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5-1-10 13:00

天府名刹白塔寺缘起


宋建炎年间,进士徐元宰寻母至下游庵(现回龙镇)见其母王字珍身为僧尼,不便相认,后经王字珍教化,徐元宰深感世味凄凉,便发心在回龙上皇寺剃度出家,取法号智圆。由于智圆大师行持精进,道有所成,后为普济寺(现通济镇)方丈。智圆大师一日化缘经中江北山时,观其地形奇特,江水相依,群山回绕,为“九龙朝圣”之地。并在山顶修建一白色方形舍利塔,以镇山水之灵气。   
  自建寺修塔后,香火不断,朝拜信众数百里相至。一日深夜,智圆大师在禅定中照见白塔放出五彩祥光,惊叹不已,便速将寺名改定为“白塔寺”。智圆大师圆寂时,得五彩舍利一百零八颗,供奉于白塔内。   
  由于宋、元多有官吏在白塔寺出家,在历史变迁战乱中,被严重毁坏,至清代时,早已荡然无存。   
  1990年,佛教第三法王能海上师第三代谛传弟子海空上师闭关期间,行至中江,见中江人杰地灵,政和民安,山清水秀,乃静修之地,便与中江结下了善缘,发心在中江安住法缘。愿行之中,相识了中江名士胡家仁,并表示其意。胡书记对此非常关心,建议复修白塔寺,并初探了建庙地址。
  因时节因缘故,筹划历时三年。到1993年10月,为落实宗教政策,海空上师和原县委书记陈金龙,县长王远辉,国土局长张由兴,通济镇书记钟明灿,一起到白塔寺选址定位。
  在中江县委、政府、民宗办凯江镇政府、北山乡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中江县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海空上师和退休干部邓邦凡、周子丰、吴兴江、陈贤淑等组成白塔寺筹建委员会。于94年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正式破土修建。在建设中,全寺所有规划、设计、施工、塑像等都是由海空上师亲自制作、指导。全部工程管理由邓邦凡指挥,请设计所王旭为总工程师。建筑施工由黄振明、蒋支武具体负责。为了白塔寺的建设,海空上师的三个弟子何达林、何达禹、何达胜放弃了优越的条件和工作,为白塔寺建设付出了全部身心。中江居士陈玉和、王秀芝、尹发秀、刘玉先、刘普济、何志润等为白塔寺的建设作了不少工作,退休教师唐素华、文化名人苏治芳等为白塔寺作了不少贡献。
  为了白塔寺的建设,海空上师把所有讲学收入和弟子供养费六百万元全部捐献给寺院建设。
  对白塔寺建设支持并捐献较多的有薛永新、章雯佳、张仲禹,黄映芝、陈玉兰、于申、沈守英、陈孝全、蔡贵蓉、林德彬等。
  经过五年的艰苦努力,至1998年9月19日止,牌坊、照壁、山门、钟鼓二楼、地藏殿、伽蓝殿、玉佛殿、观音殿、殿上露天大佛,以及东西廊坊、庭、堂楼、阁相应一体,全部完工。
  观音殿的千手千眼观音像,84尊大悲菩萨群像,汉白玉观音文殊像,殿后的西方三圣,十二圆觉,工艺精巧。玉佛殿上的露天大佛堪称中国一绝。玉佛殿内的如来和十八罗汉、观音全部是缅玉像,殿内一千六百四十尊佛像庄严如生。
  白塔寺的所有建筑错落有致,全呈对称图形。其造型之精美,布局之合理,气势之雄伟,在中国众多寺院中尚不多见。
   
   

zmp 发表于 2005-1-11 17:29

天府名刹白塔寺缘起

天府名寺颇多,而《楞严经》必事修可住者,只一“永朝不败”之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天府名刹白塔寺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