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dong 发表于 2006-2-26 11:21

何连海急征集篆刻评论

支持,印不是很清

韩州漫士 发表于 2006-3-2 09:34

何连海急征集篆刻评论

   余尝观连海兄大作,每每新在既能沉潜于对传统的综合而又不乏对艺术的遐想上。不仅能于细微之处表达自我风神,更能在神韵、风采上把握整体效果的高格调、高境界。增损古法,裁成今体。不泥于古,不背乎今。巧拙相生,工写相间。既隽雅俊逸,又清新蕴藉。
   连海兄正值而立旺年,若能“不震于大名,不囿于时尚”,假以时日,定会大成矣!我期待着。。。。。。





                                                   关东王春山于衎庐南牖之下

淳风堂 发表于 2006-3-4 15:30

何连海急征集篆刻评论

于无字处见真淳
                           汪超
   与连海相识可谓久矣,八十年代初就已经多次交锋过招了,我们算是一同加入的苍梧印社的,每次参加地方地书法篆刻竞赛活动,其结果都是很相似的并驾齐驱了。不分伯仲。
   96年以后连海考取了中国美院继续深造,而我则自92年始为谋生计另辟溪径,从单位辞职后成为一名自由择业人员了,自谋生计为果腹而四处奔波,回归主题,连海于书印之道却实非常有灵气和悟性的,也许连云港市自古没有出过什么书印大师,没有什么管领风骚的领军人物,实是憾事。但是这里却诞生了许多世界名著,如《镜花缘》《西游记》等神话传说,鬼怪精灵。还有著名的孔望山摩崖浮图造像,古老文明发源地的将军崖岩画——东方最古老的“无字天书”。这些古老的神话传说,还有神秘的摩崖岩画,仿佛在冥冥之中引领着连海的创作方向,于是在连海的作品中渐渐充斥弥漫着神化般的色彩,诡异,奇思,莫可名状。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诚不虚言也。
连海之于艺术是虔诚、敬事的。早年就遍访名师道友,孜孜以求朝夕揣摩,对于篆刻者必修之课目——书法,曾下过很大功夫,见其读书时所临李斯铁线篆,线条间架毫发不爽,惟妙惟肖。后又见其所临《兰亭序》几如原迹一般,连所钤盖之印章也都都一一精摹仿制,难怪连孙晓云先生见了亦连连称奇,足见其用心之缜密若此。专家指出,临摹的盲区必然会体现在其创作之中,能够尽心竭力致于临摹阶段,是避免创作盲区唯一最好的手段。连海当年所下的苦功也为今后创作中自由变化,增损由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邓散木所言“临古要不为古人所囿,临其神而不临其貌,取其长不取其短,有似而不似之处,有不似而似之处,斯为得髓。”
连海治印初以工整示人,渐由汉入秦,得先秦古玺之趣,独具绵密、繁简,首尾贯穿,全无斧凿痕迹。安排极具匠心巧思。于其中耽搁已久,复又旁涉甲骨,楚简,将其文字巧意形变印化入印,浑然天成,了无痕迹,这完全得益于早年于书法临摹中所下的苦功。
连海99—2002年期间所刊之印,以细朱文为多静中寓动,于平实中孕育灵巧。南朝王僧虔语:“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连海篆刻用字,径自取于古文字典在不同字型的印化方面确实表现出来一种大智慧 ,使人一看字字皆有来头,短长肥瘦,方圆,刚柔互相调和把握形质和神采的度非常到位,构图布局直至牵一发而动全局,一字不能损益。尝谓:“印之空间布局全赖文字自身之形制,无须过分支解夸张形饰,仅须利用文字结构本身虚实,欹侧、参差调和即可,其文字之灵活运用可谓纯熟矣。
既得平整,复追险绝,穷则思变,近年来连海每欲篆刻思离群,欲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复古化,常常徘徊象牙宝塔之尖峰上,穷搜博览,足迹踏遍山峦古漠,于无字处寻求真意。连云港市境内的将军崖岩画号称东方“无字天书” ,其古朴粗犷的神秘符号,是先民们遗留给我们的一道道未解之谜,还有宁夏境内的大麦地岩画,这些都给予连海无限启迪。
如果说2002年以前的作品算是摹古阶段的话,尚属于印中求印,那么2002年以后的作品则纯粹是在寻求印外之味,是作者在挣脱前人藩篱之后的裂变与阵痛。连海在试图从多视角全方位去诠释今日之篆刻的新形式,新境界——即完成自己的篆刻语言体系,艺术创作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从某些看似简单的构成手段发展变化而来的。就篆刻布局而言,其组成无外乎利用直线、圆形、方形、三角形、孤线形、边框等线条,相对空白面积的形态不断的分解组合,因此而形成了奇特的造型方式,形成了篆刻艺术的独特语言。就篆刻而言,犹在延续图画论中的知白守黑、计白当黑的理论。线条与空面积相互依赖、均衡调谐。在相互对比、融洽中体现静中寓动的视觉冲激。布白虽然不是直接的 “形”,但它的面积大小、形态却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
曾见许多印人所刻线条很实。在铃盖印蜕时,大力抑压,左右摇晃,复用印泥盒盖反复刮磨。所铃之印已经面目全非矣。线条呆板机械,毫无生气可语,其实用墨讲究墨分五色,印之线条亦复如是。中国戏曲的表演讲究字正腔圆。字头与腔调是戏曲的基本元素,字要“咬”清楚,犹如猫抓老鼠,不是一下子咬死,而是既要抓住,还要保持活口。不如此,戏曲表演岂不成为念书一般?只有这样才会体现出艺术的韵味,才会有玩味的空间。线条的虚实,强调对比主要依靠高超的刀法技能去再现的。读连海近作,愈发感受到其作品本身所散发出来的生辣味道了,这是一种熟后反生的辛辣之味。野逸,荒率、古远,印之取信凭证本意已荡然无存,文字主体被淡化到了仅是作为识别之用了,印面充满了诡异怪诞的几何线条符号。斑驳陆离、模糊、混沌的印面仿佛诉说千年的悠悠古韵,画境的布局,打破了印章艺术延续千年的固有的语言形式,使篆刻凭添了全新的感觉,无怪石开老谈及篆刻,言及自身篆刻风格为现世报,称连海的篆刻是来世报艺术。可以说连海现在的印境已完全超越篆刻的本身的范畴了。要说二千零二年前的作品尚且停留于雅洁、挺健、流畅的点上,而今的印境则更多注重奇诡、生涩、朴厚纯美学的范畴了。印境的体现是作者艺术素质和修养的综合见证。除了灵性与感悟以外,纯技术手段的运用同样不可忽视。近年连海作印先使印面毛糙,仿如天然岩石表面一般,自谓受将军岩画之影响,然后涂黑奏刀,少加粉饰,所制之印颇具自然天成之逸趣,为作品增添更多故事情节,令人遐想不已。
艺术中的一切形象美感的获得都来自心灵的感悟,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形式美丑的。2005年下半年之后的作品更加在红与白上做足文章,所谓计白当黑的理论在连海的印中体现最为强烈。印的特征在减弱,符号化意味更加浓烈,并且有意识突出构图中线条的秩序排列,通过这种秩序使印的构图中线与留白统一在了一个明显的韵律结构中。其实艺术家们的任务就是要使这些留白和线条构成符合他们所要表现的意境。留白部分变成了印的形象特征和形式感。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空白的经营是需要独特的构思理念来支持的,对印本身的空间的简化和程度应该是非常主观和大胆的,唯有这样才能突显出它的形式意味。连海在创作中多是把背景的留白处理的井然有序,而在线条走向方面却施以散射状的形式。使留白的形态表现出来的某些不确定因素,也会通过人们的眼睛和想象力进行补充。虽然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会意识到的,但它至少会对那些有着相同审美情趣或同样经验的人起作用。我们也期待着连海的篆刻艺术会得到更多同道的赏识。

老老张 发表于 2006-3-6 11:02

何连海急征集篆刻评论

汪兄的文章不错。
至于何的篆刻,汪兄讲得好:
石开老谈及篆刻,言及自身篆刻风格为现世报,称连海的篆刻是来世报艺术。可以说连海现在的印境已完全超越篆刻的本身的范畴了。
我的理解,这样的篆刻有点走得太远了,走进了来世,走出了篆刻的范畴。过了。
所谓创新和探索,难的不是出新,而是难在分寸和度的把握上,一定要拿捏准才行。受众都是有审美预期的,就像庠痒肉,你要挠准才行。挠准了,他才会为你叫好:啊~,好,好,痛快!
其实,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这样。
胡说两句哈~~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何连海急征集篆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