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油画中的文革革命样板戏—杜鹃山 女主角柯湘
红灯记 赴宴斗鸠山
红灯记 仇恨入心
红色记忆
红色娘子军—奋勇歼敌
红色记忆
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人物从左到右:李勇奇、少剑波、扬子荣、常宝、白茹、地上那个是座山雕
红色记忆
辛苦,顶!!!! :em49:红色记忆
革命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常青指路
红色记忆
革命现代京剧《龙江颂》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
红色记忆
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团结战斗 并肩前进
红色记忆
革命现代京剧《海港》胸怀朝阳放眼世界
红色记忆
详细资料:1958年至1964年间,样板戏的前身“京剧现代戏”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滨》(《芦荡火种》)、《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1976年“文革”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一部分在以前群众中影响较大的“样板戏”,又重新开始与观众见面,一方面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另一方面也遭到一些在文革中经受了苦难的老一辈文艺家的指责。
从整体上看,样板戏是特定的、非常态历史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样板戏虽然是江青主导下制作出来的,但是,在制作过程中由于作家、艺术家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下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才使样板戏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文革十大样版戏依次为:现代舞剧《白毛女》、现代京剧《杜鹃山》、现代京剧《红灯记》、现代京剧《海港》、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现代京剧《龙江颂》、现代京剧《平原作战》、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现代京剧《沙家浜》、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