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佛学研究:人生本相的体察
世界上的一切宗教,都是对人生忧患和现实苦难的回应,都力图通过对忧患和苦难原因的研究,通过对人生和社会本象的把握,来为被焦虑所煎熬的众生指点迷津,提供一条通往极乐世界的途径。而其中佛教对现实苦难的反应尤为敏感,对人生忧患的体味尤为深切,因而佛教智慧所蕴含的对现实社会和人生的超越,最初就是由苦而体察到人生和社会的本相,即苦海无边。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做迦毗罗卫国王子的时候,本来是无忧无虑,充满欢乐的。有一天他出城游玩,看见农夫在烈日烤灼下耕地,满身泥污,汗流浃背,辛苦万分。而耕牛更惨,勒着绳套,拖着耕犁,本来已很吃力,农夫的鞭子偏还不断往它身上抽打,便它皮破血流。犁头划过之处,许多虫仔被翻出土面,引来天上飞鸟啄食。看着这一幕生存斗争的悲剧,释迦牟尼心中产生了疑惑,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又有一天,释迦牟尼出王宫,看到一个老年人,牙齿脱落,头发斑疏,皮肤枯黑,四肢无力,行走艰难,便问驾车的人这是怎么回事。驾车人告诉他,这是人老的状态;.凡人都要走到这一步的。释趣牟尼心想;我将来也要老吗?心中便觉得闷闷不乐。时隔不久,释迦牟尼又遇见一个病人,羸弱枯瘦,辗转呻吟,痛苦不堪。更让他触目惊心的是,他见到二支送葬的队伍,抬着死尸,人们散发捶胸,悲咽号叫,这一情景使他非常不安,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归宿?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和内心的震撼,释迦牟尼食不甘味,寝不安眠,开始苦苦思索人生的意义和摆脱苦难的出路。他离家出走,放弃富贵荣华的生活去追寻人生幸福的真理,但几年过去后仍一无所获。后来,他坐在一棵菩提树下,一连七天七夜,凝神聚思,终于豁然醒悟:人生犹如一个无边无际的苦海,苦海无边;苦就是人生的真实本相。
对人生具体苦相的划分,佛家有三苦、困苦、八苦之说,最通常的说法是八苦,即生苦、老苦、痛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苦就是人生的真实本相。
生苦:是指人出生和生存的痛苦。人的出生,要经历十月怀胎,胎儿居住在窄小的
胎盘内,犹如关在黑暗的地狱里,饱受挤压之苦,胎儿位处肠脏膀胱边,深受脓血屎尿熏蒸之苦;婴儿初生之际,肌肤幼嫩,寒风触身,犹如刀刮、长大之后,人的贫富贵贱,强弱美丑,种种不同的社会环境条件,都可以使人产生生存的痛苦。老苦,人至老年,"头白齿落,五官失灵",神智昏暗,肌肉萎缩,四肢乏力,生命不长,死亡将至,实在令人痛苦。
痛苦:佛教所指的病分身病和心病两种。身病是因为“四大不调”而引起的,如"地大"不调,身体僵硬沉重;"水大"不调,身体虚浮肿胖;"火大"不调,人遍体蒸热高烧;"风大"不调,浑身性燥不安。人的身体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会受到病痛困扰,心病则是因为受到生活中的各种逼迫而产生的焦虑烦恼和各种忧思悲伤,也使人心力交瘁,痛苦不堪。
死苦: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人的生命无常,寿尽终有一死。但更痛苦的是:人还会因各种意外事故而夭折,如因“疾病缠身而死,因遭水火刀兵之害而死,因心灵极度痛苦而死”。任何人都不能逃避死。
怨憎会苦: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喜欢乃至憎恶、仇恨的人,都想离这些人远远的,永远不要见到。但人生偏偏是冤家路窄,不愿意看到的人却往往会遇见。使人内心极不舒服,这就叫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与怨憎会苦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希望常相聚会时时亲近,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但到头来却终不免是离多聚少。甚至祸起非常,造成生离死别的莫大痛苦。
求不得苦:人心充满欲求,充满向往。世人无不迷恋和追求一切美好迷人的东西。但人的企盼总是落空,追求总是失败,愿望总难实现,因而造成莫大的痛苦,欲求愈旺,企盼愈高,求不得的痛苦就愈大。
五取蕴苦:所谓“五蕴”,是指物质现象的色和精神现象的受、想、行、识,佛家认为人就是由此五蕴通过因缘和合而成,而有了五蕴就会产生各种痛苦,所以五取蕴苦是各种痛苦的总汇。
佛家的八苦之说,可谓集人生苦痛之大成。既有生理之痛,又有心理之苦,既有欲求不能满足的惨遭伤,又有欲避不能的无奈。以此观照人生,则人生不啻为一苦难的历程,人的生命是苦,人的生存也是苦。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下个人又都有过这样那样的痛苦感受,都有过因环境逼迫或希望落空所产生的焦虑与烦恼。但问题在予,我们每一个人又都同时体验过快乐,享受过即使是瞬间的无忧无虑。记得笔者小时候,常与伙伴们玩打仗的游戏,大家分成两拨,捉对厮杀,或防守或进攻,心无旁鹜,全然忘记了生活中的缺失,忘记了功课的压力;忘记了腹中油水的不足,忘记了回家后可能受到大人的责罚。深深沉浸于紧张热烈而其乐融融的游戏之中。再如念中学时,每当自己所做的作文被老师在课堂上作为范例向全班同学宣读和讲评时,心中也确实曾充满神圣而欢快的感觉。因此,正因为人生也有欢乐,也有辉煌,人们才痴迷于对欢乐和辉煌的追求,才虽身心处于痛苦境况却仍念念不忘执著于人生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那么,佛家对人生一切皆苦的说法,是否意味佛家对人生体验的缺失和对欢乐的越遗忘呢?当然不是。人生并非绝对的没有现象意义上的幸福与欢乐,但在佛家看来,那是偶然的、变动不居和虚幻的,芸芸从生之所以找不到解脱痛苦和消除烦恼的最终出路,之所以在一次次人生追求中失败而执迷不悟,就在于没有明自苦才是真实的恒在。因此,佛家讲人生一切皆苦,是对人生从根本所出的价值判断,是从其必然性、真实性意义上来讲的,是为了强调人生所充满的逼迫性。人生的逼迫性是无处不在,无处没有的,绝不会因个人条件或社会环境、历史时代的改变而消除。这是佛家对人生真谛的哲学颖悟。
既然如此,当我们今天试图从佛教的人生思想中寻求一点于我们有用的人生启迪时,就大可不必去深究佛家对人生是苦的价值判断是否是绝对真理,也毋须按图索骥地用佛经所列的种种苦难来指陈我们现实社会中的各种不足。只要我们了解到,佛家所谓苦,乃是指人生所必然遭遇的精神和生理的逼迫性,而这种逼迫性是恒在的,无论是人类整体,还是其中的某一阶层、群体或个人,都追求甚至实现过一个个社会目标或人生目标,但忧虑和烦恼却始终如影随形,无法消除,这便是人生逼迫性无处不在,无时没有的表现,则我们或许便可不致因在社会生活中遭遇困难和挫折而惊慌失措、悲观失望,便可更为坦然从容地去适应自己的人生位置,多做一些实事,少发一点牢骚。如果再进一步,假如我们从佛家对人生本相的体察中受到启迪,做到一开始就不那么理想主义地和充满幻想色彩地看待社会和人生,看待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则我们或许便可不致因理想的失落或环境的逼迫而焦虑迷茫,便可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得更为自由和超然。
[转帖]佛学研究:人生本相的体察
佛,乃觉悟者。[转帖]佛学研究:人生本相的体察
好贴,顶一下[转帖]佛学研究:人生本相的体察
人生充满痛苦,只是世人愚昧,认苦为乐,一旦无常到来,奈何其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