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江浙沪名家篆刻邀请展《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发言纪要
一样的篆刻不一样的视觉与时俱进出新意
中国风·江浙沪名家篆刻邀请展《当代篆刻学术研讨会》发言纪要
傅其伦整理 2002-11-30
刘一闻:(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上海博物馆研究员)
江、浙、沪三地的篆刻创作,历来很有建树,很有潜力,近年来展事不断,这次邀请展的推出很有意义。原先我有个顾虑,以为每人刻一方七个字的印章,总共六十位印人刻六十方印,不会有多大看点,今天一看大大出乎意料。作品有传统,有创新,有探索而整体又立足于传统。就其整体的艺术高度而言,足可代表当今中国篆刻的一流水准。
黄?:(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很高兴与江、浙、沪的印友们见面,展览会很有新意!展览形式很好!原印的石面经摄影彩扩至四、五十厘米见方后,很有点石刻、摩崖的苍莽感。这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展览形式的新探索,很有感染力,也很有冲击力,这很好!很新鲜!既然走出了印面彩扩的这一步,边款的展出形式也可作同步的尝试。
曹工化:(艺术评论家)
嘉兴的领导很重视文化,而且也有自己策划文化工作的办法。去年为纪念党的八十周年而办的“红船颂”,按理说是个主旋律的画展,照样办得很艺术、很有品味,前些日子嘉兴又办了全国漫画展,特别是在漫画不很景气的情况下让漫画家感到由衷的振奋。这次的江、浙、沪篆刻邀请展也是个很好的例子。把原先有把玩性属性的篆刻,提升为与观众距离更近,笔法刀痕纤毫毕显并且具有现代张力的展览新形式,使之更具亲和力。
余正:(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浙江书协副主席)
江浙沪地区是中国篆刻的主要力量,现在中国篆刻的发展很快。辽宁有进步,但还有待于提高;广东、港澳地区的群体都比较小。篆刻的传统与创新,可以各做各,无论是“新概念”和“古典圆朱文”或是“流行风”与“中国风”,只要有大局面、大气象,即使有点小差错也无关紧要。大家尽大家的力,为篆刻的发展潮流加点浪花,有点脏也不要紧,有污染也会有治理,要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篆刻。天才的艺术家几百年出不了多少,不必太刻意去追求。原来估计这个展览不错,尽管这样还是超过了原先的预计。我看了很高兴。
鲍复兴:(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浙江书协篆刻委员会主任)
感谢嘉兴市领导的大力支持,这是一件既利于创作又利于收藏的大好事。嘉兴文化部门藏品的积累也就是财富的积累。这次邀请展为篆刻展览与大众的接触开创了先例。使搞专业的和非专业的人士都乐于接受这种雅俗共赏的展出形式。这是一种从无见过的,空前的大胆尝试。对提升篆刻的艺术品位是一次大大的促进。
徐畅:(西泠印社社员、南京印社副社长)
我觉得这次“中国风·江浙沪名家篆刻邀请展”有三个全国第一:
①六十位篆刻家合刻一首诗(每人一方)在印学史上是第一次。
②两省一市的专业篆刻交流展览是第一次。
③通过摄影彩扩原印石面来辅助印蜕和边款进行展览并取得良好效果是第一次,在中国印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不足之处:依我之见展览时还可考虑增加泥封的手法也许会更好。
马士达:(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南京印社副社长)
嘉兴举办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是一个以文会友的活动,真正零距离接触了浙江和上海的朋友们。创新与传统是不矛盾的。成功的创新就是最好的传统。
王光明:(南京印社副社长)
展览反映了江浙沪三地的篆刻水平与面貌,徐畅先生刚刚说的三个第一,恰如其分。
苏金海:(南京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西泠印社社员)
来浙江出席这个篆刻展,很不容易,机会不多。浙江类似这样的活动很多,如:茅盾笔名印谱、西湖胜迹印谱等,并汇集出版,象江浙沪名家篆刻邀请展这样较为大型的活动,体现了组织者的凝聚力。我们江苏搞过一次“江苏名胜古迹”为题材的创作活动,但是终究没有出版成集,也没有集中收藏,仅展出而已。我们应该向浙江学习,学习那种说一不二的信用,学习那种将意志贯彻始终的精神。
唐存才:(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感谢嘉兴的领导,举办了“中国风·江浙沪名家篆刻邀请展”让我有这么个学习机会,有这么个前所未有的艺术感受,我要把这个不可多得的强烈感受带回上海,并传递这个非常有益的艺术信息。
徐庆华:(中国书协会员、西泠印社社员)
这次篆刻展览浙江书协做得很成功。浙江的朋友们一直就有敢想敢作的精神气概。从以前的“独立篆刻展”到“新概念篆刻展”、“古典圆朱文”展览等,今天开展的“中国风·江浙沪名家篆刻邀请展”以原石印面摄影彩扩的形式为烘托,给人以前所未有、惊心动魄的感受,这说明了浙江印人在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等诸多方面,对当代篆刻进行了一系列成功的尝试和探索。
潘敏钟:(江苏青年书协副主席)
篆刻发展到现在应该是全方位的,单由仅仅是平面形式的印蜕和边款是不够的。正象歌手可借助现代扩音设备来歌唱一样,现代篆刻借助摄影彩扩来展示原石印面的形式是可取的。我们应该学习浙江的这种与时俱进的探索精神。
杨永健:(上海书协办公室主任)
这次篆刻展对上海很有启示,上海前几年虽然做了不少工作,但很需要向浙江、江苏学习,把
这种好的风气带回去,促进相互的艺术交流,把12月份与江苏书协的交流展出搞得更好。
陈墨:(原《西泠艺丛》编辑)
本人有幸参与了“沈曾植论印诗篆刻集”的编印工作。今天看到的展览比杭州印友会仅印蜕的平面放大更具有前所未有的效果,这种创意可看出嘉兴同仁对篆刻艺术的奉献精神。《西泠艺丛》明年若能复刊,希望专家们多多关心多多帮助。
蔡树农:(《美术报》书法篆刻版编辑、西泠印社社员)
江、浙、沪的篆刻联展是强强交流的尝试,江、浙、沪三地的篆刻有各自的方式,三地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次展览非常好,变换了展览的形式,大家的发言也都实话实说畅所欲言,觉得非常开心,这样的活动应该更多些。(傅其伦整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