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篆刻】首届山东青年陶瓷印展作品集(特价)
本帖最后由 通衢庐 于 2010-10-28 18:19 编辑首届山东青年陶瓷印展作品集
纸质:铜版纸·页数:234·开本:32·印刷精美·
特价销售:32元+8元邮费,共40元。
购买方式:1、跟帖定要
2、站内短信
3、手机短信:15110115185(汇款后请手机短信告知您的邮寄地址,款到马上发快递)
银行汇款
中国农业银行帐号:6228480010627228215户名:陈巧华
中国工商银行 账号:6222020200064050079户名:陈巧华
莫武作品
黄文斌作品
曾翔作品
程风子作品
本帖最后由 通衢庐 于 2010-10-12 14:31 编辑
首届山东青年陶瓷印展附:
提名作者创作感想:
衣雪峰:我喜欢陶质,QQ上一度自称“陶居”。又因为藏了一些齐国陶文,所以给自己刻过一方“二十六陶斋”。我喜欢跟“陶”字相关的“陶渊明”、“陶隐居”,甚至也包括“陶陶居”。瓷的感觉冷,陶的感觉暖。瓷的感觉硬,陶的感觉柔。瓷的感觉高贵,陶的感觉质朴。
朱涛:昔日王冕以花乳石治印,为篆刻艺术之独立筑基,今用陶泥治印,为篆刻之发展再开新局。吾辈之幸!
近2年余屡有试制,慨与石印颇多异同,曰:土陶无形,随心赋性。历历劈削,浴火重生。印重生,人重生。'
吕建中:在友人处见到易斋王丹先生的一本小册子,立马被里面精美的陶瓷印吸引住了:奇特而简洁的造型,明丽又丰富的釉彩,饱满且古拙的印面。真想亲自操作一番的冲动,久久挥之不去。
后来有机会认识了几位窑主,于是试着做了几次,虽然不很熟练,但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大印面的作品,刻制时既大刀阔斧,又要小心翼翼,力度的把握与拿捏,与平时刻石章的挥洒自如大有不同。钮式的造型随心所欲,充分体现了“我的作品,我做主”。看到每一件作品出炉,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偶一为之小作品,情趣盎然大天地' r2 j' b) U7 J
孙增杰:得空灵者得古玺,得圆活者得天下。1 r1 z( P4 z* rI5 Y
陈陀:对于三年前在见到一本全国陶瓷印展作品集时所表现的***和冲动,现在感觉挺好玩。当时求朋友弄来泗水柘沟的澄泥,兴奋的接连几天摔摔打打、扭捏造形、握刀刊刻,再求朋友烧制,等待的过程有期待也有憧憬,当一堆烧裂崩坏的硬土陶块摆眼前时,失望也随之而来。心疼的同时免不了摆弄一番,居然找出几方残印,拓出印花仍可观,又大喜,遂修修补补、粘粘黏黏,如得至宝,小心收藏了。
陶瓷印的制作过程很有玩味,倒是篆刻的部分情节没有了印象,呵呵,是不是有一些本末倒置的意味?也罢,只要快乐,怎么玩都行。
彭作飚: 陶瓷印古已有之,只是没有大规模发展,或许古人只是偶尔的游戏罢了。2007年接到京华印社邀请参与创作陶瓷印,我收到的是紫砂泥,自己做印纽,匆忙刻好,寄到北京,由京华印社的诸位道友负责烧制。自己的制作求朴,求拙。紫砂温和的质感不适合精雕细琢,有点被褐怀玉的感觉,不像寿山等名石的风华绝代。
贾长庆:以前刻过黑陶,但大都是在烧制好的陶坯上刻制,不免有些硬、脆。陶瓷泥坯上刻划还是初次,较与刻制石章和黑陶硬坯钢刀使转则轻松爽利,痛快至极。借此陶印展之际,削泥数十方。用刀在泥坯上刻划留下文字痕迹,再组构到古代已有篆刻印式上,顿觉有事世流转,物换星移之概,快哉!
管树强:篆刻创作对我来说一直处于“难产”状态,这次陶印展着实逼我“发愤”了一把。得到通知时已剩十天整,设计十几个印稿花去近一个星期时间,刻的时候才发现,印稿设计时的斤斤计较是多余的,随着刀在泥坯上的游走,疏密、虚实、破残自然而然的出现了,由此想见古人的“刀笔”之论不我欺也。
刘佃坤:此次陶印多为急就之作,时间仓促工作量大。近来尤爱砖文,对其潇洒的构图,率真朴拙的线条感受颇深。大印多参之。
谭伟峰:这是我近几年刻治的陶印作品,以紫砂和陶瓷为主,陶印并不新鲜,古已有之。与刻治石印不同的是,陶印创作过程更为复杂。从摔坯、制钮通常由作者自己完成。因为陶瓷坯料与石章不同,用刀技法与表现力差异也很大。而刻陶的乐趣在于寓意性和天真偶得,这也正是陶瓷印章的魅力所在。 已售一册{:1_193:} 一册{:1_193:} 還有書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