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6:16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

4月1日至7日,邦志行程3000多公里,横跨皖、赣、湘、鄂四省,进行红色之旅、文化之旅,追亿历史风云变幻,体味名楼文化内涵,怀念炎帝开主伟业,欣赏庐山无限美景,收获颇多。现将沿途拍摄的部分图片发出来,与大伙共享。请多指教,谢谢!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6:24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

此行第一站:武汉中山舰

中山舰大事记。

刚打捞出水的中山舰。

修复后的中山舰。

中山舰上被炸的洞。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6:28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

第二站:武汉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武汉长江大桥旁,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始建于公元223年的三国时期,传说曾有仙人乘黄鹤屡经此地而得名。黄鹤楼为人文荟萃之地,因唐代诗人崔颖题<黄鹤楼>一诗而名传千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便更加声名远扬。现在的黄鹤楼是因原址被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头堡所占,而移迁新建在蛇山之巅的。1700多年来屡毁屡建,今楼为1985年重建,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楼共5层,高51.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金色琉璃瓦屋面。登楼远眺,楚天舒阔,万里长江滚滚东去,令人心旷神怡。而与之交相辉映的白云阁,坐落在蛇山之巅,共4层,高29.7米。前楼后阁构成“白云黄鹤”景观,是武汉的城市标志物。

黄鹤楼全景。

黄鹤楼里精美的壁画。

黄鹤楼景区鹅池。

黄鹤楼上看武汉。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6:31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

第三站:岳阳楼

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后毁于兵燹,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年)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阳楼记>>。据说当时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集资重修了岳阳楼。

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59个字写景抒情,很有气势。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岳阳楼记>>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         

   但是,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代多次进行修缮。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解放后,政府多次进行维修,1983年又进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         

    岳阳楼所处的位置极好。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岳阳楼的建筑很有特色。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

   岳阳楼侧旁有仙梅亭、三醉亭、怀甫亭等建筑。

岳阳楼全景。

岳阳楼上看洞庭。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6:36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

第四站:炎帝陵

      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现在称"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炎帝陵始建于公元967年,1654年毁于香火,1986年6月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亭前矗立国家主席江泽东民题字的“炎帝陵”汉白玉碑;第三进为主殿,殿堂正中厝放香樟木雕塑的炎帝神农氏金身祀像;第四进为墓碑亭,中央竖汉白玉墓碑,碑文“炎帝神农氏之墓”系1986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手书;第五进为陵墓,封土高4.58米,宽6.47米。

***同志题写“炎帝陵”。

炎帝陵神农大殿全景。

神农大殿雄伟的石柱。

炎帝神农氏之墓。

炎帝像。

在炎帝陵所见石碑。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6:40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

第五站:韶山

毛泽东故居全景。

毛泽东同志故居。

毛泽东同志故居后的竹林。

毛泽东同志铜像。

毛氏宗祠。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6:43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

第六站:井冈山

毛泽东同志旧居。

黄洋界丰碑。

井冈山会师纪念碑。

井冈山烈士陵园。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6:45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

第七站:南昌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


在纪念馆看到二幅收条,书法可很不错哟。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6:50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

第八站:腾王阁
    腾王阁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明代景奉年间(公元1450-1456年),巡抚都御使韩雍重修,其规模为:三层,高27米,宽约14米。今重修后的腾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腾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腾王阁之所以享有巨大名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腾王阁序>>。传说当时诗人王勃探亲路过南昌,正赶上阎都督重修腾王阁后,在阁上大宴宾客,王勃当场一气写下这篇令在座宾客赞服的<<秋日登洪府腾王阁饯别序>>(即<<腾王阁序>>)。王勃作序后,又有王仲舒作记,王绪作赋,历史上称为“三王文章”。从此,序以阁而闻名,阁以序而著称。1300多年来,腾王阁历经兴废28次,最后在1926年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
重修后的腾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步入新阁,仿佛置身于一座以腾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在第一层正厅有一表现王勃创作<<腾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腾王阁>>,巧妙地将腾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第二层正厅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丙稀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与第四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堪称双璧,令人叹为观止。第五层是凭栏聘目的最佳处。进入厅堂,迎面是苏东坡手书的千古名篇<<腾王阁序>>。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亦都与阁有关。

腾王阁全景。

腾王阁内古文献展一角。

腾王阁内编钟表演。

腾王阁上看南昌。

吴邦志 发表于 2005-4-9 16:56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

此行最后一站:庐山

庐山会议旧址。

庐山会议会场。

庐山天桥奇景。

庐山美景。

《望庐山瀑布》从此而来。

天生一个仙人洞。

暮色苍茫看劲松。

无限风光在险峰。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原创]红色之旅、文化之旅影像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