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军 发表于 2011-10-6 23:09

太好了
价格?

孔祥宇 发表于 2011-10-31 13:22

价??

吕英荣 发表于 2011-10-31 19:19

{:1_107:}

生者何也矣 发表于 2013-5-28 20:36

未能深入是一憾事

孤竹白云山人 发表于 2013-6-28 11:42

{:1_277:}

孤竹白云山人 发表于 2013-6-28 11:42

{:1_277:}{:1_277:}

魏春雷 发表于 2014-3-10 23:04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见到铁军兄的书法。

那会儿他写得一手地道的米芾行草,当时身边不少朋友都迷恋米芾,他的实践自然给大家不少启发。十几年来书坛时风此起彼伏,但他从未舍己从人,一直坚持学传统,尤其是帖学一路。我手头保存着一件他在元书纸上临的《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字径在方寸之间,结字妥帖,用笔爽健,可以看出他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理解。铁军兄推重《书谱》,谈及书法或点评习作,总能随口引来《书谱》里的句子,而对《书谱》的小草书法也下过很深的功夫,算得心慕手追了。

在“二王”一路经典里浸淫多年,庶几“学成规矩”,开始琢磨换换口味,这时他选择了黄道周,书风为之一变。之后又他开始进军大草,以“二王”一路小草为根基,对徐渭、祝允明的大草下了真功夫,“兴来一挥百纸尽”,我戏称“痛快并乐着”。那个时期我最难忘的是他参加辽宁书法晋京展的大草条幅,红地洒金,写的是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当然,说是大草,其实里面更多小草的味道,所以尽管奔莽驰骤,气息却仍是清新俊爽。这件作品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到现在我还时常跟他提起。随着实践的深入,大草本色愈发鲜明,这其间他写了多件条屏,颇有规模,备受好评。

铁军兄平日写字的机会不少,但自己很少保留自己的作品,他总是说,我可以写得更好,我还能再写出来。第六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他以文气清雅的行书写的一副长联一路过关斩将,顺利入展,让大家又一次刮目相看:王老师还能这样写字啊!是的,这可是他的看家本领,优游帖学传统,风格恬和典雅,赏心悦目。铁军兄作品当然以行草为大宗,而偶一为之的小楷也极见功夫。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小楷没有专门学哪一家,完全是凭感觉来的。当然,没有专学某家只是表象,其实这感觉从何而来?当然是平日广泛涉猎古人名迹得来(《张黑女》、黄道周等隐约其间,时露端倪),潜移默化,所以才能有这样的“感觉”,所谓“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是也。其实不仅小楷,他的行书草书也在转益多师的实践中自然融会了多种营养,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风貌。他也作篆隶,偶尔操刀治印,尽管皆有可观,身边的朋友也都给予好评,但他自己总觉得不成熟,所以很少拿出来给人家看。

对于展览,铁军兄一直不很热衷。当年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征稿,他正写黄道周起劲,自得其乐,对投稿无动于衷,倒是朋友们着急,甚至用了激将法:“你就差那点参评费吗?我给你出!”而且还准备了纸墨等材料,可谓赶鸭子上架,服务到家,铁军兄就写了,投了,然后选上了。那件作品是装裱在一起的五件扇面,取法黄道周行草,抄录唐人几首七绝,我到中国美术馆参观展览,在作品前驻足良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看来那件作品还是很精彩。作品是需要展示的,展厅也好,家居也好,作品的整体品相包括装裱形式都是不容忽视的。铁军兄于书法下过扎扎实实的功夫,是大家公认的实力派,他对作品的形式也从不排斥。他对作品形式把握得很得体,对材料很讲究,文字内容的选择、书体的选择也很注意,但“过度包装”、花里胡哨的东西他是不屑一顾的。

铁军兄书法一直在变化着,又保持着某种一致性。从楷书到行书,从小草到大草,用笔都是干净明确的,而作品自然显出坚实磊落的品格。就我个人而言,我是看好这种品质的。铁军兄论书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技术的重要性,认为风格、气息之类总要依附于技术而存在。这是他多年经验之谈,从他的作品中我们也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他对技术的锤炼,提、按、转、折、起、行、收都毫不含糊,甚至不惜矫枉过正,他认为需要有这个过程,再达到自然的境地,才不至于空洞。去年开始,铁军兄开始动手“研究”起欧阳询的行书,看他近期的一批临作和创作,跟以前的作品比起来又有了明显的变化,但仍然是“王铁军”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本色的东西总是最自然最有生命力的,这是铁军兄书法可爱的理由。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王铁军】仿古特种纸书法小品5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