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6-21 18:04

孔子师老子


中国周朝春秋时代(约公元前7世纪——前5世纪),中央王室衰微,诸侯大国争霸,礼乐征伐不出自天子,而出自诸侯、大夫,甚至陪臣“执国命”,政治权力逐级下移,旧的统治秩序开始打乱,出现了一些社会变革事件,思想逐渐解放而日益活跃起来。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老子和孔子,是两位学识渊博,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人,任周守藏室之史,主管周王室图书馆,著《老子》即《道德经》,授徒传道,创立道家学派。以后衍化为道教,老子被奉为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李唐王朝赠号玄元皇帝。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主要从事教育,游说诸侯,曾经担任鲁国大司寇行摄相事三月,他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述《易》理(其后学据作“十翼”),创立儒家学派,被后世尊为素王、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由孔子和老子分别创立的、植根和成长于中华本土的儒家思想文化与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部分。它们两家互相吸取,错综交织,共存互补,构成中国固有思想文化的显著特征。而道儒两家的创始人之间,本来就有着不寻常的师徒关系。
孔子知识渊博,并非生而知之,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根本在于他勤学好问,虚心求索。他长途跋涉向老子请教,就是突出的一例。
关于孔子学于老聃的事,在《史记》的《孔子世家》和《老子传》里,均有记述。在《礼记》、《孔子家语》、《孔子集语》、《孔子年谱》、《庄子》、《吕氏春秋》、《白虎通》、《潜夫论》等书中,也有记载。大致有几种说法。一是《高士传》、《水经渭水注》所引:“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聃”。二是《孔子世家》所说:孔子年三十前,与鲁南宫敬叔适周见老子。三是《孔子年谱》所谓“三十五岁,与南宫敬叔适周,见老聃而问礼焉”。四是《庄子·天运篇》讲的,“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五是《庄子·天道篇》所述;孔子欲藏其所修之书于周室,前去会见“免而归居”的徵藏史老聃。这五种说法,可信程度如何,应作分析。前面所说三次,孔子去东周都城洛阳见老子,实际上只是一次,就是与南宫敬叔一起去的那次。据《孔子世家》所说,当在孔子年近三十的时候。因为《世家》在叙述孔子去周见老子一事以后,讲到当时鲁国周围晋、楚、齐三大强国争战的形势,然后接着说,“鲁昭公之二十年(前522),而孔子盖年三十矣”。以此推之,孔子适周见老子,当在三十岁的时候。为什么又有“孔子年十七”和“三十五岁”适周的说法呢?我认为,都是由于对《世家》的误解造成的。《世家》第四段有“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厘子病且死,要其嗣懿子向孔丘学习的一段话,隔了一段,就述说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的事。于是就有“孔子年十七”适周见老聃之说。可是持此说的人,忽略了中间隔这一段所说:孔子及长,尝为季氏史、司职吏,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返鲁的经历,而直说年十七适周,是不确当的。“孔子年三十五”适周之说,则基于《世家》孔子适周一段之后的第三段,记有“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后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的事,于是产生“孔子年三十五”适周见老聃之说。但持此说者忽略了在“孔子年三十五”之前,即孔子适周后的第二段,已有“孔子盖年三十矣”的记载。所以再后推到“年三十五”,也是不确当的。至于第四、第五《庄子》说的那两次,其中“孔子年五十一”,南之沛见老聃之说,较为具体,且老聃为孔子说“至道”的内容,在《孔子家语》中得到了印证。最后,所谓孔子欲藏书于周室,而往见已退休居家的老聃,则应是孔子晚年的事,实属虚构而不必当真。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认为,孔子年三十和年五十一,正是青壮年时候,先后两次求教老聃。孔子一再得到这位前辈的教诲,受益不浅,他的好些知识,即来源于老聃的传授。主要有这样几类:
(一)修身处世之术
《史记·老子传》说,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适周问礼,见老子。辞去,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通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联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对此,《孔子家语·观周篇》则记老子说:“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闻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有己为人臣者”。与《世家》文字略异而意义全同。老子向孔子说的这些话,概括起来就是:为人不必拘泥古训,而应从现实出发。得其时就干一番事业,不得其时则隐没山林。孔子接受了这个思想,也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①。老子教导年轻气盛的孔子,要克服自以为了不起的神气和诸多不切实际的欲望,特别要谨言慎行,不议论别人的不是,不揭发别人的罪恶,否则,将招来杀身之祸。在君、父面前,要唯唯诺诺,唯命是从,不能有自己的意见,才能保全自己。显然,这一套泯灭人的个性,对君父绝对忠孝的奴化说教和保身哲学,是奴隶主们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强制手段对人们心灵的铸造,反映了人们在残酷的奴隶主专制统治下立身处世的艰难。而这种思想,又正是统治阶级所需要,并公开宣扬、要求人们奉行的处世哲学。孔子观周时,就见到太庙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其背铭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戒,无所行悔……”孔子赞同说:“此言实而中情而信”。要同行的弟子记在心上。值得注意的是,老子所谓为人臣、子者“毋以有己”的绝对忠孝思想,表明忠君孝亲的伦理道德,道家早已很重视,绝不是儒家所专有,而且,作为长辈的老子,以臣子之道教导孔子,还起了加深孔子的忠、孝观念的作用。其后,孔子答齐公问政,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把君臣父子之道作为政治伦理原则,与受老子的影响不无关系。
此外,老子还对孔子游说列国,不为时君所用的事,进行了直截了当的批评。《孔子家语·观周篇》说:“孔子见老聃而问焉。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而今委质以求当世之君而弗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以忘也”。这段话,与《说苑》所记,略有不同,《说苑·反质》云:“仲尼问于老聃曰:甚矣,道之于今难行也。吾比执道委质以当世之君而不我受也,道之于今难行也。老子曰:夫说者流于听,言者乱于辞,如此二者,则道不可委矣”。《说苑》所谓“说者流于听,言者乱于辞”,不如《家语》“说者流于辩,听者乱于辞”合情理,当以《家语》为是。老子在这里回答孔子“道之于今难行”的原因时,明确指出:你们这些游说者说得滔滔不绝,而那些国君却听得莫明其妙,两者说不到一起,又怎么能照你说的办呢?这如同隐者桀溺批评孔子时所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都是讲游说者的夸夸其谈,并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所以是行不通的。老子对孔子的教诲,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家语》称,孔子听了老子上述讲话后,当即表示“‘谨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益三千焉”。《世家》也说:“孔子自周反乎鲁,弟子稍益进焉”。
(二)祭祀丧葬之礼
“孔丘年少好礼”,一生讲礼的言论很多,其内容与老子的教导大有关系。据孔子自己讲是来自老子的,目前至少还能看到这样一些文献资料。
《礼记·曾子问》载有四条,现录如下:
1.“曾子问曰:古者师行必以迁庙主行乎?
“孔子曰:天子巡守,以迁庙主行,载于齐(斋)车,言必有尊也。今也取七庙之主以行,则失之矣。当七庙五庙无虚主,虚主者,唯天子崩,诸侯薨,与去其国,与袷祭于祖,为无主耳。吾闻诸老聃曰:天子崩,国君薨,则祝取群庙之主而藏诸祖庙,礼也。卒哭成事而后,主各反其庙。君去其国,大宰取群庙之主以从,礼也。袷祭于祖,则祝迎四庙之主,主出庙入庙必跸。老聃云。”
2.“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垣,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
“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垣,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柩就道右,止哭以听变。既明反,而后行。曰礼也。反葬而丘问之,曰:夫柩不可以反者也,日有食之,不知其己之迟数,则岂如行哉?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
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莫(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①患。吾闻诸老聃云。”
3.“曾子问曰:下殇土周,葬于园,遂舆机而往,途迩故也。今墓远,则其葬也如之何?
“孔子曰:吾闻诸者聃曰,昔者史佚,有子而死,下殇也,墓远。召公谓之曰,何以不棺敛于宫中?史佚曰,吾敢乎哉?召公言于周公。周公曰:岂不可。史佚行之。
下殇用棺衣棺,自史佚始也。”
4.“子夏问曰:三年之丧卒哭,金革之事无辟者也,礼与?初有司与?
“孔子曰:夏后氏三年之丧既殡而致事,殷人既葬而致事。记曰:君子不夺人之亲,亦不可夺亲也,此之谓乎?子夏曰:金革之事无辟也者非与?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昔者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今以三年之丧从其利者,吾弗知也。”
《孔子家语·子贡问》对这件事的记述稍有不同,文义更明白,也都提到“吾闻诸老聃曰”。关于“鲁公伯禽有为为之也”一句所指之事,王肃注说:伯禽有母丧,东方有戎为不弋,伯禽为方伯,以不得不诛之。
《孔子家语·子贡问》又记:
“子夏问于孔子曰:客至无所舍,而夫子曰生我乎馆;客死无所殡,夫子曰于我乎殡。敢问礼与仁者之心与?
“孔子曰:吾闻诸老聃曰,馆人使若有之,恶有有之而不得殡乎?夫仁者制礼者也。故礼者不可不省也。礼不同不异,不丰不杀,称其义以为之宜。故曰:我战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
以上这些,基本属于丧葬仪礼方面的问题,孔子都说“吾闻诸老聃曰”,甚至他还曾经亲自“从老聃助葬于巷党”,于中受到有关葬礼知识的教育。由此也可看出,老子和孔子这两师徒,都是善于为人办理丧事的行家,亦是精通周代礼制的专家。孔子问礼于老子,确有其实在内容,而并非一句空话。
(三)万物生成之道
先秦道家,注重自然奥秘的探索,而儒家则侧重政治伦理的阐述。在老子向孔子讲授的知识中,就有关于自然学说的内容。
《庄子·知北游》载,孔子问老聃以“至道”。老聃曰:“夫道,窅然难言哉!将为汝言其崖略。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邀于此者,四肢强思虑恂达,耳目聪明,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无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这样解释“至道”,实际是发挥《老子》40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庄子》所记老子向孔子说的这段话,不能简单地当作寓言看待,因为其中“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即人兽九窍而胎生,禽鱼八窍而卵生的说法,亦见于《孔子家语》。
《孔子家语·执辔篇》,记载了一段子夏讲人和万物生成之本原的话,请教孔子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孔子答道“是的”,他曾经听老聃这样说过。这段话是:“子夏问于孔子曰,商闻易之生人及万物,鸟兽昆虫,各有奇偶,气分不同。而凡人莫知其情,唯达道德者能原其本焉。天一地二人三,三三如九,九九八十一,一主日,日数十,故人十月而生。八九七十二,偶以从奇,奇主辰,辰为月,月主马,故马十二月而生。七九六十三,三主斗,斗(主)狗,故狗三月而生。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五九四十五,五为音,音主猿,故猿五月而生。四九三十六,六为律,律主鹿,故鹿六月而生。三九二十七,七主星,星主虎,故虎七月而生。二九一十八,八主风,风为虫,故虫八月而生。其余各从其类矣。鸟鱼生阴而属于阳,故皆卵生。鱼游于水,鸟游于云,故立冬则燕雀人海化为蛤。蚕食而不饮,蝉饮而不食,蜉蝣不饮不食,万物之所以不同。介鳞夏食而冬蛰,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左齿右爵)者九窍而胎生,四足者无羽翼,戴角者无上齿,无角无前齿者膏,无角无后齿者脂。昼生者类父,夜生者似母,是以至阴主牝,至阳主牡,敢问其然乎?孔子曰,然。吾昔闻诸老聃亦如汝之言。”这些周易的阴阳数理观点,对生物自然现象所作的解释,由于孔子以前曾经听老子说过,所以能作出肯定地回答。这件事说明,易学不仅是儒家所修,道家早有研究,以后儒道两家均用易学思想,解说万物生成或养生之道,亦是早有渊源,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家语》关于“龁吞者八窍而卵生,龃(左齿右爵)者九窍而胎生”的见解,与《庄子·知北游》所谓“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的说法一致,两者互相印证,其为老子向孔子所说,应是可信的了。
同时,老子还以五行生万物之说教孔子。《孔子家语·五帝篇》记说:“季康子问于孔子曰:旧闻五帝之名,而不知其实,请问何谓五帝?孔子曰:昔丘也闻诸老聃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古之王者,易代而改号,取法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故其为明王者而死配五行。是以太皞配木,炎帝配火,黄帝配土,少皞配金,颛顼配水”。孔子这又是听老子讲的!这条材料表明,我国古代的五行生物说和五德终始论,原来与老聃的思想有关,而孔子乃是其直接传扬者。
另外,我们看到孔子与老子在思想上还有其他一些相似的地方,例如:
老子和孔子都以“水”比喻最好的德性。老子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孔子也说:“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与之而无私似德”。两者如出一辙。
老子和孔子都称道“无为而治”。《老子》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孔子也赞扬“无为而治”,他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又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些也都表现了老子对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师老子,师徒俩互相赞誉,留下了千古佳话。孔子见老子之前,对老子已很崇拜,他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既见老子之后,认为老子的知识和见解,高深莫测,不及企及,犹如“乘风云而上天”的“龙”。“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大为惊叹。老子则比喻孔子为凤凰。《御览》卷915引《庄子》云:“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对曰,子路,勇且有力,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渊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名凤凰,……凤凰之文,戴圣婴仁,左智右贤”。老子以凤鸟比喻孔子,不独有偶,楚狂接舆陆通,过孔子而歌曰:“凤兮凤兮!”L亦喻孔子为凤。孔子喻老子为“龙”,老子喻孔子为“凤”,而一龙一凤,龙凤呈祥,历来是中华古老文明的标志和吉祥如意的象征。
孔子拜老子为师,这是历史事实。以治学严谨著称的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子传》和《孔子世家》中都有记述。儒门后学所著之《礼记》与孔子后裔所撰之《家语》,也都一再提及,就证明绝非无中生有。而且,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先当好学生,才能当好先生,本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对于孔子师事老子一事,大可不必避而不谈,讳莫如深,更用不着极力抹杀,矢口否认。实际上,孔子尊师重教,勤学好问,成为学生和教师的楷模,正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当如实地予以评价,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才是对待历史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从上述孔子师事老子一事看出,孔子尊敬教师,虚心求教,获得不少知识充实自己,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丧葬礼仪,抑或是自然学识诸方面,都从老子那里得益颇多。当他向学生传授或答疑时,总不忘教师的教诲,常常讲到“吾闻诸老聃曰”云云,尊师之情溢于言表。孔子这样好学尊师的优秀品德,不仅是他成为博学多识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给后世以积极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继承和弘扬孔子尊敬师长,虚心求知的可贵品德,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得 发表于 2005-6-26 22:08

孔子师老子

谢谢版主,我下载来好好研究一下.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6-26 22:21

孔子师老子

下面引用由一得在 2005/06/26 10:08pm 发表的内容:
谢谢版主,我下载来好好研究一下.

:em24: 喜欢拿走

宛陵小城 发表于 2005-6-28 19:58

孔子师老子

孔子这样好学尊师的优秀品德,不仅是他成为博学多识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一份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给后世以积极影响。在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继承和弘扬孔子尊敬师长,虚心求知的可贵品德,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天更需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孔子师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