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懒散人 发表于 2011-7-10 18:17

“烈妇”到哪里去了

“烈妇”到哪里去了

                  
刘传奇读黄庭坚

   
   黄庭坚在《李致尧乞书书卷后》,有一段话我很喜欢“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到底什么态属于书法的“烈妇态”?是枯笔的老辣吗?可我没感觉到这个总喜欢枯笔的书法家时代却好像似乎并没有黄庭坚的所说的“烈妇”。是康有为喜欢的长枪大戟的拉拽吗?可那长枪大戟似乎总有一种无法摆脱的小女子的扭捏造作。是如逆水行舟的抖颤式运笔结果吗?好像也没那烈妇味。
   到底什么是"烈妇态 "?

   今天偶读陆俨少的《山水画刍议》中《画忌平》一节。他说画怎样才能不平呢?就是全在虚实轻重的对比上。我画画近来也关键在研究对比,对比是艺术的节奏,是画的调子。处理好了应该说就成功了一大半。我觉得书法也应该这样吧?当代二王书风盛行,可为何有软媚之感,无“烈妇态”?我觉得就是缺乏对比,平和的线与砍杀的线随情而变,加强线的变化,就是加强节奏。这也许就是当代二王之失吧!长与短的对比,粗与细的对比,三角面与叉股线的对比,速度快与速度慢的对比。我们可以用此检验当代的二王体,可以说是一剂良药吧!
                  2011年7月10日16:04

王无墨 发表于 2011-7-19 19:42

{:1_107:}{:1_107:}

宫恩武o 发表于 2011-8-15 17:50

老刘,刚看你的牡丹图真不像你说理论里的那样,呵呵,距离产生美?还想多远再美呢

寒巢___寒石 发表于 2011-9-9 16:30

近世人作字,如新妇子妆梳,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
======================================学习{:1_56:}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烈妇”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