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虎 发表于 2004-11-17 23:15

印石中的“三贱”

印石中的“三贱”即粗、松、脆。

  粗:指印石构成的颗粒粗糙,包括呈干粉状的“死灰地”(犹如古玉上的钙化斑点,刻之即剥落)、干涩的“甘蔗渣点”以及肌理内混杂异物(如围岩、马牙石、砂、钉等)。质粗的印石多见于彩石中,是这种石头形成过程中,蚀变、固压和结晶不彻底所致。一般说来,石头蚀变次数愈粗。质粗的印石无光泽,呈土地状集合体,入手感觉涩滞,更无油腻可言,这也是低档印石中质次者的通病。
  松:指印石的结构松散,结体不致密。轻碰即伤,软弱如干硬的泥土,始终像缺油的样子,难以篆刻,属于蚀变、固压程度较差的反映。
  脆:不是指印石坚结脆爽,而是指与松散相近的一种现象:刻之即剥落、崩渣,或软硬不一,篆刻时刀不入,或出现石质坚滑的拒刀等慰情况,难以表现刀痕效果。
  印石如具有“三贱”之一者,的确算不上合格的印石。这种情况下,印石只能充作工业原料,不能用于篆刻或工艺石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印石中的“三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