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8-21 21:3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

明 憨山大師 釋德清 譯
  此經以單法為名,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體,以圓照覺相為宗,以離妄證真為用,以一乘圓頓為教相。
  以單法為名者,論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圓覺二字,直指一心以為法体。此有多稱,亦名大圓滿覺,亦名妙覺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來藏清淨真心。楞伽云寂滅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体稱雖多,總是圓覺妙心。唯此一心,乃十法界凡圣迷悟依正因果之本。為諸佛之本源,號為法身;為眾生之心地故名佛性。一切諸法,皆依此心建立,故單以法為名。其大方廣乃此心法所具体相用三大之義。然大即体大,謂此一心包法界而有余,擴大虛而無外。橫該豎遍大而無外故名大也。方即相大,又方訓法也,謂此一心為眾生之佛性,以有此性軌別,一聞佛性便能生解。長劫輪回持而不失。故曰軌生物解任持自性。以無相真心而為有相之法則,故方為相大也。廣即用大,以稱此心体周遍無遺,無剎不現,無物不周,故為用大也。以此法義圓備一心,以此經中直指此心,為生佛迷悟修証之本。故云單法為名也。修多羅是梵語,此云契經。以凡是佛所說之經,通名契經,謂是契理契机之教。但應机有大小,為小乘人說者名不了義經,為大乘人說者,名了義經。謂顯了究竟之极談。以題中通指此經。乃經藏中了義之經,非不了義經也。上十字乃一經所詮之法義,下一經字乃別指當經能詮之文字也。一真法界如來藏心為体者,經云入於神通大光明藏。即如來藏清淨心体平等不二。故曰一真,又云如來法界性,究竟圓滿,是則名為因地法行。首稱大陀羅尼門,即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体,為諸佛之因地,菩薩之行本,故以此為一經之体也。以圓照覺相為宗者,經云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故以為一經之宗也。離妄証真為用者,經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又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故以此為用也。一乘圓頓為教相者,以此經純談覺性,圓修三觀,頓証一心,雖列二十五輪,但是一心轉換,并無階級次第。故以圓頓為教相也。 然此五重乃天台釋經之軌則,攝盡全經之旨趣。故學者開卷了此,則思之過半矣。
初序分
  《如是我聞。一時,》
  此下至平等法會總名,証信序以諸經之首,皆有此序名為通序。以阿難請問佛遺命立言証法有所授也。如是我聞者謂阿難結集法藏時,口宣佛言,謂如是之法,我阿難從佛所聞,非臆說也。一時之言本無定指,但是佛与弟子机感會集之時,故凡經皆曰一時。
  《婆伽婆,》
  亦云薄伽梵。乃梵音楚夏耳,是佛之果號,此號從來不翻,以有多義故不翻。謂此一語具有六義 : 一、自在; 二、熾盛; 三、端嚴; 四、名稱; 五、吉祥; 六、尊貴,皆稱佛德。若翻一名則攝義不盡,故存梵語耳。此五不翻之一例也。此為說法主。
  《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來光嚴住持,》
  此說經處也。佛有三身謂法報化。所依土亦有三,謂寂光實報莊嚴及方便有余。法身佛依寂光土,報身佛依實報土,即廬舍那佛住華藏土,与地上菩薩說華嚴化身。乃釋迦佛依人間靈山舍衛精舍等處為人天等說三乘法今說經處。言大神通光明藏者,乃常寂光土,是法身所依,言三昧此云正定。正受者乃正定中受用意。顯此經乃法報同体之佛所說,正定正受乃自受法樂之處也。一切如來光嚴住持者,言法性土乃諸佛所証。常寂光土,以光為嚴,非余寶物莊嚴也。以此寂光乃法身之安宅,故云住持。即此說處依真便非他佛余處可比,顯法最殊胜也。
  《是諸眾生清淨覺地,》
  此言寂光乃生佛平等之實際。謂諸佛之安宅。即是眾生本有不迷之覺地。此顯真妄不二之真境也。
  《身心寂滅,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
  此言寂光真境。乃諸佛眾生若身若心皆同寂滅平等之實際,此体深也。圓滿十方謂用廣,言其用圓滿含裹十方廣大無外也。不二隨順,文倒應云隨順不二,謂一切圣凡皆歸此中平等一際,故云隨順不二。
  《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上不二境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也,以無身心之相,何有主伴之分。若無主伴,無說無示,則無說法之事矣。今言從不二境現諸淨土者,正顯從自受用現他受用土,乃為地上菩薩說自性法之報土。此中乃有說听,然此土中雖有說听,而如來尚在三昧未曾出定,何以有說。意顯此經乃法身如來所說之法,顯示離心意意識境界相,此正如來最胜清淨禪,殊非他經可比也,楞伽經中法身說法乃以法証佛,此經以處証佛。二經合觀良有深旨。此從來所未達者請深觀之。
  《與大菩薩摩訶薩十萬人俱,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辨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等而為上首,與諸眷屬皆入三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此標伴眾列上首之名也,十二大士舊解皆以三觀釋其名,然各具其德,似不必拘。言皆入三昧者,以佛乃即法身之報相,土即寂光之報土,況佛自入三昧說自性法,豈有听眾散心而可入耳,故必入三昧然后可同住此平等法會也。問曰主伴皆在三昧,則無听矣,將何以顯法耶,答曰此不思議之妙法也。昔空生巖中宴坐,天帝散花讚為善說般若。空生曰我實無說。天帝曰尊者以不說說,我以絕听听。如此說听是真般若。了此可信三昧中善說善听也。舊說菩薩既有啟請威儀,必有出入之文,或譯人略之。此說太拘,豈不聞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豈獨佛常在定而菩薩便不定耶。八地菩薩現三昧,樂意生身而度生,豈出定耶。若執必出定而有听受啟請,則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豈非菩薩之事,那因便及此,學者識之。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經家敘置問法之威儀也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來法眾,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諸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眾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此正陳請辭也。問有二意,一問如來因地發心,依何等法,修何等行,而得成佛。二問菩薩於大乘中已發清淨愿成佛度生之心,但不知如何用心修行,得正知見,不墮偏邪之病。若蒙開示,則使未來末世眾生有發大乘心者,即依今日所說而修,則不墮邪見矣。此雖為現在而問,其實多為未來之机,此悲愿之心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置求法之懇誠也。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行法,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位汝說。』
  此讚善問誡聽許說也。下同。
  《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听也。下同此,以敘十二大士請法之儀。一一皆同其文。最整故不重釋。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此直示本起因地也。如來因地獨標圓覺一法,而為行本。然稱此圓覺為陀羅尼門者,梵語陀羅尼,此云總持。謂總一切法持無量義。以此圓覺為十法界大總相門,体一切圣凡依正迷悟因果,皆依此圓覺一心而為建立。以無一法而不具,故曰總;因果纖毫不失不壞,故曰持。一切圣凡無不由之,故稱為門。流出者即由此建立之義。然此覺体為諸佛之法身,為眾生本覺之心地,雖染而不染,故曰清淨。從來不妄不變,故稱真如。但以無明障蔽而不現諸佛如來於因地,依此本覺真心,發始覺之智,斷盡無明,始本合一,名究竟覺,為得菩提之果,還歸寂滅一心,名為圓寂,是稱涅槃。是知諸佛果德,皆依此圓覺一心建立,故云流出。然不獨佛果即菩薩因地,諸波羅密亦從此出,故云及也。以諸佛之因地,為菩薩之行本,故云教授,是故一切如來成佛本起之因地,更無別法,皆依此圓覺自性之光明,還照寂滅清淨之覺体相,即性体也。以此圓滿照徹無遺,則無明永斷,圓証法身,唯此一法而已,故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也。然圓朝即一心三觀之智,清淨覺相即一心三諦之体。全經但發明此一句而已。 問曰:此云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云云等,与首楞嚴云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等,語勢似同,義有何別。 答曰:語雖似同,義有少別。以此經直指覺体,為因地心。彼經以首楞嚴大定為成佛初心之方便。此体彼用,為不同耳。然所同者,彼經先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依之建立首楞嚴大定。然不生滅心即此覺体,彼首楞嚴定即此圓照清淨覺相。以此圓照,即彼大定。此中覺相,即彼不生滅心,攝用歸体,究竟無二,故皆為成佛之本。問曰:佛言圓覺陀羅尼門為如來本起之因地,又曰,清淨真如則為眾生不迷之佛性,又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則本無無明可斷也,忽曰永斷無明,方成佛道。則義不相蒙,敢問其旨。答曰:此義幽深,非麤心可擬。請試言之。然圓覺妙心,乃諸佛眾生平等無二之法身也。以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然清淨真如,乃諸佛之法身,眾生之佛性。良由最初一念無明,不覺迷此法身,而成五蘊幻妄之身心,則本有圓覺而為不迷之佛性,以煩惱不能染,故曰清淨;本來不妄不變,故曰真如。故清淨真如一語,直指眾生迷中之佛性也。以諸佛因地,同是眾生,但能依本覺之佛性,發起始覺之智,斷盡無明,始本合一,名得菩提,還証寂滅一心,故曰涅槃。是則諸佛菩提涅槃之果德,皆從迷返悟,修而後得,故曰永斷無明,方成佛道。然修斷之方,皆依圓覺自性之智光,還照寂滅清淨之心体,故曰圓照清淨覺相。以自性光明一照,則無明頓破,故曰永斷,此實成佛之秘訣,頓悟頓証之妙門。為如來因地之法行。此經直指一心圓頓之旨,故首揭於此,為一經之宗趣,語義幽深,非淺識可了,故特發之。
  《云何無明。》
  此徵釋無明之体。將顯圓照之功也,此徵下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
  此釋無明之元也。謂眾生本有法身,元無生死,今因最初一念不覺之無明,迷本來之佛性,起貪嗔痴,造種種業,妄取六趣之生死,故云種種顛倒。雖在往來生死之中,而法身湛然不動,故如人迷方,而方實不轉也。所以迷者,以背法身,但認四大假合之幻身為己身。妄認攀緣六塵影子,妄想緣慮之心為真心。譬如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病目喻無明,空華喻妄身,二月喻妄心,認妄失真,故云顛倒。
  《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此喻示無明之体也。謂法身本無身心之相。如空本無華。今妄認四大為身,如執空華為實有,由妄執故,不唯迷本法身,故云惑此虛空自性,亦復不知妄身從無明有,故云迷彼實華生處。由此顛倒故,有輪轉生死,此乃無明之体也。
  《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此釋無明体空,以明生死本來不有也。以生死乃迷中之顛倒,如夢中事,覺後即空。以生本無生,故滅亦無滅,故如空華無定滅處。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
  此的示頓悟妙門,以顯圓照之功,唯一知字也。謂諸佛因地修行,唯以圓覺自性光明,圓照自心寂滅之体,一念了知身心世界,如空中華,本來不有。則生死當下頓斷,以身心本空,故無可受生死者。此非造作而後無,特以本來自性元無故也。
  《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
  此遣能所對待之跡,以顯圓照平等,寂滅究竟,一心淨覺之智也。云彼知覺者,乃指上知是空華之知,即所謂圓照乃自性本有之智光,為能照之智。者字指所照之境,即清淨之覺相。如虛空乃喻所照之覺体。所謂清淨法身,猶若虛空謂此覺体,雖是本有,向被無明障蔽,從來不覺,今仗智光一照,則無明頓破,本体當下現前,則歷劫生死,一時頓斷,是所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特顯智照有功也。知虛空者,此者字乃指上能照之智,意謂初以智照惑,惑滅則智亦不存。然所照既寂,若存能照之知,猶是無明,故須遣之,故云知虛空者,即空華相,此則能所雙忘,寂照不二,到此唯有如智照体獨立,故云亦不可說無知覺性,直至心境兩忘,能所俱泯,故云有無俱遣。如此乃合寂滅一心,故云是則名為淨覺隨順,此文倒,應云隨順淨覺,即前云隨順不二。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
  此徵釋所照寂滅心体,重顯絕待真心,以示清淨覺相也。何故要重重遣拂能所耶,以寂滅心体,本來如虛空性,常住不動,此顯空也。謂今雖有身心生死,本來如空中花,以如來藏中無起滅故,不容有知見故。此顯假也。如者稱也,謂稱法界性,究竟圓滿周遍十方故。此顯中也,此實妙覺明心之實際,如來因地唯此而已。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菩薩發心,當因此而發,則為真因。眾生依此而修,則為正行,故不墮邪見。此結答問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此普賢大士聞前開示,躡跡起疑故。特啟請修行方便也。由前佛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此乃一念頓悟。當下頓了生死,則不假修行,更無方便,此則大有徑庭,非上上根人,不能領悟,奈何末世眾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假修行,必難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故此首問修行,以求方便漸次之法也。若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然空華即幻妄也,若縱有眾生,能知身心如幻者,若所知是幻,則此能知之身心,亦是幻矣。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耶,此一疑也。若所知之幻既滅,則能知之幻亦滅矣。如此能所皆滅,則無有心矣,又誰為修行之人耶。云何復說修行如幻,此二疑也。若諸眾生本不假修行,如此則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是則令妄想心云何解脫耶,此三疑也。因此請問如來,願說修行之方便,當令眾生永離諸幻也。故向下世尊答以眾生幻心,還依幻滅,不妨以幻修幻為一答。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不入斷滅為二答。知幻即離,亦無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為三答。然通釋成前章頓悟頓修之意。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求法之懇誠也。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讚善問,誡聽許說也。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听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此答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此答以幻修幻,以釋成不入斷滅之意也。謂以覺覺幻,覺亦是幻,故云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幻滅而覺存者,此亦是幻,故云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若更起一見,說幻滅而覺亦無者,亦復是幻。何也,以未達究竟實際故也。直須有無俱遣,照体獨立。故云幻滅名為不動,以種種幻化,皆生圓覺妙心。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也。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此示離幻方便,以答永離諸幻之情,以遣離幻之心也。謂知是幻,方起能離之心。諸幻既滅,若堅執有能離之心,此心亦如幻者。故應亦復遠離。此遣第一重能離之心也。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此遣第二重離心之離也。謂初以知離幻,幻滅則遣能知之心。若能知已泯,則此离亦如幻,故云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此遣第三重離上之離也。所謂遣遣也。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此言遣之又遣,以致無遣。故云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也。鑽火喻諸幻智,灰飛煙滅以喻遣遣。唯有地存故。喻不入斷滅。此總結答問意也。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此結示頓悟頓証。以顯究竟一心之旨也。問曰:上答以幻修幻。遣之又遣,皆是方便漸次之意。今結示云,不作方便,亦無漸次,豈佛自語相違耶。 答曰:此義幽玄,誠難体會,上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雖云重重遣拂者,所遣拂者,總是一幻,謂此妙覺心中,凡有起心動念絲毫,見處未忘,通皆是幻。若知到底是幻,則一切諸幻自離,但知而已。又何別作方便。若但存執著之心,即是知見未忘。便名微細法執。了達一切皆幻,則當下消亡,全体自現。故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正如香象渡河,一踏到底。所謂不作方便。亦無漸次也。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此結酬問意也。謂必要如是重重遣拂,乃能永离諸幻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長行但云種種幻化,生於覺心,不知何者是幻化。故頌中補無明二字,謂種種幻化皆無明也。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此普眼請問漸次之行,以釋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由前文殊章,直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普賢章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乃頓悟一心,當下頓証,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而已。此是上上根人,方能了悟。奈末世眾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修行,則長住生死;若修行無正方便,則無門可入;若無漸次,亦難頓悟。故問:思惟乃初心止觀下手功夫,住持乃安心之法則。總是開悟之方便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此重請必要方便思惟者。以初心必假正方便入門,然後乃可得正思惟,且以方便為急,故結請方便也。假說者,於無方便中說方便,故為假說耳。按後答文,初依奢摩他持戒安坐。乃正方便。恒作是念,止觀雙運,乃正思惟,非幻不滅乃安住。垢相永滅,十方清淨,乃開悟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機默佇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此總答問意也。普眼雖問修行漸次思惟住持等,然主意單問離幻初心方便。故佛答以修行捷要,只是以正念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應當正念。然正念者無念也。故凡起心動念,在圓覺体中皆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則諸妄自滅,故云遠離諸幻。以前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須離念,乃得相應。論云,離念境界,唯証相應故,此以為最初方便也。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此示離念之方便也。梵語奢摩他,此云止也。然修行必以止為首者,以眾生向認妄想攀緣之心。念念生滅,無暫停時。今欲一旦離念,豈可得耶。故先修止行,以為最初工夫,為入禪之方便也。所言止者,按天台止有三止。謂体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以此三止為前導。然後可入空假中之三觀。今經之止,但是体真止也。若修此止,先得將身心內外一齊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則諸想歇滅,內外一空,即此空處,便能体合真心。妄想不生,則念自離也。故以止為正念。若正念現前,則諸妄頓滅,故云遠離諸幻,以此為入禪之切要。學者應知堅持禁戒者,此正楞嚴三漸次。先持四重,皎如冰霜,故曰堅持。宴坐靜室者,以行人向在動亂境中,非宴坐不能攝心,以此証之,既不動作,則單修体真止耳。然必安處徒眾者,非要多人,但取同見同行,為依止抉擇,使行易成耳。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忘有六根,》
  此示入觀之方,以答漸次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也。今普眼漸次方思惟之問,蓋因文殊章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且云知是空華,即為輪轉,又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乃頓悟頓証,第恐中下根人,不能頓入,故有此請。世尊先示修止,為前方便,今示入觀,正答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之方,初教觀身,次第分析,然後觀心。此示漸次之方也。然觀亦有三,謂空假中。今依楞嚴如幻三摩提,乃示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假入中。正顯修心之漸次。此先觀身如幻,故為假觀。三觀圓具一心,總釋前知幻即離一知字。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此示觀心之方便也。六根為內,四大為外,即所造六塵。以根塵和合,識生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也。謂現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識攀緣前五塵落謝影子,以緣氣聚積,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為心。以眾生日用,但認此假影為心耳。今觀此心,離塵無体,苟不認假為真,則妄想自消,即妄想消處,不求真而真自復。故云。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
  此示假觀之成功也。前云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離,不能頓離,故教先觀此身四大是假,各歸散滅,內根既無,則外亦無塵可對。根塵既消,則緣心亦滅,此心亦假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此示從假入空觀也。謂以觀照根塵識三,俱已消滅,然所觀既空,則能觀亦泯,故云幻滅亦滅。以前云知虛空者,既空華相,故觀照亦不立。此則能所兩忘,對待斯絕,唯一圓明清淨真心,故云非幻不滅,覺心不動,清淨乃空之異名,故云空觀,鏡喻可知。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此從空假入中道也。初云皆依圓照清淨覺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此顯絕待真心,以示圓照清淨覺相之体也。摩尼珠喻圓照淨心,隨現五色喻五蘊身心。舊註云喻五道,此指大覺,以經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蘊,而隨類之言,意該五道,然正義的指五道眾生,總一五蘊身心耳。謂妙圓覺心,本無五蘊,良由無明業幻所作,全從妙心所現,故如摩尼隨現五色。眾生不了真心,但認五蘊幻相,故如痴人執珠体實有五色也。以錯認五蘊為我,以覆蔽真体,故為幻垢。今以觀智照破五蘊皆空,故名菩薩。以對待未忘,猶是無明,故真体未顯,若對待一忘,能所雙絕,乃顯絕待真心也。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此正顯圓照之相也。謂此妙圓心体,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名為真空,初因一念無明,障蔽妙明,遂變真空之体,而為十方頑空。今無明既破,則十方虛空,悉皆銷毀,故觀十方虛空,從覺心顯發,然虛空既消,則妙明体露,故云顯心清淨。此心一淨,則十法界,無不清淨矣。故下文歷明圣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淨。既前云清淨覺相。然清淨乃空之異名,從此以下,至平等不動,總示空觀義也。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此顯妙覺心体圓照之相,以示空体也。此見塵特指無明妄見,乃八識之見分,圓映六門。此見即是塵,非色塵也。謂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見而有。今無明一破,妙覺圓明,心境雙亡,能所斯絕,此見亦泯。故十法界蕩然清淨。由清淨故,則一一周遍,唯一妙明圓照法界。故下文一一歷言六凡四圣心境,一一清淨周遍也。據理即一心圓照,圣凡影絕,但開示永悟,故下文次第一一歷言。以顯圓明周遍之妙耳。且先示六凡清淨。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此正言六塵清淨也。以此言六塵故。知前見塵非是六塵。蓋指妄見即是塵耳。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此言四大清淨也。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
  此言通示六凡心境,一切清淨也。根塵識界乃凡夫根境,二十五有乃三界,為眾生依報之地,總而言之,則身心世界,一切悉皆清淨。此正與法華所言,六根清淨義同。彼經但言持經法師乃觀行位,人既得六根清淨,此言頓悟唯心。則凡圣俱泯,故歷出世四圣,一切清淨耳。上言六凡,下言四圣。
  《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此歷言出世四圣境界,悉皆清淨也。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
  將顯根身世界圓滿清淨,此先舉正報一身以及多身,凡世眾生無不清淨。然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則眾生如也。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此例觀依報世界清淨。如是則眾生界空,圣凡齊泯,唯一清淨圓明寶覺矣。楞嚴云,我以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非世間法,非出世間法,而一切法,皆如來藏矣。故下一一皆云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以虛空世界眾生,因迷覺性而有,今一切法,合平圓覺,則平等。平等寂滅無二,故云不動。此但顯泯一切法。當空觀義也。由攝事歸理,理遍則事亦遍,故下文云一一周遍。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此歷十法界,以顯事隨理遍,當法界理事無礙門,示假觀義也。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此歷十法界,以顯事事無礙。法界周遍含容觀。當一心中道義也。此明法界一心相。在無雜各不壞相故。成圓覺普照義也。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戒;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此示寂滅一心,平等不二,正顯清淨覺相也。以縛脫憎愛等,皆二相也,由無明妄見,故有二相,今以圓照,則一切皆覺,故無二也。眼光乃八識現量圓照,諸根在眼最顯,故取喻圓覺普照無二之体。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此重釋上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之相,以顯究竟一心之极證也。以如來藏中,本無迷悟生死去來之相。然生死涅槃,皆無明夢中之事,今無明夢破,回視往事,如昨夢耳。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此重示寂滅一心,究竟無二之体也。前云圓覺性中,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諸波羅密,謂迷清淨真如,而為五蘊之眾生生死法也。菩提涅槃,乃所證之果,諸波羅密,為能證之行,以如來藏中,本無去來迷悟生死故,生死涅槃,皆如昨夢,既如昨夢,則豈有修證得失取舍之事耶。既無修證,則無能所,一切影像畢竟寂滅。如此法法皆真,常住不壞。此圓照法界清淨覺相之极則。通釋首章皆以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此結酬請辭指歸正行,故皆云如是。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眼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
  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
  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
  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
  無作止任滅, 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 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 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 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 應如是修習。』
  《於是金剛藏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善為一切諸菩薩眾,宣揚如來圓覺清淨大陀羅尼因地法行,漸次方便,與諸眾生開發蒙昧。在會法眾承佛慈誨,幻翳朗然,慧目清淨。》
  讚謝也。因前佛云,猶如翳目,見空中華。以上開示根身世界,一切清淨,如空華影落故,故謝云幻翳朗然,慧目清淨也。
  《世尊,若諸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一切無明?若諸無明,眾生本有,何因緣故,如來復說本來成佛?十方異生本成佛道,後起無明,一切如來何時復生一切煩惱?惟願不捨無遮大慈,為諸菩薩開秘密藏,及為末世一切眾生,得聞如是修多羅教了義法門,永斷疑悔。》
  此金剛藏啟請。因聞佛說,眾生本來成佛一語。頓起三疑,故興此問。意謂佛初說眾生因無始無明,妄認身心,故有生死;且云永斷無明,方成佛道,此則無明乃眾生本有也,云何復說眾生本來成佛;若眾生本來成佛,何故復有無明耶。若眾生本來成佛,後起無明,則一切如來,是已成之佛,何時復生一切煩惱耶。因聞眾生本來成佛,與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之語相違,故輾轉三疑,以致此問。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金剛藏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甚深秘密究竟方便,是諸菩薩最上教誨了義大乘,能使十方修學菩薩及諸末世一切眾生,得決定信,永斷疑誨。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誡聽
  《時,金剛藏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机默佇
  《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捨,皆是輪迴,未出輪迴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迴,無有是處。》
  此意責問者,不應以生滅心,妄辯圓覺之体也。以十法界迷悟因果,皆生死邊事,從妄見有;圓覺性中,本無此事。若以妄見而辯圓覺,則此覺性,亦同生死法矣。世界有三種:謂眾生正報世間,依報世間,諸佛為智正覺世間。此總該十法界,依正因果也。始謂迷本之因,終謂涅槃之果。生滅乃眾生之身心,該住異之四相。前後乃三際前後,乃過未以該現在。有無聚散乃世界成住壞空,有無乃住空,聚散乃成壞。起謂三界生死。止謂二乘涅槃。如上之事,乃妄見妄想,念念相續,從來生滅不停,循環往復,種種取舍,如此皆是輪回生死之妄見也。若以此妄見而辯圓覺,而圓覺性亦同生死之法矣。故云即同流轉。若以妄見而免生死,無有是處。此總責顛倒。下以喻詳示。
  《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此以四法喻妄見也。湛水無波因動目而有波;定眼無輪,由旋火而有輪;月岸不移,因雲舟而運動。湛水定眼月岸,通喻覺性;水波火輪雲駛舟行,通喻妄見。
  《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
  此先合喻。諸旋乃水波火輪雲駛舟行,彼物指湛水定眼月岸。謂旋若未息,而彼諸物,必難先住也。
  《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是故汝等便生三惑。》
  此以淺況深,通責迷倒也。意謂世間淺近之事,若旋不止,而彼物必難先住,何況以生死妄見,而辯淨妙常住之覺性。豈不墮彼流轉耶。此三惑之興,實由妄見分別耳。此總責三疑。下正答問義。
  《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見空華,幻翳若除,不可說言,此翳已滅,何時更起一切諸翳。何以故?翳華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華滅於空時,不可言虛空何時更起空華,何以故?空本無華,非起滅故,生死涅槃同於起滅,妙覺圓照,離於華翳。》
  此以空花一喻,總答所問,以決三疑也。幻翳喻無明;妄見空花喻生死涅槃;虛空喻妙覺真心。此通顯生死涅槃,皆即狂勞顛倒花相。妙圓心中,本無此事。今金剛藏之疑,因聞首章佛說,無明乃眾生妄認幻妄身心為本有者。此則眾生的因無明而有也。如此何以又說眾生本來成佛。若眾生本來是佛,後作眾生,則是無明從佛心中而有矣。如此則諸佛心中,何時更起煩惱,而作眾生耶。此輾轉三疑,皆從妄見分別而有。特未悟妙圓真心耳。故先總責輪回顛倒之見,而以幻翳空花之喻,以總答之也。若悟空本無華,何以眾生本來成佛,若了華從翳生,又何疑成佛後起煩惱。此如來善巧開示。了此一喻,則三疑頓釋矣。
  《善男子,當知虛空非是暫有,亦非暫無,況復如來圓覺隨順,而為虛空平等本性。善男子,如銷金礦,金非銷有,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不應說言本非成就,如來圓覺,亦復如是。》
  此特示妙圓常住真心,不屬生死涅槃,以重釋佛起煩惱之疑也。意謂虛空尚不隨於幻花起滅,何況妙覺明心,而為虛空本性,又豈隨於生死涅槃起滅耶。苟悟覺性平等,常住不動,諸佛証此,豈復生迷。故以銷金之喻,以結示之。若了此喻,則眾生雖本是佛,現在無明,不妨修而後成,如金雖本有,現在礦中,終以銷而後見。所謂佛本是而勤修,惑元無而須斷。若知金性不壞,又何疑佛更生迷。此喻約而義妙。故剛藏之疑,不候一一而冰釋矣。下的示了義。
  《善男子,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迴及非輪迴。》
  此的示圓覺性中,本無生死涅槃之相,以決剛藏之疑也。若悟此性,自無起滅顛倒之見矣。
  《善男子,但諸聲聞所圓境界,身心語言皆悉斷滅,終不能至彼之親證所現涅槃,何況能以有思惟心,測度如來圓覺境界,如取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以輪迴心,生輪迴見,入於如來大寂滅海,終不能至。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先斷無始輪迴根本。》
  此示圓覺妙性,非心思可及也。且二乘身心已滅,尚不能至自証涅槃,何況眾生,以生滅心,欲入妙圓不生滅性,決不能矣。故喻如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也。二乘身心語言皆滅者,以斷六識分別之心,七識已伏不行,故無覺觀語言。但所証涅槃,乃第八識全体無明,認為涅槃,以二乘人無明名字不知故。不能至親証所現涅槃,意謂二乘心行已滅,尚不能知自証無明境界。何況以生滅心,欲入如來妙圓覺心。此必不能也。故以螢火喻之。乃結示當斷輪回根本。正指無明妄見也。
  《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善男子,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
  此直示妄元,結責當机也。意謂但凡夫起心動念,皆是妄想,非真心也。以此妄想思惟,辯於佛境,遠之遠矣。故如邀空華,復結空果。所以輾轉,但增妄想耳。如是虛妄浮心,豈能成就圓覺方便耶。故非正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金剛藏當知, 如來寂滅性,
  未曾有終始, 若以輪迴心,
  思惟即旋復, 但至輪迴際,
  不能入佛海。 譬如銷金礦,
  金非銷故有, 雖復本來金,
  終以銷成就, 一成真金體,
  不復重為礦。 生死與涅槃,
  凡夫及諸佛, 同為空華相,
  思惟猶幻化, 何況與虛妄,
  若能了此心, 然後求圓覺。』
  《於是彌勒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廣為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眾深悟輪迴,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於大涅槃生決定信,無復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讚謝。下正陳請辭。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云何當斷輪迴根本?於諸輪迴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迴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眾生?惟願不捨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慧目肅清,照曜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此正陳問義有四,由上佛說,菩薩修行,先斷輪回根本,故此首問,云何當斷者。意謂何等是輪回根本也。故佛下答以恩愛貪欲,是輪回根本。二問輪回有幾種性,佛答以因二種障,有五性差別。三問修行有幾種性,佛答即以五性而顯差別。四問菩薩度生有幾方便,佛答唯以大悲同事願力,然所問正為修行,乃及利生者,以菩薩修行,本為度生,而修行亦不捨眾生界,以度生即修行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机默佇。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眾生,永斷輪迴,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彌勒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
  此直答輪回根本也。無明有二:一發業無明;二潤生無明。發業者,乃無始最初一念妄動,迷本圓明,故號無明。惟此但迷本有之法身,妄認五蘊幻妄身心為我者,乃前文殊章中所說,無始本起無明也。此雖迷真認妄,尚未續諸生死,但能發業而已。二潤生無明,正是生死相續輪回之報本也。由前迷理無明,妄認五蘊身心為我,即於此幻身,復起男女好醜憎愛之見,而貪愛淫欲之想,因愛見而發。所謂汝愛我心,我憐汝色,以是因緣,百千万劫,長在纏縛,故眾生迷法身慧命之真性,但以淫欲一事,而為受生稟命之正矣。故曰皆因淫欲,而正性命。當知輪回愛為根本,故今修行,欲超生死,得免輪回,當以斷淫為第一義也。此正與楞嚴所說,世出世間,生與無生,盡在淫心,斷欲不斷,故今經的指先斷淫欲,為修行之要。
  《由有諸欲,助發愛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續。》
  此正示愛欲為生死根本也。以眾生五蘊身心,元因愛欲而有,但以愛欲為性命之正,故貪欲之境雖多,即種種諸欲,皆是助發愛性之本,又不止酒肉五辛為助因也。以愛根既深,而助發愛性者日厚,心心著欲,念念潤生,是故能令生死相續也,下示輪回之本。
  《欲因愛生,命因欲有,眾生愛命,還依欲本,愛欲為因,愛命為果。》
  此申明愛欲為生死根本也。欲因愛生者,上云由有諸欲,助發愛性,蓋言諸欲亦欲愛而生也。以愛為根本,欲為助因故,然欲者貪也,愛者淫根也。以眾生淫心所愛者,男女之美色,因愛其色,故貪種種飲食厚味以養之,鉛華錦繡以飾之,薦褥溫軟以適之,乃至聲色以悅之。一切諸欲,皆從淫心而發也。故曰欲因愛生也。命因欲有者,以眾生一生所欲染者,男女之色也。及死後捨命,未受後報,尚有中陰身,此身別無所見,但求欲境,故千万里遙見男女交媾之處,若曾有宿染愛緣者,即速疾至前,則以男女之想為己有,渴愛心极,則乘愛涎,流入母腹,守此精血,納想不捨,遂結為胎,此受命之元。故曰命因欲有也。故資其生者,乃愛欲為因,及受後報之身,乃以愛命為果。此其所以生死相續而不休也。楞嚴眾生相續,發明此義。下示輪回之狀。
  《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惡鬼,》
  此明三途惡報苦果,皆因淫欲而有也。以愛心熾盛,奔趣欲境,然境有違順,若境順其心,則愛益滋甚;若境違心,便生憎嫉,乃至嗔怒打罵,甚至殺害,則無惡而不造,所以復招三途地獄之劇苦,皆因愛而致也。
  《知欲可厭,愛厭業道,捨惡樂善,復現天人,》
  此明由愛而感人天之果也。上言造種種業,總之不出十惡業。謂身三殺盜淫,口四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三貪嗔痴。此十惡業,皆由愛欲而發。若備造則感三途之報;若平平不造,則感生人道;增修善品,則感生天上。蓋人天由愛厭業道,亦從愛而致也。
  《又知諸愛可厭惡故,棄愛捨樂,還滋愛本,便現有為增上善果,皆輪迴故,不成聖道。》
  上言人天,且知六欲天報,言六天全未斷欲,但不作惡,故為十善所感。此明色界已上諸天,愛染不生,精修梵行,然所修者,但知愛欲是染是麤障,故深厭離,故云棄愛捨樂,且欣上是淨是妙是離,故欣樂取證,然欣亦愛也,故云還滋愛本,由此但名有為增上善果,未超生死,故云皆是輪回,不成聖道。良由以愛捨愛,故生死不斷,所謂饒君修到非非想,猶落禪家第二籌,以生死情根未斷故也。
  《是故眾生欲脫生死,免諸輪迴,先斷貪欲及除愛渴。》
  此總結輪回根本,皆貪欲渴愛之過患也。
  《善男子,菩薩變化示現世間,非愛為本,但以慈悲令彼捨愛,假諸貪欲而入生死,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此釋疑顯權也。恐有疑云菩薩入諸生死,豈非貪欲之過耶。故此釋云,菩薩但示貪欲而入生死,以同事攝令彼捨貪,乃是權現,非實事也。然修行者,必斷貪欲,於清淨心,方得開悟耳。上答輪回根本,下答種性。
  《善男子,一切眾生由本貪欲,發揮無明,顯出五性差別不等,依二種障而現深淺。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
  此下答輪回問有幾種性也。謂理事二障,為輪回性性體也。以理障乃發業無明,事障乃潤生無明。輪回生死,以二障為體,即修行差別,亦因無明厚薄,二障淺深而顯也。
  《云何五性?善男子,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
  此下正答修行有幾種性,先徵後釋也。五性者,一凡夫種性,二二乘種性,三菩薩種性,四不定種性,五外道種性。此初凡夫種性也。
  《若諸眾生永捨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
  此二乘種性也。以二乘人但斷六識三毒,離分段生死,故云永捨貪欲。經云但盡生死,謂為滅度,其實永得一切滅度。
  《善男子,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欲泛如來大圓覺海,先當發願,勤斷二障,二障已伏,即能悟入菩薩境界。若事理障已永斷滅,即入如來微妙圓覺,滿足菩提及大涅槃。》
  此菩薩種性也。三賢伏二障,地上斷二障。論云,分別二障,极喜無六七俱生地地除。若金剛道後,異熟已空,則二障永斷,即入如來大涅槃海。
  《善男子,一切眾生皆證圓覺,逢善知識,依彼所作因地法行,爾時修習,便有頓漸,若遇如來無上菩提正修行路,根無大小,皆成佛果。》
  此不定種性也。若言一切眾生,皆證圓覺,則各各皆是如來種性矣,何有不定之差別耶。但彼各人所遇善知識,依各自修因地法行,而開示之。因此修習則有頓漸不同。此不定性,在師不在根,所謂聞熏成種也。若遇大善知識,以如來正修行路,開導修行,則根無大小,皆成佛果。此顯佛性是一,因師不定,故楞伽要親最勝知識也。此則三乘皆不定攝。
  《若諸眾生,雖求善友,遇邪見者,未得正悟,是則名為外道種性,邪師過謬,非眾生咎,是名眾生五性差別。》
  此外道種性也。既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無有不成佛者,何得有邪。良由所遇邪師邪教,故成邪耳。此但邪師之過,非眾生佛性之過也。此經圓教大乘,無機不攝,以因師邪而邪,若捨邪歸正,無一不成佛者。闡提作佛,義見於此。上答修習差別,下答化生差別。
  《善男子,菩薩唯以大悲方便,入諸世間,開發未悟,乃至示現種種形相,逆順境界,與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無始清淨願力。》
  此答菩薩回入塵勞,有幾方便之問也。謂菩薩利生,方便雖多,唯以大悲為首,大願持之。以同事攝之,是為妙行。然菩薩度生,以四攝法,所謂布施、愛語、利行、同事,此經重在斷欲為首,故獨稱同事為斷愛之妙行也。苟非願力所持,貿然同事,無不墮者,故要依無始清淨願力也。
  《若諸末世一切眾生,於大圓覺,起增上心,當發菩薩清淨大願,應作是言:「願我今者住佛圓覺,求善知識,莫值外道及與二乘。」依願修行,漸斷諸障,障盡願滿,便登解脫清淨法殿,證大圓覺,妙莊嚴域。》
  此言不但菩薩利生,依大願力,即末世修行之人,亦當以大願力持心,故不墮邪見也。謂菩薩修行,於大圓覺起增上心者,此乃決志成佛之人也。故先發願言:我今住佛圓覺,志願成佛,故所求知識,莫值外道邪師,及二乘劣解,壞我善根,願得菩薩最勝知識,依教修行,漸斷諸障,若得障盡願滿,則成就佛果矣,妙莊嚴域,乃佛之果海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彌勒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不得大解脫, 皆由貪欲故,
  墮落於生死, 若能斷憎愛,
  及與貪嗔癡, 不因差別性,
  皆得成佛道。
  長行言,五性因二障而有差別,偈言,但能頓斷煩惱,不拘五性差別,則當一時頓成佛果也。
  二障永消滅,
  求師得正悟, 隨順菩提願,
  依止大涅槃。 十方諸菩薩,
  皆以大悲願, 示現入生死。
  現在修行者, 及末世眾生,
  勤斷諸愛見, 便歸大圓覺。』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8-21 21:30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

《於是清淨慧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合掌而白佛言:》
  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如是不思議事,本所不見,本所不聞,我等今者,蒙佛善誘,身心泰然,得大饒益,》
  讚謝。
  《願為諸來一切法眾,重宣法王圓滿覺性,一切眾生及諸菩薩,如來世尊,所證所得,云何差別?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此問圓覺妙性,聖凡平等,因何而有修證差別也。因前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此則一超頓登佛地,不涉漸次矣。又云,一切眾生,皆證圓覺,此則本無差別之性矣。上問差別,佛答以因二障淺深而有。今問修証差別,意謂覺性既是平等,則二障亦不能為差別。故今問從凡至圣,修証云何而有差別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當机默佇。
  《爾時,世尊告清淨慧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漸次差別,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
  《時,清淨慧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佇聽。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
  因問覺性是一,云何聖凡修證,差別不同,故佛先示以覺性本來平等無二,菩薩眾生,亦取取證次第,自性無性,故云非性。凡聖皆具,故云性有。隨緣而現,故云循諸性起,本無修證次第。然後示以妄功用中,便顯差別也。眼不見眼,喻覺性本無能所對待。
  《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忘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此示因眾生迷倒,妄有差別,其實了無能所取證也。下示無差別之差別。舊解約天台六即以釋之。謂性自平等,凡聖不二,故云理即。上云覺性平等,理本一味也。今因眾生迷倒,幻化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此顯六即差別,因迷而有也。若究竟窮源,寂滅無二。若委明六字,則不生上慢。若悟即字,則不生退屈。此天台之圓旨也。上總示圓理。下示六即。經義相符,故以釋之。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我愛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
  此示理即也。以眾生全体在迷,約佛性在迷,故云理。眾生即佛故云理即。以迷覺性而為妄想,背法身而認五蘊,故云由妄想我,執妄身為我,我見堅固不捨,故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造諸惡業。然造業者,乃佛性也,故云理即。
  《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
  此名字即也。以眾生迷已,不知本有佛性。若遇善知識開導,了悟自性,生即無生,知本是佛,以知名識字。即知之一字,即佛性也。故云名字即。
  《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淨界,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此觀行即也。此天台圓教五品觀行位。人圓伏五住,先斷見思,故云勞慮永斷。三毒不行,故云得法界淨。耽著淨境,故云淨解為礙,無明全在,故於圓覺而不自在。天台判圓觀行位與別信位,同斷見思,名為外凡,故結名凡夫。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相似即也。三賢位人,觀智增明,已見前淨解為礙,今已斷之。所斷雖亡,能斷觀智,名為見覺。此能見之見覺為礙,能所未亡,故於圓覺而不自在。結名未入地者。正指三賢也。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此分真即也。照是所照之境,乃淨解,覺是能觀之智,乃見覺。即前二位,以對待未亡,故俱名障礙。今地上菩薩,已證平等真如,以即体之智,還照寂滅之体,故照而非照,不住照功。故云常覺不住,以理智一如,故同時寂滅。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
  此以喻明觀智俱泯,能所兩亡也。人喻能照,首喻所照。所照既亡,能照亦泯,故喻無能斷者。然以照為礙者,楞嚴云,圓明照生,所以圓明体中,本無能所。但起一照心,則形所相。故以照為礙也。以諸無明,通名諸礙,非照不滅,故以礙滅障也。若諸礙已斷,則照亦不立,故無滅礙者。
  《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
  此顯地上菩薩之實證也。謂菩薩修行,未悟自性。故佛假種種言教開示,為悟心之方,故如指指月。今既了悟自心,則一切言說,皆剩法矣。故如見月,知指非月也。以凡有修斷觀智能所之說,皆標月之指耳。今既證一心,則能所雙亡,觀照俱泯,同時寂滅矣。
  《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此結位也。此經單以圓照覺相為宗,故位次不說。所斷但約觀行淺深,以明位之高下。若對普賢章中云,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即淨解未忘,當觀行位心如幻者,亦復遠離。即見覺為礙,當相似位有覺有照,同時寂滅,即遠離為幻,亦復遠離。當分真位下,言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即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名究竟覺。當究竟即經旨了然,幸深觀之。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癡,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淨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慧海,照了諸相,猶如虛空,此名如來隨順覺性。》
  此究竟即,以示平等佛慧也。其得念失念等,十對等法,皆迷悟邊事,良以圓覺妙性,不屬迷悟對待因果故。一切寂滅平等一如。以妄見而觀,則有二相,若以法界海慧照之,則猶如虛空,一切諸相,了不可得矣。
  《善男子,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此的示平等安心之妙也。上言位有高下,證有次第者,皆為不了寂滅心体,妄有修證,不忘能所對待,故悟有淺深。今示平等一心,任運合道,乃圓悟頓證之妙旨也。以眾生日用現證,全是如來平等法身,若一念不生,全体自現,故云居一切時,不得故起妄念,以才起一念,即迷現量故也。謂眾生妄想,本自無性,元是真心,若息妄求真,似斬頭覓活,故云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以妄想境界,本是一真,不容擬議。若更加了知之心,即是揚聲止響,故云住妄想境界,不加了知,不加了知處,即是真知。若起心更辨別求真實,則頭上安頭,彌增顛倒,故云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此道人日用安心的訣,苟能任運如斯,則心心合道,念念證真,不起滅定,而現度生事業矣。從上諸祖,未有不入此法門者。此參禪向上一路,所謂衲僧巴鼻也。
  《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此直指頓悟安心,乃修行之要也。此法門即上居一切時等,以此法難信難解難持,若聞而不生驚怖者,可謂善能隨順覺性也。
  《善男子,汝等當知,如是眾生,已曾供養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及大菩薩,植眾德本,佛說是人名為成就一切種智。》
  此結上頓悟任運合道之机,皆夙因深厚者,方能信受不疑也。此等之人,雖居因位,決定成佛無疑矣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清淨慧當知, 圓滿菩提性,
  無取亦無證, 無菩薩眾生,
  覺與未覺時, 漸次有差別,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入地永寂滅, 不住一切相;
  大覺悉圓滿, 名為遍隨順;
  初二句總頌差別,所以眾生一句觀行即,菩薩一句相似即,入地二句頌分真即,大覺二句頌究竟即。然初句覺与未覺,亦該攝理即名字即也。
  《 末世諸眾生, 心不生虛妄,
  佛說如是人, 現世即菩薩,
  供養恆沙佛, 功德已圓滿,
  雖有多方便, 皆名隨順智。』
  末二句總頌位行雖差,皆隨順覺性。

《於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此庆闻赞谢也。以闻佛圆音,所流大智教光灌大众心,神力所加,照破无明,各各自心,光明顿现。此所以不因修习而得善利也。下请入门方便。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此问行也。由上但闻所证之差别,未闻能证之行。故今特请入门之方便也。城喻圆觉,门喻所入之路。方便正是入证之门,即楞严之最初方便,所谓随方取便,乃下手之功夫也。渐次者,以初圆照二字,为成佛因地,故初云知是空华,即无轮转,知幻即离,不作方便,乃圆修顿悟,故不假方便,乃上上根人之行。今为中下,故请渐次。意在开三观门,即下单复圆修二十五轮,皆渐次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此叙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诫听。
《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此欣承法音冥心伫听也。下正示。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於诸修行,实无有二,》
此示法性圆满,本无迷悟,平等无二,但契一真,不假多行。故云於诸修行,实无有二。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此正入证之门。然觉性遍满一切诸法,则法法皆为入证之门。但随机圆摄,不无其要,故但有三门。然此三门,即楞严三观,谓空假中也。且二经列三名,同一梵语。谓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古译奢摩他,此翻云止,以寂静为相,义当空观。三摩钵提,此翻云等至,亦名等持,以幻化为相,义当假观。禅那此翻云为静虑,双离静幻,以寂灭为相,义当中观。然修证必须三观者,以如来藏心,具三谛理。谓空,不空,空不空。此以三观,各照一谛,圆摄一心,故曰圆照。以一心圆照,则为顿;三观次第各照,故为渐。其实本无三一次第之差也,後文自明。
初奢摩他。。。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乃悟後称性修,非迷中修也。谓菩萨修行,先要了悟本有净圆真心,依此不生不灭真心,安立观行,净治历劫无明习气,以此为修,唯约称性为修耳。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此示空观行相也,发觉初心,以静为首。以未悟时,一向妄想动乱,今既悟此心,即以所悟觉心,发起观照,返观不动之心体,故云取静为行。由此妄想消歇,则见阿赖耶中习气生灭之相,故云由澄诸念,觉识烦动,久久观察,则自心光明,忽然发现,故云静慧发生,心光一发,则顿见身心幻妄,本来不有,故如客尘。如此则内脱身心,故云永灭。此最初功夫,一念顿证无生也。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於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示入观之效也。以圆觉妙心,向以幻妄身心无明遮障,今身心既脱,则无明重担歇灭,故云内发寂静轻安。到此十方廓然,则本有法身挺露,故云诸如来心显现,如镜中像。所谓诸佛法身入我性,我心还共如来合,乃妙契法身,此正楞严返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乃至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当圆教顿破无明之相也。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结名也。奢摩他此翻云止,寂静义。在因名止,在果名定,义当空观。次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以所悟净圆觉心,而为行本。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此示假观行相也,心性识也。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发起智照,照彼识与根尘,本来不有,皆因无明之所变现,虽有而性常自空,故云皆因幻化,然幻化指枝末无明也。既了自己识及根尘,悉如幻化,则例观一切众生,一一如幻,故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诸幻谓幻智,此幻者推根本无明。谓依如幻始觉之智,顿破根本无明。变化等者,谓除灭无明,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故云变化诸幻,而开幻众,广作度生佛事,现十界身,普应一切,此出真涉假之行相也。由起幻等者,谓以证真如,从真如起利生事业,而以同体大悲,广化众生,不取众生之相,故云大悲轻安。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此示观行增进之相也。以证性未圆,无明未净,渐渐深入,故云渐次。以对待未忘,先遣所观之境,犹存能观之智,故云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观幻者,观即能观之智,幻者即所观之境。真智独存,故不同彼幻。然所观既忘,能观亦泯,若存能观,犹未离幻,故云非同幻观,皆是幻故。能所双忘,境智俱绝,唯一真心,故云幻相永离。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喻增进之相也。谓菩萨观行,境智双忘,一真独立,则法身真地,智种灵苗,渐渐增长,土喻法身真地,本觉真如如种子,观智增明如苗长。
《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此结观名也。梵语三摩钵提,此云等至,等持之中,能至圣位故。下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此标行本。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於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
此正示中观行相也。谓依所悟净圆觉心,建立观行,直观中道一心,外忘其境,故云不取幻化;内忘其智,不取静相,境智俱忘,身心寂灭,皆无障碍,故云了知。知觉明乃根本无明也,谓对待既忘,能所不立,则无明净尽,故云无知觉明。境智俱空,故云不依诸碍。以离境故,超碍离智,故超无碍。毕竟寂灭,故云永得超过。鍠乃钟鼓之声,言虽有体质,而不障声之远达,正取器微声大,以明即碍处,能达无碍。意谓向心境未忘,则身心世界为碍,今既了悟法身即此幻妄,身心世界,不碍法身,故云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於外,以喻法身出碍也。烦恼约生死法,谓身心世界也。涅盘约理智唯一真心,故生死涅盘不相留碍也。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此示观行成益之相也。以生灭既灭,寂灭现前,三德圆证,涅盘常乐,故云寂灭轻安,心心随顺,妙觉寂灭,故云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则二障永断,二死永忘,所谓究竟一心之极证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此结名也。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总结方便之渐次也。谓此三法门,皆是随顺亲近圆觉之方便。即如来之因地,诸菩萨之万行,或渐次,或遍圆,皆依如是三种事业,或单复圆修,若一念圆证,即成圆觉。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结行显胜也。遍圆修习日劫相倍,故教多多二乘,不若暂闻此法,以是成佛正因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
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
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
便有三种类:》
总颂标立三种观行。
《寂静奢摩他,
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地,
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
如彼器中鍠。》
此颂三种行相。
《三种妙法门,
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
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
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盘。》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8-21 21:31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

《於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初进问威仪。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稀有,》
庆赞。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於圆觉门,有几修习?》
此正陈问意也。谓前佛说三观,未审菩萨所修,为一人具三,为三人各一,为同时,为次第。故请开示,以便修习也。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
此问所为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展虔诚。
《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诫听许说
《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伫听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於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此总答问意也。圆觉净性,众生本具,不假修习,但今在迷中,以幻修幻,唯以幻力,故有二十五种之不同。盖三观一心,元无别异,第各随人意,要偏重所习,辗转而有二十五轮,非定有二十五种也,然二十五种,不出三观,单复圆修,而分差别。初单修三观。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於座便入涅盘,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此单修空观也。然三谛本唯一境,故三观本乎一心,圆融该摄,举一即具三,言三体即一,所谓正偏兼带,故虽单修一观,必兼余二。虽不明说,义即全具。今言唯取极静,是以观空为主。有静力故,永断烦恼,则义该於假,以烦恼幻化,以静力断之,若究竟成就,圆证一心,则摄中也。故不起於座,便入涅盘。此单以圆修空观而入也。能做如是观,义方满足。标名应有悟净圆觉四字。译人略耳。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於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
此单修假观也。佛力者,谓自性本具真如。佛性内熏之力,故发起种种变化作用,备修妙行,此依幻行,於陀罗尼不失寂念,则全体起用,兼摄一心。中道寂灭之体,而起空慧,照破无明,是以假摄中空也。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此单修禅那中观也。唯灭诸幻,独断烦恼,乃摄假入中,烦恼断尽,便登实相,乃摄空入中。正遮照同时,以显中也。以唯灭断尽则双遮,独断便证双照。此上单修三观也。下复修二十一轮,每观领七,故二十一,初空观领七,先复二观二。初先空後假。。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次先空後中。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即体之智,故云静慧。还照寂体,故云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因亡果丧,圆证一心。故为中道。
次复三观一,,初先空次假後中。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复现幻力,种种变现,度诸众生,後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次修三摩钵提,後修禅那。》
次先空次中後假。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後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次齐修三观,有三。初先静,齐寂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复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
次先齐静幻,後寂。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後修禅那。》
後齐静寂,後幻。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後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上静观七轮已竟,下幻观七轮。初先幻後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後修奢摩他。》
次先幻後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吉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後修禅那。》
上复二,後复三。初先幻,次静,後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次先幻,次寂,後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初先幻,齐静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次齐幻静,後寂。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作用,资於至静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後齐幻寂,後静。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於寂灭,後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三寂观领七。复二有二。先寂後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於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次先寂後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钵提。》
次复三有二。初先寂,次静,後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於静虑,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次先寂,次幻,後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於作用,清净境界,归於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後修奢摩他。》
後齐三有三。初先寂,齐静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於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
次齐寂静,後幻。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於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钵提。》
後齐寂幻,後静。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於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後修奢摩他。》
後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於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圆修三观。乃三观一心,一念具足。即初云圆照清净觉相,圆觉圆合,即圆照一切,则该十法界,於诸性相,无离觉性,即清净觉相。诸佛本起因地,唯一心圆照法界,以为妙行。故二十五轮,究竟归极於此意,显此一观,以为圆修其二十四,皆随根耳。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於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总结劝修也。当持梵行者,所谓因戒生定,即楞严三种渐次,乃入禅之基本也。寂静思惟忏悔,即观罪性空,所谓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也。求哀结标,以验根之顿渐,乃请诸圣神力加持,起决定信耳。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
无碍清净觉,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
三法渐次修,有二十五种,
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
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
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
二十五轮皆菩萨因行,颂言十方如来,意约所趣之果,此正如来因地法行也。顿觉人则不须渐次。法不随顺者,乃阐提不信之人,则渐亦不能入矣。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
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
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盘。》



《於是净诸业障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问法威仪。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一切如来因地行相,令诸大众得未曾有,亲见调御,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犹如一念,我等菩萨,深自庆慰。》
此庆所闻也。谓从一心,建诸定轮,乃诸如来因地行相。劝苦境界,一念具足,故深自庆也。
《世尊,若此觉性,本性清净,因何染污使众生迷闷不入?》
此正问也。上章佛说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然清净则本来无染,今因何有染污,更假修耶。
《唯愿如来广为我等,开悟法性,令此大众及末世众生,作将来眼。》
此请意也。
《说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求法恳诚。
《尔时,世尊告净诸业障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谘问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赞许
《时,净诸业障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默伫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实为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於虚妄体重执虚妄,贰妄相依,生妄业道有妄业故,妄见流转,厌流转者,妄见涅盘,》
此正答染污所以也。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等者,正初所云,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者也。由诸众生最初不觉,迷本法身,故妄认五蕴幻妄身心,为实我体,故名我相。计我辗转趣於余趣,故名人相。计我盛衰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计有一期命根不断,为寿者相。以不达无我,执妄为真,故云颠倒。然执虚妄为我,已是颠倒,且於此妄我,起憎爱之心,故云重执虚妄,此起惑也。心境二妄相依,造种种业,故云生妄业道,此造业也。故有妄业,必受苦报。流转生死,此苦果也。惑业苦三,皆因妄认我执,以取三界轮回,故云流转。此分段生死也。若二乘人,厌生死苦,断烦恼集,出三界外,复妄见涅盘,以取变异生死之苦,皆由执我之故也。故云由此便生等。然此四相,有迷识迷智麤细之分。麤者迷识,乃凡夫妄认五蕴为我妄生憎爱,乃金刚经前半所明者是也。细者迷智,乃一切圣贤,妄有证得,能所未忘,即此细所说,乃金刚经後半所明者是也。此中麤细二种我执,正属俱生。此经众生,意该九界,此中先举凡夫之四相,以显三乘之四相。以凡夫四相,由憎爱而有,三乘四相,有证取而有,以证取发於爱根种子,故凡圣双举。
《由此不能入清净觉,非觉违拒诸能入者,有诸能入,非觉入故,是故动念及与息念,皆归迷闷。》
此正答不能入觉之所以也。由上所说,妄执我故,染污真性,由此不能入清净觉,盖非觉性违拒不容入也,以执我能入之觉,故云有诸能入,非觉入觉耳。若以觉入觉,则如空合空,又何拒之有。以我执未忘,故凡夫动念,二乘息念,皆归迷闷。下重徵释迷闷之本。
《何以故?由有无始本起无明,为己主宰,》
此徵释迷闷之根本也。本起无明,谓最初一念不觉,生相无明也。法身无我,由一念无明,迷本法身,成陀那识,为我相根本,自此皆是无明用事,故云为己主宰。我者主宰义,谓从无始至今,一向皆是无明主宰,是为我相,自等觉已,还未破生相无明。异熟未空,皆属我相。然此我相,与诸教所说不同,後文自明。
《一切众生,生无慧目,身心等性,皆是无明。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此重释无始无明,至今难断之所以也。谓全体无明,变成五蕴身心,然此根本无明,非根本智照不能破,以诸众生,从来未逢知识,开发慧眼照破,岂有无明能断无明之理耶。故云譬如有人,不自断命。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此序无明相续,长劫之所以也。谓此无明相续,长劫而难断者,以有憎爱二惑,以滋养之也。以执我故,则偏爱我。若有爱我者,则更增长我之爱见;若违我者,必生憎怨,然憎怨亦从爱起,以不顺其爱,故憎怨耳。以此憎怨资熏无明种子,发起现行,故劫劫生生,爱憎未断,故无明日厚,所以相续长劫生死耳。今以爱憎之心,而求佛道,岂有成道之理耶。故云皆不成就。下示相。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此正示我相之体也。此我等四相,旧解都分麤细,今详佛意,指无始无明,为己主宰,是为我体,是则四相单约生相无明。今以观照研穷,对待未忘,辗转有四。原非麤细之分也。何以明之,谓妙性圆明,本无能所,良由最初一念,障此妙性,失其本明,故名无明。自尔以来,一向皆是无明为己主宰,而为我体。今以始觉观照,欲证圆觉,未能圆合,中间皆因根本无明,而为障碍。故对待未忘,即此所对所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心所证者,乃我相也。按此始起无明为我,岂有麤细之分耶。永嘉一念中五阴正此意耳。智者请深观之。下以喻明。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加针艾,则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此以喻明我相也。谓众生向以无明用事,不知有我,任运而已,故如人调适忘身。今以观照研穷,方显无明之体。故如人针艾,知有我身也。以观心所取证者,乃是无明,非觉性也,故云取证乃现我体。前佛明言,无始无明,为己主宰,乃的指根本无明为我,岂可以麤惑目之也。下结指。
《善男子,其心乃至证於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盘,皆是我相,》
此结指我相根本也。意谓不独三贤十圣之所证者为我,乃至证於如来究竟涅盘,若一念证性未忘,乃生相无明未破,正是我相根本。云门云,法身亦有两般痴。得到法身边,若法执不忘,己见犹存,亦是病。问曰:三乘教中,说俱生我执,七地已破其八地。後乃俱生法执,破此法执,即入妙觉。今经等觉後心犹未破我相,何相悬若此耶。答曰:然,我法二执,总属一我,谓我之我,我之法。然俱生法执,正是我所执之法,故法亦名我,以异熟未空故,但约证取为我耳。此经不同诸说,以四相总属一我,故云皆是我相。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此示人相也。谓前所证者是我,则不复认我。若存我能悟之心,即为人相,以约对我为人,非他人也。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盘,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此释人相也。谓纵然悟得涅盘是我,不自证取,即此能悟之心,皆名人相。殚,尽也,谓了悟涅盘极尽之理为我,若存丝毫悟心未忘,即名人相。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此示众生相也。谓觉前证悟,二皆是妄。即此觉了之心,名众生相。以此觉了之心,非证悟之可及者,以见有证悟之可离,故名众生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此借明众生相也。以凡夫之众生相,乃计我所感苦乐,变异相续,为众生相。今圣人但以了悟证取,两忘能所,只存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以不属能所故。借世人彼此之语,以喻明之,谓言我是众生,故非我非彼。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此正示其相。谓了前证悟,二皆不及,只此了心不忘,为众生相耳。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此示寿命相也。谓前能了之心为众生相。今观智增明,照此了心,亦不可得,唯一清净觉体,所谓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到此境智俱泯,一切俱离,谓以即心之智,还照寂灭之体,境智一如。如眼不见眼,故云一切业智所不自见。以返妄归真,至法身极则处。但守住寂灭不能转位回机。所谓抱守竿头,静沉死水,宗门名为尊贵堕,即此堕处,不能超越,故犹如命根,为寿命相。语云:百尺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重进步,大千世界现全身。故以坐守玄微,命根不断。前云不住生死,不住涅盘,此正住涅盘相耳。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消冰,无别有冰,知冰消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此直示妄源也。一切觉者,前三相也。谓心照清净觉,前三相皆为尘垢。即此觉心,亦未离尘。然以真照妄,妄即是真,故如汤消冰,冰即是汤。今存我觉,我则如冰。知冰以不能自遣,如不自断命,所以为寿者相也。下明我为法障。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此明我为法障道之本也。谓末世众生,若不了此四相,纵多劫勤苦,终不能成圣果,以执我见而修故也。正法末世,谓末世众生,幸遇此圆教法门,可为正法。若错乱修习,与不修等,故无行证,所以为末法也。释迦法中,正法一千年,教理行果,四法皆全。像法一千年,有教理行,而证果者少。末法一万年,但有教理,而无行证。今教理虽存,而徒劳无益者多矣。下有三徵,三释。此久修无证之义。
《何以故?》
此徵何故久修无证耶。下释。
《认一切我为涅盘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释义谓所以久修不证者,以认一切我为涅盘故,以证悟未忘,得少为足故。言认一切我者,谓凡所修行,皆依我见,将此我见,以为涅盘,故终不成就耳。认贼为子,喻终不成就。
《何以故?》
此徵何故认我便妨於道耶。
《有爱我者,亦爱涅盘,伏我爱根,为涅盘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根,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释义所以认我妨道者,以我为爱憎之根本故也。谓凡执我者必爱我,今以我爱而求涅盘,则涅盘但资爱根,非真涅盘也。故云伏我爱根为涅盘相,故非真也。凡不顺我爱者,必起憎心,以有憎我者,亦憎生死。然此憎心,本从爱起,不知此爱,真生死本。故今修行人,不知断己爱根,而别憎生死,迷之甚也,故不解脱。然说认妨道者,以爱资爱故也。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此徵云何当知爱涅盘者,本解脱法,何以返不解脱耶。
《善男子,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犹未能尽我相根本。》
释义所以於涅盘法不解脱者,以执我而求。以取微证,便自以为清净。得少为足,未尽我相根本,故不解脱耳。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浮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此以违顺二境,以验我相未忘也。言修行人自谓以得涅盘法矣,假若有人赞叹彼法,则生欢喜;诽谤彼法,则生嗔恨。然涅盘乃空法也,何有喜怒於其间。今闻赞诽而生喜怒,即此喜怒,本於我相,非涅盘也。以此验知其人我相坚固执持,以此种子潜伏藏识,遇境激发现行,则游戏诸根,曾不间断。以此求道,云何而得解脱耶。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总结执我求道之过也。下翻显病源。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此以法验病,翻显我相未忘也。然涅盘乃空法也,若果证涅盘,则我相必空,我相若空,则何有赞毁哉。今因赞毁其法,而生喜怒,正是我相未断。若我相未断,则人及众生寿命四相,居然全在,如此正是众生病根,又岂可为得涅盘耶。下正示病源。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正示病源也。谓末世修行之人,未断我相,以认我为法,故所说者,乃说其我相之病,非说涅盘之法也。故云说病为法。以此之故,虽精进修行,但增益诸病,故不能入清净觉耳,是故名为可怜愍者。下示执病之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此示执病为法之过也。谓修行之人,不了四相,但以如来解行,回为己有,非己亲证。故终不成就。
《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见,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此示执病之过,必堕增上慢人也。其实未得未证而自谓为证为得。少得为足,故为增上慢人。乃是我爱未断者。何以知之?但於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然此嫉妒之心,发於我爱,故知此人,乃未断我爱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此甚言我爱为病根也。下诫防过。
《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惟益多闻增长我见,》
此深诫防过也。谓上执病为法之人,所以四相未除者,只是将心待悟一事,为病根耳。苟有待悟之心。则必广求经教,执相似语,回为己解,故此但只增益多闻,增长我见,非真修也。末法志道之士,可不惧哉。
《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此劝真修也。真修之士,不必将心待悟,亦不必广求多闻,只当降伏烦恼为第一行,亦不可得少为足。其未得涅盘,必志得之,其於未断烦恼,绝欲断之。但历境验心,若贪嗔爱慢一切烦恼,对境果然不生否。至若彼我恩爱,果然一切寂灭否。如此自验其心,即如古德云,学道不必将心求悟,但於一切烦恼境界上透得过,便是悟处。故佛说,此人渐次可以成就。虽然如是,更要求善知识抉择,邪正分明,亦不堕於邪见。如此修行,方有少分相应耳。学者可不勉哉。
《若有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此重勉真修,诫令离过也。谓必如上所说,乃是真修。若舍此外,别起欣厌取舍憎爱之心,则毕竟不能入清净觉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
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
爱憎生於心,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
城喻涅盘,谓此涅盘,魔外不能侵,万德之所聚,众圣之所归,万行之所入。故喻如城。
《若能归吾刹,先去贪嗔疑,
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
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
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刹乃世界之都称,亦取喻涅盘。心爱涅盘,故示法爱。余颂可知。
《於是普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快說禪病,令諸大眾,得未曾有,心意蕩然,獲大安隱。』》讚謝
《『世尊,末世眾生去佛漸遠,賢聖隱伏,邪法增熾,使諸眾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發心?令彼群盲不墮邪見?』》此正陳所問也。此問有五:一、問求何等人;下答求善知識。二、問依何等法。三、問依何等行。四、問除去何病。此三總答,依所證法,應離四病。五、問云何發心,未後發廣大等心。下文俱明。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三展虔誠。
《爾時,世尊告普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諮問如來,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眾生無畏道眼,令彼眾生得成聖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讚許誡聽。
《時,普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佇聽。 下答有五,初答求人。。。
《『善男子,末世眾生,將發大心,求善知識,欲修行者,當求一切正知見人,心不住相,不著聲聞緣覺境界,雖現塵勞,心恆清淨,示有諸過,讚歎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答求何等人也。善知識謂善知眾生根器,應機說法,知病說藥,令得安隱也。正知見人,即心不住相,不著二乘之行者。雖現塵勞等六句,言善知識之行也。菩薩居塵不染,故云心恆清淨。以同事攝,故云示有諸過。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故云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求如是人,即得成就無上正道也。
《『末世眾生,見如是人,應當供養,不惜身命,彼善知識,四威儀中,常現清淨,乃至示現種種過患,心無憍慢,況復搏財妻子眷屬。若善男子,於彼善友,不起惡念,即能究竟成就正覺,心華發明,照十方剎。』》 此教承事知識之法範也。不惜身命,如雪山捨身,常啼破骨,乃至身為床座等,四儀常現清淨者,乃善知識之順行也。固當盡命承事,即有逆行,示現貪嗔痴等,如婆須密女無厭足王之類,亦不敢起憍慢心,況復搏財等耶。搏乃搏食,財乃財寶,意謂內現貪嗔,尚不敢慢,何況身外搏食財寶妻子眷屬。乃人道之常。如淨名之類,又豈可慢之耶。若修行者,於彼逆行知識,不起惡念,所謂依法不依人,即能究竟成就也。永斷疑根,直心正念,故得心花發明,照十方剎。 下答所依法。
《『善男子,彼善知識所證妙法,應離四病,云何四病?』》此答所依法,意在擇師,乃求正知見人也。修行依法,法必依師,故在所擇正知見人,乃可依也。如何得知是正知見人?但於法驗之,若所說法心住相者,則為法病,若離法病,則知見自正,故從上諸祖,拈情去縛,曾無實法縛人,是為不住相者,若此乃可依也。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 種種行。」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作得故,說名為病。』》 此徵釋四病之相。一作病也。然作為病者,以圓覺之性,天然本具,不假作為,今以有作之修,而求圓覺妙性。且此妙性,豈作為而可求耶,故說為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者,假若彼知識,自作此言也。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無起滅念,任彼一切,隨諸法性。」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任有故,說名為病。』》此示任病也。然此任病,乃狂解之人,悠悠任性,縱放身心,自謂無物無礙,得大解脫,返借口本無生死可斷,本無涅槃可證,以為放逸之資,非真知見善知識也。若依此等之人,則墮狂妄,故說任性為病也。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止合故,說名為病。』》此示止病也。然圓覺普照,大用無方,豈可以永熄諸念,耽著枯寂之行,以求之耶。以圓覺妙性,非止可合,故說為病也。
《『四者滅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斷一切煩惱,身心畢竟空無所有,何況根塵虛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圓覺,彼圓覺性,非寂相故,說名為病。』》此示滅病也。覺性圓滿,隨緣應現,寂而常照,今以畢竟空無所有,則幾淪斷滅,以永寂滅而求圓覺,久則下沉無想,則墮二乘,故說為病耳。
《『離四病者,則知清淨,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此結示正觀也。初云圓照清淨覺相,以圓覺妙性,本不屬於作止任滅,今離此四,則自性圓明,不無欠缺,故云清淨。然作止等四,皆屬修行功用,今說為病者,以在未悟門頭,此四皆藥,今就圓覺自性言之,本自天然,不假功用,故說為病耳。古德云,修行即不無,染污即不得。所謂但形文采,即屬染污。故離此四,則名清淨。作是觀者,乃約法觀人,非觀智也。謂觀離病之人,乃不住相,為正知見人,方取為師,可依之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修行者,應當盡命供養善友,事善知識,彼善知識,欲來親近,應斷憍慢,若復遠離,應斷嗔恨,現逆順境,猶如虛空,了知身心畢竟平等,與諸眾生同體無異,如是修行,方入圓覺。』》 此答修何等行也。此中修行,不說六度萬行,但只事善知識,斷憍慢心一行為本,即如善財童子,一生圓曠劫之果,唯以參善知識一事,即得圓滿無量法門,所謂依善知識,教不生二念,故觀合離逆順之境,猶如虛空。且了知身心,與眾生平等,此無人我相,乃受道之器也。以此心此行,反與圓覺法體相應,故能入耳。
《『善男子,末世眾生不得成道,由有無始自他憎愛一切種子,故未解脫,若復有人觀彼怨家,如己父母,心無有二,即除諸病,於諸法中,自他憎愛亦復如是。』 》此答除去何病也。眾生所以流轉生死者,以有無始無明愛憎種子,為障道之病根,故雖修行,未得解脫。今事善知識,不起憍慢嗔恨之心,則折伏現行,了知自己身心,與眾生平等,則了無人我,愛憎種子自伏。至若視怨如親,則愛憎種子自斷,而障道之病自斷,故云即除諸病。此正除病之妙藥也。
《『善男子,末世眾生欲求圓覺,應當發心,作如是言:「盡於虛空,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究竟圓覺,於圓覺中,無取覺者,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如是發心,不墮邪見。』》此答發何等心也。般若彌勒頌云,廣大第一常,其心不顛倒。此言盡空一切眾生廣大心也。皆入究竟圓覺第一心也。於圓覺中,無取覺者,常心也。除彼我人一切諸相,即除四病,不顛倒心也。凡諸行人,親師授法修行之要,無由此者。捨此即墮邪見矣。故云如是不墮。
《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覺汝當知,末世諸眾生,
欲求善知識,應當求正見,
心遠二乘者, 》此頌求師。
《法中除四病, 謂作止任滅。》此頌依法去病。
《親近無憍慢,遠離無嗔恨,
見種種境界,
心當生稀有,還如佛出世,
不犯非律儀,戒根永清淨,》 此頌修行。不犯非律儀二句,長行言,在師示現有過,不令眾生入不律儀。此中正言弟子事師,倘見逆行,不得隨之,便犯非律,必以戒根清淨,而為正行。舊解為追頌求師中文,非本指也。
《度一切眾生,究竟入圓覺,
無彼我人相,當依正智慧,
便得超邪見,證覺般涅槃。』 》此頌發心也。五句頌四心因行,末句顯果證。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進問威儀。
《『大悲世尊,為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眾生,有大增益。』》慶前所聞。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眾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為首?唯願大悲,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施大饒益。』》正陳請詞,以何為首,即最初方便也。《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三展虔誠。《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眾生,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許說誡聽。《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默佇。《『善男子、一切眾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眾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眾,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此下正答所請也。性謂種性,猶根器也。以圓覺乃秘密妙心,非上根人不能修習,故許具大乘根性者可修也。意謂若無外緣,則當安居伽藍,與眾同修,若有外緣,不能安居者,則當隨分思察也。已說者,如前當觀此身等。《若復無有它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此教結制規則也。意謂苟無外緣,必以安居為上,易入道也。三期隨意長短,元無一定,但取克期進道耳。《『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旛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此教安居進修之法則也。若如來在世,則當正思惟佛,若佛滅後,則當設像觀佛法身,故云還同常住。懸諸幡華,廣如楞嚴壇場,今此中至簡,故但舉幡華。言懺悔得善境界者,謂見光睹瑞感夢等。乃滅罪之相也。一向攝念,則修止觀,應如二十五輪,各安標記,結取單復圓修,乃正行也。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為清淨,菩薩住止,心離聲聞,不假徒眾,』》此言入期之法。言菩薩住止,意揀小乘之眾也。前言三期,乃克定期限,今結安居,乃入期之法。西域佛制,三月安居,通名結夏。今言夏首,乃入期之初也。律制,當結制時,必先集眾,布薩作法,然後安居,多小乘人。今言菩薩住止者,謂不同彼小乘多眾,但隨一類,修觀行菩薩自便,不必念彼小乘布薩法事,亦不假彼徒眾也。言不假小乘徒眾,非與前文安處徒眾相違也。《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為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繫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為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眾》此示入期安心之法也。上言心離聲聞,此正示菩薩所修,乃離相寂滅之行,不比聲聞著相而修也。以大圓覺為伽藍者,謂不依世界住止,乃住心境雙忘平等寂滅之地也。謂涅槃自性,本無身心世界可縛屬故,殊非聲聞境界,故云不依,唯依如來法身實際故,為菩薩所修妙覺因緣,乃自覺聖智之境,為自證處也。此乃菩薩獨詣之地,故云不縛徒眾。某甲者,以甲乙為名之次,乃當自稱己名也。今諸方後稱見善知識,不自稱名,但曰某甲,無知之甚也。《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此結示休夏也。言示現安居者,以上言菩薩修寂滅行,安居平等性智,此又何假期限耶。然必以三期為限者,以示同權小引發未悟耳。過期隨往無礙者,以小乘解制之後,有新學者,凡所出遊,侶須三人,以妨誤失。今菩薩以觀智安心,不必伴侶,故云隨往無礙。《『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眾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此示妨誤失也。所聞者,即上三觀單復圓修二十五輪,及根塵識界,一一清淨等,乃正觀也。若非所聞一切境界,皆不可取,如楞嚴五十重陰魔,及起信論中所說魔事,皆不可取。恐墮邪誤也。初有二問,一問安居,二問三觀,以何為首,上答安居竟,下答初首方便。《『善男子,若諸眾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亦復如是,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眾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此答三觀初首,先空觀方便也。言修奢摩他,先取至靜者,以止為前方便也。言至靜者,即天台三止中體真止,謂體合真空,故云至靜。一念不生,故不起思念,靜極光生,故云便覺。初從一身等者,謂內脫身心,外遺世界,內外平等,寂然不動,以身心世界,蕩然一空,則與一切融為一心,一切世界合為一界,故凡眾生起心動念,即從自心中現,故凡起一念,無不了知。所謂靜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卻來觀世界,猶如夢中事。此空觀之極則也。如此方名正觀,非彼所聞,皆不可取。《『善男子,若諸眾生修三摩缽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熏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此示三摩缽提,假觀方便也。三摩缽提,義當幻觀,言憶想十方如來,一切菩薩,種種修行,勤苦三昧者,謂思惟諸佛菩薩因中,修種種難行苦行,度諸眾生,於三昧中,起如幻觀,以己身心,自歷其境,內驗其心,種種境界,備歷如幻,以此幻觀,發度生願,久熏成種,久久純熟,便能內發大悲輕安,而起菩薩利生妙行。所謂以如幻觀,而開幻眾,作如幻佛事也。此則三摩缽提,以如幻為首也。非彼所聞,終不可取。《『善男子,若諸眾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齊頭數,如是週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此示寂觀方便初首也。禪那義當中道一心,名為寂觀。言先取數門者,正入禪最初工夫也。以修禪人,一向心多雜亂,難得寂靜,故先以數門為首。謂初攝心,先歸一息,依息出入為度數之,從一至十,又從十至一,如此往復,息息不斷,心心不昧,生滅頭數,一一分明,自少至多,以驗定力淺深,若久久純熟,數到一念不生,則其息自斷,寂然一心,湛然安住,是為定相。如此周遍四威儀中,念念了知,久則百千世界,唯心所現,乃至一滴之雨,分明了知,如目睹物,此寂靜觀之成功也。如起信所說,修止觀者,不依氣息,彼以內脫身心為要。此依之者,以初機攝心為方便,非究竟依之也。若以息為得,則墮邪道,非彼所聞也。《『是名三觀初首方便。』 》此結名也。前問三種淨觀,以何為首,故具答已。於此結指,是知前二十五輪,但說觀相,此三方便,乃最初下手工夫,即楞嚴二十五聖,一一皆說最初下手工夫,即此義也。《『若諸眾生遍修三觀,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此示三觀之益也。以此三觀,乃一切如來本起因地,故有圓根眾生,能遍修三觀者,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言畢竟成就無礙也。有此勝益,故勸應修。《『若復末世鈍根眾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復修彼觀。心不放捨漸次求證。』》此言鈍根障重眾生,當以懺悔斷障為要也。由昔業障者,乃夙習種子,今修行時,熏發現行,作障道緣,所謂好正而固邪,欲潔而偏染者,乃夙習使然也。故當精勤懺悔,消宿業障,業障若消,則道緣可辦也。常起希望者,謂希望願斷業障也。故下即云,先斷憎愛等,乃貪嗔痴也。勝上心慢也,謂根本煩惱既斷,現行不行,則習氣可除,觀行易成,此觀不得,乃復修彼觀者,乃二十五輪標記之意,故云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眾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
懺悔無始業,經於三七日,
然後正思惟,非彼所聞境,
畢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靜,
三摩正憶持,禪那名數門,
是名三淨觀,若能勤修習,
是名佛出世,鈍根未成者,
常當勤心悔,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上正宗分竟
下流通分
《於是賢善首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進問威儀。《『大悲世尊,廣為我等及末世眾生,開悟如是不思議事。』》慶前所聞全經大義。 下正陳請意。《『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眾生修習 ,得何功德?云何使我護持經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 』》 此問經名,并流通此法也。此問有五,一問經名,二問奉持,三問功德,四問護持,五問流布至何地位。《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誠。《爾時,世尊告賢善首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 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如是經教功德名 字,汝今諦聽,當為汝說。』》許說誡聽。《時,賢善首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默佇。《『善男子,是經百千萬億恆河沙諸佛所說,三世如來 之所守護,十方菩薩之所歸依,十二部經清淨眼目,》此總歎法勝,令生信重也。此經乃諸佛如來本起因地法行,故是諸佛所說,如來守護。教授菩薩,故為菩薩之所歸依,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故為十二部經之眼目。《是經名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亦名修多羅了義,亦名秘密王三昧 ,亦名如來決定境界,亦名如來藏自性差別,汝當奉持。』》此答名字,示經名有五種也。今結集經題,但存其二,舊解五名,約教理行,修多羅,約教,秘密王三昧,約行,餘皆約理。中道一心,故曰秘密,非密語也。依如來藏建立差別,義盡於此,當如是持。《『善男子,是經唯顯如來境界,唯佛如來能盡宣說, 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漸次增進,至於佛地』》此歎法勝,意令修習,答至何地也。佛佛成道,皆依圓覺為本因,及成佛利生,亦唯說此法,教化菩薩,此外更無別法,故勸令修習,可至佛地也。《『善男子。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 ,亦攝修一切群品,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蚋及阿 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此答何功德也。獨被上根,故教稱圓頓,普攝三根,故功德最大,以是一切眾生,清淨覺地,皆證圓覺,故無不充足,故如大海,不讓細流,飲者大小皆足也。《『善男子,假使有人純以七寶,積滿三千大千世界, 用以布施,不如有人聞此經名,及一句義。』》此較量顯勝也。世寶盈剎,但資有漏,至理一言,必轉凡成聖,故功倍天淵。《『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恆沙眾生得阿羅漢果,不 如有人宣說此經,分別半偈。』》此以人較法,更顯益也。小果雖多,終無實證,此經半偈,為成佛正因,故難比也。《『善男子,若復有人,聞此經名,信心不惑,當知是 人,非於一佛二佛種諸福慧,如是乃至盡恆河沙一切佛所, 種諸善根,聞此經教。』此歎勝機能受也。謂能信受此法者,蓋從多佛廣修福慧,殊非小福薄德之人可堪也。《『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其身心,令生退屈。』》此正囑流通,以護修習者,為第一也。以修習此法者,乃慧命所系,若惡魔惱亂生退,則慧命斷絕,故當護持也。《爾時會中有火首金剛、摧碎金剛、尼藍婆金剛等八萬 金剛,并其眷屬,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 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眾生,有能持此決定大乘 ,我當守護,如護眼目,乃至道場所修行處,我等金剛, 自領徒眾,晨夕守護,令不退轉,其家乃至永無災障,疫 病消滅,財寶豐足,常不乏少。』 》此敘金剛受囑,發愿守護持經人也。金剛者,以護法神,執此寶杵,故此得名,以金剛寶能碎一切故。言火首金剛,謂頭有火焰,即楞嚴所云,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者。乃菩薩示現者也。尼藍婆未詳所譯。言此諸神,皆夙習發愿護法者也。故常在佛會。《爾時,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彌山王,護國天 王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 尊,我亦守護是持經者,常令安隱,心不退轉。』》此敘諸天受囑,護持經者也。大梵天王,乃初禪王,為裟婆世界主,佛佛出世,此王為請,主二十八天,總舉三界諸天,謂六欲天,十八禪天,四空天也。須彌山王,特舉帝釋,乃欲界主。護國天王,乃四王天,為守護國界之主。意列三界諸天,皆為護法也。《爾時,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與十萬鬼王,即從座起 ,頂禮佛足,右繞三匝,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守護 是持經人,朝夕侍衛,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內,若 有鬼神侵擾其境界,我當使其碎如微塵。』 》此敘鬼神受囑,護持經者也。吉槃茶亦名鳩槃茶,此云可畏鬼,食人精氣,其疾如風,變化無端,住於林野,管諸鬼眾,故號為王,不屬人天,單居鬼趣,此鬼既發愿守護,則一切惡鬼,無能為害者矣。一由旬四十里,言守護方隅,可四十里內無災害也。問:此經乃佛住大光明藏中,入於三昧,為地上一類菩薩說,二乘絕分,故前法會不列,又何有諸天鬼神發愿守護耶?答曰:此非常情可測也。然佛住大光明藏,義當常寂光土,則自他平等,說聽皆無,既曰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則不特實報,而同居比該,若華藏實報,必攝同居,故華嚴法會,諸天神王,各各讚佛,得一種法門,豈絕無耶。是以約法則二乘絕分,約境則凡聖該通,況圓音落落,十剎頓周,豈此界諸天神王,而不仰其嘉會耶。況影響示現,住佛境界,無足疑也。《佛說此經已,一切菩薩,天龍鬼神八部眷屬,及諸天 王、梵王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結會也。舊解此天龍八部,必內證法性,示現此形者,然會初不列,義顯法勝,結會該眾,義必同聞,故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圓覺經直解卷下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