肯定还不完全,而且可能并不是最关键的原因,而最关键的部分,可能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