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波 发表于 2006-1-24 10:15

笑波:挑战的道家哲学

                      挑 战 的 道 家 哲 学
                        文 / 笑 波

   前言:本文试图以简洁的逻辑语言和新的历史透视诠释源远流长、错综复杂的中国道家哲学,虽然谬误在所难免,但道家的赤子之情尽在其中,鉴古观今,也许不无裨益。“道可道,非常道”,此语不虚。
   
   万物嬗变,归于虚静,周而复始。这个自然的规律在老子的笔下叫作“道”。一切流逝,只有“道”永久长存,“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它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和动力,具有无穷的创造活力,而在宇宙事物的兴亡过程中,只有顺乎自然、秉性柔静的东西,才能在时间上和空间内延长生命,求得巩固性和成功性。
   这,是道家哲学的指导思想。
   
   司马迁对道家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他在《论六家要旨》中说:“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这里提出的顺、善、要、宜、约,即是指通向成功的途径。他又分析道家说,“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进一步说明了道家哲学旨在使人成功,而且是最大的成功。
   
   从语言的外表上看,道家哲学是以出天地超万物为宗,但在其内部深处,却有着坚定执着的人生追求。赞颂美,渴望自由与幸福,反对人类的异化和仇视人间的丑恶,是道家哲学的一根红线,也是道家哲学的主体结构。它比儒、墨、法等各家哲学更富于人道主义和斗争精神,思想更深刻而透澈。在道家看来,要取得最大的成功和幸福,必须打破常规、使用特殊的方式——即从相反的途径去实现。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可见,道家不仅想要“身存”、“成其私”,而且希望“身先”,超过他人。为了让人更明白,老子还作了具体的指导:“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说明,打破常规的方法最能解决问题,表面上清静无为,实际上欲望大得很。道家不仅追求成功,也追求仁义和幸福。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道家是不要仁义的。但其中的“民利”和“慈孝”正是仁义,是真正意义上的仁义。庄子也说:“爱人利物之谓仁”,“其爱人也终无已”,表明了道家哲学的博爱性质,不难看到它对生命和人权的尊重与呵护。这种无止境爱人的热情,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庄子以宋妍、尹文为例,说他们“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不错,庄子是说过:“泽及万物而不为仁”,殊不知,庄子的本意是:泽及万物本身即是仁,不要刻意再去追求所谓“仁”的理念。有人说,庄子反对有情,说他“哀乐不能入”,故不可能追求仁义。但庄子的本意是:圣人不受穷通、贵贱和得失的影响,“无以好恶内伤其身”,能以理化情,并不是无情。王弼看到了这个实质,解释说,圣人有情而无累:“圣人之情是应物而不累于物者也”。王戎干脆说:“情之所钟正在我辈”。道家有情有仁义,它反对的是独裁专制与丑恶现实中的假仁义假义,是儒家在仁义上的错误观点。在道家看来,那些所谓“仁义”不仅不会给人民带来安乐,相反只会带来不幸。道家之情没有局限在个人的得失之上,它关注的是宇宙人生的普遍之情,即宇宙人生的普遍忧乐。换句话说,儒家之情是具体的、片面的,而道家之情是抽象的、广泛的,道家追求仁义,是从反对“仁义”开始,出于同一方法,它也反对儒家世俗的所谓“知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是说,错误的知识学习越多,所得真理就越少,如同赤子的美德也越少。所以老子提倡“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孩”,“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道家弃知不是无知,是经过有知而达到的高层次精神状况,是精神创造的结果。不知之知本身就是一种知,就象佛教禅宗的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一样,需要高度的悟性,不知而无不知。唯其如此,道家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他又论证了知而不病、不知而病的辩证关系,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道家何尝提倡愚昧?对于人类的物质文明,道家也是从否定开始而求肯定,且有着高度的审美水平和妙赏之情。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如果我们认为,老子这是在否定音乐,那就错了。这两句话,是对沉湎于声色之中的君主贵族的规谏。从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商周统治者荒唐淫乱,不乏奢移心理。说明了老子的理论是有着具体的针对性的。庄子说:“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面天下始人含其明矣”。他同老子一样,也并不是在否定文化艺术,而是他同样看到了“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五声乱耳,使耳不聪”的现实状况。所以,庄子提倡“不以物挫志,不以物害己”,他是反对人在物质文明上过分享受,也包含有与其过分不如废弃的意思,否则害己又害人。道家是钟情于艺术的高层次妙赏家,且有自己的审美原则,例如音乐,老子说:“大音希声”,这就道出了音乐美的极至。“希”者,淡也,只有达到“希”的境界,才是人间至音。“希”的作用,是让人超越物质形态的声乐,升华为天籁与人籁的和声,让人感受宇宙的永恒和心灵的隽永。我国第一部音乐专著《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也是这个意思。庄子的音乐感受也不错,他在《至乐》篇中有声有色地描绘了“咸池九韶之乐”,无疑是一个音乐迷。此外,庄子在《达生》篇中,赞美了“梓庆削木为锯”的雕刻艺术,还在《田子方》篇中赞美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若非艺术鉴赏专家,岂能如此地道?
   
   可以说,道家从没有反对过物质文明,他们反对的是物质文明带来的社会弊病。是那些“服文彩,佩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的达官贵人和窃国大盗,是那些“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的万乘君主,亦如当今的贪官污吏。不仅如此,在道家看来,一般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不能过分,要恰到好处,要适中。庄子的标准是要“与物为春”,“与物有宜”;老子的倡导是“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并没有主持离弃物质生活。道家强调的理想生活是以朴素为前提,主张不宜有过高的欲望,“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否则,身理与心理上都将百病丛生。
   道家的物质生活观,在今天是否也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教育意义?
   
   概而言之,道家哲学是一种审美哲学和道德哲学,它指导人们去追求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幸福。它对现实的批判,对人类异化的呵斥,并没有使自身走向对人生价值的否定和对真善美的否定;相反,追求更挚着,目标更伟大,“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是与非毫不含糊。基于道家的逻辑,庄子有泯灭是非的言论,如“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而实际上,他是以己之是非取代世俗之是非,是弃假是非而明真是非。在庄子看来,建筑在错误之上的是非之争,意味着知识的悲剧与盲目性,最终人们只会越争越糊涂。只有取消这些是非之争,从整体上去看事物,才能获得真理与智慧。如果庄子真的认为世间没有是非之分,他又何必苦口婆心、洋洋万言?《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说:“老子疾伪,故称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则非弃美矣”!一语中的,可谓慧眼。竹林七贤之一阮籍著《达庄论》说:“得其道而正者,君子之实也”,嵇康答山涛书说:“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这些都说明了,道家有自己的是非观,只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与世俗不同。道家哲学是力求在认识的高度上,超越相对性的差别,从而彻底否定腐朽的黑暗现实。这样一种思想方法,诚如恩格斯论反证法时所说:计算方法的一切固定差别都消失了,一切都可以在相反的形式中表现出来。
   
   基于道家的思想方法,它的政治社会观同是非观一致。按它的逻辑,现实中的假仁假义、假是假非一旦取消,天下就平安无事了。这样,道家表面上的“无为”就有着很大的针对性,论其本质,恰恰是有为,是大有作为。道家认为治天下的最好方法是不治之治,无为而无不为,它是想以自己的治与为,去取代世俗权贵的治与为;“无为”只是对世俗权贵的要求,而在道家自身是有为的。老子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便是他关于不治之治的具体描绘和预期理想,是要统治者放弃统治,让人民过着自由自在的安乐生活。《黄帝内经》同样强调不治之治,指出社会生活要合乎自然法则,不宜过多的人为干预;郭象与向秀在他俩所著《庄子注》中也呼吁,事物让它们自然发展,即是“无为”,如果固执一端阻碍事物的发展,即是“有为”。这样,显而易见,道家的无为,是真正的有为;而世俗权贵的有为,才是真正的无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是要人们遵循自然法则,恰恰说明了道家哲学的积极性与有为的本质。那么,道家的不治之治究竟有无实际效果呢?史载齐国曹参任相九年,采用黄老之术治国,颇受民众欢迎,被人称为贤相。汉惠帝时,他又接替肖何的相位,仍然推行清静无为之道,与民休息,不干涉百姓,结果功绩卓越。司马迁表彰他说:“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故天下称其美矣”。当时的民众还赋诗赞颂曹参:“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杂歌谣辞》,可见清静无为的不治之治哲学深受欢迎,是早期朴素的民主实践。不治之治的理想社会,庄子更作了更为详细的设计:“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义次之;刑名已明,而因任次之;因任已明,而原省次之;原省已明,而是非次之;是非已明,而赏罚次之;赏罚已明,而愚智处宜,贵贱履位……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对民生国事的关切之情,真是溢于言表,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认为道家的“无为”是消极遁世之词呢?
   
   冯友兰错误地认为,道家是败北主义者,故退隐山林,在自然中寻找安慰,这是他把道家思想肤浅化了。史载老庄等人都是官不做,宁愿过着穷困的布衣生活,何来败北主义之谓?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以庄子之旷世高才,该是当仁不让吧?换上别人,也许求之不得。但庄周淡淡笑答:“我宁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生不仕,以快吾志”,这表明了他对丑恶现实的彻底否定与极度蔑视,与他的宇宙观、知识观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倒是胡适的解释较为可取,他在《先秦名学史》中说:“老子热切地关注着现实的问题,并力求在政治的放任中与自我完善中寻求解决”。这一较为精辟的概括,也适宜指整个道家哲学,道出了道家哲学具有积极意义的实质。在人生观方面,道家是将其同政治观揉合在一起的,它既强调自我的全性保真,又齐生死、同物我,取消了自我,似乎很矛盾。但按道家的逻辑,一方面全性保真的目的是“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吕氏春秋》;另一方面,虽然从精神上取消了自我,却能真正达到有我的状况。因为,取消自我能使社会安宁,不会危及他人,人们用不着再去“全生避害”,二者的目的完全一致。道家中最自私者是杨朱,时人讥讽他“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可杨朱答道:“人人不损一毫,人人利天下,天下治矣”。其思想方法未必可取,但其用意是深远的,也是从相反的途径去求得理想的社会效果。
   
   基于上述可知,道家哲学在本质上是积极有为的,爱憎与是非也是分明的。它的否定是为了肯定,虽在理论上说得过去,但对现实中人来说不大好接受,给人一种玄乎之感。用荀子话来讲,道家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同时,道家者流,也不可同日而语,各自的身世环境与性格的不同,他们的认识及其价值也就有所差异。粗略比较,老子的思想,在客观上有愚弄民智之嫌,较受世俗君主欢迎,而庄子的思想重在申扬个性解放,成为历代优秀学者的楷模。先秦道家学术性较强,偏重于宇宙人生的统一性,思想较为系统。魏晋道家实践性稍强,又偏重于主观悟性,思想较为混杂。处于其间的秦汉道家,则偏重于“君人南面之术”,至汉又与佛教结合,已非老庄原始面目。在道家中,浅陋之辈也不乏其人,如葛洪哲学中的本体观完全从老子那里搬来,却对老子妄加贬薄,还指责庄子的文章没有什么好话。这是很可笑的。又如竹林七贤中,也不无虚伪性和丑陋行为,有失道家宗旨。道家最大的流弊,是孕育了后世中国文化的清淡之风,而清谈误国,道家难辞其咎。此外,道家常把对世俗权贵的谴责与对传统文化的批评混为一谈,没有看到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
   

http://column.bokee.com/blogger/name/_%D0%A6%B2%A8.html

青义 发表于 2006-1-24 20:30

笑波:挑战的道家哲学

值得一读!!! :em65:

宛陵小城 发表于 2006-1-26 19:22

笑波:挑战的道家哲学

下面引用由青义在 2006/01/24 08:30pm 发表的内容:
值得一读!!!

确实,谢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笑波:挑战的道家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