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0-11-18 06:38

董玮艺术简历(附介绍文章)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2-4-20 07:46 编辑

董玮,号师鼎堂、钝庐,1974年生于河南郸城,2000年拜王镛先生为师,2005年就读于中国书法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中国书协会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艺术中国》《尚艺书法》杂志副主编、“五号线”书法社团成员,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级艺术硕士。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获奖、入展,并发表于《书法》、《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东方艺术·书法》、《书法报》曾做专题介绍。出版有《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董玮书法作品集》、《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董玮》。
书法作品获奖、入展:第四届中原书法大赛(中青组一等奖)《书法报》99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二00二年河南省“群星奖”(银奖)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第二届流行书风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百名将军、百名书家、百名画家邀请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美术大展(金奖)第23、24届中日友好书法展秦皇岛之约――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和谐大兴——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五号线”艺术书法盐城展、成都展翰墨春光2006—2007书法网年度精英展2006、2007南北书坛精英提名展首届全国行草书大展尙意书法第一回全国名家邀请展河南广西书画名家邀请展翰墨春光——书法网五周年名家邀请展第四回拳拳五人展(书法导报提名)尚艺书法十五人北京行全国中青年书法名家提名展走进舟山群岛·中国普陀山佛教文化名家艺术书法大展墨云青峰——国际书画印作品展西园雅集第一回、第二回展第二届艺术书法百人展2011两岸传统与实验书艺双年展第四届国际书法年展全国中青年书法二十家(《东方艺术·书法》提名) 懂懂董
——说说我的朋友董玮
                                  文/夜语风荷
      题目是不是很有趣?告诉你吧,这几个字我都琢磨仨礼拜了,觉得只有这样搞搞特殊化才能和董玮这家伙“搭上调”。
         懂董,其实这口气还是蛮大的,这年头要真正想弄懂点儿啥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谦虚点儿说,我对董玮也是略懂一二,似懂非懂,半懂不懂,但古人不是说嘛,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那么推而广之,也许妙也在懂与不懂之中咯。
         开始的时候,我不知道董玮也是个“写字”的,只知道他是中国书法院的助教,在各专业书法网站上忽忽拉拉地擎着他们书法院的大旗,打球唱歌做游戏闹联欢,是个场面上的“行政干部”;后来读到他洋洋十几万字的《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看法就一变;再后来读到他为自己的老师、著名女画家王未做的专题《倾尽所爱,不过一吻》,看法又一变;再再后来,得知他去郑州参加“拳拳五人展”,居然还是个“写家子”;以及后来的后来,听他讲谷堆坪的传说,一起去宋庄的画室喝茶,看他那本有篇动人序言的作品集……在一个个后来中,董玮的形象逐渐立体起来,丰富起来,性情起来,也“哥们儿”起来。
         董玮有本作品集,作品集中有篇动人的序。
         和我读到的任何集子不同,序的作者不是名**师,而是董爸爸。父亲给儿子作序,很实在,很温暖,没有褒赞之词,没有飘渺高逸,有些家长里短,有些语重心长,有遗憾,有鼓励,有疼爱,更有朴实的期望,知子莫如父,在一位父亲平实的叙述中,董玮的形象逐渐具体,一个乖孩子,一个倔孩子,一个勤于书、痴于艺的孩子。不知道别人如何感受,我读到这序的时候着实被感动了一下,尽管轻轻地。
         熟悉董玮的人,最先佩服的就是他大无畏的流浪精神,为梦想而放逐的流浪。刚刚二十多岁,他就已经是郸城县文化局副局长了,有个在政府当主任的爸爸,有个在医院当**的老婆,还有呀呀学语绕膝承欢的可爱宝贝,这人生已经相当美满了,少年持重、多才多艺,又聪慧又干练的董玮,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继续他县城里的优裕日子,一路到老。
         然而他不。
         他居然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流浪。
         2006年,酷爱书法的董玮结束了在中国书法院一年的学习后,毅然作了一个重大决定:不回去当副局长了,留在书法院打工,当助教!对于这样的决定,我相信很多人都能掂量出它的当量——有梦的人很多,能为梦想作如此抉择的人却少之又少,稀罕,珍贵,又有些不可理喻。我无法知道董玮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作出这个决定,又怎样把这个决定落实到生活里,让父母、妻子、亲戚朋友们接受,那一定是个艰难的过程,烟灰缸里成堆的烟蒂,灯光下熬红的双眼,黑夜枕边委屈的泪,无人小巷烦躁的吼,或许都有罢,但可贵的是,他终于坚持着,坚持着,把自己同生活一起,改变了。
         流浪的日子,一个人的日子,痛了,冷了,伤了,病了,孤独了,困惑了,都自己吞下了。
         一桩桩考验接踵而至。
         一边是面对书法艺术饕餮大餐的虎咽鲸吞,一边是孑然面壁前路渺茫的局促彷徨,还有,崭新艺术元素侵入时的阵痛,还有遥远乡愁漫延时的忧郁,家里的大事小情,谁病了,谁生日了,谁不高兴了……从已经成熟了家庭中走出来的流浪就是如此艰难,好在,再怎么艰难,董玮也咬了牙扛过来了——既然选择了远方,留给地平线的就只能是背影。
         他懂得让自己坚强,也懂得让自己轻松。
         心情不好的时候,去风雨操场上打上一场球,让全身出个透汗,再撩起T恤吹吹风,就敞亮了许多;
         奔波路上,他不忘为晨曦中的国家大剧院拍几张照片,想象那里如人生般上演着一幕一幕的精彩;
         三轮车上忙碌营生的摊贩,草叶底下恋爱的蜗牛,朋友关于一场爱情的倾诉,谷堆坪村夜不闭户的农家大门,他都敏捷地捕捉着,细细地感动着,揉进自己的日子里,使之更加精致,也更加温暖。
      这样的持守,都只为了书法。
      我不想谈论董玮在书法之路上到底走了多远,不想谈论他从“吃米饭”到攻篆隶的剧烈转变,不想谈论他因为艺术观点的争执和同学脸红脖子粗去操场“决斗”的逸事,只想再说说《痕迹》,说说他令我钦佩不已的那部助教日志。
         某天他言辞谦虚地短信我,要我帮他“批改”作业。我打开邮箱,就发现了几大段《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这是纯粹的日志体裁,每日都记得详尽无比,感叹!这得需要多大的热情和毅力。
         虽然我认为“文如其人”只是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才适用的规则,但在这些日志面前我还是深深地感觉到这个词。董玮真是个实在人,他的日志也一样非常实在,和他做书法一样,一点儿都不晓得偷工减料!而助教日志的可读性也正在这里(“作者的勤奋就是读者的福分”,这是我夜语风荷的“名言”,呵呵)——
         中国书法院的每一天,从清晨的天气开始,接老师用的哪辆车,和谁谁去的,老师的穿着、口音、俏皮话,路边的驴肉火烧店,课堂上大量的教学细节实录,课后的进班辅导,同学的热烈言论,散步唱歌打球喝酒,他就像擎着一把硕大的细齿桃木梳子,把他度过的每一个日夜都仔细梳理着,认真咀嚼着,从生活到艺术,担心遗漏掉哪怕一个细处。于是,这365个日子在他的笔下密密排列开来,一页一页,没有半丝马虎,忠实地再现给你。你可以从中阅读阅读陌生的生活,也可以从中领略领略浩瀚的书艺,还可以满足对书坛名家言谈举止的猎奇,这,还不是福分么?
         作为这部《痕迹》的早期读者,我给董玮的第一句评语就是“感动”二字。是的,感动,感动于这样的认真,这样的具细,这样的执着,这样的坚持。也许某天的深夜,迎来送往公事杂务学习操练一切的事情把他累成了一滩泥,他几乎头还没有挨着枕头就可以呼呼入睡了,可一想到今天还没有完成他的日志,就不得不翻身爬起来,打开电脑;也许某天的清晨,他头昏脑涨喉咙冒烟,胡乱吞下几片感冒药,自己给自己煮上一碗面条,又跑去听那节节不落的宝贝课程——落下一节,我这日志就不完整了!读书写字喝酒唱歌打球散步,别人乐呵呵地享受完这些美事都稳稳睡去了,董玮才开始了他的日志时间——董玮是个追求完美的人,他不允许自己的这部日志有缺页。他不厌其烦地梳理每天的日子,从清晨到夜晚的每一个细节,这工**是浩繁,太考验人了。
         写日志本是一桩个人的事情,不大的事情,在董玮这里却不一样。他的日志是件大事情,很大。它是中国书法院活色生香的一部长篇报告文学,是活跃在当代书法艺术领域的一系列名家大师的艺术观念概略,是书法爱好者学习参悟的绝佳参考教材,更是作者一年来的纵深契阔的生命印迹。
         十分荣幸我是这部宏大日志的早期读者,在早期讨论中,我的那篇题为《首先是感动》的修改意见稿,一直在我邮箱中保存着,这是一份《痕迹》的见证,也是一个懂董的强大理由。
         至此,对于董玮,你是懂也不懂?
                                                                                                                      夜语风荷
                                                                                                         2009/3/20 20:00

其进愈难,所见愈奇——记董玮和他的书法艺术起点多高,走的路就有多远;走的路有多远所达到的目标就有多高。我坚持的认为董玮正在沿着一条光明大道前行着,他的前面一片灿烂。董玮是我的同学,我们都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班的学员;董玮是我的同事,我们毕业后又同时留在中国书法院教学部工作;董玮是我的同室,多年朝夕相处,以至于思路都有一种默契。所不同的是,他比我小十五六岁,风华正茂,雄姿英发。他现在是我的领导,教学部主任。还有更不同的他是当今书画大家王镛先生的得意门生,在艺术的道路上,他正沿着大师的路前进着。董玮年轻,但在书法艺术上他却已经走过了一段坚实而成功的路。他在河南老家时是写米芾的,一手漂亮的米字透着他的英俊潇洒,沉静的性格,飘逸的线条,把米芾演绎得出神入化,**倜傥。到了中国书法院,通过聆听名师们的教诲、和同辈高手的切磋,他眼界大开,直如一只出林小鸟一飞冲天;一尾小溪游鱼奔入江河,那种久积的聪明才智得到了空前的发散与释放。这一年的学习让董玮找到了艺术的感觉,深悟到艺术的堂奥,象浇足了水施足了肥吸足了养分的小苗一样滋滋润润、蓬蓬勃勃地成长着。这一时期他也不再局限于米字的潇洒飘逸了,而是上追秦汉,象乃师一样从最高古最博大的书法源头发韧。于是,《大开通》、《石门铭》、《好大王》、《秦诏版》成了他日夜临习的法帖,线条的生辣,结体的宽博,章法的姿肆,气息的高古洋溢于字里行间,弥漫于斗室之内。书法到达一定的高度,所需要的不仅是技法的娴熟,更重要的是学识的蒙养涵咏和生活的历炼积淀。董玮很幸运,一年的集中学习后,他没有脱离京城良好的艺术氛围,而是留在了中国书法院教学部工作,进入了离大师更近的圈子,得到了持续充电的机会。在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他负责教授的联络和接待,听教授上课,陪教授吃饭,饭后和教授一起散步聊天,晚上到教授宿舍请教。沃兴华、石开、何应辉、刘正成、丛文俊等当代大家,徐海、于明诠、张羽翔、刘彦湖等青年名流,都是他衷心崇敬并认真学习的楷模,都给他进行过悉心的指导。这样的朝朝暮暮,这样的岁岁年年,经过反反复复的陶淬、薰染,董玮对艺术的认识更深刻了,他的书法也变得更丰富、有内涵了。董玮是一个刻苦勤奋的人,**工作忙,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来写字,常常一写就到凌晨三四点,多少次我一觉醒来,见他屋里的灯还亮着。星期天,他哪里也不去,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字。放假了,学员们都走了,他松了口气说,可以轻轻松松自自在在地写写字了。时间对于董玮来说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美妙的东西,他为得到她而兴奋不已。我真佩服他的执着,羡慕他充沛的精力。几多耕耘几多收获,董玮的付出也获得了回报。近几年他的书法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深得王镛、刘正成、沃兴华等先生的嘉许,在京城也崭露头角。他是《五号线》书法社团的骨干成员,每年都要巡回在各省办展,还经常被提名、邀请参加一些展览,如《南北精英提名展》、《全国青年书法名家(苏州)提名展》、《拳拳五人展》、《全国百名书家青岛展》和《百名书家舟山邀请展》等。董玮还在路上,在攀登着,没有理睬路边的野花,没有眷顾路旁的精美小景,因为他的目标在那能够领略无限风光的凌绝之顶,他知道要攀上去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仰之弥高,其进愈难,其所见亦愈奇。等到把锦绣山川尽收眼底的时候,他的脸上定会露出灿烂的微笑。我祝福他。                               姜玉波               二00八年十月二十二日夜于燕下居

○刘志安董玮佚事词曰:求学京东理不偏,同窗师友意绵绵。回府诸情哪能忘,把词填。
董局英姿浮眼底,埙斋心声现毫端。书罢寄君加挂号,不收钱。——调寄《摊破浣溪沙》去年秋,我初到书法院时,已经是月明星稀,万家灯火了。第一个见到和接待我的人便是董玮。我满怀憧憬与好奇,心潮澎湃。他不温不火地领着我,赠了我几本他的专著及一些和旁人合作的书给我;又给我钥匙,带我上干部公寓的单人房间,那时我人地生疏,天苍苍,地茫茫,真个是心事浩茫连广宇。对他只有真心的感谢,并无**的感觉。到了正式上课前开预备会的时候,我悠然发现他讲话的声音很美,很厚实,很有金属感,属歌唱家里的男中音即唱《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杨鸿基和唱《最美不过夕阳红》的佟铁鑫那一派的。遂使我这个也留心音乐的人幽赏未已。我平生不好任何球,但见董玮打篮球时,众目睽睽之下,他闪展腾挪,威风八面。青年男性的健与美在他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着。期间,我特别发现并关注他的小腿肚子。紧绷绷的、鼓鼓的全是肌肉,所以跑起步来如离弦之箭,投起球来似鹞子翻身,百发百中,叫人防不胜防,这个我专门同他唠过,那才叫纯瘦肉型,贵着呢。有一个不用说的,那就是董玮的字好。中国书协会员嘛,会员全国现在约有万把人了,而且还在逐年递增,大有狗尾续貂之势。但真正能达到像他这样对书法认识高度的却是屈指可数的。东坡曰:“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吾”。依我看,他的书法才真叫融铸秦砖汉瓦,消化宋元明清诸大家之集大成者,是完全脱离了尘俗之气和低级趣味的大雅之作。我曾见他所书的一副不知从哪得来的对联,叫做:“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太有意思了,这仿佛是夫子自道,是写他自己。为什么呢?原来董玮是河南郸城人,我早就看出他有“公家人”的气质与风采,据云他在老家原是一位文化局长,毋庸置疑,我看他绝不是跑官买官的主儿,这才叫实至名归,我曾暗自思忖:君有此才此德此派头,便是作个文化厅长也皇皇然不枉不愧呢。却说董局所书那幅对联,董局目前不是和他的夫人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吗?这可能就叫做痛并快乐着吧。他们家有一小儿,约四、五岁,长的跟《西游记》上的红孩儿一模一样,我那时没事的时候很喜欢和他闹着玩,多亏这董局天天都把他收拾的干干净净利利朗朗红彤彤香喷喷的,头上还揸了些不知是什么却非常适合他的又好闻又好看的什么露或霜,这使我不由得对董局更加青睐。在这忙忙碌碌的炎凉人间,他既当爹又当妈,既要工作又要管家,而且还打理的这么挺挺当当有条不紊,实在太难能可贵了。很显然,董局的光辉灿烂之处是说不完道不尽的,我是发自内心的佩服董局,觉得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我佩服他的为人,就是他对朋友、对亲人的人间烟火、无微不至;佩服他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理想的无怨无悔;佩服他对书法的上下求索和金丹换骨;就连他的酒风也值得我好好学习,人道是酒品即人品,我能喝二两三两,但往往一上场便身不由己了,完全没了理性,总是酩酊大醉,常常匍匐而归,致使身体伤透了,洋相也出尽了。董局酒量比我要大的多,但人家从来不露锋芒,不显山不露水,总是那么从容淡定、波澜不惊。叫人莫测高深又有***团结盛世
和谐之感。另外还记得有一次他带我们去看一个朋友的书画展览,期间,央视的老毕突然走进了我们中间,顿时同学们都激动得乱作了一团,连拉带拽硬要和人家合影,有的都快疯了。再看人家董局拉着小儿坐在一旁的沙发上,视老毕如平常过路人一样。这事,便是现在回头再想,我还是没有办法阻止自己对董局的佩服。行文至此,已是三更时分,窗外寒蛩鸣声时现耳边 ,我是有点累了,不想继续再鸣了。关于董局,下回得闲,我愿再聊。有诗为证:学书习画足优游,挥别燕郊心尚留。昨梦又端三俩菜,依稀正饮二锅头。

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0-11-18 06:40

董玮影像

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0-11-18 06:40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0-11-18 06:41 编辑

董玮作品

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0-11-18 06:45

董玮作品

劲草斋 发表于 2011-1-15 18:49

好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董玮艺术简历(附介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