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泥 发表于 2005-12-7 13:59

转载——————長安夜訪印道人

                                 長安夜訪印道人

                                                   馬境

   題引:書法、兵法,形異法同.印道、詭道,神通道台。制印如制敵,正合奇勝。“印道人”傅嘉儀先生的藝術人生,印證了孫子兵法大計。
   中國印章,方寸天地,氣象萬千。只有經過苦行儈般的煉獄,禪悟得道,方能無人爭鋒、獨步其間。
   他先後為中國的鄧小平、江澤民、趙朴初’啟功、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臺灣陳立夫、張學良等制過印。
   他曾多次應邀出訪日本、臺灣、南韓、法國進行國際文化藝術的交流。法國媒體稱他的作品為“來自天國的藝術”。
   他的名字幾乎在中國文化藝術界家喻戶曉。他就是“用生命擁抱藝術”的“印道人”傅嘉儀先生。

夜訪
   一九九九年中秋的一個夜晚,筆者在十三朝古都西安專訪了視藝術為生命的“印道人”傅嘉儀先生。
   傅嘉儀又病倒了。
   初見他時,看到他斜躺在住宅陽臺躺椅上,1.75米的身高,被疾病折磨的瘦小如童。清瘦的臉部輪廓似刀削般颧骨外突,深深陷入眉弓骨內的雙眼依然了著一種常人不俱有的睿智,不多的銀灰色長髮在頭頂隨意挽了個髻,一件深乏色的直領布扣中式上衣披在肩上,既有仙風道骨的風姿,又讓人感到有驚世駭俗之神態。
   我曾在很多題署上見到“印道人”三字,本以為他皈依道教,可他告訴我:“過去有山人、布衣、道人之說,都是指老百姓,我只是從小愛刻圖章,老了還在刻,是刻印這個行道裏的人。”
   傅嘉儀說: “人要務實,不要期望明天的榮華富貴,不要遺憾昨天失去了什麼,最重要的是珍惜今天,有多大的能力,幹多大的事情。人生不能為活而写著,人生活著的是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幹了一件你喜歡幹的事,就是最大勺滿足。”
   傅嘉儀就是抱著這個信念,在方寸天地佈道數十年,入道得道,成為名符其實的“印道人”。

   “若決積水於干仞之溪者,形也”(孫子兵法形篇)
   長安自古帝王都,也是印璽的發源地.這裏出土的印璽較多,印拓印譜流嘻廣泛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印章是實用過程中逐步演變成美術作品的,宋代的“文人畫”將詩、書、畫結合成為綜合藝術,加入印章後使作品更加豐富,印章從此成為美術作品。
   他從戰國、秦漢印入手研究,延續到魏晉宫印,明清流派印及現代流派印。從戰國印中汲取文字章法的錯落變化;從秦漢印中尋求方圓規矩、端莊盤曲的巧妙;從趙之謙處領會到古貸幣、銅鏡、鏡銘、磚瓦、碑額入印的創新精神,突破了明清以來專思秦漢的僵板程式。從吳昌碩在漢宫印、封泥上的研究,汲取印中的蒼勁;從黃牧甫作品中汲取靜中虛動、板中有巧;從齊白石中汲取急就印豐富多彩的面貌,這種系統的研究,為他奠定了扎實的印學根基。
   “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一一(孫子兵法勢篇)
   中國自古有“字為心畫”、“詩為心聲”之說。傅嘉儀創作時注重以情入印,用心行刀,用內心的情感與自然界生態美巧妙地融合,通過線條、刀法、文字組合構思來表現這種內洒。由於他精熟“六書” 、應變力強,創作時大腦里儲存的資訊閃電般地浮現在眼前(《孫子勢篇》:“善戰者,其勢險,其節短”)。前人各種流派在文字、章法上的運用,會在他的腦中反復取捨組合,迅速構思定稿,先胸中有數,然後湊刀,行刀之時如“庖丁解牛”遊刀有餘,爐火純青的刀法,使作品自然渾然一體,出現獨臻妙境的效果。他認為,刻大印需板,小印需氣,精心作篆,意在筆先,快速佈局,大膽落刀,使方寸之地氣象萬千,產生詩詞、音樂、舞蹈、繪畫般的神奇藝術效果。(《孫子兵法勢篇》:“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印道人”的篆印作品,被社會各界視為藝術珍品而收藏。長期的藝術創作實踐使他意識到,刻印與書畫創作一樣.作品的意境是第一位的,作品首先傳達的是精神,並非技巧。要反映出作者的心緒,並籍助形象思維引起觀者共鳴。他常提起鄧石如黃昏之時渡步長江岸邊.瞬間大雨傾盆.轉身入屋以炭火烤石,石紋漸現.此時窗外的雨聲、水聲、船聲、號子聲滾滾湧入屋內,感慨萬千,捉刀刻下《赤壁賦》中“江流有聲,斷岸干尺”巨印.刻邊款時,
隨身心情愈加激蕩,邊软由楷變行、由行入草、終至狂,其以情入印,以印抒情.達到了極致。作品的內容、風格以及要達到的藝術效果,都必須胸有成竹,將平常慼悟到的東西蒸發于毫尖方能刻出好印。(《孫子勢篇》: “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孫子兵法虛實篇》揭示了制勝秘訣: “我專” 。印道人傅嘉儀先生數十年專一從事制印之道,心印合一,其高深厚遠的印道,自1980年以來名揚海內外。
   他先後為鄧小平、江澤民、張震、劉華清、趙朴初、啟功、曹禺、吳印鹹、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著名作家井上靖、著名畫家東山魁夷、平山鬱夫、新加坡總理吳作棟、臺灣陳立夫、張學良、郎靜山等中外名人刻印。
   傅嘉儀通過人生來看藝術,對藝術產生深層次的感晤。數千年來,他治印逾在傳統模式上形成了傅嘉儀式的風格,他的印風既有黃土高原蒼古渾厚的大撲不雕之氣,又有銳意立新的求變情神.其成就被社會承認.連續在中國書協舉辦的全國書法篆刻展中被特邀擔任評審委員,被藝術界美名曰“印壇教父”、 “西北印王”、 “中國當代印聖” 。

   《孫子兵法九地篇》:“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
      “印道人”傅嘉儀先生曾在新疆生活了七年,對戈壁灘上紅柳那不畏狂風暴雨,在艱苦環境裏與命運抗爭的精神非常敬仰,紅柳室也就成了它的齋號。
      在“印道人”的“紅柳室” ,每天聚集著一大批探求藝術的青年人,聆聽“印道人”講授“治印之道”,有時他將那些秘不示人的孤本資料拿出來研教。為了讓弟子們得到制印真諦,他常常徹夜不眠地指導學生,為了刻好一方印,往往是磨了刻、刻了磨,一刻就是七、八遍,直到滿意為止。他要求學生不以成法,從大方向、大感覺出奇,追求最佳的藝術境界。現在,他的學生在中國的篆刻、制印藝術領域各領風騷,在國内外藝術交流中屢屢榮獲大獎。《孫子兵法謀攻篇》: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禦者勝。”)
   “印道人”傅嘉儀先生不僅以很嚴謹的治學精神把篆刻藝術的精華傳授給他的學生,同時,他還走出“紅柳室”,面向社會,面向世界進行講學、參展、交流。10餘年來,他多次應邀到世界各地講學、辦展覽。
      兵家行軍布陣不能沒有兵, “印道人”刻印自然離不了制印用的石頭,因此, “印道人”漸漸與石頭結上了緣,一些售石頭的商人都知他愛印石又好說話,常帶些印石讓他買,他手頭沒錢時竟然到朋友那裏借錢買。
   他搞學術研究離不開書,一次在日本講學過上了一套印譜,這套印譜收集了散落在國外1600余方官私印譜,書價2萬元人民幣,為了便於整理研究中國印學,設法買下了這套書.他每次上街時,都忘不了進書店,買書送給學生、朋友。他的學生替他整理書房時,竟從裏面搬出1 30餘箱書。
心之道
    “逼,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
   “印道人”傅嘉儀先生的生活簡樸,吃飯往往是買上幾個燒餅就能對付過去,穿的則是現在農村都少有人穿的布衣,甚至破了洞的被子補丁再用。但是他對那些遇到困難上門求助的人,毫不吝惜給予資助。
      一九九八年的長江水災,使安徽的一些宣紙廠家遇到困難,職工發不了工資,廠裏好多人背著紙找他求助,往往是留下一刀紙,換去十幾幅字,拿到市場上兌成現金。那段時間,他每天像個高速旋轉的機器,日夜兼程地寫,房間的牆壁上,走廊裏,到處是書法作品,直到病倒在床頭,他還向來求助的人詢問災區的情況。在他身邊工作的學生伏海翔告訴我,在很短的時期內,傅嘉儀為災區寫的作品達干幅。平時冷落的文化市場也因為出現了很多他的作品熱鬧起來。一位搞建築的收藏家得到資訊,將他出現在文化市場的書法作品搶購一空。傅嘉儀得到這個消息,感到欣慰,他用自己的美術作品支援了災區人民。
   他看到解放軍日夜兼程奮戰在護城河第一線,為古城建設無私奉獻,他買了四百本書贈送他們。
   好多慕名求教者,經常背著一捆字畫.印譜登門請他指點,他總是熱情接待他們,仔細將作品看完,提出一些誠懇的意見供參考。送客人走的時候,還想方設法買一些來人的作品,實際上是採取變通的辦法送人家一些路費,讓來人高高興興回家。
   傅嘉儀每天應接不暇的是那些要字、要畫、要印的人。他認為,藝術作品是精神文明的產物,始終不能脫離服務於社會這一原則,它有時可能是“千金難買”,有時也可能是“一文不值”。所以,他賠著筆墨、紙張,石頭、時間助人為樂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孫子兵法九地篇》: “屈伸之利,人情之理”)

   《孫子兵法計篇》:“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察也” 。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國家的強弱,其根本是文化。對此,傅嘉儀有非常深遠的認識: “要想成為有益於國家的藝術家,不僅僅是能畫幾筆畫、能寫幾個字或刻幾方印,更重要的是藝術家首先應該是學者”。
   小雁塔內的一間斗室,成為他如饑似渴讀書研究的陣地。餓了,在爐子上烤幾塊餅充饑。困了,在沙發上躺一會繼續工作,這裏的燈光常常是通宵達旦。他自己也數不清在此送走了多少個黑夜,迎來了多少個黎明。
   “人活著就要向前奔跑”,就象有人在追殺,他鞭策自己向藝術之顛衝刺。(《孫子九地篇》: “兵之情主速”)
      酷暑季節是最難熬的。每當幹熱難耐時,他提來一桶水,將雙腳泡進去,頭上放條濕毛巾降溫;嚴冬,一爐炭火成為取暖的工具。
   苦行儈般的生活磨煉及強烈的求知欲望,使他察覺文物資料這片豐富廣袤的藝術土壤裏有耕耘發掘的價值空間。他認為,文物資料存在庫房裏將毫無價值,只有將它整理出來服務於社會才能體現其真正的價值。
   他借助文史資料發現了考古和美術的邊沿科學很少有人涉獵,於是,他將目光投向秦漢矽瓦,印璽、銅鏡、簡帛的研空,將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發揚光大。(《孫子兵法勢篇》:“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奇正相生,如迴圈之無端,孰能窮之?”)
      為了收集到第一手資料,他走南闖北深入秦漢宮殿遺址考證,進行對比分類研究,從數以萬計的瓦當資料中,發現了秦代“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十二字瓦當,撰寫論文指出瓦當在我國從秦漢開始應用,將文字起源於漢代的舊論推前,這一觀點最後得到考古界的證實。為了將瓦當圖案集結成篇,他深入到民間廣泛徵集,從近兩萬枚瓦當當中精選出1600餘枚,出版了《秦漢瓦當》一書。以清晰的史實反映了中國瓦當的淵源,為考古、文博及藝術創作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重要史料。成為我國首位系統介紹瓦當的學者。填補了國家在這一領域研究的空白。(《孫子虛實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起;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恒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時間就是生命。達摩面壁九年創立禪學。印道人傅嘉儀先生和夫人張都陵女士歷時九年,編出《金石文字類編》,收錄自甲骨刻字到現代篆字六萬餘字,他編著的《篆字印匯》,以《談文》小篆為字首,收錄甲骨.金文、漢印、明清及現代諸家篆字及單字共二萬餘枚,科學、清晰地反映了中國古代文字的演變過程,以及篆字在印章中的表現形式。
   他編輯的《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珍藏封泥集》則收錄了新出土秦封泥數千枚,對研究秦漢之際的職官、地理、文字等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成為近年來文物考古界及印壇的一件盛事。《孫子兵法九地篇》: “深則專”)
大道
   《孫子兵法九地篇》: “圍地則謀”。中國對外改革開放之後,外來文化對中國形成包圍之勢。印道人不顧體弱多病千方百計要把中國的書法、印道“突圍而出”,弘揚國粹。西安書法藝術因碑林而名揚海內外,國內外人士都認為西安是書法的故鄉。當聽到人們對西安的讚譽時,傅嘉儀難免汗顏。為了推動群眾性藝術活動,他組織創辦了“終南印社”、“西安中國書法藝術博物館”、“西安青年書法家協會”10餘年來在法國、日本、韓國和港、澳、台等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廣泛的文化交流活動。擴大了陝西文化事業在國際、國內的影響,也為中華民族文化樹立了新形象’
   自1984年首次出訪日本後,又多次訪曰。在日本先後舉辦了“西安古字展” 、 “日本京都建城1300周年展”,應日本印壇泰斗梅舒適先生邀請參加“全日本第四屆篆刻展開慕式”剪綵活動。
      1993年5月,應臺灣“青商會”邀請在台舉辦文化交流並辦展覽,臺灣藝術界稱他的作品為“鬼斧神工”,“給臺灣印壇帶來一縷清風”。
      1996年11月,應法國阿瓦爾市政府邀請舉辦書法專題展,多幅作品被法國著名博物館收藏。法國媒體稱他的作品為“天國來的藝術”。
      1996年4月和1997年]月,韓國兩次邀請他參加國際書法展覽和學術研討會並參加了韓國篆刻家總會年會。韓國藝術家稱其作品洋溢著大西北那種有如秦磚漢瓦蒼渾雄樸的風骨和氣韻。(《孫子兵法地形篇》: “知彼知已,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經過數十年風雨波折後的“印道人”傅嘉儀先生,已超凡脫俗,能用平常心對待人生、世事。齊白石先生的閒章“何須浮名”頗能代表他的感觸。
   體弱多病的印道人于二零零一年辭世。整理此文,以示懷念。
   
本文作者馬境簡介:馬境,男,古秦國今陝甘人。研習《孫子兵法》10多年。已註冊網路實名:“商用孫子兵法”。現為中國藝術家協會會員《策展人》,珠海國際藝術博覽交易中心策展經理。

刘阿怪 发表于 2005-12-7 15:39

转载——————長安夜訪印道人

傅老是我最敬仰的一位学者,篆刻家!!!

刘阿怪 发表于 2005-12-7 21:21

转载——————長安夜訪印道人


http://www.zgzkw.com/bbs/attachments/month_0512/2004361212939989_8sakAI4GPHIO.jpg
http://www.zgzkw.com/bbs/attachments/month_0512/2004361213132447_vNTr5FGGolIo.jpg
http://www.zgzkw.com/bbs/attachments/month_0512/20043612121916572_Nm9tPvuaOl26.jpg
http://www.zgzkw.com/bbs/attachments/month_0512/20043612122825751_uPeZL8NtM24s.jpg
http://www.zgzkw.com/bbs/attachments/month_0512/20043612123948256_vf4kD2yNtebn.jpg
http://www.zgzkw.com/bbs/attachments/month_0512/20043612125397233_0jrkUD6j7hqN.jpg :em61:

淳风堂 发表于 2005-12-7 22:50

转载——————長安夜訪印道人

可惜早逝.

语石 发表于 2005-12-8 07:57

转载——————長安夜訪印道人

向傅老致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载——————長安夜訪印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