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写字就不可以指证田氏之弊端了吗?
本帖最后由 挥风牧云 于 2011-9-16 14:43 编辑http://xinyuanglobal.s18.sqnet.cn/tianyunzhang/bbs/showbbs.asp?bd=18&id=7018&totable=1
{:1_122:}
请所有关注者到“田蕴章工作室”来吧,也算给田氏的网站捧捧场子。
{:1_122:}
本人因故而已经十几年没有动笔了,但眼见书法的各钟弊端的横行和蔓延又不得不予以指证,真是难啊。
书法初级的三大层次和境界
书法的巅峰时期是魏晋时期,自唐而日渐没落,继而由宋之苏黄米蔡而日趋于歧途,沿延至今之流行书风已濒临于万劫不复的境地。究其本因,皆因初始点之偏失。因此,本人以书法之初级三大层次以概其要。
直白的来说,书法初级的三大层次和境界是:
1、用笔;2、结体,3、用笔与结体的融会贯通。
魏晋时期的冯承素双钩添墨本的《兰亭序》、余清斋版本的《乐毅论》、王询的《伯远帖》已经达到了用笔与结体的融会贯通这一境界;唐朝颜真卿的《勤礼碑》、《告身帖》、《祭侄文稿》,欧阳询《九成宫》、《虞恭公碑》之用笔与结体虽然都俱臻于用笔与结体之妙,但并没有将二者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融会贯通。
宋是书法的转折时期,也是误入歧途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之中,苏黄米蔡在自身并不能窥视书法——用笔与结体之玄妙的情况之下,自恃文人之风雅意趣,在“我书意造本无法”的错误理念之中,而将书法沦落于画象的边缘,并在画象的层面上赋予人文精神范畴之中的诸多风雅意趣和神彩气韵意蕴。
《百喻经》(第二则·三重楼喻):... ...“我今不用馀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 这不仅仅是可笑的,实际上是歧途末路、惑乱的先兆。
实际上人文精神之中,并不仅仅只是文人所推崇的唯美意识,其中更包含着真善的含义。毋庸赘言,美必以真、善为先决条件。若失却了真、善这一前提,则无异于画皮之妖变,美亦无复存在。
就书法而言,用笔、结体、用笔与结体的融会贯通——确然是书法初级层次的三大层次和境界。失却了此三者,其余的也就没有言谈的必要了。
用笔是中国书法入门的必然门径,舍却用笔,终生难窥书法之门墙!
不能用笔,则结体必然似是而实非,由此而引申的其他之种种,也必然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7C-KyRKpgI8/
本人十几年没有动笔了,因此驾驭笔毫的能力也已经不复存在了,为此也不能够为大家演示正确的用笔,但用笔其中的道理我想大家一看就会明白的。
此视频虽然有点山寨,然而与田氏自谓的三世传世的笔法相较,足以指证其用笔之弊端所在。
平动与圆动是用笔与结体的关键所在,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然在我指证田氏之用笔的同时,也会有诸多的人指证我的胡搅蛮缠,其中见识均由诸位自己裁决,本人不复赘言。
田氏的致命弱点是只用笔毫的一个着纸面来书写,而这种只用笔毫的一个着纸面的笔法是万万画不出一个圆的。中国书法的笔势含有一圆的各个角度的趋势,不仅行草如此,楷书、隶书、篆书也是如此。因此王羲之曾经告诉我们说:穷研篆书,功省而力倍。
值得提请诸位注意的是:唐欧阳询之九成宫,颜真卿之勤礼碑、告身帖、祭侄文稿舍所运用的就是这种笔法,当然其起笔所使用的是“筑锋”【本人现在也没有演示筑锋的能力了】。而绝非田氏的描来画去——只用笔毫的一个着纸面的笔法。
我所谓的笔法在所有的行笔之中均可以保证是中锋行笔,而田氏的笔法的横折、撇等却是偏锋。【侧锋是中锋之一种,与偏锋是截然不同的。】
在赘言一句:数年之前,本人曾在书艺公社发了一个帖子《把剑向版主,试问你们不是白痴吗?》,在这个帖子之中,本人曾以告身帖之中的“前”字请教论坛的所有版主,问他们:“前”字的最后一竖勾为什么是歪斜的?
在这个视频之中我想有心人会寻找到正确答案的。
同样在本网站,本人也曾请教田蕴章先生:从梦奠帖之中的“尼”字的撇画之中可曾确切的见识到笔毫的使转了吗?田先生答曰:未曾得见。
同时出具的还有本人所书的“法”字,在本视频之中,也在最后做了展示,当时本人同样请教田蕴章先生:可曾在其中的三点水之中确切的看到了笔毫的使转吗?田先生同样答曰:不曾得见。【而“法”字是由本人所书写,其中所使用的笔法,本人自然了然于胸。】
诚然本人的“法”字确实并非什么上流作品,这个本人有自知之明。但若论用笔之见识,足有指证田氏之弊端,这一点鄙人还是自信的。 阴阳相生在用笔之中,具体体现在“起、结、转、束”四字而已,亦即:自然而然随笔势而产生阴阳变化,以结字约束用笔,以用笔规范结体。起笔之中即蕴藏着收笔之趋势,收笔之中复含有起笔之新生。似游云之出岫,若长河之绵延。
阴阳:
当毛笔中立不动的时候,是浑然不分阴阳的圆锥体。但笔一着纸,则阴阳立分。假如我们设定笔毫——着纸面是阴的话,那么其相对面则为阳;若笔毫——着纸的外侧面为阳,那么其内侧面则为阴。在书写过程之中,如果在一画之中,我们不变换笔毫的着纸面而一直拖过,那就如同刷墙无异。其所运行的态势虽有波浪纹的曲线,但也仅仅只是平动而已,即便是画圆,其中也并没有阴阳之翻转。所谓的阴阳变换与一波三折是指笔毫——着纸面的阴阳转换。
蔡邕《笔势论》: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即生,形势出矣。
此“阴阳”二字本人亦曾请教田蕴章先生当做何解,田先生不屑一顾的将之归类到玄学,与书法无关。我承认阴阳二字与写字无关紧要,但与书法却不可轻视。否则蔡邕也不会如此予以强调。 附录:
当前硬笔所谓的正确执笔方式是错误的
http://blog.artron.net/space.php?uid=544012&do=blog&id=809869
孙过庭《书谱》: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再者,我所演示的仅仅是用笔的道理,希望大家在明白道理之后,能够举一反三。田氏所有的基本笔画的演示都是错误的,因为其仅仅在追寻外在附表像与不像,而完全忽略了笔毫使转的筋脉流转,如下图所示,这是所有书法教科书中对于基本笔法的演示,但他们都完全忽略了一点,凡是中线折过的地方都是笔毫翻转的的地方。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本帖刚转发到“中国楷书网”就被封了用户名,可见“中国楷书网”之狭隘。 田四是谁 楷书网又死谁呢{:1_46:} {:1_107:} 回复 6# 了-了-了
别谈了,什么用笔、中锋都是扯淡!只要对作品没有用处的都是扯淡!!! 继续关注 学习学习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