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9 20:44

菩提道次第摄颂浅释

宗喀巴大师造颂
 侯生桢敬译颂
 索达吉堪布讲释
  妙善圆满所生身,满足无边众生语,
  如实尽观所知意,敬礼释迦佛主尊。
  无等导师胜弟子,承担佛陀诸事业,
  神变遍游佛刹土,敬礼弥勒文殊尊。
  甚深难测大般若,如意作解瞻洲严,
  龙树无著二胜哲,敬礼名满三地尊。
  二大乘师所传承,深见广行善妙道,
  圆满无误摄要义,敬礼教藏阿底峡。
  遍阅浩瀚经典眼,趣向解脱殊胜径,
  慈悲方便善指引,敬礼诸大善知识。
  瞻洲智者顶上严,声誉幢幡极显耀,
  龙树无著二先师,传来菩提道次第。
  满足众生诸愿望,教诫如同宝中王,
  能纳经论千条流,故名具德善说洋。
  通达圣教无相违,能将佛语成教诫,
  佛陀意旨顺利得,拯救罪行於悬崖。
  是故印藏诸大德,有幸依止胜教诫,
  三士菩提道次第,哪有智者不倾倒?
  简括佛典精要义,每座读闻此道理,
  讲闻正法诸功德,悉能摄尽应思维。
  今生后世诸福聚,因缘巧合之根本,
  精进依止善知识,意乐加行如理仪,
  危及生命也不弃,如教修供令喜悦。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暇身胜过如意珠,如是得来只一次,
  难得易失如空电,思后应觉世间事,
  如同去扬纯糠秕,故应昼夜求真实。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死后难不入恶趣,能解救者唯三宝,
  故应至诚去皈依,不要违犯其教诫。
  应思黑白诸业果,如理取舍勤修持。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未得性相具备身,欲修胜道不能成,
  故应学此圆满因,净治三业诸垢染,
  清除业障尤重要,还应经常依四力。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若不勤思苦谛罪,就难致力于解脱,
  不思集谛轮回序,难晓割断生死根,
  出离世间依厌离,当知生死何所缚。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发心大乘道之梁,是诸广行之根基,
  能转资粮如金汁,广聚众善福德藏。
  如是知后诸佛子,应发菩提心誓愿。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布施满足众愿宝,斩断悭吝殊胜剑,
  引发英勇佛子行,誉遍十方之根基。
  如是知后身财善,智者应依施妙道。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戒律如水洗罪垢,是解惑热之月光,
  耸立人群如须弥,没有恐怖众敬仰。
  如是知后持净戒,智者应如护眼珠。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忍为力士妙庄严,除烦恼忧胜苦行,
  如鹏降伏嗔蛇敌,遮挡恶语刃铠甲。
  如是知后胜忍铠,多种形式去熟练。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如披精进不退铠,教证德增如初月,
  一切行为变有义,所作之事如意成。
  如是知后除懈怠,精进伟大佛子行。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禅定於心如轮王,安住不动如须弥,
  起定遍缘一切善,能引身心轻安乐。
  如是知后瑜伽王,制伏散乱常修定。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智慧即见深性眼,是拔三有根之道,
  一切经颂功德藏,消除痴暗最佳灯。
  如是知后诸智者,应该精进修此道。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若只修习专注定,未见能断生死根,
  远离寂止道之慧,终不能使烦恼退,
  故须通达彻悟慧,乘以不动寂止马,
  以那离边中观剑,破除一切边执者,
  如理观察广智慧,增进了悟空性智。
  瑜伽我亦如此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不仅专注能成定,如理所行妙观察,
  亦见引发真实义,坚固不动三摩地,
  为了止观二双运,勤奋修者真奇妙。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入定修习虚空性,后得如幻之空性,
  称赞方便慧双运,能达菩萨行彼岸。
  如是知后有缘者涅槃不应满足偏行道。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如是因与果大乘,二道所须共通道,
  如实引发善巧师,依次趣入续部海,
  以修圆满胜教授,取得暇满具意义。
  瑜伽我亦如是修,你欲解脱如是行。
  为了己心熟修故,也为利益具缘者,
  佛陀所喜圆满道,通俗讲说此善事,
  祝愿一切诸有情,不离清净此妙道。
  瑜伽我亦发此愿,你欲解脱如是发。
  
  这部《菩提道次第摄颂》作为备忘录,多闻比丘断行者洛桑札巴著于卓日山格丹尊胜寺。

《菩提道次第摄颂》浅释
  如是闻法之前,请为度化一切众生而发无上菩提心!
  今日讲释之《菩提道次第摄颂》,为雪域高原共认三大文殊化身之一的宗喀巴大师所著。《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的作者华智仁波切有言:“五明通晓开显萨班尊,显密善说之源宗喀巴,一切佛法教主龙钦巴,雪域三大文殊我顶礼!”如是宗喀巴大师所著之《摄颂》,乃《菩提道次第广论》之总义,亦可谓为《广论》所归纳之颂词。
  释迦牟尼佛三转FA**Lun,为众生广为开显解脱成佛之法门。宗喀巴大师将佛陀所传之一切法门归纳为一种窍诀,即“菩提道次第论”。此《菩提道次第摄颂》措辞严谨、义理深奥,就我等一般凡夫亦难为之作释。然而,就我本人而言,自小对文殊菩萨有一定信心,后又对宗喀巴大师亦生起一定信心。到五明佛学院后,法王如意宝将此《广论》与《摄颂》给我等弟子念了几次传承。如今,汉地虽已有许多《菩提道次第广论》和《菩提道次第摄颂》之译本,然而多数学人缺少正式传承。为使由宗喀巴大师直至现今根本上师之间一脉相续之清净传承,能传到汉地并得以广为弘扬,以此目的,我等会聚于此,听闻此论,确有很大之意义。
  首先释题,《菩提道次第摄颂》中之“菩提”,是指果菩提。真正要证得菩提,亦需有一定次第,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言之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即三士道修法,故言“道次第”。依此次第而修,最后可直趣无上菩提之果。“摄颂”,即为摄含《广论》之窍诀而归纳为颂义。此文译者侯生桢先生,但知其于佛教经论翻译较多,译文亦较为优美。但若与法尊法师之翻译相比,某些地方可能于佛经之真实含义处稍有差异,但此仅以分别显现而言,究竟之义无少许差别。于此末法时代,真正能对佛法生起如是信心,并且承担佛陀如此之事业,其功德真乃不可思议。
  本文仅以字面意义讲释此《菩提道次第摄颂》,未加科判。首先为顶礼句。
  妙善圆满所生身,涅槃满足无边众生语,
  如实尽观所知意,涅槃敬礼释迦佛主尊。
  此颂为顶礼释迦牟尼佛。释迦佛于因地修行时,发起无上菩提心,经过三大阿僧祗劫,广为积聚福慧二资粮,最后证得无上如来佛果,圆满了身、语、意三种功德。此等无上圆满佛果,具足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好等各种非常精【妙】美【善】之形相。由累劫修行而得证世与出世之一切【圆满】,由此【所生】法、报、化之三身圆满,即是佛陀之【身】功德圆满。其次,佛之金刚语,可满足一切众生的愿望,如言“佛以一音而演法,众生随类得分解”。此等佛语如自虚空而出,具足六十四种梵天美妙音声,一音中具一切声,普入群机融众音。由是如来之法音圆【满】具【足】一切音声,使【无边】无际之一切【众生】皆随类而得利益,此非其他言语能为之,即是佛陀之【语】功德圆满。如是,佛陀又具足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之一切智慧,【如实】照见胜义平等之智,遍【尽观】察世俗差别之慧。以此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之圆满,佛陀通晓一切能【所知】见,了达万法而如指掌。《智者入门》和《现观庄严论》中皆谓佛之智慧已具二十一种无漏法。如《现观庄严论》中言:“顺菩提分法1,无量2及解脱3,九次第等至4,十遍处自体5,最为殊胜处,差别有八种6,无诤7与愿智8,神通9无碍解10,四一切清净11,十自在12十力13,四种无所畏14,及三种不护15,并三种念住16,无忘失法性17,永害诸随眠18,大悲诸众生19,唯佛不共法,说有十八种20,及一切相智,说名为法身21。”此等即佛陀之【意】功德圆满。佛陀确有如此殊胜之特征,于身、语、意、事业、功德之五部皆已具足圆满。是故,宗喀巴大师恭恭【敬】敬地顶【礼释迦】牟尼【佛】,吾等众生之依怙【主】、人中之圣【尊】。
  以此顶礼句可知,此论即为佛教内道之论典,亦是一个最殊胜的论。
  无等导师胜弟子,涅槃承担佛陀诸事业,
  神变遍游佛刹土,涅槃敬礼弥勒文殊尊。
  第二顶礼句,即是顶礼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弥勒、文殊二位菩萨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殊胜弟子。释迦佛已证【无】上正【等】正觉之果,无论从发心、成就,及其智慧等种种方便而言,三界六道无有哪一众生能与之相比,故言其为“无等”。而佛陀又广行普度众生之事业,其弟子可谓无量无边,无论根器胜劣,皆与善巧引度,故言其为人天“【导师】”。佛陀之无量弟子,小乘中有之,大乘中亦有之。于他方无边之刹土暂且不说,就我们娑婆世界而言,弘扬佛陀利生事业,最殊【胜】的【弟子】之中,就有文殊、弥勒两位菩萨。他们【承】接佛陀之意旨,【担】负【佛陀】的【诸】多弘法度生【事业】。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二转FA**Lun,主要结集者就是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和金刚手菩萨。由此结集,彼等皆已承担佛陀之度生事业,将佛法弘扬于世间。文殊菩萨又于释迦佛面前发愿,至众生轮回未空之际,普渡一切有情众生。而弥勒菩萨亦发愿,继释迦佛之后,成作贤劫第五佛,未来出世转佛FA**Lun,广为承担佛陀弘法利生的一切事业。此两大菩萨,显现处各种【神】通【变】化,【遍】迹【游】戏于无量无边之世界,于各个【佛】之【刹土】中度化无边众生。仅我们人世间而言,文殊菩萨的化现就非常之多,如藏地三大文殊的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无垢光尊者,还有很多如麦彭仁波切、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和汉地的能海上师等;以及如藏地赤松德赞、汉地康熙、乾隆等以国王、皇帝等种种形相所化现。而弥勒菩萨的化现要略少些,以藏地而言,象萨迦派格荣巴的上师荣登仁波切,即是弥勒菩萨之化身。但是得到弥勒菩萨亲自加持的高僧大德比较多,例如印度有狮子贤菩萨,就现量得见弥勒菩萨,并受殊胜加持而著写了《现观庄严论》讲义。藏地之涡只博布,乃石渠县的一位大活佛,曾亲见弥勒菩萨。他于自己所著《现观庄严论》讲义之结尾部分,发愿说:“愿我再次见到您——弥勒菩萨!在您面前聆听深奥之法门!”有如此之言。法王仁波切在这位大活佛座下,曾听习过《四心滴》……。而文殊菩萨和弥勒菩萨游戏变化于整个娑婆世界,不仅于人天之道,乃至于旁生道、饿鬼道以及各种刹土中,皆以无量化现普度众生。
  由此二大菩萨,不仅承担佛陀之事业,而且善巧度化一切众生。是故,宗喀巴大师又恭恭敬【敬】顶【礼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这两位开显弘扬大乘教法的至【尊】佛子。
  甚深难测大般若,涅槃如意作解瞻洲严,
  龙树无著二胜哲,涅槃敬礼名满三地尊。
  第三句顶礼句,顶礼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彼者皆已广为开显佛陀之密意。释尊教法,真正之精华所在即为“大般若”,此法亦为大乘佛法中最深奥广渊之法门。如此【甚】为【深】广、【难】以揣【测】思量之【大般若】法,一般凡夫人即使花千百万劫之时间来精勤思虑,亦无法真实解释其中一句。依佛教理而言,般若有直接密义、间接密义和后加密义,也有外义、内义和深义等许多意义,确实非常难以拆析通达,了悟真实。如此般若波罗蜜多,释尊虽已广转FA**Lun,但教授者如不能于其真正含义作清晰讲释的话,对众生亦无很大之意义。
  但是,释迦牟尼佛曾亲自授记两大菩萨,一是龙猛菩萨,一是无著菩萨。此二者是以自己的能力和智慧来解释佛教密义的,真正以自力解释的菩萨也只有这两位。如此有许多授记。前者龙猛菩萨如《楞伽经》中有云:“南方碑达国,有吉祥比丘,其名呼曰龙,能破有无边,于世宏我教,善说无上乘,证得欢喜地,往生极乐国。”《大云经》亦云:“我灭度后,满四百年,此童子转身为比丘,其名曰龙,广宏我教法。后于极净光世界成佛,号智生光。”《文殊根本续》等经中亦有如此之授记。又于无著菩萨授记言:“比丘名无著,善巧经论义,善辨经藏中,了义不了义。成世智导师,启论具真性,彼所成持明,名娑罗女使。由彼明咒力,生起妙觉慧,为令教长住,彼作经摄义。享寿百五十,命终往天界(兜率天内院),圣众围绕中,长久享大乐,最后彼大德,得证菩提果。”如此承佛授记,如理如法了达通晓佛之密【意】,并依自力【作】诸论著广为【解】析开显的,只有龙树与无著二菩萨。在印度佛教中还有很多大菩萨,虽然也能于般若深广之义加以阐示,如月称菩萨著写《入中论》之甚深空性,但彼等亦非自力解释,而是依龙树、无著二菩萨之窍诀所作也。
  是故,以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如此殊胜之功德,可谓之为整个南【瞻】部【洲】庄【严】。《华严经·探玄记二》云:“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是交饰义。”具此形相功德者方可冠以“庄严”之美誉。印度佛教史中,南瞻部洲就有六严二胜之说。六大庄严指法称、陈那、圣天、月称、龙猛、无著六位菩萨,二大殊胜是功德光和释迦光两大菩萨。另有言之,龙猛和无著为二殊胜,而功德光和释迦光属六庄严。或也有以世亲替代月称之说。其中,龙猛和圣天释中观,无著和世亲释唯识,陈那和法称释因明,功德光和释迦光释律宗,亦有此种分法。另于得地之果位而言,有佛经言,龙树是初地菩萨,而如《大云经》等说龙树菩萨已是七地菩萨,无著菩萨亦为三地菩萨。及无论怎样,得地与否,凡真正以自力解释佛教密义的菩萨,只有这两位。麦彭仁波切曾说,论著作释较为容易,而佛经却不易解释。印藏两地,能以自力讲解佛经密义者极为少见,好象汉地有些法师是自力解释般若密义的。而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又如何解释佛陀教法之密义呢?释迦牟尼佛之真正般若波罗蜜多,应具空性和现证两个方便:一者空性方面,释迦佛将般若空性实义传给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传给龙树菩萨,龙树菩萨以自力自解,加以阐示说明,创立了大乘般若甚深见派,即中观派;二者现证方面,释迦牟尼佛将修证次第传给弥勒菩萨,弥勒菩萨传给无著菩萨,无著菩萨以此创立般若广行派,即唯识宗。龙树菩萨有《中观根本颂》等中观六论,以及其它许多论著,无著菩萨亦有《唯识三十颂》等许多论典。
  由此可知,【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这【二】位先贤【胜哲】之功德确实非常殊胜。假如此二尊者皆未出世,我等欲以佛典直接教化众生,定有很大之困难。如同依止一位上师,彼者虽具极大智慧,为转无上法论,然若无以此名言作释,亦难通达其中之密意。所以,我等应由衷感谢龙树、无著二位尊者,于彼者皆应恭【敬】顶【礼】。彼二尊者之美【名】已遍【满】南瞻部洲地下、地上、天上之【三地】。龙树、无著于龙宫等处都已相当出名,他处就更不用言说。二位尊者使佛陀之教法广为弘扬,三界众生对此皆生欢喜与恭敬。是故,宗喀巴大师也如是恭恭敬敬地顶礼这两位圣【尊】智者。
  二大乘师所传承,涅槃深见广行善妙道,
  圆满无误摄要义,涅槃敬礼教藏阿底峡。
  第四顶礼句,顶礼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亦称燃灯智尊者。虽然大乘佛法之中观宗和唯识宗,无论印藏等地都很盛行,但真正以窍诀方式将此二者归纳圆融的,只有阿底峡尊者。
  中观宗的创始者是龙猛菩萨,唯识宗的创始者是无著菩萨,彼二者被誉为【二大乘师】,即二大车轨之义。此中之乘”,梵文是“那亚”,有大乘、大车之意,法尊法师译作“大车”或“车轨”。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在印度所创之中观、唯识两大宗派,都是非常善妙之解脱大道。龙猛菩萨所传大乘佛法之中观派,又称深见派。深见派主要以抉择正见为主,见地方面之破立较多,最后确立空性正见,如中观六论都是抉择见之论典。无著菩萨所传大乘佛法之唯识宗,亦称广行派。广行派则讲述现证修行次第,如五道十地、六波罗蜜多等,依次第而广大行。此两大宗派分别由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相续【所】传之清静【传承】,都传给了阿底峡尊者。中观派之传承为:释迦牟尼佛、文殊、龙猛、月称、寂天、……阿底峡尊者……。唯识宗传承为:释迦牟尼佛、弥勒、无著、狮子贤、……阿底峡尊者……。此两大宗派传于阿底峡尊者后,尊者又将其融为一体,圆满而修。
  阿底峡尊者初到藏地时,即遇大译师仁青让波,尊者便询问大译师各种经论之义理内容。译师对答如流,所问经论皆已通达。尊者甚为高兴,对大译师说:“未曾想到,藏地也有你这样的智者。由此,我于印地来藏弘法亦无必要之处。”继而又问:“如此广大之法要,于修行时,又当如何行之?”译师仁青让波答曰:“应依各教典所说而行!”尊者听后稍显不悦,即言:“如此而言,我来藏地是很有必要。如按每一教典之言全部修持,何以修完?佛法深广如大海,逐一行修难澈现。”大译师则反问:“若不按每一教典所言,又当如何修之?”阿底峡尊者曰:“我有殊胜窍诀,此等窍诀总摄佛法诸义,依此而行可速证圆满。”于是,阿底峡尊者仅以一“菩提道次”之窍诀,即圆聚“深见”、“广行”两大教义,并在藏地广为弘扬,利益众生无可计量,确实非常了不起。台湾日常法师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经常提示人们:“要多看《米拉日巴尊者传》和《阿底峡尊者传》,实在了不起呀!”此二尊者之传记,阅者读后必有深刻感受。如此【深见】和【广行】二宗派,本来就是尽【善】尽美甚为微【妙】之解脱要【道】,而阿底峡尊者又【圆满无误】地加以归纳【摄】聚,成为一种精华【要义】,一种殊胜窍诀,如尊者所著之《菩提道灯炬》,就有许多甚深之窍诀。诸如皈依、发心等修法,不是以广行方式,皆依窍诀形式而修,依此方便捷径可速得解脱成就。是故阿底峡尊者功德确实非常圆满殊胜,而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实际就是《菩提道灯炬》之讲义。于此,宗喀巴大师又恭恭【敬】敬地顶【礼】精通佛法【教】义、智慧犹如宝【藏】一样的【阿底峡】尊者。
  遍阅浩瀚经典眼,涅槃趣向解脱殊胜径,
  慈悲方便善指引,涅槃敬礼诸大善知识。
  第五顶礼句,顶礼上师等善知识,顶礼彼等之功德、学问以及种种不可思议的加持。我等众生无始以来,漂流转于无明轮回,却从未能具足一双明净智慧之眼,真正观察轮回之过患,趣向解脱。而如此必具之双眼,即是具德根本上师等善知识。彼者为接引众生出离苦海,趣入解脱,曾【遍阅】如海般【浩瀚】无涯之佛【经】及后来诸多论【典】,成为我等众生引路之智慧【眼】。我等学子若欲精通殊胜经论之实义,必须依止上师。尤其现今末法时代,倘若无有上师讲经开示,可能会有人是特别聪明,特别具高深学问,但亦根本不能真正通晓佛经之真实内义。又如一人未得真正传承上师之大圆满传授,而先得大圆满之法本,实际上彼者亦根本无法通晓其中某些不共加持和修法及殊胜之处。其同世法中之驾驶汽车,若无师父指点,开好此车也无有可能。是故,佛法本具深广性,如若离开上师,就同迷暗了双眼,即使寸步亦难行之。
  根本上师之涓涓教诲,我等皆自内心深处生起感激,上师真如慈父一般,如若此生未遇上师,我等必定还沉溺于无边之烦恼,难知取舍,不闻佛法之妙音,于如此无边无尽之轮回痛苦中迷茫漂泊,难得丝毫解脱之时。如今,我等得遇殊胜之上师三宝,承彼不可思议之加持,方次第了达如“学佛之究竟”、“佛法之不共殊胜处”等逐层法义。若无善知识引导,即使已出家,或已受持居士戒等,彼者仍有很大之困难。因众生之烦恼串习确难断除,一旦身处逆境违缘,本初之信心与发心都极易退失。而上师则如堪忍世间之慧眼,众生心中之指路明灯。故此,我等应象珍惜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始终敬礼护侍上师。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9-9 20:45

菩提道次第摄颂浅释

于此六道轮回之中接引无边众生,上师等诸大善知识又如【趣向解脱】之【殊胜】途【径】。此藏文原意直译,“径”为“梯子”意,故可换言,上师就如趣入殊胜解脱之梯台。如此可以设想,如人欲行远方而无路,于登高处而无梯,此者何以能得成办。同样我等凡夫欲求解脱成佛,然与自己之上师产生很大矛盾,或对根本上师退失信心,则同路断梯折,于今生而得解脱是根本无有希望,即如黄粱美梦。即言如梦,可能你于梦中也无有现见解脱之时。所以,上师是学佛之人唯一不可缺少、最根本之成佛因素。我等皆应如理依止上师,净治二障,以证菩提之正果。
  那么,上师等诸善知识应具何种法相特征?上师具有无边之大【慈】大【悲】心,可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同时,上师又以多种善巧【方便】,于无边之众生,【善】为【指】指教接【引】。如若上师无有真正之慈悲心,则彼者亦是不愿如此平等摄受众多具缘弟子,尤其于彼根机恶劣,性情粗暴之众生,更不愿摄持之;如若上师无有何种方便善巧,则于粗劣众生亦根本无予调伏。但于事实可知,上师确非如此。具相上师皆有无量之慈悲心,即使自己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无有屈服,也毫不放弃,始终勇猛精进,救渡众生。并且又巧施方便,广为引导无边众生。彼者若于利根之人,则传以较高法门,而于劣根机者示以次第修法。如此广行慈悲心与方便道,而主持佛陀之正法。是故上师是我等今生成佛之最主要因素,回溯整个佛教历史,不依上师而得究竟解脱之人亦为无有。释迦佛曾于佛经中如是言说,从我释迦佛先前之每一位如来,直至现在,皆是一脉相承,依靠上师而得成就的。由此,依止上师至始至终都十分重要!是故,宗喀巴大师于此恭【敬】顶【礼】以其根本上师仁达瓦为首的【诸】多【大善知识】。
  瞻洲智者顶上严,涅槃声誉幢幡极显耀,
  龙树无著二先师,涅槃传来菩提道次第。
  龙树和无著两位菩萨可誉为二大殊胜,亦为六大庄严之一,整个南瞻部洲之大乘学者无有不承认彼者之观点的。如若我等有人立论著说,必有许多之人不予承认。而真正自力解释佛密意者,只有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二位。彼等所著之学说,南瞻部洲之学者无论于印藏两地,还是汉地等处,都非常予以重视。彼等对此二大菩萨亦十分恭敬与赞叹。于此等之地,佛陀之教法亦十分兴盛。此二菩萨之殊胜言说,可喻如南【瞻】部【洲】所有【智者顶】?上之庄【严】妙饰,彼者之【声】名美【誉】,也如吉祥威严之经【幢】,树立经堂殿顶,又象色彩悦目之旗【幡】,遍插丘沿山巅。如此【极】为庄严【显耀】,三界之中,无有不知彼者之名声威望的。而【龙树】和【无著二】位【先】贤胜【师】,如此证悟佛陀最究竟之法要后,又相续而【传】,直至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以此来著写《菩提道灯炬》,后以《灯炬》而于宗喀巴大师处得以广说,成为殊胜之《【菩提道次第】广论》。故言,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所传窍诀之大成,即是宗喀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广论》。
  满足众生诸愿望,涅槃教诫如同宝中王,
  能纳经论千条流,涅槃故名具德善说洋。
  如此“菩提道次第”摄含佛法一切修持之窍诀,以此能【满足】各类【众生】之【诸】多【愿望】。上根之人,有上根之修法;中根之人,有中根之修法;下根之人,有下根之修法。如此殊胜之【教诫如同】如意宝珠,可称【宝中】之【王】。若于通常之珍宝,如珠、瑙、翠、玉,多种多样,但所有之珍宝中,宝中之王即为如意摩尼宝。此摩尼宝可满足众生一切善妙之意,而《菩提道次第广论》亦能随顺众生一切美满心愿。是故此等殊胜之窍诀,即为吉祥之摩尼宝王。
  然而,现有如是之言:“《广论》并无可看之处,我等以学红教,何故学彼黄教?”闻此言语,我等皆甚感可怜,如摩尼宝之殊胜《广论》都无有学处,彼者又欲学修何法?如此言者,也许并无他意,只是未得真正之通达了悟而已。但亦不应以自身之无知少智,而随意出此大言,造诸口业。修行之人都应谨言慎行才是!
  如此《菩提道次第广论》之窍诀真如摩尼宝一般,真正遍阅后即可了知其殊胜之处,具胜信者务应如实而学。如台湾日常法师,曾亲自于印度善知识面前学过,后于《广论》之所释,确实次第严谨,且又非常善妙广博,此有录音可恭请听之。如此殊胜之《广论》,其藏文原本较为易学,法尊法师又将《广论》翻译成汉文,言辞亦十分优美精炼,只是稍有难度,水平高者能读懂之,一般之人较难一些。但无论何者,切不可妄说“我学宁玛巴,不学格鲁巴”等语。于《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一文中已知,宗喀巴大师实际上亦是莲花生大师化身,此为莲师显现宗喀巴而著写《菩提道次第广论》。是故,佛教之各派各宗,总体之处并无很大区别。但是,一般学佛弟子,如与何种教派具足胜缘,则可以此种教派学修为主。此如学修宁玛巴,或者学修格鲁巴等其它宗派,今生之中,皆可主要学修此派教法。然而,为使信心与发心增上,智慧与修行增上,其他教派亦很有益处,很有精华。以教理而言,各教派别抉择中观甚深见之方式有所不同,但于加行次第、殊胜窍诀等处,究竟意义皆为一致。是故,于此佛教之各宗各派,不应顽固地执着自他之别,而应广泛涉取诸家之长。
  此殊胜《菩提道次第广论》不仅能满众生之一切愿望,而且亦【能】归【纳】包容佛教所有【经】藏【论】典。如此【千】百万【条】支分【流】派皆汇聚于此,【故】可称【名】此之《广论》为【具】足世、出世间一切功【德】之【善说】海【洋】。千江万水归大海,尽管江河滔滔,奔流不息,大海都以更为深广之胸怀,容纳含摄一切之归流。宗喀巴大师著此《广论》时,曾广泛引用《十地经》、《楞严经》等许多佛经以作教证,亦引用印藏等地诸多高僧大德之论著以作印证。如是所有经论之精华要义皆汇集于此,故称《广论》是如同海洋一般圆具一切功德之善说。如此“善说”,应符合“真实语、义妙、文巧、清净、圆满”等种种善妙特征。是故,既象摩尼宝那样使众生皆得如意满愿,又如浩瀚之海洋一般深广难测,此二比喻已详尽概括了《广论》之殊胜全貌。
  通达圣教无相违,涅槃能将佛语成教诫,
  佛陀意旨顺利得,涅槃拯救罪行於悬崖。
  此偈颂词亦有其它翻译。如以前我曾于《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一文中,引证宗喀巴大师此处之颂偈。于其文中如是而译:“若知异宗无相违,一切经论和窍诀,则易证悟佛密意。”其句义略释为,如若了知佛教之各宗派别并不相违,亦了知一切经论皆为窍诀,并能圆融一切教言者,如此之人,则易证悟佛陀之密意。如是同偈二文之译,亦可于其内在真实之义稍加斟酌比较。但此处以原译颂偈来讲释,比较好懂。
  如是著书翻译,有时亦觉会有差异。例如于学佛与未学二者比较,前者可能对佛教之解悟略深些。因为无论从师第、法第传承,以及有无上师善知识依止等处而言,学佛之人肯定要具足些。加之学佛之人于闻思修等亦不尽相同,因此显现之处自有差别。此如世法之人佛法不甚精通,而于世法亦有胜者。但是,般若密意非以一般世法能知,故应早日择依善师而行闻思修。如是所言,非为此处谁之翻译更为准确,此种翻译亦可多种多样。例如藏文之《入中论》就有拉措和巴曹两种译本。有者以拉措本为佳,有者以巴曹本为妙。然无论何者,并无固定之译法,只要意义表达清楚即可。如此有诸佛菩萨之加持不同,亦有译者读者之理解证悟不同,种种不同自然显现,然究竟之处亦为不可思议。故不应太执着于分别心,而应无有偏袒,从自他双方,乃至整个佛教事业出发,谨慎思虑。我等学佛之人,应睁开智慧之双眼,以正知正见如理观察,真正通晓其内在真实之义。
  就以整个佛教而言,藏地有宁玛、格鲁等密宗四大派别,汉地也有华严、净土等八个宗派等,确有许多不同教派。但此等皆为释迦牟尼佛所流传下来的,是故各教派别互无相违之处。当然,也许会夹杂另外的教派亦很难说。但是,佛法于人间已弘扬了很长时间,无论汉地还是藏地,每一宗派都有很多高僧大德获得殊胜成就,接引众生亦显现甚多不可思议之功德,如此之教派,确实为真正之佛教。去年,我等于新加坡参加一个法会。有一位法师,在纪念佛陀诞辰之卫塞节活动时发言:“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之佛法是十分正确的,此可用现代科学来证明,也可用现量来证明。为什么?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涅槃两千多年,而高僧大德们仍不断地成就。而常人学佛以后,亦可看出整个轮回确实无边无际。此等皆用现量证明佛法之正确。如用比量证明,则现在释迦牟尼佛之加持仍未消失,不然的话,现在又如何不断涌现成就者呢?再用科学来证明。佛法所述许多事情,现代科学已证明为正确无误,而另一些事情还尚待科学进一步发展才得以证明。”如是所言极是。是故,佛教已有如此悠久之历史,其基本教义也始终未曾变过,并于度化众生等方面显现很大的加持。而其他一些学派,有者无法存在很长时间,或者基本实质随因缘变化而不断修改。如此佛法确有许多殊胜之特征。
  真实通达佛法之深广教义,如实了知佛陀圣教各派别之间无有任何相违之处,就能将释迦佛之一切教语和以后的所有论典都当成学佛修行之教诫、窍诀。我等修学之人,无论显宗教理、密宗教理、自他派别之教理,只要能从中摄取自己的窍诀,形成对自己的教言,成为对治自己烦恼的手段,那就很具殊胜意义。然有人亦如是说:“此法我不适应,彼法我亦不适应。”如此许多殊胜教法于其不相适应,恐怕此人亦难有一相应之法。以世俗分别之念,来判断人法有缘与否,此极不应理,且易错失胜缘。此亦说明其人并未证悟佛法的真正意义。许多佛法次第,如佛子戒、菩提道次第论,还有大圆满等等,不论是显是密,都是对治烦恼之殊胜窍诀。如若读阅每一法本,自己都是满心欢喜,出门远行时,好象此书要带彼书亦要带,此为殊胜,彼者亦为殊胜。有此感觉,说明此人对佛法确有一点信心。宗喀巴大师言,一切经论皆是窍诀,皆是对治烦恼殊胜教言。如若了悟此中之义,则佛陀之真实意旨,佛陀最究竟之密意,佛陀真正转FA**Lun之宗旨,此人即能顺利获得。反之,总是分别此为显宗,彼为密宗,此为黄教之法,彼者又为红教之法。似乎只需一法,其他各法皆不适应。如此各宗各派于此皆成相违,诸多经论不为窍诀,则此人亦根本无可得受佛陀之真正密意。
  宗喀巴大师于此所述,对我等学佛之人非常重要。此偈颂应常背不忘,则有极大之殊胜加持。各宗派别互不相违,所有经论皆为窍诀,具如此胜信之人,则于佛陀之密意极易了悟,佛陀之宗旨亦能受持。反之,若人擅自分别取舍佛法,对自己可能有很大困难,彼者已濒于危险之边缘。因此,急需一种殊胜之法予以拯救。而宗喀巴大师于此善妙之甚深窍诀,确能拯救如此烦恼重重、我见深执、妄加分别佛法胜劣之人。此者虽已造下如此舍法之罪行,正濒于悬崖而欲跌入,陷于危地而难以自拔,一旦真正得授了悟此种殊胜窍诀,即可被具足智悲之大德所挽救,而将再得生还之机。
  然于末法时代,派别与派别之间的执着对某些人而言确实很深,好象皆为我是彼非,此者以前可能亦有。现又听说有如此规定:学汉传佛教者不能学藏传佛教,学藏传佛教者亦不能学汉传佛教。此又究竟为何!释迦牟尼佛之教言根本无此规定。若是政治原因,亦想一问,国家政策十九号文件有此一条:今日可学此派宗教,明日亦可学彼派宗教,一切信仰皆予自由。但一些地方政策却不准宗教信仰自由,这点即使政治方面亦说之不通,真不知是怎么回事?无论藏传还是汉传,凡是释迦牟尼之佛法本来皆为一体。但以众生之根机而言,于其意乐加行方面是有一定差别,因此佛法亦显现多种多样。然而,现在有人于学藏传佛法后,似乎就看不起汉传佛法。有者好象如是所言:以前显宗早已学过,而今已入密法,显宗那些于我无用。入何密法?于此最殊胜法亦行取舍的话,即造谤法之罪。有者以前常念《心经》、《楞严咒》,如今却只念莲花生大师心咒,好象总觉莲师心咒极其殊胜,非常了不起,反以《心经》、《金刚经》等都为低劣。如此确已濒于非常危险之悬崖,应速速迷途知返!不然,倘若自己仍未醒悟,就将造谤法之罪!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此谤法罪行之内容已明确讲释,此法殊胜,彼法不殊胜,仅口头言,亦是谤法。然有人言:“你等勿说显宗那套,我不愿听。我要一心一意钻研密宗,今生必得大圆满无上普贤如来之果。”如是我应奉劝,最好还是保险一点,否则真有困难。是故,对自己之言行应审慎观察,依宗喀巴大师于此所言,将佛陀一切言教皆视为窍诀,如此各教宗派互不相违才是。我很佩服此间之**西堪布,彼者无论大乘、小乘,于其眼中皆不可思议,皆是佛陀为度化各种根器之无量众生而慈悲宣说。每得一法,无论大乘、小乘,何种教派,于彼皆显无比殊胜,皆予顶礼祈祷,如此皆得真正之殊胜加持。而我等有人却颇为高贵,学密乘,学中观见,似乎总觉胜人一筹,于行道时也目视虚空,仅上望虚空之甚深,却未见道路之坎坷。虽他人见时自以为高入云霄,但行路之时却不能飞行,因其未具腾空翱翔之双翅。无有翅膀而仅视虚空,如此有何意义。故先应脚踏实地注意好路,否则确有点困难。另有些人等,彼之眼光亦为颇高,仅望见活佛堪布之庄严威仪,却无视一般人之明行。于一切高法大法都望上靠,而真正相应之殊胜法门却总觉很低,始终看之不起,如此都极不应理。孰不知活佛堪布亦从凡夫修证而成。况且,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善巧应化无有止境,亦不可思议。许多真正修行之人,并未安立很高之名号,有的还鲜为人知,但彼等皆有较高之修证,如此应予由衷尊敬。而某些愚笨之人,不从实修实证入手,却总以为自己亲近活佛多了,就俨然亦是高贵之极,真是可笑!
  如此上述等人,由自身愚痴及无始业障,有可能已濒于危险悬崖而欲坠深渊。是故,我等以如此殊胜窍诀警示于此,拯救彼者于悬崖,如是净治一切罪,力转烦恼成菩提,平等明见佛法真谛。
  是故印藏诸大德,涅槃有幸依止胜教诫,
  三士菩提道次第,涅槃哪有智者不倾倒?
  【是故】,于【印】、【藏】等地之【诸】多高僧【大德】,谓【有】如此之【幸】,【依止】行修此等殊胜窍诀。此圆满殊【胜】之【教诫】,乃以下士道、中士道与上士道之【三】种【士】道,成立【菩提道次第】,如此行修即得真实解脱与无上佛果。故于此殊胜之道,【哪有智者不】为之【倾倒】和希求呢?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次第”,印度已有众多高僧大德依止他,依此学说而学修。尊者弘法于藏地,传讲《菩提道灯炬》,宗喀巴大师又依此论而著写“菩提道次第”三部著作,即现今广传的《广论》、《略论》及《摄颂》,藏地亦有诸多高僧大德依此学说学修佛法。而且《广论》和《略论》译为汉文时,汉地学佛僧俗亦皆奉为圭臬,如理学修。故此“菩提道次第”的学说,能令一切智者为之钦佩、赞叹,令一切佛子皆生欢欣、喜悦。若有人对此殊胜窍诀未起信心的话,其并非皆言是无始业障之蒙蔽,或曰是当今末法时代之显现,应先反观自身,内照自心,明见真实。总之,无论是何佛法,无论是显或密,皆应无行取舍而恭敬顶礼。如此可得真实加持,竟得殊胜之法乐。
  简括佛典精要义,涅槃每座读闻此道理,
  讲闻正法诸功德,涅槃悉能摄尽应思维。
  “菩提道次第论”【简】要概【括】了【佛】教一切论【典】之【精】华【要义】,并将其归纳为最殊胜之窍诀。若于【每】一【座】中,诵【读】听【闻此】菩提【道】次第论,领会内在深奥之【理】,即能获得【讲】说听【闻】一切佛之【正法】的功德。此等【诸】佛所宣一切佛法的殊胜【功德】,在此亦【悉】皆【能】得【摄】受【尽】纳。是故,我等【应】时时如理【思维】如此殊胜之精华要义。此偈中,“讲闻正法诸功德,悉能摄尽应思维”两句颂偈,汉译与藏文原意稍有出入,若能于“悉能”之前加一“也”字,其意义就更显精要,不仅把“菩提道次第论”能包容一切佛法之义表现出来,也能把“讲闻此论,亦即讲闻一切佛法,具足一切功德”之义指示明了。前面汉译第二句之“每座”,藏文为“哪怕仅只一座”之意,于此义理似乎藏文表述更具深远。例如,我等坐于此经堂内修持“一座”,大约两个多小时。于此座中,殊胜之《菩提道次第摄颂》我已讲释,你等也如理听闻,宗喀巴大师如是告言,我等皆已讲闻所有佛法之意义,并获得讲闻一切佛法之功德。
  因而,此次讲闻,我们还是很有福德因缘。原先,我亦未想要讲此论,似乎上师佛菩萨不可思议之加持,才倏具此缘。几天前讲《三主要道论》时,北京高级藏语系给我寄来一本书,其中恰好有此《菩提道次第摄颂》。以前虽知法尊法师亦有此翻译,但一直未能得到,现在因缘成熟,得此侯生桢先生之译本,我等才能于此较短时间内讲闻此论,一切佛法之功德皆予领受,真是令生欢喜。因此,大家都应时时思维此“菩提道次第”法要,最好是能研读《广论》、《略论》之要义。如时间较短,也可诵此《摄颂》。我们学院对“菩提道次第”之论都非常重视。1987年法王和我等众弟子在五台山时,法王仁波切就曾让我与慈诚罗珠堪布分别传讲《佛子行三十七颂》、《三主要道论》和《菩提道次第摄颂》。此乃首次为汉地众生转FA**Lun,而且又在圣地五台山,故而很有纪念之意义。汉地许多众生都与文殊菩萨有很好缘份,应好好如理思维此等论典,并依此修持,定会得很大之益处。
  今生后世诸福聚,涅槃因缘巧合之根本,
  精进依止善知识,涅槃意乐加行如理仪,
  危及生命也不弃,涅槃如教修供令喜悦。
  瑜伽我亦如是修,涅槃你欲解脱如是行。
  此处颂词开显阐明我等今生获得一切成就或一切智慧之因缘,是依靠上师等诸善知识,由此获得无上菩提之安乐。由此,宗喀巴大师言,一切众生【今生】和【后世诸】多【福】慧资粮的积集,诸种功德的会【聚】,都必须具足殊胜因缘。而此等殊胜【因缘】得善【巧】微妙之和【合】,其必然【之根本】,即为【精进】不懈地【依止】上师,依止【善知识】。此乃佛法之中最根本最殊胜的因缘。佛经上有一公案,一次阿难对佛陀曰:“吾现已了知,佛法真谛大半依善知识加持,才获以证悟。”佛陀曰:“阿难,此言非也。”阿难闻后疑惑不解,问曰:“为何非也。何故不依善知识?大半不依善知识欤?”佛陀郑重告曰:“此非‘大半’也,当完全依善知识而得真实证悟。汝言‘大半’实错也。”是故佛教之中,确实所有佛法皆依善知识才得了达悟证,所有功德和福份,亦皆依善知识才能获得。上师等善知识是我等今生和来世的一切福慧之源泉,及能使一切因缘巧合之根本。既知此理,我等就应日日夜夜精进依止善知识。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云:“如是于一切时及分位中,一切事行,皆当随顺师意而修,拂意之业巧护勿作,师虽猛利诃责辱詈,亦无嗔恨,如调顺马;为师役使,于往来处无有厌倦,如彼船筏;有所教令,无论善恶皆力支持,如彼桥梁;一切苦痛及与冷热,皆能安忍,如匠工具;所说言教,皆能听受,犹如奴仆;断除我慢安处卑地,犹如扫帚;断除骄慢,恭敬一切,如断角牛,应当如是依止上师,是为《树严经》等契经所说也。”此间引述依止上师的某些要求。从释迦牟尼佛直至现在根本上师之间,很多大成就者都一心一意精进依止善知识,才得证悟的。《大般若经》云,常啼菩萨依止善知识时,不惜舍弃肉身,才得真正依止法缘善知识。《华严经》亦有善财童子精进依止五十三位上师,经历很多苦行,才得到上师密意传授。藏文《大藏经》之《华严经》中善财童子已依止一百一十位善知识。米拉日巴依止玛尔巴洛扎,听从师父吩咐修房建舍,身体磨破而长肉疮,仍毫无怨言。玛尔巴依止那若巴、那若巴依止底洛巴,彼等都经历种种苦行磨难,最后皆得上师之真实摄受,获殊胜圆满之大成就。宁玛派无垢光尊者依止根本上师格玛**扎时,每日所吃极少,仅食二十一粒小药丸,除此之外,再无任何食物,白天所穿、夜间所盖仅为一麻布口袋,彼者同样经受许多苦行。我们学院得巴堪布之上师——白玉县的白玛堪布,彼者依止善知识时,冬天无有什么可穿之物,自己就挖了一洞,于洞里放些干草,然后住于其处,随时向善知识请教求法。象汉地六祖惠能大师,依止五祖弘忍时,受许多苦行。六祖在依止五祖三年之间未受任何法门,只是干些舂米杂活,最后得五祖印证传以彻悟之法。亦有言六祖依止五祖是八个月时。但无论怎样,彼者亦经历苦行之考验。现代之能海上师,在入藏依止康萨仁波切时,路途经历许多险难,依止康萨仁波切后,每天不论刮风下雨,皆为上师背水,行诸多苦行以承事上师,彼者亦得到上师之密意,最后上师赐予衣钵以作印证。能海上师之高徒清定上师,虽于形式而言未受许多苦行,但从清定上师之意乐和加行方面而言,确实对上师是如法奉行的。法王晋美彭措仁波切在石渠依止上师托嘎如意宝时,行持六年苦行。夏季每日几乎仅食一碗酸奶,无有其它任何东西。如此苦行,最后得到佛法真正之究竟密意。是故,纵观整个佛教史,依止善知识对学佛者而言始终特别重要。于其依止之时,可依止多位大善知识,亦可终身只依一位。如阿底峡尊者曾依止一百多位善知识,最后于静住上师面前真正生起菩提心,善财童子也依止了多位上师,当然亦有许多一生仅依止一位上师而得大成就者。
  于此依止善知识之过程,皆应善加供养承事。《事师五十颂》云:“住十方世界,彼一切如来,於得灌顶师,三时咸敬礼。应三时信诚,合掌以曼茶,花等供事师,接足头顶礼。”依止善知识时,弟子必以内心【意乐】与外在【加行】,表里如一,欢喜恭敬,【如理】依止教法【仪】轨而行。“意乐”指内心之所欲,“加行”为外显之行为。此二者是相互配合,而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于上师面前很恭敬,背后就非如此了。例如,前几年我曾给藏族密宗班传讲“大幻化网”课程,讲了一年。此后,彼等又欲请我讲授。当时我对慈诚罗珠堪布说,如此恐怕有些困难。因为好些人在于其上密宗课时,彼等皆是十分恭敬,而课程上完后,就又满不在乎了。本来佛教之中就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法,确有如是所言,可有人好象“一日为师,终生忘记”。是故我亦不愿再讲。其后,我很害怕传授密宗甚深法门,亦不大愿意传授众多之人。因为末法时代,真正具足法相根基之弟子非常难找。大体而言,虽藏族人对上师之诽谤几乎没有,彼等学佛都比较稳固,信心比较具足,而且内心对上师亦非常恭敬。但从意乐和加行方面而言,可能有些问题。如果于上师、诸善知识不能时刻一如,恭敬承事的话,要想得真正之殊胜成就也确有很大困难。由此,弟子应始终依止承事上师诸善知识,无论何时何处,即使遭遇【危及生命】之事,宁舍生命,【也不】舍【弃】自己之根本上师。如言“上刀山、下火海”,也心甘情愿,无所畏惧。应具如此广大之精神,才可称作真正依止善知识。
  依止之后,更应【如教】奉行,上师一切吩咐言教,皆当尽力照办,行【修供】养,而【令】上师生起欢【喜】怡【悦】之心。此间于上师之供养,有三种之分,依《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所言:“上品,名为修行供养,即于一切师所传法,依于苦行勇猛之门而修持也;中品,即为身语承事,以自身语意三业,师有役使为其仆从;下品,即依财物、奉侍、饮食、受用等供献门令师欣悦。”由此可知,最上等之供养实为闻思修,财物供养仅属下品。而如今却恰恰相反,都觉得财物供养是最好的,最为殊胜,以此供养真很实在,可能上师会最高兴的,理应列于上首品位。承事可能仍属中位。至于闻思修,那是个人之事,可能上师于此也无什么兴趣。如此上下品位恰好颠倒,可能亦是末法时代之一种规矩。或者也有如此,有些上师确实如是而行,有些弟子亦如是而行,但如此本末倒置不得任何真实之义,也真正难有究竟之解脱成就。此种行为如同置希奇珍贵之宝石明珠于不顾,偏去寻求彼等并非稀罕、随时易得之泥石瓦砾,真是愚痴可笑!当然,泥石瓦砾于必要之时也缺之不可。是故,在真正具足法相之上师面前,一切财物、受用皆为无常,皆为幻化,对此有漏之法,上师真正是无有任何兴趣的,也不会有太大的高兴。只有那些具胜信心、精进修行、圆证菩提的弟子才真令上师生大欢喜心,这才是最殊胜之供养。如果无此闻思修之能力,就尽力去行中品承事。如若此亦不能,那再奉行财物之供养与布施。总之,各人根机、因缘皆不相同,都应无有分别,随缘而行,尽力供养。只要自己的意乐和加行能使上师真正生起欢喜心,那就是最殊胜的供养。
  此间提到欢喜心,藏地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上师,名叫华灯让波,有四位皈依弟子。一日,上师心情愉悦,忽念让其弟子作四首赞词赞美自己。师道曰:“汝等各作一偈,赞吾名号。一者赞‘华’,另者赞‘灯’,再者赞‘让’,末者赞‘波’。”言毕令作。其弟子实乃水平有限,然上师之言,不得不为。彼等皆感希奇,亦又调皮。无奈之中,一弟子首作偈词曰:“华师之徒如食子。”此子形象不雅,身蜷如食子,彼以己身之陋而作言词,欲令师喜。另一弟子忆师晒日之景,嘻言赞曰:“阳光照耀,灯师头上红光光。”师听罢二子之言,甚觉可乐,然依故作严肃,待闻余二弟子之赞,再作分别。时三弟子尴尬,气憋半日,方言辞句:“见到好吃牛肉,让师笑口常开。”余一弟子见彼三者皆已赞毕,师亦正待欲乐,然“波”字难言。情急之中,彼立仆倒,于师顶礼,即又念道:“波师脚下我顶礼。”师闻此四子各自赞语,皆言己相,不禁朗笑。正因上师欢喜之功德,四位弟子于此生中,皆得具足对各种经论精通之能力。彼等老年之后,都觉以前上师给他们开了方便法门,本来他们当时并无什么能力,而且言词之中对上师亦稍带有讽刺意味,但未曾想上师特别高兴,此事亦皆变为殊胜之功德。是故,能让上师生起欢喜心确实非常重要。本来,藏地在造论、著颂时都有如是规矩,即在文章开始时先以优美之语言赞颂上师三宝佛菩萨。若是通达声明、造诣较高之人,彼之辞句必定十分美妙,但一般之人,只要发心很好,即使言词不雅也无有关系。记得某人在赞美文殊菩萨时曾用一句,其本意确实想用美言佳句赞颂菩萨,只因智浅言拙,写成如是之句,彼言文殊菩萨“屁股放在莲花上”,实上应为“莲月垫上跏趺坐”,彼者一时难以表述,就将“屁股”搬了出来。不过,其所具之功德也同样不可思议。
  以上讲述如法供养令上师生欢喜心,与前述恭敬依止承事上师之内容相合,从闻修上言,都有很大之意义。于此,如宗喀巴大师此等大【瑜伽】士,真正智慧融入法界之高僧大德,皆以身教而言:“【我】等于学佛行道中,【亦如是】依止善知识、诚心供养而【修】行的。后来之学者,【你】等若【欲】寻求趣入佛道,得殊胜之【解脱】的话,也必须【如是】于身语意处恭敬【行】持!”
  暇身胜过如意珠,涅槃如是得来只一次,
  难得易失如空电,涅槃思后应觉世间事,
  如同去扬纯糠秕,涅槃故应昼夜求真实。
  瑜伽我亦如是修,涅槃你欲解脱如是行。
  此处讲人身难得和寿命无常,先讲人身难得。具足【暇】满之人【身】非常昂贵,非常难得,如以价值衡量则远已【胜过】世间一切【如意】摩尼【珠】。法王仁波切所著之《忠言心之明点》云:“难得此身如昙花,胜过万宝具果义。”摩尼宝乃无价之宝,难以钱财来购买,而人身则更具宝贵难得了。【如】此殊胜之人身,在无边之轮回相续中,的确【是】难以【得来】的。无数大成就者,具大神通者,皆以神通现量观察生生世世转生人身的情况,发现确实极为少有。今生得到此身【只】有【一次】,来世如何,我等亦无任何把握!佛经中有四种难得:(一)于千百万劫辗转轮回,值佛出世万分难得;(二)于千百万劫轮回六道,暇满人身万分难得;(三)于千百万劫轮回当中,偶遇佛法,生起信心万分难得;(四)于千百万劫轮回之中,逢遇佛教,虽起信心,但发起菩提心万分难得。如此四种难得我等大多皆已具足,由此更应倍加珍惜才是。
  如此【难得】人身又极【易失】去,【如】同夜空中刹那之【闪电】,虽于瞬间照耀四方,然而片刻之后即难寻踪影。慈诚罗珠堪布于《大圆满五加行》中云:“人生无常似秋云,时光如电易消失,万年世事皆如梦,虚度暇满难复得。”人生亦如一场梦,真是如此短暂,人身亦这样容易消逝,可我们自己还觉得有很长很长时间。试问一下,于七十多岁老人而言,现在还能活于世间多少年?于四、五十岁之中年人,还能活多少年?于十几岁、二十几岁之青年人,又能够活多少年?尤其如今末法时代,天灾人祸,疾病横死,连绵不断,今夜还于人世,明朝就已归天,都说之不定。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如是思维“于过去百年以前之所有诸人与旁生等一切有情,如今一无所在,如是今时于地上诸有情,亦在百年之内大致皆成一无所余,吾者亦不离如此本性,未来诸有情亦如是。”如今诸位都还健在,一百年后,恐怕也是无一幸存了吧。如何能言时间还长呢?犹如我等观察夏日的飞蛾,朝生暮死,非常短暂。于三十三天之天人来看,我等常人亦如飞蛾一般,转眼即逝。哪怕是天人,虽然寿命比人类长得多,但从无始轮回来说,亦是一瞬之事。是故,我等寿命确实极其短暂。
  然而,我等虽已具足暇满人身,但若不以此短暂难得之人生,寻求解脱真谛,而行持胜义菩提的话,亦是非常可惜。“人生如梦乡,觉醒在何方”,此中之理,更要甚深【思】虑,但愿深明此理【后】,【应】早日【觉】醒!实上【世间】种种所为,诸如扶亲顾友、与敌争斗、积累财产、贪求名利等等一切不实之【事】,皆是“梦时一片悲欢事,醒后难觅一场空”,真正无有任何意义。【如同】糠秕仅有一层外壳,并无内核实质,若想【去】除,只需稍一拔【扬】,即被微风吹逝,自然消散。实此【纯糠秕】仅为青稞麦粒之表皮外壳,看去似如真正之食粮,然而却空空无实。同理,世间八法(称、讥、苦、乐、利、衰、毁、誉),即如无实之糠秕,表面似乎都很现实,很实在的,但若仔细观察,无有哪样是真正有所收获。如同财色名食睡,贪嗔痴等,无常到时,除自身业习以外,一切都留之不住。而此有一则“麻雀说善法”之寓言,有只麻雀总劝他人断除杀生,自己背地却喜欢吃虫。于此之义故,皆应先从观察思维自身做起,对治世间八法,如同去扬糠秕。除勇猛精进,修持佛法,趣入解脱究竟外,别无他法可求。以前,知穹仁波切讲过,真正具殊胜意义的是闻思修行,此外一切事物皆无有实义。当然,于学修行道之中也会有许多事情不得不做,此亦为很好之顺缘,有其微妙缘起。但真正是行世间八法的话,即使成办亦为不实,若未成办又有何妨,皆应早日舍弃。释迦佛当年为得出家成佛,舍弃王位眷属如弃土石,历无数苦行不舍勇猛精进,终得成就菩提。是【故】,我等皆【应】勇舍一切之世法,【昼夜】精勤,无所间断,寻【求真实】法性本义,直至圆满成佛。宗喀巴大师如此告曰:“【瑜伽】士【我】宗喀巴学佛之时【亦如是修】行‘人身难得’、‘寿命无常’,【你】等【欲】求【解脱】之道,于此殊胜法要也应【如是】而【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菩提道次第摄颂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