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敦煌学的开辟者
罗振玉(1866-1940) 浙江上虞人。初名宝鈺,后改名振玉,字式如。又字叔 蕴、叔言,号雪堂,永丰乡人,晚号贞松老人、松翁。十五岁 举秀才。清光绪十六年(189O)在乡间为塾师并著书。二十 二年与蒋斧等在上海创立农学社,开办农报馆。二十四年 创办东文学社。二十六年应鄂督张之洞之邀,任湖北农务 局总监兼农务学堂监督。二十八年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监 督。次年入两广总办岑春煊幕参议学务。三十年受江苏巡 抚端方委任,创办江苏师范学堂,任监督。三十二年入京任 学部二等谘议官。宣统元年(1909)补参事官兼京师大学堂 (今北京大学)农科监督。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王国维 等避居日本,从事学术研究,1919年归国,住天津,1921 年,参与发起组织“敦煌经籍辑 存会。1924年奉溥仪之召,入值 南书房。1928年迁居旅顺。九 一八事变后,参与策划成立伪满 洲国,并任多种伪职。1937年退 休,死于旅顺。宣统元年,他来到 北京的伯希和处,看到伯希和所 获敦煌写卷,并得知藏经洞仍有 数千卷文书,乃力促学部电令甘 督查封石室,将所余遗书悉数解 送京师。使这批宝藏于宣统二年 秋,运抵北京,最后入藏于京师图书馆。对于流散的敦煌文 也留心购存,所得文书及海外藏卷照片,大多收入《鸣 沙石室佚书》、《鸣沙石室佚书续编》、《鸣沙石室古籍丛 残》、《敦煌石室遗书三种》、《贞松堂西陲秘籍丛残》、《敦煌 石室碎金》、《敦煌零拾》、《沙州文录补》、《敦煌石室遗书》、 《佚籍丛残初编》、《石室秘宝》等书中。还和王国维将斯坦 因在敦煌、罗布泊等地发现的汉晋木简照片汇为《流沙坠 简,并做考释。撰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二卷、《补唐书张 义潮传》、《瓜沙曹氏年表》等多种敦煌学论著,尤其注重对 中国传统四部书写本的研究和整理。另有《殷虚书契》、《三 代吉金文存》等,其著作及刊刻大多收入《罗雪堂先生全 集》。中国敦煌学的开辟者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初名国祯,字静安,伯隅,号观堂、礼堂、 永观。十六岁入州学。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上海,任 《时务报》书记、校对。二十七年春到武昌,在农务学堂任 译述(教员);同年秋到日本留学。次年夏回国,编译《农学 报》及《教育世界杂志》。光绪二十九年到宣统三年 (1911),先后在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任教,又在 学部任职。辛亥革命爆发,与罗振玉等避居日本,致力于 古史研究。1916年春回国,为英籍犹太人哈同编《学术 丛编》杂志,兼任仑圣明智大学教授。1922年任北京大 学研究所国学门通信导师。1923年充清故宫南书房行 走。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6月3日自沉 于颐和园昆明湖。在敦煌学方面,与罗振玉、董康等积极 校理、研究敦煌写卷,撰有《唐写本敦煌县户籍跋》、《唐李 慈艺授勋告身跋》、《唐写本残职官书跋》、《唐写本大云经 疏跋》、《唐写本老子化胡经跋》、《于阗公主供养地藏菩萨 像跋》、《九姓回鹘可汗碑跋》、《敦煌汉简跋十四》、《敦 煌发现唐朝之通俗诗及通俗小说》、《书巴黎国民图书馆 所藏唐写本切韵后》、《唐诸家切韵考》、《陆法言切韵断片 跋》等,内容涉及制度史、宗教史、俗文学、西北史地、韵书 等敦煌学的许多方面。还撰有《唐写本食疗本草跋》、《唐 写本灵棋经残卷跋》、《唐写本太公家教跋》等。有关敦煌 研究的论文多收入《观堂林集》中,后人集其著作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中国敦煌学的开辟者
陈寅恪(1890—1969)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早年赴日本留学,清光绪三十一 年(1905)归国,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学习,宣统二年 (1910)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 学学习语言学。次年归国。1913年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 学校经济部留学。1914年归国,一度任蔡锷秘书,参加讨 袁之役。1918年赴美国,入哈佛大学,从朗曼习梵文和巴 利文。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梵文研究所习东 方古文字。1925年归国,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 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师;清华改制后,任中文、 历史、哲学三系合聘教授。1930年后,兼任中央研究院历 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 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 港大学讲学,任中文系主任、1941年起任西南联合大学 教授。1945年应牛津大学之聘,赴英国任教,兼治眼疾。 1947年返国,任清华大学教授。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 院院士。同年底,转任广州岭南大学教授。1952年后,任 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 科学部委员等。1930年在其所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 中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指出“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也”。在该序中,就北京图书馆所藏八千余卷 敦煌写本提出九个方面的研究价值,即摩尼教经、唐代史 事、佛教文义、小说文学史、佛教故事、唐代诗歌之佚文、古 语言文字、佛经旧译别本、学术之考证,为敦煌学研究指明 了方向。撰有《大乘稻芊经随听疏跋》、《忏海火罪金光明经 冥报传跋》、《有相大人生天因缘曲跋》、《须达起精舍因缘 曲跋》、《韦庄秦妇吟校笺》、《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 变》、《莲花色尼出家因缘跋》等多篇论文;还在《敦煌石室 写经题记汇编序》、《元白诗签证稿》等论著中,利用敦煌资料补史、证史、大多数敦煌学论文收入《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 论稿》及《元白诗笺证稿》三书也使用一些敦煌资料;还撰 有《寒柳堂集》、《柳如是别传》等。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