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11:49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目 錄第一卷 第一  人 品…………………………………………… 3
第二  不放逸品………………………………………… 11
第三  業 品…………………………………………… 14
第四  煩惱品…………………………………………… 21
第五  忿怒品…………………………………………… 27
第六  安忍品…………………………………………… 36
第七  心 品…………………………………………… 39
第八  勝利品…………………………………………… 43
第九  布施品…………………………………………… 47
第十  苦行品…………………………………………… 51
第十一 法 品…………………………………………… 54
第十二 雜 品…………………………………………… 60
第十三 慧 品(般若品)……………………………… 80
第十四 放逸品…………………………………………… 86
第十五 罪業品…………………………………………… 89
第十六 人 品…………………………………………… 93
第十七 福 品……………………………………………112
第十八 死 品……………………………………………114
第十九 友 品……………………………………………117
第二十 乞求品……………………………………………121
第二一 國王品……………………………………………123
第二二 言語品……………………………………………125
第二三 勤 品……………………………………………129
第二四 怨結品……………………………………………133
第二五 真實品……………………………………………135
第二六 智 品……………………………………………137
第二七 信 品……………………………………………139
第二八 知足品……………………………………………141
第二九 沙門品……………………………………………143
第三十 和敬品……………………………………………146
第三一 戒 品……………………………………………147
第三二 樂 品……………………………………………150
第三三 結交品……………………………………………153
第二卷
第一  我 品……………………………………………161
第二  不放逸品…………………………………………163
第三  業 品……………………………………………164
第四  煩惱品……………………………………………167
第五  安忍品……………………………………………170
第六  心 品……………………………………………172
第七  布施品……………………………………………176
第八  法 品……………………………………………178
第九  雜 品……………………………………………182
第十  慧 品……………………………………………187
第十一 放逸品……………………………………………190
第十二 惡 品……………………………………………191
第十三 人 品……………………………………………194
第十四 福 品……………………………………………210
第十五 死 品……………………………………………212
第十六 言語品……………………………………………215
第十七 精勤品……………………………………………218
第十八 篤信品……………………………………………220
第十九 戒 品……………………………………………222
第二十 結交品……………………………………………226
第三卷
第一  自己品……………………………………………230
第二  不放逸品…………………………………………231
第三  業 品……………………………………………233
第四  煩惱品……………………………………………235
第五  安忍品……………………………………………242
第六  心 品……………………………………………243
第七  布施品……………………………………………246
第八  法 品……………………………………………248
第九  雜 品……………………………………………257
第十  慧 品……………………………………………268
第十一 人 品……………………………………………270
第十二 死 品……………………………………………284
第十三 語 品……………………………………………285
第十四 精進品……………………………………………287
第十五 死 品……………………………………………289
第十六 戒 品……………………………………………290
第十七 結交品……………………………………………292

--------------------------------------------------------------------------------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原為泰僧皇 公摩婆耶波折羅禪那親王御選。訓誨初度比丘,後用為丙級法士考題,續增編甲級及乙級。
  佛曆二四五四年(西元一九一○年),甲級法士及九級巴利文學位通述比丘,逐句依經解釋,並為分品,深合初學佛子之參讀。
  南藏、北藏,義理頗有差別,對於名詞之解釋尤甚,今則依據原文譯述,亦略有增刪之處,並分為三卷,第一卷為丙級,第二卷為乙級,第三卷為甲級。
  第一卷為求便利初學,用通俗文字演述,第二及第三卷則據佛學名詞,而大略為註釋,事屬試行弘揚。乞願讀者大德隨時指正,至為感禱。黃 仁 堪 識佛曆二五一七年(西元一九七一年)十月十九日


--------------------------------------------------------------------------------
歸依世尊·阿羅漢·正等正覺者
--------------------------------------------------------------------------------
我歸依佛  我歸依法  我歸依僧我再歸依佛 我再歸依法 我再歸依僧我三歸依佛 我三歸依法 我三歸依僧
-----------------------------------------------------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11:49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第一卷
第一 人 品
一、能戰勝自己的人,是很好的。
註:戰勝自己,是戰勝自己的壞念頭。例如:有貪求的念頭生起時,能戰勝滅掉;有氣惱的念頭生起時,能戰勝滅掉,這便
      是戰勝自己。這種戰勝自己,比較戰勝別人更要好。
二、聽說:就是我自己,最難教導訓練。
註:自己,是最難教導訓練的。往往袒護自己,放任自己,做錯事亦不肯認錯,既不
    肯認錯,就不會有教導自己。相反的,別人做錯,我們會馬上責他、教導他、訓
    練他、強迫他不要做錯,他從此或者不敢再做錯。所以說起來,教導訓練別人,
    比較教導訓練自己,是更容易的。
三、經過訓練教導得好的人,是光明的人。
註:每個人,都可以教導訓練,而做一個好人。好人,是一個有好的行為的人。如同
    野象,經過教導訓練,而變做家象一樣。這種經過教導訓練的好人,是一個有光
    明前途的人。
四、自己,就是自己所依靠的人。
註:自己,實在是我自己所最可依靠的人。其他的人,是不可依靠的。依靠自己的人
    格學問,刻苦耐勞,才是最好的依靠。
五、就只有自己,是自己所歸趣的。
註:人人各有最後的歸趣,這最後的歸趣,是各人自己做出來的。做好的,就得好的
    歸趣;做壞的,就得到做壞的歸趣。
六、自己,是最可愛的。
註:各人都覺得自己是最可愛的。雖然,有時很愛別人,其實,這愛他人亦是為了愛
    自己。有時,人可能自殺,但這自殺,亦是由於愛惜自己太甚的。
七、沒有其他的愛,比愛自己更甚。
註:人雖然有時愛別人,但都比不上愛自己。自己做錯事,自己很原諒自己;自己面
    貌身材不美,亦覺得美好;學問人格不好,亦覺得很好。人都是最愛自己的。
八、自己做壞了,自己傷惱。
註:做壞了所得的結果,一定是憂傷苦惱;不做壞事,亦就一定無憂傷苦惱。可是人
    遇到憂傷苦惱,往往以為是別人來害自己。其實,這些憂傷苦惱是自己去做壞事
    招來的。
九、自己不做壞事,則自己明淨。
註:自己不做壞事,則自己當然是清明潔淨;人不能使別人清明潔淨,只有自己,才
    能使自己清淨。
一○、只想為著自己的利益的人,是不清淨的人。
註:佛說:人人應該做二種利益,一、是利益自己,二、是利益他人。只想為著自己
    的利益的人是自私的人、貪欲的人、侵佔他人、沒有公平的心、不資助別人。所
    以,是心地污穢不淨的人。
一一、有智識的人,一定會教導訓練自己。
註:人所以有智識,是因為時時讀書勤求學問。自己不懂的,則請別人教導解說。如
    此,學問智識就一天一天的進步。
一二、品行好的人,一定會教導訓練自己。
註:好人有二種,一種是智識好,一種是品行好。智識好但是品行不好的人,不能算
    是好人。好人,一定要智識好和品行好。要品行好,一定要時常教導訓練自己。
一三、自己已經教導訓練好的人,一定得到難以得到的依靠。
註:無論人或動物,都是貪生怕死。動物碰到危難便逃走;人類遇到困難,便想到可
    依靠的人。其實,如有自己時時教導訓練自己,一生便無危難,亦就是得到最可
    依靠的了。
一四、能保護自己的人,便能保護他的外物──妻子和財產。
註:做壞事的人,是不能保護自己的人。做好事的人,是能保護自己的人。能保護自
    己的人,便能保護妻子和所有的財產。
一五、如果知道自己最可愛,就應該好好的保護自己。
註:人人都知道自己最可愛,而且亦為父母妻子所愛。所以,就應該好好的保護自己
    ,使自己做一個可愛的人。保護自己,就是時時做好事,不要做壞事。
一六、有智識的人,應該使自己清明潔淨,沒有傷惱的心。
註:傷惱的心就是無明,無明就是不明白、愚昧無知,亦就是貪、瞋、痴、忿恨、不
    知恩和嫉妒等念頭。這些念頭都是使自己的心頭傷惱,所以應該去掉這些壞念頭
    ,使心裡清明潔淨。
一七、如何教訓別人,應該同樣教訓自己。
註:無論是父母教訓兒子、兄教訓弟、師長教訓學生,如何教訓別人,應該亦同樣教
    訓自己。例如教訓別人不要殺生物、不要偷盜、不要邪淫、不要妄語、不要飲酒
    。自己亦應該不要殺生物、不要偷盜、不要邪淫、不要妄語、不要飲酒。受教訓
    的人,才會服從。
一八、自己應當警告自己。
註:警告,是警告不要做壞事和警告做善事。警告的人,只有二種,一種是別人的警
    告,一種是自己的警告自己。自己能警告自己,是最好的警告。
一九、自己應當檢查自己。
註:人的說話和行動,說慣了和做慣了亦就不知道是好是壞,別人又不敢告知。所以
    ,最好要時常檢查自己的說話和行動,有沒有粗惡的、不好聽與不好看的,然後
    ,改正那些不好聽的話和不好看的行動。
二○、自己應掙出泥窟,同象一樣的,自己掙出泥窟。
註:象在飲水時,很預防不要跌在泥窟,如跌入時,又急急掙出。人對於色、聲、香
    、味、觸這些很似泥窟的東西,要預防不要跌入,如果失足跌入,自己亦要快快
    掙出。
二一、要自己保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自己苦惱。
註:保護,是保護自己的身體無病、保護不受災難、保護不要做壞事。如果不這樣保
    護,一定生出許多苦惱。
二二、不要殺死自己。
註:自己殺死自己,叫做自殺。自殺有多種,人們都知道的。另外有緩緩的自殺,例
    如吸鴉片煙、吸海洛英、飲酒和其他毒品;亦有喜歡放蕩,染下性病的。這都是
    緩緩的自殺,雖然不會一時死去,但亦是一個「活屍」,比死去更苦。
二三、大丈夫,不要把自己送給他人。
註:這意思是叫人不要把自己出賣給別人,自己應該是自己的,能依靠自己的。如果
    把自己賣給別人,以為生活無憂,這是錯的。因為不是自己的了,是別人所使用
    的奴隸了。
二四、大丈夫不可棄捨自己。
註:這一句,是說自己不可放任自己、不救自己、任自己衰敗窮苦、愚昧無知。大丈
    夫應當救護自己、能自立、能教別人自立,才是大丈夫。
二五、人不可忘卻自己。
註:人,有一些是生長在富貴的家庭,有大財產、有大權勢,所以驕傲自是。這是忘
    卻自己、不知自己,不知自己亦是一個人。有些生在貧賤的家庭,後來大富大貴
    ,便驕傲自是,這亦是忘卻自己、不知自己,不知自己亦是一個人。忘卻自己的
    人是一個壞人。
二六、不要為別人的利益,而破壞自己的利益。雖然,是較多的利益。
註:利益有二種,一種是自己的利益,一種是別人的利益。人不應該為了別人的利益
    而破壞自己的利益。亦不應該為了自己的利益,破壞他人的利益。
二七、如果知道自己是可愛的,就不應該把壞事來配合在自己的身上。
註:自己是可愛的,應該把好的事、好的人格、好的智識來配合湊成,做一個更可愛
    的自己。不應該把惡事壞事來配合,因為把惡事壞事來配合就變成不可愛了。
二八、自己因為那樣事而責備自己,就不應該再去做那樣事。
註:自己已經知道這樣做是不好的了,是應該責備的了,例如:做工不盡力、言語不
    文雅、行為不謙恭,這樣,就不應該再做。
--------------------------------------------------------------------------------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11:49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第二 不放逸品
二九、不放逸,是不死的路。
註:不放逸,就是不大意、不粗心、時時有正念。我們做事如果不大意,就能保護身
    體的安全。例如駕駛汽車,如果不大意、不放逸,就很安全。做事不大意,就不
    會作壞事。所以是不死的路。
三○、有智識的人,一定保護他的不放逸,如同保護他最高貴的財產一樣。
註:普通人,時常太大意粗心;有智識的人,知道大意、放逸是死亡的路。所以,時
    時刻刻不敢大意、放逸,時時刻刻保護不大意、不放逸,如同保護他的最貴重的
    財產一樣。
三一、賢人,一定讚美不放逸。
註:佛和眾賢人都讚美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的人。因為不放逸才會成功,會得到
    現在的利益和得到下一世的利益。
三二、賢者,一定悅樂不放逸。
註:賢者,是一個有智識、聰慧的人。他知道放逸、大意、粗心的害處,亦知道不放
    逸、不大意、不粗心的好處。所以,他就很喜歡悅樂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
    做一個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的人。
三三、不放逸的人,一定不會死。
註: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的人為什麼不會死?因為他做事小心。小心保護他的身
    體,有病即速問醫生。行路亦小心,做事亦小心,又不敢做壞事。所以,他一定
    不會橫死。
三四、不放逸的人住於禪觀,一定得到大快樂。
註:對身體不放逸的,得到身體的快樂;對做事不放逸的,得到心的快樂。如果專心
    一念,能尋伺色禪和無色禪,一定得大快樂。
三五、不放逸的賢者,一定得到兩種利益。
註:不放逸、不大意、不粗心的聰慧人,一定做正當的職業,一定留心學習新的智識
    、結交好的朋友、不浪費金錢財物,又對於戒定慧多多修習。所以一定得到二種
    利益,一種是現在的利益,另一種是將來的利益。
三六、諸位,應具足不放逸。
註:這一句是佛陀世尊將入大般涅槃時的一句話,叫眾人把不放逸的精神,去做為了
    自己和為了大眾利益的事。因為一切都是不能常住,遲早要衰朽壞滅。不要粗心
    大意,以為自己還是年輕,其實緩點便會老、會病、會死的。
三七、諸位,應該悅樂、不放逸。
註:有智識的人,悅樂、不放逸,無論做事說話和想念都不放逸、不粗心大意。但沒
    智識的人,卻認為如果事事小心和不放逸,是麻煩的事。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悅
    樂、不放逸,才是好人,才是一個有智識的人。
--------------------------------------------------------------------------------
第三 業 品
三八、業力,使眾生有好和壞的分別。
註:「業力」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或說話或思想。這些行為、說話、思想,無論大小,
    積集起來便變做一種叫做業力。業力有好有壞,好的業力會使人好,壞的業力會
    使人壞,這是一定的。
三九、做事惰散,一定得不到好的結果。
註:做事要認真才能得到好的結果,如果惰散漫亂,一定得到壞的結果。讀書惰散,
    一定不成功;持戒惰散,結果一定是破戒、污戒。
四○、自己的業力,帶引到惡的地方(惡趣)去。
註:惡趣,就是壞的地方,亦就是地獄,是做壞事的人一定要去住的;善趣,即是好
    的地方。要去惡趣或者要去善趣,並不是別人能夠帶引去,只有自己的業力才能
    帶去。所以做壞事的,就被自己的業力帶到惡趣去。
四一、善事,好人很容易做到。
註:善事很多,例如:勤儉、行為合理、說話合理、友愛、布施、持戒、禮佛。這些
    好事,好人很容易做到,因為好人就一定做好事;對於壞事、不好的事,善人卻
    不容易做。
四二、善事,壞人很難做到。
註:善事很多,好人亦很容易做到。但是壞人做壞事做得慣了,要做好事就覺得很難
    。例如行為、說話粗惡的人,叫他的行為、說話端正謙下,他就覺得很難做,不
    造福、不持戒、不布施的人,叫他造福、持戒、布施,他亦是很難做到的。
四三、惡事,頂好是不要去做。
註:做惡事的叫「身惡」,想惡事的叫「意惡」,說惡話的叫「口惡」。這些惡事,
    頂好是不要去做,一做,將來一定有麻煩苦惱。小做有小麻煩苦惱,大做有大麻
    煩苦惱,沒有做,沒有麻煩苦惱。所以,不做惡事,是最好的。
四四、惡事,將來一定會焚燒做的人。
註:什麼是惡事大家都知道,但還去做的,是以為是小小惡,不致有惡的結果;有的
    以為沒有人知道,不致有報應。但是做後都很痛苦,怕人家知道、怕有報應,如
    火焚燒一樣的痛苦。
四五、善事,最好要去做。
註:做善事,比做惡事更好,因為善事,一定不會惹起麻煩苦惱,而且將來一定有善
    的結果。如同種樹一樣,雖然不能即時得果子,但是將來一定得到。而且,一做
    善事,心裡就快樂。所以,遇到善事,最好是即時去做。
四六、無論做什麼事,做了後心裡熱惱的那樣事,便是壞事。
註:做事,亦就是業。好事是善業,壞事是惡業;用身體四肢去做的叫做身業,用口
    去說的叫口業,用心想去做的叫意業。做壞事,例如殺人、偷盜、淫人妻女、妄
    語,都是壞事,都是惡事,這些惡事做了後,心裡都很熱惱。
四七、無論做什麼事,做了後心裡不熱惱的那樣事,便是善事。
註:做事,亦叫做「業」,善事叫善業,壞事叫做惡業。善事做了後,心裡不會熱惱
    。例如一個人不殺生、不偷人財物、不淫污人家的妻女、不妄語、心裡自然很快
    樂,不會熱惱。所以做後心裡不熱惱的,都是善事,是應該做的事。
四八、壞的工作和對於自己無利的,這些工作,很容易做,但是,不要去做。
註:工作可以分為四種:一、壞的工作和對於自己無利的。二、壞的工作,但是對自
    己有利的。三、好的工作,對自己有利的。四、好的工作,但是對於自己無利的
    。這四種工作,佛說:就是那「壞工作和對自己無利的」最容易做。例如:隨便
    亂丟用物、笑罵別人、破壞公共用物等等,都是很容易做的,但是不要做,做了
    會吃苦。
四九、好的工作和對自己有利的,這些工作很難做。
註:好的工作和對自己有利益的這些工作,都是很難做的,因為是好、是有益的,就
    一定難做。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到,因為是好的事,又是對自己有益的事。
五○、快樂,是做壞事的人所不能容易得到的。
註:快樂,是精神和肉體的安樂輕閒。做壞事的人只是惹來痛苦,決得不到快樂。所
    以,要使他得到快樂是不可能的,因為他只是做壞事。
五一、作善得善報,作惡得惡報。
註:做善事的,一定得到好的報應;做惡事的,亦一定得到壞的報應。有些做善事,
    得不到好的報應,是因報應緩一點;做惡的,未得到壞的報應,亦是因為報應緩
    一點。做善事定得到善報,做惡一定得惡報,善惡早遲總有報。
五二、眾生一定依業受報。
註:佛說每個眾生,即是人和一切動物在內,都是依照他自己所做(業),而自己得
    到那些所做的結果(報應)。沒有什麼神仙魔鬼,能給人好,或者給人壞,好壞
    都由自己做出來的。
五三、考慮後才做,比較是好的。
註:事有好有壞、有對有不對,要細細考慮,做後是有利有害。如果不考慮而做,會
    容易錯誤。所以考慮後才做,一定比較更好。
五四、做過了的事,不能挽回。
註:做事一定要先考慮,因為做過了就不能挽回。再做一回,已經是另外一回的事了
    。譬如殺死生命、偷盜別人的財物,雖然覺得不好,而決定將來不再殺害眾生、
    不再偷盜。但是做過了的,仍然是做過了,不能挽回的。
五五、無論什麼事,如果做後對自己有利益,趕快去做。
註:趕快去做,是叫我們不要遲緩,遲緩就要失去利益。譬如讀書,要趕快的讀,遲
    緩了、長大了、老了、病了,就不能讀了。
五六、要做事,就要認真的做。
註:要做的事,一定要認真專心的做,不要一面做這事,一面又去做別樣事;不要做
    這事未完,又去做別一件事;亦不要今天做,明天不做。決定要做就認真的做,
    一直做到成功。
五七、要照對我們有好意的人所說的話去做。
註:對我們有好意的人,都希望我們有幸福、沒有苦惱,例如我們的父親、母親、師
    尊、好友,都是對我們有好意,我們要做壞事,他一定勸告不要去做;如果要做
    善事,他一定贊成去做。所以我們要依照對我們有好意的人所說的話去做。
五八、應該做合時的工作。
註:做事做工,應該做那和時間適合的。例如:知道是雨季、熱季、寒季;知道是早上、午時、晚間。如果做事做工和時間不
      合,就得不到好的結果。
五九、要保存自己的好處,如同鹽一樣的保存鹹味。
註:鹽有很多種類,有的是海鹽、有的是池鹽、有的是井鹽。這些鹽同樣有鹹味,沒
    有誰能把鹽的鹹味拿去。每個人的好處,例如學問好、人格好、名譽好、工作好
    ,都應該保存這些好處,不要失掉他。
六○、幫助我們做事的人,我們應該亦幫助他做事。
註:人是合群同居的,庵寺、家庭都一樣的同居。同居的人,要幫助,我們有事別人
    幫助,別人有事我們亦要幫助他。這樣,才是不自私的人,不佔便宜的人,才能
    好好的同居。
六一、專走向敗滅的人,不要為他做利益。
註:要為他人做利益,要看他是哪種人,如果是好的,一定要為他做;如果是壞的,
    不要為他做。例如:拿錢去飲酒、吸煙、賭錢等,這是敗滅的路,不要為他做利
    益。

六二、不要做犯罪的事。
註:犯罪,是犯了國家的法律,亦包括到對社會的犯罪和對道德的犯罪。這些罪不要
    去犯,不要去做,無論有人知道、沒有人知道。因為犯罪就要受監禁、受人討厭
    ,又將來一定生在惡趣(地獄、畜生)。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11:50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第四 煩惱品
六三、因想念而起的淫念,是人的愛慾。
註:愛惜,是會使人矇昧的,這叫做「愛染」。即是所欲很多又不知足,對於色聲香
    味觸的愛惜戀著,便是愛慾的心境。如果很猛的愛染叫做大愛染;如果能去掉這
    愛,叫做無愛染。這是說:淫念是因想念而起的,亦可說是,愛慾的原因是自己
    心裡所生的愛慾。
**、人所愛的、戀的物質,而能久住不變的,在人間是沒有的。
註:愛戀有二種,一種是物質的愛戀,一種是淫慾的愛戀。物質的愛戀,例如:對色
    聲香味觸的愛戀,這些所愛戀的物質,是不能久住不變的,時日一久,就要變更
    ,最後要滅壞。如果認為這些物質,是永遠可愛戀、不會變壞,在這世間,是沒
    有的。
六五、在這世間對於愛戀,沒有人會知足。
註:人對於物質的愛戀、對於淫慾的愛戀,一定不會知足。因為人人都有貪心、有情
    慾;不懂得知足,不懂得夠了。例如得到一件便想要得到再多一件,聽過一次又
    想再多聽一次,永遠不知足的。
六六、沒有對於愛慾會知足的,這正同上天雨錢銀給他一樣,無論怎樣的多,他都不
      知足。
註:這裡所說的愛慾,亦就是愛染或貪心,是無明做原因。對於色聲香味觸的愛慾,
    是對一般物質的愛著、希望、戀惜,是不會知足的。雖然已是很多的,他亦仍然
    不知足,就是如同天上下雨一樣的收入,亦不會知足。
六七、沒有任何樣的苦,比愛慾的苦更厲害。
註:每個人的苦,簡單的分別起來,有生存生活的苦、老年的苦、患病的苦、死和怕
    死的苦、悲哀的苦、憂惱的苦、精神上的苦、抑鬱的苦、所愛的要離失的苦、所
    討厭的卻要碰到的苦、所需要的卻得不到的苦。但是這些苦,沒有比愛慾的苦更
    甚。
六八、沒有甚麼河水比心裡的「結縛」的水,同樣的「急漲不退」。
註:結縛,就是最甚的貪求,亦即「苦諦」,種類很多,這是說每個人給色聲香味觸
    結縛住著。河水雖然有時漲滿起來,亦會退減去,但是結縛,這貪求的念頭,永
    遠不會退減,只有時時急漲或大漲,一直到死去,才算停止。
六九、世界上最難丟掉的,就是要「得到」。
註:這裡的要「得到」,是指要求得到所欲的東西。人人都要求得到,求得到所喜歡
    的、求得到所愛的;等到得到了,又要永遠保守得住、不會破、不會失落;可是
    有時討厭了,那就求離開、求失落。有時求這樣那樣,永遠這樣的求,人最難丟
    掉這「求」的念頭。
七○、人所要求得到的境界,是沒有邊際的。
註:這裡的要求「得到」,亦就是心裡的煩惱。人類所要求得到的,真是很多;各人
    各有各人的要求、各時各有各時的要求、孩子有孩子的要求、青年有青年的要求
    、老人有老人的要求。這些要求,又各沒有邊際,始終在要求得到那樣這漾,沒
    有完了。
七一、要求得到的念頭,會迫人去做事。
註:要得到的念頭,無論是大是小,都會迫使人去做。例如要得到金錢財產,這念頭
    會迫使這個人去做;有些是做壞事,例如去搶去偷人家的財物,或者去殺人。有
    求得到的念頭,就往往會去做壞事,所以,是苦惱的原因。
七二、火,亦不會同「貪求」一樣的猛烈。
註:世間的火,一共有三樣:一是天上的火。一是太陽的火。一是人類做出來的火。
    佛教說人的心裡,亦有三種火:一是貪的火。一樣是忿怒的火。一樣是愚痴的火
    。世間的火:還是有好有壞,而且好的比壞的多。但是心裡的火,卻完全是壞的
    ,一個人心裡如果有火,就看不見理由、看不見公平、看不見事物的意義。
七三、貪心在一切事物裡面,是最危險的東西。
註:貪心,是不善根,亦就是壞的原因,一切壞事的總根源。一個人有貪的念頭,就
    要自私、就要慳吝;就沒有幫助別人的心,不肯施捨、不肯犧牲。對一個人的德
    行是最危險的,因為從此就要欺騙、欺詐別人;一有權力,就要欺侮別人。貪心
    ,對一切善法,有大危險的。
七四、大貪心,是真實的罪惡。
註:貪求已經是壞了,有大貪求的念頭,當然就是真真實實的大罪惡。用大貪心做出
    來的事,就是大罪惡事;用口說出來的話,就是大罪惡話。
七五、沒有什麼網,比愚痴的網更厲害。
註:網是用來抓捕禽獸的,禽獸是很愚痴的,以為網裡沒有什麼禍害,所以就給網抓
    住了。人的愚痴,亦是一樣,明明是壞事,有禍害的,他卻以為是福樂事;明明
    是錯,他卻以為不錯。所以,他就做出很多的壞事,害死了自己。
七六、服用物慾的人,一定希望有更好更多的服用物慾。
註: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上,要服用一般物慾,例如衣服、住屋、用具,都要更多更
    好,要聽更好的聲、更好的香、更好的食味、更好的摩觸,這是一般人所希望的
    ,亦不會停止的。
七七、服用物慾的人,覺得自己是缺乏,一直到死去。
註:服用物慾的人,時時都不知足、不飽、不夠用。得到很多了,還要得到,所以時
    時覺得是缺乏,一直到了死去的一天,他還是覺得缺乏。
七八、愚痴無智的人,因為想要得到財產,會把自己殺死,如同殺死別人一樣。
註:因為要想得到金錢財產,愚痴無智的人,有時會為著要得到金錢財產,把自己殺
    死。例如:偷盜欺騙別人的財產,結果被人抓捕禁監,就是如同自己殺死自己一
    樣。
七九、一般人,是給無明包圍住著的。
註:「無明」,亦就是「無知」、「不知」。一般人都以為自己最「有知」;所知很
    少,卻以為很多;只知道一部份,以為全部皆知。所以,每個人應該知道自己是
    給無明包圍住著的,應該尋求知,亦就是尋求「明」。
--------------------------------------------------------------------------------
第五 忿怒品
八○、氣惱,是不好的。
註:氣惱,就是忿怒、瞋恚。人人都因為不合意、討厭而氣惱。氣惱使心頭骯髒、心
    頭鬱恨;心一氣惱,就要生出愚癡的念頭,看不見正理正義;心如火燒、臉面變
    色。不好的事,都是從氣惱而來,例如:相罵、相打、以至相殺,甚至戰爭,亦
    因雙方氣惱而起,所以,氣惱是不好的。
八一、氣惱,是人世間銷蝕武器的銹。
註:鐵有鐵銹,鐵銹銷蝕鐵,無論是刀斧,如果不保護,一定要生銹。銹便銷蝕鐵,
    一直到鐵無所用處,變成廢鐵。氣惱亦是這樣,一個人氣惱,這氣惱便銷蝕他的
    性命:小氣惱小蝕,大氣惱大蝕,氣惱愈大,銷蝕亦就愈大。每個人應該保護心
    情,不要氣惱,同保護刀斧,不要生銹一樣。
八二、氣惱,造成滅亡。
註:氣惱只有壞處,不會有好處;只造成自己的滅亡,或者他人的滅亡。因為一氣惱
    ,心便怨恨、愚昧、不安,有的還打自己的父母;有時兩個國家的戰爭,往往是
    因為國王氣惱,變成殺死成千成萬的人命,真是一個大滅亡。
八三、氣惱,使心驕慢。
註:人,普通是愉快的、不憂鬱,像水一樣的安靜,但是一氣惱,心裡就抑鬱混亂。
    那個不氣惱的人,他的心情是平定的;心一平定,說話亦平定,做事亦平定和祥
    。所以,一個人應該不要氣惱。
八四、一般人,如果被氣惱覆蓋著,他便被黑暗覆蓋著。
註:黑暗,是遮蓋住一切好壞事物。在黑暗裡面,看不到什麼,不知道那一樣是好、
    是壞;可以走、不可以走。人如果被氣惱覆蓋著,亦就如在黑暗裡一樣,看不到
    事物、看不到該做不該做、看不到好壞,接著就會做出好多壞事。氣惱真是一條
    滅亡的路。
八五、氣惱,會從小到大,是因為不忍耐。
註:氣惱開始,都是小小氣惱,可是不忍耐,就變成大大的氣惱。從氣惱做出來的事
    ,都是壞事;說出來的話,都是壞話;想出來的念頭,都是壞念頭。氣惱的快緩
    ,要看是什麼緣故,如火燒一樣碰到容易燒的就燒得快,難燒的就燒得緩。
八六、氣惱,是愚痴人的心情。
註:愚痴無智的人,不會知道好壞,只是做一個放任心情的人,常常找事情來氣惱。
    日裡夜裡、自早至晚,都隨時可以氣惱;可以氣惱自己、氣惱別人;天下雨或雨
    停,他亦氣惱;早起還沒有洗臉,便先氣惱。這氣惱的心情,應該丟掉,因為是
    愚痴無智的人,才會是這樣的氣惱。
八七、忿恨的生起,是因為氣惱。
註:忿恨是大大的氣惱,和想報復;一時不能報復,就記在心裡,預備將來報復。忿
    恨會生起來的原因,是因為氣惱,所以,如果不丟掉氣惱,就會緩緩長大起來,
    變成忿恨。
八八、沒有什麼東西,同忿恨那樣的執持更甚。
註:這裡的執持,同貓兒的預捕捉老鼠、虎的預捕捉獸類一樣的想念、預備著。人有
    了忿恨、想要報復的念頭,亦一樣的,日日時時想念著、執持要報復的念頭,機
    會到了,就馬上報復,殺害他了。
八九、沒有什麼錯誤,比忿恨更甚。
註:忿恨,想殺害別人的念頭,是最大的罪惡錯誤;未殺害或已殺害後,都同猛火焚
    燒心頭一樣。殺害別人,是有罪的,從這一生到下一生,都要受罪。所以,是一
    件最大的錯誤。
九○、能夠破掉氣惱,是最好的。
註:要破掉什麼東西,可以用刀、用武器,可是要破掉氣惱,那就要用智慧。亦就是
    用智慧去看見到不氣惱的好處;用謙和、忍耐去禁住了氣惱,這樣就叫做破掉氣
    惱。氣惱一沒有,身體精神,亦就快樂了。
九一、破掉氣惱,就不會悲傷。
註:氣惱會使心頭熱迫,悲傷痛苦,能破掉氣惱,自然沒有悲傷。氣惱不容易破掉,
    同火一樣,如果在大燃燒,很不容易滅掉;應該趕快滅掉火源,才容易滅。所以
    一有氣惱,心裡應該細細審查,想到氣惱的壞處害處,又想到沒有氣惱的好處益
    處,一直到氣惱滅去,就不會有悲傷了。
九二、給氣惱蓋住著的人,一定捨棄善事。
註:給氣惱蓋住著的人,就是在生氣忿怒的人,心裡正在昏亂,看不見道理正義,便
    會捨棄善事。平常不說粗話的人,這時便說出來;不罵人的,亦罵出來;不會殺
    害人的,亦會殺害人。把一切善事,都丟掉光了。
九三、常常氣惱的人,皮膚臉色一定暗黑。
註:各人的念頭不一樣,有的容易生氣發怒;常常氣惱的人,皮膚臉色亦跟著暗黑,
    沒有光彩,一看就知道是壞脾氣的人,是正在氣惱的人。氣惱發現在他的臉色,
    在他的皮膚上面。
九四、常常氣惱的人,一定很苦。
註:常常氣惱的人,真是容易氣惱;在白天裡,可以氣惱很多次,夜裡亦可以氣惱;
    對別人,對動物禽獸,亦可以氣惱,對自己亦氣惱,甚且亦可以代別人氣惱。日
    裡夜裡對什麼事、對什麼人,都氣惱。所以日裡夜裡,心裡都很痛苦。
九五、常常氣惱的人,雖然已經得到利益了,但是卻拿去做沒有利益的事。
註:常常氣惱的人,往往認為自己是對的,做事不認真,半途而廢;無論是讀書、做
    事,一發怒生氣,便丟掉書冊不讀、丟掉事不做。所以,明明是已經得利益了,
    倒是做出沒有利益的事來。
九六、被氣惱覆蓋著的人,一定破財。
註:被氣惱覆蓋著的人,一定是依照氣惱說話、做事,說不應該說的話、做不應該做
    的事。這樣的氣惱而說話、氣惱而做事,一定說錯話、做錯事,一定犯罪破財。
    有時自己毀壞自己的財物,有時去毀壞別人的財物,結果被罰,亦是破財。
九七、沈醉在氣惱裡的人,一定沒有名譽地位。
註:給氣惱弄得沈醉的人,一定粗心大意、沒有智慧、不知恥辱;一定說壞話、做壞
    事;一定給別人看不起,就連他自己的親戚朋友,亦看不起,甚至他自己的子孫
    ,亦看不起他。
九八、常常氣惱的人,就是親戚,亦一定避開他。
註:親戚、朋友,所以很親密,是因為有血緣和相知的關係,能互相了解。但是如果
    他是一個很容易氣惱的人,親友亦不敢和他接近,一定設法去避開他。因為他常
    常氣惱、常常疑人,所以大家都不敢和他談話、來往。
九九、正在氣惱的人,不懂得利益。
註:人在平時,是懂得利益和沒有利益的,但一生氣忿怒,就不清楚利益和沒有利益
    了,因為已經失去理智。利益,不單是自己目前的利益,有時是連別人的利益、
    國家的利益、和後一生的利益,都在裡面。
一○○、正在氣惱的人,看不見道德。
註:這理由就同前句一樣,正在生氣忿怒的人,看不見道德,因為忿怒蓋住他的理智
    ,看不見合理或不合理的事,亦看不見什麼公平或不公平的事。
一○一、正在氣惱的人,要做出破壞的事,這事本來是難做的,但他卻容易做出來。
註:人一生氣發怒,就要做出破壞傷害別人的事來。這些事,本來是不容易下手去做
    ,但在生氣發怒的時候,卻很容易做出來:他可以打罵他的爸爸、媽媽;打罵兒
    子、親戚、朋友,這是平時都很難做出來的,但是一生氣惱,就容易做出來的。
一○二、人氣惱過後,不氣惱了,亦就像給火焦傷一樣的痛苦。
註:人在生氣發怒時,不出力壓住,就會越氣越大,同火燒一樣。雖然氣惱過後,就
    會想到剛才做錯說錯,心裡非常痛苦,像給火焦肌肉一樣的痛苦。
一○三、給氣惱蓋住著的人,得不到一塊小小的依靠。
註:被水淹的人,可以跑到地較高的地方避水,但是給氣惱蓋住的人,他的心就好像
    給水淹滿一樣,不能依靠,亦不能依靠別人,就是要拿佛法來做依靠,亦不能。
    因為氣惱蓋住著,看不見佛法了。
一○四、正在氣惱的人,會殺掉他的母親。
註:父親母親,對兒子有大恩德。法律規定,兒子不能控訴父母;佛法說殺父母的人
    ,是大逆罪,這樣的人,這一生不能證果,死後不得生天。但是一個正在大氣惱
    的人,看不見父母的大恩,有的怒罵、有的毆打、有的甚至敢殺掉他的父母的。
一○五、生氣發怒的人,是敗亡的人。
註:敗亡是因為氣惱而生的,所以氣惱的人,是敗亡的人。這種人,沒有慈悲的念頭
    ,亦沒有智慧;財產一定散失,親友亦一定散失,名譽地位亦一定散失。氣惱的
    人,是這樣散失敗亡的。
一○六、用力制心,破掉氣怒。
註:人一氣惱,如果不制止,就要擴大起來,變做大事。制心不要氣惱的法子,就是
    想到氣惱的種種不好,例如:「不忍小忿,則亂大謀。」「不要拿冰片去換鹽片
    。」「認輸是佛,認勝是魔。」「對狂人不要認真,對醉人不要勸告。」要做一
    個心平氣和的人,要用力制心,不生氣惱。
一○七、用智慧去破掉氣惱。
註:氣惱是因為討厭和不如意而生起的,凡事如果不如所希望,人人都會氣惱;氣惱
    一大,變成仇恨,惹出大事來。氣惱像火燒一樣,燒完了,火就熄了,但是最好
    要先破掉,不要使火惹出事來。
一○八、不要使氣惱的威力,來管制自己。
註:威力的力,是最大的,一個人給威力管制著,就一定要服從他的命令,像奴僕一
    樣的。氣惱的人,亦就像給威力管制一樣:氣惱叫他罵人、叫他殺人,他就罵人
    殺人。等到氣惱完了,做出來的壞事,是他自己負責,氣惱是不會負責的。
--------------------------------------------------------------------------------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11:50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第六 安忍品
一○九、忍,是最好的苦行(勤苦修行)。
註:佛在戒律上說,忍辱就是忍耐,是最好的苦行。苦行,就是勤苦做去,可以滅掉
    煩惱。這苦行和外道的苦行不同,外道的苦行,是用種種方法,使自己痛苦吃苦
    ,不是勤苦做去。
一一○、安忍,能止人的迫促擾亂。
註:安忍,是在制止迫促的念頭和擾亂的做事,又會制止說壞話、想壞事,因為迫促
    急亂的做事和說話,一定會做錯說錯。又忿怒會使人迫促,不詳細想、沒有理智
    、不忍耐,如果有安忍的念頭,就會制止迫促擾亂的做事。
一一一、安忍,帶來利益安樂。
註:安忍,是像上面所說的好處,所以,會帶來好多利益和幸福,送給這個會安忍的
    人和別人。因為安忍,決不會帶來心頭的焦熱、不會做錯事、亦不會使別人痛苦
    ,所以,安忍是一件美好的事,是「在家人」的法、是國王及政治家的法、亦是
    一個有智識者的法、是「出家人」的行和力。從開始做人到完結,安忍是最重要
    的。
一一二、安忍,是一個智人的莊嚴。
註:安忍,是美好的法,會使一個人的做事、說話,美滿、好看起來,比絲綢的衣服
    、金銀寶玉更美滿、好看。一個衣服美麗但是品行壞的人,就像一個美麗的棺木
    裝上一個死屍一樣。所以一個有智識學問的人,要有安忍做他的莊嚴(裝飾打扮
    );如果一個智人,不會安忍,亦就不是有智的人了。
一一三、安忍,是精勤的人的苦行。
註:安忍一共有三種,一種是受到別人所罵、所批評的。一種是艱難刻苦的工作。一
    種是病的安忍。這裡的意思是說,精勤修行的人,如果會安忍,已經就是在修苦
    行了。
一一四、安忍,是修行人的力。
註:修行的人,無論是什麼宗教,都要安忍;不會忍耐,就沒有力量去修行。所以才
    說,安忍是修行人的力量。沒有這力量,就不會修行的。
一一五、婆羅門沙門,有安忍在做他的力量。
註:婆羅門來皈依佛教出家的,叫做婆羅門沙門。婆羅門,雖然是印度高級人物,但
    是來皈依佛教出家的,亦要同樣的持戒修行,亦要安忍,亦要用安忍做他的力量
    。
一一六、會安忍的人,一定得到(別人的)悅愛。
註:人責罵我,我會安忍聽他責罵,就會被稱讚是一個寬心寧靜的人;我會不責罵別
    人,就會被稱讚是一個好人;我會忍耐刻苦做事,就會被稱讚是一個勤人;我能
    忍耐病的痛苦,就會被稱讚做一個能忍的人。會忍耐的人,是人人悅愛稱讚的。
--------------------------------------------------------------------------------
第七 心 品
一一七、心頭一焦熱,就有希望墮落到惡的地方去。
註:心頭本來是清淨清涼的,可是一有煩惱,便會焦熱起來;心頭一焦熱,便會做出
    惡事,結果,便會墮落到惡的地方去。
一一八、心頭不焦熱,就有希望到好的地方去。
註:心頭不焦熱,就沒有煩惱,心頭就清涼安靜;心頭清涼安靜,就不會做起壞事;
    不做壞事,一定會到好的地方去。同樣的,布施、持戒,亦會到好的地方去。
一一九、世界的眾生,是心帶引去的。
註:眾生,就是有性命的一切動物,人亦包括在裡面。這些眾生,都有著自己的身體
    ,這身體是心的住宅,心又在指揮身體做事和說話,要去那裡,亦是心叫這身體
    去的;做好事或者做壞事,亦是心叫這身體去做。所以,心是帶引眾生去的。
一二○、會訓練心,是最好的。
註:訓練,是一件對自己很好的事。訓練使做事有秩序,連動物一經過訓練,亦變成
    會做事的動物,如牛、狗、象、猴都是這樣;人的運動、唱歌,亦要訓練。心呢
    ?是時時在擺動奔走的,如果經過訓練,就會整齊合理,就會知道怎樣做事說話
    。所以,會訓練心的,一定是最好的。
一二一、經過訓練的心,會送來幸福。
註:要訓練心,先要知道,這心是有「煩惱」的,有那一類的煩惱,就照那方面去訓
    練。譬如「有貪心」,終日想貪得,要從「不淨」去訓練;終日愛想生氣,要從
    「慈悲」去訓練;愚頑無智識的,要從「讀書」和「多聞」去訓練;好胡思亂想
    的,要從「禪定」、「靜坐」去訓練。這樣的訓練,幸福自然會自動送給我們。
一二二、有管護的心,會送來幸福。
註:心,只有名,沒有「色相」,時時跑到很遠的地方去,又喜歡自己獨行;如果沒
    有訓練和管護,他就隨便跑,碰到可樂的地方,就住在那裡。所以,必須管護訓
    練,像管護訓練牛、狗一樣,他才會送來幸福。
一二三、照心的權力去做事的人,一定受苦。
註:心,依照一般人說起來,是有煩惱的,有的是很貪、有的常發脾氣、有的是痴呆
    。如果沒有修行,依照心的權力做事,就會做出壞事、說出壞話來;心一發脾氣
    ,就罵人打人;心一要得到什麼,便馬上要拿到,所以,這人一定受苦。
一二四、智慧的人,他會使心誠實。
註:人的心,有的是歪曲、有的反覆無常、有的心裡藏刀、有的欺騙;但是有智的人
    ,知道好壞,知道好的好處、壞的壞處,知道清楚了,就使心住在誠實;心一誠
    實,做什麼事、說什麼話,亦不會壞了。
一二五、要巧妙的知道自己的心的隊伍。
註:心的隊伍,大概有三種:第一是貪的隊伍。第二是忿怒生氣的隊伍。第三是痴呆
    的隊伍。每個隊伍,都有很多的附帶的病(隨煩惱)。要巧妙的知道這心,這時
    候的心是怎樣,是不是在發脾氣?如果是在發脾氣,便要好好的捨掉;在發脾氣
    的時候,不做事、不說話。這樣就叫做會巧妙的知道心的隊伍。
一二六、要保護自己的心,要像同捧持一個裝滿著油的缽。
註:要保護自己的心不要亂想,是一件困難的事,因為我們的身體,有五個門,那就
    是眼睛、耳朵、鼻、舌、身體;這五個門,要關起來,不要亂看亂聽,這樣,心
    裡才會安定。所以,要保護心,就要像捧一缽油一樣的小心,不要使它溢出來。
一二七、要跟著保護自己的心。
註:自己的心,比別人的心更重要,但是有些人,卻是在保護別人的心。這是因為他
    教導別人,所以,亦教導別人的心;但亦有因為希望得到財利,而保護別人的心
    ,這是討好,想給別人歡喜,然後從中取利。這是大大不好的,對社會有害。這
    裡的保護心,是叫心不要有煩惱、不要貪得、不要發脾氣、不要有痴呆的念頭。
一二八、有智慧的人,要保護心。
註:有保護心的人,會有幸福,所以,人人都要保護心。有智慧的人,更要保護心,
    不要使心亂走亂跑,不要把心放在貪愛上面,不要把心放在恨忿上面、不要把心
    放在迷惑上面,這樣的保護著,自然有幸福。
一二九、罪惡在那樣的「境」發生出來,就要止心不要住在那個「境」(境界)。
註:好事壞事,是心在指揮去做。有壞心的人,便會去做壞事;有好心的人,便會做
    好事。所以要禁止心,不要亂住,不要住在壞的境界,要住在好的境界,做出來
    的,便是好的事了。C
--------------------------------------------------------------------------------
第八 勝利品
一三○、勝的人,一定要和人家結仇。
註:如果人用手相打、用武器相殺、用話相罵、或者賭錢,一定有一方面勝,一方面
    敗。那個打敗的一定想報仇報復,那個勝的便變成被人結仇,亦一定給人家報復
    報仇。
一三一、把佛法送人,比送其他一切物都要好。
註:送給別人的物,在佛經裡面,分做十種,有飯、水、布、交通工具、花、香料、
    塗身香料、臥具、住居和燈火。但是最好是把佛法送給他,因為佛法是學問智識
    ,能銷罪惡、生起善門。所以把佛法送人,說佛法給他聽,是最好無比的。
一三二、佛法的味道,比什麼味道都好。
註:我們會知道味的好壞,是用舌去舔而知道的。味有鹹、甜、酸、辣、澀;各人所
    喜歡的味道亦不同,有人歡喜鹹、有人喜歡甜。但這些味道,只是口頭及心頭歡
    喜,亦不久長,只有佛法的味道對什麼都有益,亦很久長。所以是一切味道所不
    能比的,是最好的味道。
一三三、對佛法的喜歡,比對什麼的喜歡都好。
註:人所喜歡的很多,可以喜歡人的臉孔、人身、獸身、行動;可以喜歡音聲、香的
    味、好的味道和撫摩。這些喜歡,有好有壞,但是喜歡佛法,會使做好事、心頭
    寂靜、不會錯做事。所以喜歡佛法,比喜歡什麼都要好得多。
一三四、能斷貪慾,就是戰勝一切苦。
註:「貪慾」是很強烈的要求需要,需要色慾、需要來生更好;亦有不需要來生。這
    很多的強烈需要,使人痛苦,如果不能斷掉這些貪慾,是不能斷苦的;能斷貪慾
    ,就會斷一切苦,所以叫做戰勝一切苦。
一三五、勝後可以反變為敗的,是不好的。
註:勝後,可以反變成敗的例子很多,例如:相打、相罵、賭錢,都可以反變成敗,
    因為敗的會報復、會報仇。所以,勝的會變做敗的,亦就是不好的勝。勝要永遠
    的勝、永遠不會敗,才是最好的勝。
一三六、勝後,不會反變做敗的,是好的勝。
註:對外面的勝,將來是會反變做敗的,所以,是一樣不好的勝。因為敗的人,變成
    仇人,時時找機會報復報仇。如果能戰勝自己,戰勝自己的心,戰勝自己的煩惱
    ,是一種不結仇的勝。戰勝自己的人,是一個懂得管制自己的心的人,不會和別
    人相罵、相打、相殺,這是一種最好的勝。
一三七、把不氣惱,去戰勝正在氣惱的人。
註:人碰到不如意的事,便會氣惱,接著便做出壞事、說壞話、想要勝過別人。碰到
    這種正在氣惱的人,如果用氣惱的念頭去對付他,一定不能勝他,只有用不氣惱
    和忍耐去對付他,叫他消去氣惱,稍一下子,他會漸漸心平氣和,不再氣惱。這
    就叫做把不氣惱去戰勝正在氣惱的人。
一三八、用好的方法,去對待壞人。
註:壞人,是性情壞、品行壞的人。如果有人對我們做壞事、說壞話,我們亦同樣對
    他做壞事、說壞話,結果雙方都是壞人;所以要用好的方法、好的行為、好的話
    去對待他,自然會叫他心服,別的人亦稱讚我們。
一三九、用布施,去戰勝鄙吝的人。
註:人因為有貪心、有痴呆心,所以變成鄙吝的人,心胸狹小的人,對財物、學問都
    鄙吝,不肯送人給人、不肯幫助人;他雖然知道一朝死去的時候,亦不能帶去,
    卻仍然鄙吝著。對這種人,就是布施他、贈送他,不是希望他會報答的布施贈送
    ,那就會戰勝他的心,使他不會對我們鄙吝的。
一四○、用說實話,去戰勝說不實話的人。
註:人,都喜歡說不實話的,有的為了趣味而說,都是不好,將來會有不好的報應。
    要戰勝這種人,就是不要相信他,同時,對他說實話,不要欺騙他。久了,亦可
    以戰勝他。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11:51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第九 布施品
一四一、聖人說布施和戰爭是一樣的。
註:布施,要有可以布施的東西、有接受布施的人物、自己要有布施的念頭,好好的
    送給人。這和戰爭一樣的,要有戰爭的力量、有對手的敵人、自己要有犧牲的念
    頭。布施,是在滅掉鄙吝;戰爭是在滅掉敵人,所以布施和戰爭是一樣的。
一四二、有信仰的布施,沒有所謂小(小亦是大)。
註:有信仰的心,是說誠心誠意的布施贈送,亦就是第一想要布施,第二布施時歡喜
    ,第三布施後亦歡喜。這樣的布施贈送,即使小小的錢、財物的布施贈送,亦就
    是跟那大大錢財的布施一樣的;如果沒有信仰的布施、隨隨便便的布施、不得已
    的布施,即使是大錢財的布施,亦跟小錢財的布施一樣。
一四三、布施,先有選擇,是佛所稱讚的。
註:布施贈送,先要選擇布施的東西,選那些有益而無害的、選那個對這東西有需要
    的,得了之後,會更做好事的人。這樣選擇布施的東西,佛是最稱讚的。
一四四、只有傻子,才不會稱讚布施。
註:傻子,是愚昧無知的人,和智人不一樣。智人認為布施,是人類互相幫助、給別
    人有幸福、使自己的煩惱減少,布施亦會使人歡喜;可是傻子,卻認為布施是損
    失錢財、使自己窮苦。傻子自己不布施,亦不稱讚別人的布施,更不會稱讚布施
    。
一四五、布施的人,一定能保住和好。
註:布施的人,送給貧人的,是有慈心的人;送給朋友的,是有友愛的人;送給爸爸
    媽媽的,是有孝心的人;送給修行的人,是有善心的人。這樣的送,都能使大家
    和好,不但人是這樣,把食物給禽獸食,禽獸亦都會馴服起來。
一四六、布施的人是可愛的人,大多數人都要跟他結交做朋友。
註:把財物布施給別人,受的人當然很歡喜;送給一個團體,那個團體的眾人,亦當
    然歡喜;給社會,社會眾人,亦當然歡喜。不單這樣,沒有受到布施的人,亦很
    歡喜這布施的人。所以大眾都喜歡這布施的人,大家都喜歡跟他結交做朋友。
一四七、會布施的人,一定是可愛的人。
註:把財物布施贈送別人,有的把自己所不用的、有的把自己亦在用的、有的把比自
    己所用更好的,但無論那一樣的布施贈送,都是使人喜悅敬愛。
一四八、有智識學問的人,送幸福給別人,他自己亦一定得到幸福。
註:俗語說「把痛苦送給別人,自己亦受到那種痛苦」。送幸福,亦是一樣。把幸福
    送給別人,自己亦得到幸福。有智識學問的人,他知道怎樣選擇什麼東西,送給
    那一樣的人,所以收到的人,就覺得是幸福,這幸福,送的人亦同樣的得到幸福
    。
一四九、把自己所喜歡的東西,布施送給別人,一定得到自己所喜歡的東西。
註:布施,一定要有「所要布施的東西」、「自己想要布施」、「受施是一位應該受
    施者」、「有禮貌的施給贈送」,這才是布施。布施的東西,如果是自己所喜歡
    的,所得到的,一定是自己所喜歡的;如果是自己所不喜歡的,拿去送別人,自
    己是已經不喜歡了,那裡會得到喜歡。
一五○、把最好的東西,布施送給別人,一定得到最好的地位。
註:布施是好的因,自然得到好的果。如果布施是最好的,那就是做最好的因,自然
    一定得到最好的果。
一五一、把最上的東西,布施贈送別人,一定會再得到那最上的東西。
註:最上的東西,在古代,如果是果子,就是最先成熟可食的果子;或者在同樣的東
    西裡,是最出色最美好的。能夠把這最上的東西布施送給人,自然一定再得到那
    最上的東西。
一五二、布施的人,所得到的福報,一定會一天一天的增長。
註:福,便是快樂。這福,是在把財產布施送給別人以後得來的;這福,一定是每一
    天每一天在增加長大,同水滴落一個缸裡一樣,一天一天的多起來,不會減少去
    的。
一五三、每個人,都應該布施。
註:人,出生以後,要靠別人養育,一直到自己會飼養自己,時間是很久,所以自己
    亦應該飼養別人。這是在家裡的情形,在社會亦是一樣,大家有福,大家同享福
    ;大家有苦,大家共幫忙,共同作工、共同喝吃。這樣,大家才會共同進步。所
    以,每個人都應該布施。
--------------------------------------------------------------------------------
第十 苦行品
一五四、沒有什麼苦,比「蘊」苦更厲害。
註:「蘊」是積做一大堆的意思,一共有五個,就是色(物質)、受(情感)、想(
    意象)、行(造作)、識(心識)。這個色(物質)是由地(堅硬的東西)、水
    (流動的東西)、火(熱的東西)、風(飄動的東西),四大種類湊合成的;無
    論什麼東西,如果由這四種類合成的,一定會有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是很厲
    害的苦。
一五五、「行」是最苦的。
註:行,就是造作。前一世所造作的,和現在所造作的,都是苦的:要生活、要衰老
    、要病、要死、要敗滅,還有要貪、要悲哀、還有要氣惱,這些都是最苦的。
一五六、不好好管理的家庭住宅,一定會帶來痛苦。
註:住宅,要好好的管理,洗掃清淨,沒有污穢;用物安置合宜,不會雜亂;破損的
    要修理。如果管理護理不好,就會有痛苦麻煩的。
一五七、貧窮,是世間的痛苦。
註:沒有財產,可食可用,叫做貧窮。小貧窮就小痛苦,大貧窮就大痛苦。連要布施
    ,亦沒有什麼東西布施,成天不能做什麼事,實在是痛苦。
一五八、借債,是世間的痛苦。
註:如果一個有智識的人沒有錢,他會用他的智識去賺錢找錢;但是愚人一沒有錢,
    便去借債。借債,是一定要付出許多利息,這是增加負擔,所以,是世間痛苦的
    一件事。
一五九、沒有依靠的人,生活是痛苦的。
註:兒子依靠父親母親、弟弟依靠哥哥、親戚依靠親戚、朋友依靠朋友。沒有父母親
    的人,我們叫他做孤兒;沒有依靠的人,我們叫他孤獨。佛教的依靠,是依靠佛
    、依靠法、依靠僧,這叫做依靠三寶,如果沒有依靠三寶,就會要有痛苦。
一六○、失敗的人,生活是痛苦的。
註:無論是用力相打、用刀相殺、用話相罵、用錢相賭,雙方都想要勝,失敗的一定
    在痛苦,因為失敗的,一定有損失,不會如願,所以,生活是痛苦的。
一六一、沒有憂慮的人,便沒有痛苦。
註:憂慮,一定是痛苦的。有憂慮的人,一定會痛苦;沒有憂慮的,便沒有痛苦。有
    「貪心」的人,會憂慮到所愛惜的人物;有瞋心,就是有氣惱的人物,會憂慮到
    所恨所惱的人;有「痴」心,就是痴呆的人,會憂慮到所迷的東西和人物。一有
    憂慮,心中就混亂不安、胡思亂想,這便是痛苦;如果沒有憂慮,便沒有痛苦了
    。
--------------------------------------------------------------------------------
第十一 法 品
一六二、佛法,就像那沒有污泥的池水一樣。
註:佛法有八種好處,就是一、可以供養禮拜。二、沒有苦。三、不會積集煩惱。四
    、少慾念。五、不求人。六、幽靜自居。七、勤勉。八、容易過活。而且自己可
    以看到、時時都可以修行、會自知道;不墮落壞處、會保護修行的人清淨,像沒
    有污泥、沒有混濁而清淨的池水一樣。
一六三、一切法,是心在做主人。
註:一切的善法和惡法,是心在做主人。主人要的是善,做出來的就是善;主人要的
    是惡,做出來的就是惡。人一有惡心,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是惡的。
一**、法,是修行人的得勝旗。
註:修行人,是說修行各種宗教的人;這些人,有些是王子、大官、大智人,要求解
    脫痛苦,而出家修行的。這裡的法,是指善法。修行人,能出家修行善法,自然
    得到勝利成功了。
一六五、淨人的法,很難懂得。
註:淨人,就是清淨的人。清淨的人,是要懂得善法、懂得善的意義、知道自己(所
    做的好壞)、有信佛的心、有羞慚的心、喜歡聞法、讀書得多、很精勤、有學問
    、有佛法的慧、不仇害別人、奉事父親母親。這些條件,真是很難懂得清楚,亦
    很難懂得裡面的意義,做起來,亦更難做得完滿的。
一六六、淨人的法,不會破舊。
註:皇帝的車,久了會破舊了的,但是淨人的法,那是不會舊的。人身亦是這樣,起
    初是美好的,但是後來卻衰老,不會做工、變成不美、不好看的人了;可是淨人
    的法,卻不會破舊、不會衰老,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都行得通的。
一六七、淨人要保護淨人的法。
註:淨人,修行淨人的法。教別人修行淨人的法,自己當然亦要依照淨法去做,這叫
    保護淨人的法,是保護自己,不要失去淨人的法。
一六八、有修行善法的,一定帶來幸福。
註:已經有修行過善法的人,一定有幸福,不墮落惡的地方。這善法,是淨人的善法
    ,或是正的善法,都一樣的好。能好好的行、時時的行,身體和心頭,一定會安
    樂,又一定帶來幸福。
一六九、住在淨人法的人,一定會贊助一切人。
註:住在淨人法的人,就是在行淨人法的人。這樣的人,會布施贈送、不傷害別人、
    能奉養父母,這樣亦就是在贊助別人。
一七○、喜歡善法的人,有幸福的生活。
註:人有一些是喜歡財利、喜歡官職地位、喜歡人眾稱讚,這些喜歡,有時會得到苦
    。可是喜歡善法的人,心頭是清白的、不雜混的,所以就有很幸福的生活。
一七一、修行善法的人,會有幸福的生活。
註:修行善法的人,無論是修行淨人的善法,或其他的善法,例如:不殺害有性命的
    動物、不偷別人的財物、不邪淫,一定不會犯了法律,不會被抓去監禁,自然一
    定會有幸福的生活。
一七二、善法,保護行善法的人。
註:行善法的人,不做壞事惡事,單單做好事善事。這些好事善事,一定會保護行善
    的人,不落在壞處惡處。這就是說,善法保護行善法的人,善法不保護不行善法
    的人。
一七三、行善法的人,不會跑去惡處。
註:人死後,一定去到二種地方,一是惡處(惡趣),就是地獄;一個是善處(善趣
    ),就是天堂。惡處是做惡事的人,一定要去到的;善處是做好事的人,一定要
    去到的。
一七四、名譽,一定不捨掉住在善法的人。
註:名譽,就是有好名聲的人。如果一個住在善法、行善法的人,就一定有好名聲,
    有名譽。每個人,都要有好名聲,有名譽。名譽就同大山一樣,在很遠的地方,
    亦都會看到的。
一七五、住在善法的人,一定不做惡事。
註:住在善法的人,都很怕惡事,怕惡事會報應到自己,使自己痛苦,所以,他一定
    不做惡事。不做惡事的人,自然是在做善事,有慈悲的念頭、不傷害動物、不貪
    求、有仁心、不會偷別人的財物、不會淫亂別人的妻女。
一七六、對一切事物,不應該執著堅持。
註:一切事物,無論是由「色受想行識」所生的,由「眼耳鼻舌身意」所生的,由「
    色聲香味觸法」所生的,由「境」所生的;無論是歡喜的、是傷悲的,都不要堅
    持執著。因為堅持執著,會惹起痛苦,並無好處,應該捨掉才好。
一七七、要詳細選擇修行的善法。
註:要行善法,亦要從頭詳細選擇。第一、要先知道,這善法是不是佛所說。第二、
    這善法是不是自己所喜歡的。這樣選擇,不會跑錯路,還會使「行」得又好又快
    。
一七八、要誠心的修行善法。
註:誠心的行善,就是說,要依善法,老老實實的行。出家的,依照出家的法子;未
    出家的,依照未出家的法子。又依照地方和時間的行、中道的行;不急促緊張、
    不惰散遲緩、不行錯路、不自私、沒有煩惱、不要惡意的修行,這就叫做誠心的
    修行。
一七九、應該尊敬法(佛法)。
註:法,是聖人所說的法,亦就是佛所說的法;十方三世諸佛,亦還尊敬法。最後,
    佛自己還說:「佛所說的法,所制定的戒,是將來的宗教。如果用香花、香燭,
    來禮拜佛,不如去修行佛法。」所以,應該教導佛法。
一八○、賢人,應該捨掉黑法。
註:罪惡、壞事、邪法,就是黑法。例如:不知羞恥、不怕作惡、不怕給人責罵、不
    怕做壞事,這些都是黑法。賢人,是有學問、有智慧的人,知道那一種是好事,
    那一種是壞事,就應該捨掉這些黑法。因為惡法,會使一世痛苦,亦會使下一世
    痛苦。
一八一、賢人,應該增修白法。
註:白法,就是善法。例如:知慚愧、知羞恥、不敢做惡事、怕人責罵。賢人會捨掉
    黑法,就應該會增上修行白法。
--------------------------------------------------------------------------------
第十二 雜 品
一八二、一切道路,單單有八正道的道路,是可以行到「不死法」的一條快樂安全的道路。
註:八正道,就是八條好的路,有正的見解、正的思想、正的說話、正的職業、正的
    生活、正的勤勉、正的想念、正的意志;安全的路,可以跑到「不會死亡的地方
    去」。
一八三、沒有一切煩惱,就是消滅一切苦。
註:煩惱,就是各樣煩亂迫惱,有貪求、氣惱、愚昧等來湊合成的。心頭有這煩亂迫
    惱、貪求、氣惱、愚昧、迷惑的時候,當然就很痛苦;如果沒有煩惱,一切苦亦
    就沒有了。
一八四、無論那一樣東西,會自然的生出來的,一定會自然的死滅去。
註:生起的東西,一定會死滅去。那些「色受想行識」、「色聲香味觸」,生起以後
    ,就會死滅去,沒有什麼遺存下來。人、動物、花草,連大山大水,亦是一樣,
    生起以後,將來會死滅去的。
一八五、緣所造成的,一定照緣進行。
註:無論什麼事物,要生起來,一定要有各樣的緣由;生起以後,亦就照著各樣的緣
    由進行。人亦是這樣,依各樣的緣由生出來,以後亦就照各樣的緣由,有時貧困
    、有時發財、有時患病、有時健康,接著逐漸老,最後便死去;這些都是有緣由
    的,沒有人作得主。
一八六、無病,是大財利。
註:財利,是人人所喜歡的,可是日日在病,財利亦無所用的。所以一個人無病,便
    算是有大財大利的了。
一八七、飢餓,是最厲害的病。
註:人類和動物,都是用食物來保持生命,沒有吃食物,就會飢餓,飢餓就會覺得痛
    苦。如果飢餓是病,那是最厲害的病,人如果飢餓,就失去公理智慧,看大事做
    小事,看壞事做好事;為了飢餓,引致雙方相打相罵的很多,所以,是一種最厲
    害的病。
一八八、無論那一種行,都不會永遠存在著的。
註:「行」是各樣的緣湊成的,一樣是「有心情」,一樣是「無心情」。有心情的,
    生後要死去,同人一樣,起初是孩子,然後變成少壯,然後老了,最後是死去;
    無心情的東西,亦是這樣,起初是新的,後來是舊的,最後亦就朽壞,變成不可
    用的了。
一八九、一切行,實在是無常啊!
註:「諸行無常」,是佛時時說的一句話,就是一切所做所行為出來的東西,不會永
    遠久住著的。人、動物、花草、樹木、山川、國土,都是不會常住的,會生便會
    滅。我們知道諸行無常是很好的,因為從此知道,應該做好事、不要貪求、不要
    容易氣惱、不要呆想。
一九○、會得「時具足」,是很難的。
註:人,不會落地獄、不會生做動物,能生做人的「時」,是很難的。生後,有人愚
    昧、有人殘廢,所以不愚昧、不殘廢的時,更是難得的。會生在好的國家裡面的
    時,更是難得的。生後,會聽到佛法的時,會相信佛法的時,更是最難得的「時
    」。可以叫做「時具足」,是很難得。
一九一、會時常看見佛的人,是很難找到的。
註:很久很久的才有一位來降生,生後,又住得不多久,所以,無論什麼人,會時常
    的看見佛,是一種很難找到的事。
一九二、不要使「時」隨便過去。
註:這裡的「時」,是說應該做善事的「時」。例如應該讀書的時,應該去辦事的時
    ,應該說話的時,應該布施贈給的時,應該「持戒」的時,應該禮拜的時,這些
    時,不應該隨便給他過去,不然的話,後來會覺得悔恨不安。因為「時」一過去
    ,就沒有法子叫他回來了。
一九三、「時期」像「即時」那樣的過去。
註:時期,經裡分作三個時期,就是由出生至二十五歲叫做「初期」;自二十六歲至
    四十歲叫做「中期」;以後叫做「末期」。「即時」是「剎那」,亦就是從一數
    到十的時間,叫做剎那或即時。人生的三個時期,看來是很久的,但即時就到末
    期了。
一九四、時間,吃一切動物和吃自己。
註:時間,會漸漸的過去,一日一夜、一年一月的過去。這樣的過去,就同在緩慢的
    吃去一切動物的生命一樣,又還吃他自己。時間這樣的過去,是很可惜的。
一九五、利益,一定丟掉那些不工作的青年人。
註:青年的工作有二種,一種是讀書,一種是做工辦事。這些工作,都可以得到利益
    ,一種是讀書,可得到學問智識;又一種是做工,可得到錢財。如果那個青年,
    惰散不讀書、不做工,一定就會失去利益,亦就是利益丟掉他。
一九六、利益,一定丟掉那個在選擇吉日吉時的人。
註:佛教,沒有教人在那一天那一時,做好事的;那一天那一時,就是吉日吉時。佛
    又禁止弟子,選擇吉日吉時。有些愚人,在等待吉日吉時,把利益丟掉了,因為
    利益,沒有選擇吉日吉時,又不等待愚人的吉日吉時。
一九七、利益,是利益本身的吉日吉時,星宿會幹什麼的?
註:在讀書,在做工所得到的利益,是因為好好的讀書、好好做工,亦就是說,利益
    本身的吉日吉時。不用去找什麼吉日吉時,見到利益,應該馬上去做,不用等到
    吉日吉時,不然的話,利益就會失去。愚人單單在等待吉日吉時,看看那一只星
    宿,在那個地方,這些星,他能幹出什麼來的?
一九八、權力,是世間最大的。
註:有權力,可以統治管理,可以下命令,可以叫人停止,可以叫人做,可以叫人好
    、叫人壞,可以叫人活,可以叫人死。這權力,可以因為做壞事得來,可以因為
    做好事得來。如果在做壞事得來的,就時常把權力用在壞處;如果權力在做好事
    得來的,就時常把權力用在好處。
一九九、吉祥,是財產食用的住處。
註:吉祥,就是福和祿(官位),所以,吉祥亦是福祿的住處;亦可以說,吉祥是住
    在有福和祿的人的屋宅。有吉祥的人,是持戒和禮拜的人,因為有持戒的人、有
    禮拜供養的人,一定有福有祿,亦一定是吉祥的人。
二○○、沒有工藝的人,生活一定是有障礙的。
註:工藝,古代是說工作精細的工人,或者是工作美好的人。佛說:「有學識的工藝
    ,是最大的吉祥。」沒有工藝的人,可以說是不會做什麼工的人,做工不精細、
    不美好的工人,要找工作,自然很難。沒有好的收入,生活自然有障礙,不像有
    工藝的工人,生活十分順利。
二○一、無論什麼工藝,都可以得到利益。
註:無論是那一種工藝,如果是精細的或是美好的,都可以從這工作,得到利益,養
    活自己。所以每個人,都要學會一些工藝在身,無論多少都好,都會得到利益。
二○二、懂得適可,每時很有利益。
註:適可,就是恰恰好,是說不太多、不太少、不太緊、不太鬆。如果對每樣事物,
    懂得適可,都會得到利益。例如:對於吃東西、對於用錢、對於做工、對於說話
    、對於想事,如果做到適可,恰恰好,那就很有益了。
二○三、慚和愧,會保護這世界,好好的住著。
註:慚愧,是有羞恥的念頭,而不做惡事。世界有許多種,有的是地獄世界,有的是
    畜生世界,有的是餓鬼世界,有的是人的世界,有的是天堂的世界,這裡的世界
    ,是說人的世界。
二○四、慈心,能支持這世界。
註:慈心,是親愛和好的心,希望他人有幸福,是無量心、是大丈夫心。佛說:要做
    什麼事,都要有慈心;要說什麼話,都要有慈心;要想什麼事,都要有慈心。這
    樣做,慈心會支持這世界,會使世界有福樂、和敬同住、不相疑忌、不相仇視。
    這樣,全世界會美好起來,一切眾生,亦都是很安樂的。
二○五、嫉妒的念頭,是世界滅亡的原因。
註:對別人的喜樂事,不生喜樂的念頭,這就是嫉妒。和那歡喜的相反,嫉妒會破壞
    世界,使世界的財產銷亡。嫉妒如果在小人物的念頭,當然沒有大害;如果在大
    人物、有勢力的人,嫉妒會變成大害,世界會滅亡。如果大多數人有嫉妒,或者
    政治家有嫉妒的念頭,世界便很容易滅亡。
二○六、禁不住的慈悲性格,是大丈夫的德相。
註:各人有各人的性格,有的對別人不關心,有的對別人或動物的困苦,全力幫忙,
    用力幫助他,或用財物援助他,或用智慧幫助他,或用話幫助他。這樣的喜歡幫
    助別人的性格,是大丈夫大偉人的德行德相。一個人,是不是大丈夫,要看他有
    沒有這德相,喜歡幫助別人的德相。
二○七、知恩、報恩,是善的標記。
註:世間上,最難找的有二種人,一種是會幫助別人,一種是會報答別人的功恩。知
    恩,是在有能力報答別人功恩的時候,會馬上報恩;這種知恩的人,會報恩的人
    ,是最有善心的人,是善人的標記,實在是一個善人。
二○八、把全世界送給不知恩的人,亦不會叫他忠實愛敬。
註:人,一些是知恩的、一些是不知恩的、還有些是對有恩的人反加害的。不知恩的
    人,無論送給他什麼東西,他都不知道這送給他是對他有恩,即使把全世界送給
    他,他亦還不知道是恩;他既不知道是恩,自然不會知道送給的人,是一位有恩
    的人,所以,亦不會對這送給的人,忠實愛敬。
二○九、財產,會殺死一個無智識的人。
註:財產,是說一切錢財產業,是人人所喜愛的,有智識和無智識都喜愛的。無智識
    的人,想要得財產,可是得不到財產,便去偷取搶劫,結果被抓監禁;沒智識的
    人,即使有財產,亦不懂得好好保護,很快就用光了,變成貧窮困苦。所以說,
    財產,會殺死沒有智識的人。
二一○、供養,會殺害壞人。
註:這裡的供養,是說到一般日用的供養,有飲食和衣布,並不至於殺害人,但是久
    了,這些日用,積得很多了,壞人就驕傲起來,以為自己是一個頂好的人,便看
    不起別人、欺侮別人,終於,是自己給供養殺害了。
二一一、會生做動物(補特伽羅),是很難的。
註:動物,可以分為二大類,就是人和禽獸。會生做人,是一樣難事,因為生做禽獸
    的很多,要生做人,要有福德因緣,才會生做人的。
二一二、動物的生活,是很困難。
註:這裡的動物,是說人和禽獸。人和禽獸的生活,都是同樣困難,如碰到地震、火
    災、大雨、大風或天災,又會患病,還要碰到人和人的自相殺害,又要找東西吃
    ,找安全的住宅,所以,這生活是很困難的。
二一三、要聽淨人說法,是很難的。
註:這裡的淨人,是一位心地明淨寂靜的好人。要聽這一位淨人說法,是很難的,因
    為淨人很少,又不是時常說法,亦不是到各地去說;又壞人都不喜歡善法。所以
    要叫壞人聽淨人說法,就變成很難的。
二一四、正覺者的出世,是很難的。
註:「正覺」亦是「一切智」,亦就是佛。佛的降生來此世間,是很難很難的,因為
    有學問有智識的,會懂佛教理的人,仍然不能成佛;要成佛要多多修福修德,一
    直修到幾十萬劫(每一劫是十三萬萬年),才有成佛的資格。所以,佛出世是很
    難的。
二一五、不誦持經咒,是會衰落污染的。
註:經和咒,要時常誦持,亦要會背誦,因為是佛所教誡的。如果不常常誦持,就會
    忘記,一但忘記,智識就會衰落,心頭就給壞事染污,不能清淨了。
二一六、住宅的污點,是因為不勤。
註:住宅是人所住的地方,應該勤掃拭,用物安置整齊;如果住宅裡骯髒,用物散亂
    放置,這就是在表明主人的惰散,不留意住居的清潔,這是不勤的人。
二一七、懶惰,使膚色污穢。
註:人的膚色,有種種的不同,可是無論如何,要沐浴清淨,因為皮膚有汗在排洩,
    有塵土著身,所以,要時時洗澡拭淨;如果惰散,任皮膚污穢,那就會給大家討
    厭。
二一八、壞的行為(做壞事),是女人的污點。
註:人,有男和女的不同,雙方的關係,都要有慚有愧。如果結婚,亦要合理的結婚
    ,做丈夫的,不要邪淫亂淫;做妻子的,亦不要邪淫亂淫。如果不是這樣的話,
    男女都是壞的行為,是女人的污點,亦是男人的污點。
二一九、清淨和不清淨,是各人所獨有的。
註:清淨,就是不做惡事、不說惡話、不想惡事;不清淨,就是做惡事、說惡話、想
    惡事。清淨的人,便是清淨的人。不能把清淨送給別人;不清淨的人,亦不能把
    不清淨送給別人。這是各人所做所說所想的,是自己的,不能送給任何人。
二二○、別人,不會使別人清淨。
註:如果別人的住宅骯髒,別人可以代洗掃;別人的身體不清淨,別人亦可以代洗淨
    。但是這裡,是說心的清淨,別人不會代別人洗的。所以,佛說,這是清淨的道
    路,你要自己去行,我只能告知你,不會代行。
二二一、清淨人的修行,事事都是潔白的,亦一定是時時具足清淨。
註:清淨人的修行,無論修什麼行,和敬共住的行,頭陀行,都是潔白的;無論是披
    三衣的行、托缽化緣的行、住山林的行、靜坐的行,心都是清淨潔白的。所以,
    是時時具足清淨。
二二二、別人的錯誤,容易看到;自己的錯誤,不容易看到。
註:人人都愛自己、袒護自己,所以,別人做錯事、說錯話,馬上就知道;如果自己
    做錯事,有時自己不知道是錯、有時不肯認錯、有時袒護自己,說是不錯。這都
    是不好的,一個人,要時時看到自己的錯誤。
二二三、世界上,沒有秘密的地方,可以給人做惡事。
註:秘密的地方,就是眾人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惡人以為在這地方做惡事,沒有
    人會知道。其實,做惡事,一定會有人知道的,只是緩一點而已。所以,世界上
    ,沒有秘密的地方可以給惡人去做惡事。
二二四、沒有淨人參加的集會,那集會不會有議會。
註:古代時常有議會,用在磋商討論;佛寺裡亦有議會,磋商寺裡的事,佛亦時常參
    加議會。可是如果什麼集會,如果沒有淨人參加在裡面,這集會,就不是會議。
    因為沒有淨人參加,一定是在做惡事的集會,一定不是會議的。
二二五、世界上,沒有執著東西,而不會有禍害的。(執著東西,都是有害的。)
註:世界上各樣東西,無論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四大(地水火風)、六根(眼耳
    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還是其他各樣,如果去執是「我」、是「
    我的」、是「我身」,那就一定有禍害;如果不執著是我、是我的所有、是我的
    身,那才沒有禍害。
二二六、會治家得好的人,他的財產,一定同蟻垤一樣,時時增長。
註:治家得好的人,要有這麼的條件,就是一、誠實。二、自制。三、安忍。四、布
    施。會勤勞會保護財產、有好朋友、有正當的生活、添加那些欠缺的、修補那些
    破壞的、知道節約費用、不要做惡事。這樣,這人的財產,就會漸漸增長,同蟻
    垤一樣的時時增長。
二二七、美貌,會騙到傻子的迷惑,但不會騙到一個求涅槃的人。
註:無論是男人的美貌,或者是女人的美貌,都可以騙一些傻子,生起愛惜淫慾的念
    頭;但是對一個在求「涅槃」、求開悟的人,則不會騙得來。因為一個求涅槃求
    開悟的人,知道這是暫時的美,不會久長,會老、會病、會死,所以,就會看破
    ,不會被騙。
二二八、動物的肉身,會壞滅去;但姓氏和名字,不會壞滅去。
註:動物的肉身、人的肉身,是由地(堅固的東西)、水(流動的東西)、火(溫熱
    的東西)、風(飄動的東西)四樣湊成的、緩緩長大的,到老了,亦就死去壞滅
    去;可是姓名,是好是壞,不會壞滅去,後人還知道這姓名的。
二二九、女人的性格,難懂得的。
註:性格,是說女人的性情、說話和行為,都是很難懂得的。
二三○、遇到重要的事情,一定需要勇敢的人。
註:人的性情不同,有的不勇敢、有的勇敢。但是碰到重要的事情,必需解決清楚,
    就要有一個勇敢的人,才能解決清楚。
二三一、在會議的時候,需要不亂說話的人。
註:在會議的時候,需要說話合理的人,單單對那問題說話,不說題外的話、不要說
    得太多、亦不要說得太少、不要胡亂的說,然後才能得到會議的利益。
二三二、得到食物,一定想到所愛的人。
註:一個好人,得到食物,一定想到自己所喜歡愛惜的人,會請他同來飲食,或者分
    一些給他,這亦是聯絡感情的法子。這樣的請他同來飲食,或者分送給他,雖然
    數量不太多,但都有很大的友誼和善意在裡面。
二三三、有事情發生的時候,一定需要賢者。
註:賢者,就是有學問有智識的人,會考慮審思和解決事情的人,又會處理得好的人
    。所以,當在有大的事情的時候,一定需要賢者,來處理執行,才不會誤事。
二三四、意志的力量,在有危險的時候,才會知道。
註:身體的力量和意志的力量不同,各人的意志力量,亦不相同。有人自己承認,自
    己沒有意志的力量;有人說自己的意志力量最強,但要知道那一個人的意志力量
    強不強,要在有危險的時候,例如在患病的時候,就可以看出那一個人,是有意
    志力量,還是沒有意志力量。
二三五、有名譽、有官職、有權力、有勢力的人,不要沈醉。
註:每個人,都需要有名譽、需要有官職、需要有權力、有勢力。如果因為自己有學
    問、有好的德行,而得到這些,和不要胡亂使用,那亦無害。可是,如果沈醉在
    這些名譽、官職、權力、勢力,胡亂使用,從壞處去用,那就很不好的了。
二三六、應該增加棄捨的念頭。
註:這裡的棄捨有二種:一種是棄捨用物,把用物財產布施別人。一種是棄捨煩惱,
    棄捨煩惱,亦就是棄捨貪求的念頭、棄捨愛念的念頭、和棄捨淫慾的念頭。各人
    都有這三個念頭,可是要棄捨掉,如果能夠棄捨掉這三個念頭,那麼,氣惱的念
    頭和痴呆的念頭,亦會跟著而棄捨掉了。
二三七、要保住寂靜(的心情)。
註:要有寂靜的心情,就要破掉愛的心情、討厭的心情、痴呆亂想的心情;破掉得多
    ,心情就寂靜得多,快樂就會有得多。如果心情生起貪求,馬上細細考慮這念頭
    ,只是有害,並無益處,這樣就會寂靜了。
二三八、對安靜在一心觀注的人,應該棄捨世間的五慾。
註:五慾,便是對物質(色)、音聲、香味、妙食和柔軟的撫摩。這五慾是會迷惑人
    的,對「安靜」在一心觀注的人,是需要靜的。所以,要捨掉這些慾念,心頭才
    會安靜。
二三九、不錯誤的事物,可以去做,可以收取。
註:一切事物,有錯有不錯。如果去做錯事、收錯物,便是做錯的人;如果做不錯的
    事、收不錯的物,便是做得不錯的人。要做得不錯、收得不錯的,便先要細細考
    慮,相信是不錯了,才可以去做,才可以收取。
二四○、對面怎麼做,背後亦要那麼做。
註:心裡歪曲的人,不誠實的人,對面這樣做,背後卻做那相反的。對不忠實的人,
    不可跟他結交、不要信任他。所以,一個人,對面怎麼做,背後亦要那麼做,無
    論對父母、對老師、對長輩、對下輩,都要這樣忠實。
二四一、未成功,不要說大話。
註:每個人都有缺點和弱點,一有缺點弱點,就要想遮掩,不讓人家知道;或者人家
    已經知道了,就想拿出自己的好處、優點來說,有的說自己聰明、學問好、職業
    好、地方好、子孫好,有時說得太甚,就變成說大話;有時那樣事,還未成功,
    便先說許多大話。
二四二、各人要有所依靠,不要做一個無依靠的人。
註:依靠有二種:一種是外的依靠,就是父母、親戚、朋友。一種是內的依靠,就是
    持戒。善知識(好的朋友),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亦是內的依靠。
二四三、不要依賴他人過活。
註:人在幼小的時候,不能獨立,應該依賴父母或他人養育保護。可是到長大了,就
    不應該依賴父母或他人,應該自己做工,自己養活自己,自己過活。
二四四、最大的喜樂,就是希望沒有病。
註:我們得到的財產用物,所有的財產用物,都是我們喜樂的,可是,要是有病,這
    些財產用物,都不會使我們喜樂,亦沒有喜樂,還要用財產來醫病。所以,無病
    是最大的喜樂。
二四五、不應該回想到過去的事。
註:人的生命,是有期限的。如果把這些有期限的時間,去做無益的事、說無益的話
    、起無益的念頭,那就是把有益的時間,隨便丟掉的。如回想到過去的傷心事,
    只是再增加傷心,並無益處;又是過去的事,不能挽回來,只有這「現在」最重
    要,只有把「現在」的事,做得好,做得有利益,將來便會好,便有利益了。
二四六、不應該希望未來的事。
註:「過去」的事,不要去想,因為是未來的。可是有人,不回想過去的事,卻要想
    未來的事,希望將來得意外的財富,就像要在天空上建起樓閣;或者在等候一駕
    御車,來請去做國王。又希望未來的事,如果沒有得到,更會大傷心起來。所以
    ,不要希望未來的事。
--------------------------------------------------------------------------------
第十三 慧 品(般若品)
二四七、沒有什麼光明,像智慧一樣的光明。
註:光明有太陽的光明、月亮的光明、燈火的光明,但這些光明,有時會熄滅;有些
    地方,亦不能見到;又需要有肉眼,才能看見,眼睛瞎的,亦看不見。可是智慧
    的光明,只要有慧眼,無論什麼地方、無論什麼人,連瞎人,亦可看得見。所以
    ,是世間最偉大的光明,沒有什麼光明,可以比得上智慧的光明。
二四八、智慧,是世間的光明。
註:智慧,就是智識學問,亦是世間的光明。太陽、月亮和星的光明,有時看不到,
    但人卻能用智慧去創造燈燭、電燈來代,這樣,亦是智慧的光明;而且,智慧還
    會見到有益和無益的事物,會見到合理和不合理的事。所以,智慧是世間的光明
    。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11:51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二四九、智慧,是可以做出來的。
註:智慧,是由每人自己做出來的。沒有智慧的人,自己會做一些智慧給自己,因為
    可以就三方面做出來的。第一是從「聞」,就是聽別人說,聽別人的教訓,聽別
    人的演講,和自己讀書給自己聽。第二是「思」,就是把所聽的,細細的想;把
    所做所讀的,細細的想;和把所看見的所想的,再細細的想。第三是「修」,就
    是把心情安定寂靜,看見合理、不合理。這三方面,時時的做,久了,就是一個
    有智慧的人了。
二五○、沒有智慧,是因為自己不做出來的。
註:智慧,是由每人自己做出來的。所以,如果自己不做出來,就不會有智慧。例如
    :不肯聽人教訓、不肯讀書、不肯用心去想事理,又不肯把心情安定寂靜。智慧
    ,當然不會生起來,就成為一個無智慧的人了。
二五一、得到智見,就得到幸福。
註:智慧,有好多的利益,例如:是做人立身的基本、會有勇氣、反抗不合理的人物
    事件,是聖財、是依靠的地方、會使所想如意,所以能得到幸福。如果能修到正
    智正慧,明見四聖諦,亦就會斷掉煩惱,得到最大的幸福。
二五二、智慧,是人類的珍寶。
註:珍寶,就是金、銀、金剛石、寶石、玉、珠等等,是價值很高的東西。智慧,亦
    是人類的珍寶。無智慧的人,就沒有做人的意義,雖然父母給他好多遺產,亦會
    散失和化光去的。所以智慧是人類最好的珍寶,而且要成道,亦需要智慧。
二五三、智慧,比財產更要好得多。
註:財產,這裡說有二種,一種是「無識神」的財產,如金、銀、田地等等。一種是
    「有識神」的財產,如牛、馬、豬、羊。這些財產,都是「在外財產」,會被偷
    去搶去。只有智慧學問是「在內財產」,亦叫「聖財」。因為不會消失滅掉、不
    會被偷被搶,而且可以用在「修道證果」,所以,比財產要好得多。
二五四、沒有智慧的人,沒有審思。
註:沒有智慧的人,就是愚人。愚人,沒有審思的能力,不會審思、不會研究。無論
    是看到的、聽到的,都不會拿來想、拿來用,所以,不會得到智識,一直是個愚
    人。這些愚人,對自己有害,對他人亦有害,時時破財、失財,亦受到災難。
二五五、沒有審思的人,沒有智慧。
註:沒有審思的人,亦就是不會審思的人。無論碰到什麼事、看到什麼東西、聽到什
    麼話,就讓他那樣的過去,沒有去審思研究。這樣,當然就不會發生智慧。
二五六、智慧,一定管理那個有智慧的人。
註:智慧,就是學問智識。學問智識,對自己和對他人,都是有益的。這些智識學問
    ,自然會管理這個人,給他知道那一樣是壞事、那一種是好事;會給他的職業、
    會給他好好的做事說話、會安全的生活著。相反的,愚人沒有智慧,不會管理自
    己,亦不會管理別人。
二五七、惰人,一定不會碰到智慧的路。
註:愚的原因,是因為惰。所以惰人,便是愚人。一個人要得到學問,要得到職業,
    要得到正道,一定要有智慧;要有智慧,一定要勤苦,不勤苦,一定不會有智慧
    。所以惰人,一定不會碰到智慧的路。惰人會碰到的,單是傻子的路,亦是一條
    壞路。
二五八、好好的聽,一定得到智慧。
註:聽人家說話,要留心聽、要好好的聽;不留心聽,自然不會得到智識學問。佛說
    法時,亦時常說:「要好好的聽」、「要留心的聽」,因為聽,才會得到智慧。
二五九、人,是用智慧去看到真義的。
註:佛所說的話、佛的大弟子所說的話,有的是譬喻的,有困難的、有容易的,要能
    夠知到、看到裡面的真義,一定要用智慧去想,才能見到裡面的真義的。
二六○、人是因為有智慧,心頭才會清淨的。
註:人的身體,因為有汗流出、有塵土來污染,就會骯髒,可是一洗澡,身體就清淨
    了。不過如果心頭不清淨、有氣惱、有貪慾、有癡想,就要用智慧去清洗,然後
    才會清淨。
二六一、聰明的人這樣說:「智慧是頂好的」。
註:修行時,有種種行可以修,如「持戒」、「精進」等等。可是頂好的卻是智慧,
    沒有智慧,有時會錯修。要有智慧,一定要讀書、要多聽,要細細用心去想、去
    研究,亦可以從「修定」得來。智慧是很重要和頂好的。所以要多多讀書,求得
    智慧。
二六二、智者這樣的說:「把智慧做生活的人,是頂好的。」
註:這句話亦就是說:「有智慧的人的生活,是頂好的。」因為用智慧去做工辦事,
    一定做得好;用智慧去說話,一定說得好;用智慧去想,一定想得好。所以,有
    智慧的人的生活,自然是頂好的。
二六三、有智慧的人,懂得「格言」的意義,雖然只有一人,卻比許多人更要好。
註:「格言」的裡面,一定有很深的意義。沒有智慧的人,讀後一定不清楚,有時還
    要誤會格言的意義,做出錯事來。有智慧的人;會詳細的想,所以,會想出裡面
    的意義來。
二**、有智慧的在家人,會利益到許多人。
註:有智慧的人,雖然在家(沒有出家做比丘),亦會使許多人得到利益,因為他誠
    實、會忍、會布施,所以,對他人是有利益的。
二六五、說話,可以知道他的智慧。
註:傻子,做什麼都是傻呆的,說的話,亦是傻話;想的事,亦是傻想。本來他不說
    話,就沒有法子知道他是不是傻子,一說話,就很清楚了。一個有智慧的人,一
    定不會說傻話的。
二六六、智慧在那裡生起來,就應安住在那裡。
註:智慧,是在讀書、聽別人的話和好好去想出來的。所以,一個人要有學問,就應
    該安住在讀書、聽別人說話(不要自己大說不休)、心和氣平的去想。這樣,就
    會得到智慧,做一個有智慧的人。
二六七、對智慧,不要粗心大意。
註:智慧,是每一個人都要有的。有智慧的人,做事、說話、想事,都是有理、合理
    的。所以,對智慧,不要粗心大意,不要忘記;要時常使智慧再增加長大起來,
    成為「聖慧」、「正慧」,這樣,是最好的了。
--------------------------------------------------------------------------------
第十四 放逸品
二六八、粗心大意,是死亡的道路。
註:沒有智慧、輕浮、惰散、不留心、不注意,這些都是粗心大意一類的事;這些事
    ,亦就是死亡的道路。這死亡,是這個肉體的死亡,或是德行名譽的亡失。所以
    ,一個人做人、做事,不要粗心大意。
二六九、粗心大意,會損害管護人。
註:粗心大意的做事、說話、想事,最會損害所做的事、所說的話、所想的事。對於
    有管護的責任的人,更是有大損害,例如管護牛羊的,這些小小事的管護,如果
    粗心大意,一定會損害到所管護的財產、花木、牛羊。所以,管護任何事物的人
    ,不要粗心大意,一粗心大意,便會有損害散失。
二七○、賢人,時常責備粗心大意。
註:粗心大意,大約有四種:一、對好事粗心大意。二、對好話粗心大意。三、對好
    念頭粗心大意。四、對正見粗心大意。一有粗心大意,就會去做壞的事、說壞的
    話、想壞的念頭,又去生起惡見。所以,賢者時時責備粗心大意的人。
二七一、傻子的智慧低弱,一定粗心大意的做事。
註:傻子沒有智慧來保護自己,沒有智慧的光明在領導。所以做什麼事,都粗心大意
    ,讀書亦粗心、做事亦粗心、說話亦粗心。傻子因為他沒有智慧,所以,做事說
    話,都是這樣的粗心大意。
二七二、粗心大意的少年人,永遠悲慘。
註:粗心大意的青年人,以為年紀還小,還有許多時間,所以,不做事、不讀書、不
    做工、不修福。可是一下子就老了、就病了、不能做事讀書做工了,變成永遠悲
    慘的人了。
二七三、粗心大意的人,像死去的人一樣。
註:粗心大意的人,無論做什麼事,都是不會做得好;說什麼話,亦不會說得好;想
    什麼事,亦不會想得好;不會利益自己,亦不會利益別人。雖然活著,亦跟死一
    樣,像一個活屍,到處都受人家討厭的。
二七四、不要沈醉在粗心大意裡。
註:這裡的原意,是叫人不要粗心大意的。對愛慾以為無罪,因為一沈醉在愛慾,將
    來必受大苦。所以,淫慾念頭起時,不要住在淫慾的境;氣惱念頭起時,不要住
    在氣惱的境;痴呆的念頭起時,不要住在痴呆的境。這才是不沈醉在粗心大意裡
    。
二七五、結交朋友,不要粗心大意。
註:朋友,是要多多結交的,可是,不要粗心大意,隨便結交。要知道他是一個好人
    ,可以做一個好朋友,才可以結交。如果粗心大意的結交,就要結交上一些壞朋
    友。
--------------------------------------------------------------------------------
第十五 罪業品
二七六、做壞事(惡業),是現世和來世的損害。
註:做壞事,一共有三種,就是做的、說的、想的。這些都是對自己有損害,對別人
    亦有損害;而且不但對這現世有損害,對死後的來世,亦有損害的。
二七七、積集壞事(積惡),帶來大苦。
註:積集壞事,就是積惡,亦叫造惡、作惡。作惡所得到的,一定是大苦。可是有些
    惡是小小的惡,還不會帶來大苦,可是逐漸堆積起來,最後便帶來大苦。
二七八、不做壞事,帶來福樂。
註:不做壞事,就是不作惡,就是不殺害有性命的動物、不偷竊別人的財物、不邪淫
    、不說謊話、不說傷人話、不說粗話、不對人開玩笑、不貪求別人的財物、不結
    仇、沒有惡意。這些,一定帶來幸福快樂。
二七九、惡人,很容易做惡事。
註:惡人,本身就時常在作惡事,所以,想要做惡事,便很容易的做出來。跟好人相
    反,好人要做惡事,是很困難的,做不出來的。
二八○、清淨的人,不喜歡惡事。
註:清淨的人,是心裡清白潔淨的人,不做壞事、不說壞話、不想惡事的人;清淨的
    人,一定不喜歡不潔淨的事,自然亦不喜歡惡事、壞事。
二八一、性惡的人,一定受苦,因為自己的造業。
註:性惡的人,是不合理的,貪得別人的財物、想傷害他人,把壞事當作好事。這種
    人,時時都在做惡事、說惡話、想惡事,亦就是時時在造業。這些業,都是惡業
    ,所以,將來一定受苦。
二八二、善人,會忍耐的捨掉惡業。
註:善人,都是會忍耐的,對什麼事,都忍耐。對惡事,會忍耐下去,不去做、亦不
    想去做、亦不叫別人去做,所以,就不會做惡事,亦就是會捨掉惡業。
二八三、人,有很多因為迷妄而作惡。
註:人做惡事,很多是因為有貪心、有的是因為氣惱、有的是因為愚昧迷妄,不知道
    是好是壞。例如因為好玩而傷害動物、打動物、欺騙他人、說謊話,認為這是好
    玩的事,這樣作惡的人,是很多的。
二八四、不做惡事的,不會惡。
註:惡事,是惡人自己做的;不做惡,自然不是惡人。因為他人不會代做,亦不會做
    後送給他。不過,自己叫人代做的惡事,是和自己做的一樣,不能說是自己沒有
    做。

二八五、我們在讀、在說佛法時,惡不會來染污。
註:善和惡,亦就是好和壞,時常來侵入我們的身口意,叫我們做事、說話、起念頭
    。所以,如我們在讀、在說佛法,惡的就不會侵入我們的身口意,身口意沒有惡
    ,當然就不會給惡染污了。
二八六、時常說謊的人,個個都會做惡事的。
註:說謊的人,不說老實話、沒有戒行、沒有忠誠,會把「無」的說「有」、會把「
    小」的說「大」、會把「假」的說「真」。這種人,不怕惡,隨時可以做惡事,
    可以騙人的錢、可以騙人的性命。所以時常說謊的人,個個都會做出惡事的。
二八七、應該離開一切惡。
註:惡,是一切壞事,不好的事,會惹出苦惱來。亦不應該認為是小小的惡,做後無
    妨害,可是這小小惡,積久了,便成大惡;又做惡事的人,人人都討厭他;又有
    人以為惡,可以洗掉,做善事來抵償。這是不對的,做惡的,一定受苦。所以,
    應該離開一切惡。
二八八、不要因為要吃東西而做惡。
註:一切動物,都要吃東西,才能活著。可以吃的東西,有多種:有動物的肉,有果
    子、瓜、豆、菜、米糧等。找東西吃,是一樣苦事,可是不要因為要吃,便去偷
    盜、殺害、欺騙;亦要吃得簡單,不要因為喜樂和可口而大吃。
--------------------------------------------------------------------------------
第十六 人 品
二八九、賢人,一定會做利益的事。
註:賢人,說是有學問、有智識的人,是行「十善」的人,是有利益現在和利益將來
    的人,是會利益自己和利益別人的人,是做好事、說好話、想好事的人。賢人所
    做所說、所想,都是有利益的。
二九○、具足戒行的賢人,一定跟火一樣的光明興榮。
註:人有四種:一、是學問壞、品行壞。二、是學問壞、品行好。三、學問好、品行
    壞。四、是學問好、品行好。最後的一種人,就是學問好、品行好的人,一定是
    人人尊敬,一定是同火一樣的光明興榮。
二九一、賢人,一定不做沒有利益的事,只做有利益的事。
註:賢人,是有學問智識的人,要做什麼事,都要想到會不會利益自己或他人。如果
    看不見對自己有利益和對他人有益,他一定不做;又即使對自己的財產有益,但
    對他人有害,賢人亦不做。
二九二、賢人一定看管六種器官(六根)。
註:愚人,不知人的歡喜和討厭,都是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種器官來的
    ,所以,不看管他,讓六種器官,自由做事。看不應該看的、聽不應該聽的、…
    …想不應該想的,所以,就生出很多的歡喜和討厭的念頭。可是賢人,就會管護
    這六種器官,不看不應該看的、不聽不應該聽的、……不想不應該想的,這樣,
    心裡就不會熱惱,一定會離苦。
二九三、賢人,不表示高低。
註:無論賢人愚人,都活在這世界,同樣的,有時得到財產、得到名譽、得到福樂;
    有時亦失去財產、失去名譽、失去福樂。這些得和失,都是很平常的,可是愚人
    得到財產、名譽、福樂,便「得意忘形」起來,表示他很高貴;失去財產、名譽
    、福樂的時候,便傷心起來,表示他很賤低了。可是賢人,就不會這樣,得到財
    產、名譽、福樂時,或失去財產、名譽、福樂時,都是一樣的態度,不會表示出
    高低的情形樣子的。
二九四、賢人,有審思的力量。
註:愚人賢人,同樣有「眼耳鼻舌身意」,可是愚人,不留心、不審思所看到的、所
    聽到的,都是這樣的看和聽,賢人是和愚人相反的,賢人看到什麼東西、聽到什
    麼東西,都留心審思,所以他的智慧,亦漸漸增加起來;這種力量,是堅固不動
    的原則基礎。
二九五、善種性的人,是很難找到的。
註:「善種性」,是說很聰明的人,對什麼學問,都是容易學好、學得快,這樣的人
    ,自然不容易找得到。這善種性,還用到善種性的馬、善種性的象、善種性的牛
    。
二九六、具足德行的人,是很難找到的。
註:人要具足德行,例如具足「知慚知愧」、種種德行,是很難找到的。要做好父親
    、好的兒女、好的夫、好的妻、好的教師、好的學生、好的上司、好的下屬,都
    是很難找到的。
二九七、在人類中間,有經過訓練(調和)的人,是頂好的。
註:牛、馬、象,本來是很粗野蠻橫的,可是經過訓練之後,卻變成能幫忙人類做工
    的動物。人亦是這樣,要經過訓練,會做好事、說好話、想好事,就會做一個「
    有訓練的人」。不會生起貪心、氣惱、愚痴,自然是一個頂好的人。
二九八、可依靠的人,是具足大慈悲心的。
註:這一句是「讚佛偈」裡的一句話。佛是天性具足大慈悲心的,在做菩薩修行時,
    已經是救渡許多眾生了;到成佛的時候,還說法渡眾,一共四十五年,真是一位
    具足大慈悲,可以依靠者。
二九九、智人,一定會捨掉惡。
註:智人,是有智識的人,他會知道進步的原因、會知道衰落的原因、會知道進步和
    衰落的原因的方便行為;所以,他會知道惡是不進步的原因,知道惡是衰落的原
    因,知道不作惡是不衰落的原因。所以,他一定會捨掉惡。
三○○、賢人,一定指導所應該指導的道路。
註:賢人,是很明白清楚一切事物的「因」和「果」,所以,要指導他人的時候,一
    定想到指導以後,是不是得到好的「果」。因為有些人,會把指導的話弄錯,而
    做出錯事來,所以,賢人要指導的時候,一定先詳細考慮,把應該指導的才去指
    導;不然的話,有時會變成壞的指導。
三○一、有智慧的人,不做那些不是自己責任的事。
註:有智慧的人,一定知道該做和不應該做的事;知道那一種是利益自己的事,那一
    種是利益他人的事。有智慧的人,只是做自己所應該做的事,不做那些不應該做
    的;亦不捨掉自己的事,去做別人的事。
三○二、賢人,得到財產,一定資助親戚。
註:愚人得到財產,便會忘記親戚,亦忘掉自己。賢人就不會這樣做,賢人得到財產
    ,便想到親戚,看情形資助幫忙親戚。那些忘記親戚的人,叫做敗滅的人。所以
    ,賢人一定不會忘掉親戚,又一定幫助親戚。
三○三、賢人,有統治群眾權力的時候,會給群眾許多利益。
註:愚人傻子,有統治群眾的權力,可是不會做些利益群眾。賢人卻和愚人相反,賢
    人有統治權力的時候,便會做許多利益群眾的事。
三○四、淨人,不談說慾樂。
註:淨人,就是清淨的人,是身心寂靜的人。對於「色聲香味觸」這些慾樂,已經能
    看破放下。所以,亦就不談說到慾樂這一類的事。
三○五、不說善法的人,不是淨人。
註:淨人,是清淨寂靜的人。做事清淨寂靜,說話亦清淨寂靜,想事亦清淨寂靜,又
    時常說善法的人。所以,不說善法的人,就一定不是淨人。
三○六、淨人,喜歡幫助眾生。
註:眾生,是那些有性命的動物。這些動物,有人喜歡去打殺傷害他,可是清淨的人
    ,卻喜歡幫助救濟這些有性命的動物,無論是人畜禽獸,淨人都喜歡幫助救濟的
    。
三○七、淨人,在很遠就可能看見到的。
註:淨人,是一個好人,就像高山一樣,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他。這就是說,
    淨人的名聲好,人人都有聽到他的名譽,人人都知道他是好人。所以,就像高山
    一樣,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見到了。
三○八、淨人的來世,是去住在天堂的。
註:淨人,是清淨的人、寂靜的人、說善法的人、幫助眾生的人、是一個好人。所以
    ,淨人死後,一定去生在天堂的。
三○九、淨人,一定芳香遍聞。
註:花的芳香,單是隨風飄去,但淨人的香,是隨處遍飄,人人能聞。這香就是淨人
    的名譽、德行,人人樂聞樂見,而且是時時皆香。
三一○、寂靜的人,一定有安樂的生活。
註:人生在世,有很多的麻煩,有時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的麻煩,有時是內面的
    貪心、氣惱、討厭、不如意、愛慾的麻煩,這些會使生活不幸福。可是寂靜的人
    ,不去染著外面的慾,心裡沒有那些麻煩的念頭。所以,就一定有安樂的生活。
三一一、淨人的香,能逆風飄去。
註:淨人是一位好人,他的香,就是他的名譽、德行的香,真是處處皆聞,亦會逆風
    飄去,不像花香一樣,只是隨風飄去。
三一二、善男女,因為不執著,便會解脫掉(許多痛苦)。
註:善男女,就是好的男人、好的女人。這些人,因為不執著這是「我所有的」,不
    執著錯誤的意見,不執著我有權力,不執著我所持的戒和修行,不執著有神通,
    這樣,如果不執著這些,便會解掉脫掉許多煩惱。
三一三、愚人如果知道自己是愚人,因為這「知道」,而變做一個聰明的人。
註:人如果是痴愚,可是會知自己是痴愚,就會去讀書、請教他人,所以,會變成聰
    明人。可是那些愚人呆子,以為自己是聰明的,那就是最真實的愚人呆子。這愚
    人呆子,不肯讀書、不肯請教別人,所以,終身是愚呆無知。
三一四、愚人,有統治群眾的權力的時候,亦不會做些利益給群眾。
註:愚人當在有權力、有錢財、有統治權力的時候,亦不會做些利益給群眾。相反地
    ,愚人倒是利用權力、錢財,去傷害群眾、威嚇群眾,做那些不應該做的事,使
    群眾不會有幸福,亦不會進步。
三一五、愚人,不應該做領袖。
註:愚人,有時亦就是壞人。這些人,有貪心、有傷害別人的心、有打倒別人的心、
    有「見壞事是好事」的心、有欺詐的心、有邪淫的心,又喜歡說騙人的話,使雙
    方誤會的話。所以,這樣的人,是不應該做領袖。領袖,便是一群人的頭目。
三一六、愚人努力在找別人的錯誤過失。
註:愚人,因為是自私的人、無智識的人,時時在找別人的錯誤,喜歡惡意看別人,
    可是自己的錯誤過失,卻不注意。所以,亦不會知道自己有什麼錯誤,當然亦不
    會改變自己的錯誤,只是拚命找別人的錯誤。
三一七、不淨人,就是在這裡,亦沒有人看到他。
註:淨人,像高山一樣,遠遠的就看見到,不淨的人,卻不是這樣。不淨人出生的時
    候,沒有人知道;活著的時候,亦沒有人知道。所以,即使在這裡,這裡的人亦
    好像沒有看見到他一樣。
三一八、不淨人,一定落地獄。
註:不淨人,亦就是壞人,做壞事、說壞話、想壞事、傷害別人、偷盜別人的東西。
    這些壞事的結果,一定得到壞的報應。死去了,亦就是一定落在地獄。
三一九、無智慧的人,一定指導不應該指導的路。
註:無智慧的人,是一個愚人,這些愚人,大多認為自己是聰明人、有智慧人,時時
    稱讚自己的聰明、說自己的聰明。所以,這些愚人,對我們有什麼指導的時候,
    雖然他是好意的,亦切切不可相信他,因為他所指導的路,一定是不合理的路。
三二○、無智慧的人,一定做出不合理的事。
註:無智慧的人,大多不知道自己是一個無智慧的人,這種人,時時做出害人又害自
    己的事、做不應該做的事、做不合自己責任的事、不合時的事、不合地方的事、
    亂做亂為,只有害了別人和害到自己。
三二一、無智慧的人,一定會破壞自己的利益。
註:無智慧的人,雖然要做一些有利益的事,可是沒有智慧,不知道什麼是利益和什
    麼是沒有利益,只是亂做亂為。結果,倒是破壞了利益。
三二二、無智慧的人,一定會損害自己和別人的利益。
註:一個人,一定有「血親」和朋友幫助,有智慧的人,亦一定會得親友的幫助。可
    是沒有智慧的人,只會做愚事、說愚話、想愚事,不知道誰好誰壞,胡亂結交朋
    友。所以,就一定損害到自己和別人的利益。
三二三、賊眾,是世界的災害。
註:賊眾,無論是小偷、竊賊、強盜、劫奪都是世界的災害:破壞人家的財產、破壞
    人家的幸福、破壞人類的社會,所以是世界的災害,人人都討厭,國家亦要剿除
    他。佛教戒律裡面的「盜戒」,就連有主人的一葉一草,都不可以摘取。
三二四、有好的智識的人,是興隆的人。
註:智識的種類很多,不能懂得完,只好就自己的環境、責任、地位、職業,去求智
    識。如果對這各方面,都有好的智識,自然是一個會興隆成功的人。
三二五、有壞智識的人,是衰落的人。
註:壞的智識,是半懂不懂的人、錯誤的懂的人、懂不應該懂的人。對自己的環境、
    責任、地位和職業的智識,亦是這樣似懂非懂、懂得錯誤、所懂又不是所用的。
    所以,這個人,一定衰落,不會昌隆成功的。
三二六、喜歡善法的人,是興隆的人。
註:善法,就是佛法和戒律,亦就是佛所說的法。喜歡這善法的人,一定得到現世的
    幸福和來世的幸福。所以,是一位興隆的人、增上的人。
三二七、討厭善法的人,是衰退的人。
註:不喜歡善法的人、討厭善法的人,當然不做善事、不說善話、不想善事;亦當然
    是在做惡事、說惡話、想惡事,亦當然是一個衰退的人。因為做惡事的,一定得
    到惡的結果。
三二八、資助別人的人,一定受到資助。
註:資助,是說財產和力量的資助,人能受到別人的資助,是因為從前有資助過別人
    ,現在才有人資助。人是相互資助的。所以,我們應該時時資助別人,別人才會
    時時來資助我們。
三二九、禮敬別人的人,一定受人禮敬。
註:禮敬,一共有身禮敬,是跪、頂禮、拜、鞠躬、問訊、合掌等等;語禮敬,是說
    話謙恭有禮;心禮敬,是心裡敬仰。有禮敬別人的人,亦一定有人禮敬他,因為
    一個好人,才懂得禮敬別人;別人亦因為他是個好人,而禮敬他。
三三○、供養別人的人,一定受到供養。
註:供養有二種,一種是財物供養,一種是修持供養。財物供養,是香花、燭、用物
    的供養。修持供養,是照他的教訓去做。供養別人的人,自然是一個好人,好人
    自然會有別人來供養。不懂得供養別人的人,亦就自然的沒有人供養。
三三一、禮拜別人的人,一定受到禮拜的回答。
註:禮拜人,自然得到回答。應該禮拜的人,有地位高、學問好、年齡長。這些人,
    他受到禮拜,他就一定回答的。
三三二、多聞的人,有很好的審思。
註:多聞的人,亦就是有學問的人。這人有五個條件,就是多聽、記住聽的話、會誦
    出來、用心去想、用思想去研究。因為他這樣的用心,所以,就會學得成功,做
    一個有審思的人、有學問、有智識的人。
三三三、有很多的親戚,就會做出很多的利益。
註:親戚意義非常廣大,包括自己的血親和母親、妻子的親屬。這些有親戚關係的人
    ,都是比較親近親愛,若患難的時候,大家都來幫忙救護;在做工的時候,大眾
    亦來幫忙做工。所以,有很多的親戚,就會做很多的利益來。
三三四、親密的親戚,是最好的親戚。
註:親戚如果是各人各住在很遠的地方,很難見面談話,很少見面談話。有的雖然是
    親戚,可是雙方還不曾見過面亦有的。所以,如果知道那一個人是親戚,就應該
    時常去會面談話,使雙方親密起來,這樣,才能做出利益來。
三三五、單是自己一個人吃東西,不會有快樂。
註:單單自己在吃東西,實在不會有趣味、有快樂。這些獨吃的人,是一個自私的人
    、慳吝的人,只求自己吃飽,不關心自己父母、妻子、朋友;他自己只是肚子飽
    ,心裡不會飽,亦就是心裡不快樂、沒有趣味。他亦不知道如果大家一同吃,是
    一件快樂的事。
三三六、在這世界裡,沒有一個不會被人責備的。
註:責備和稱讚,是相反的,亦是這世界的二樣情感。眾生都是被情感縛住著的,人
    人都喜歡給別人稱讚,人人都不喜歡給人責備。可是人人都會給別人責備,亦會
    被人稱讚。所以,賢人對於這二樣事都能看破,愚人就不會看破,時時因為有人
    的稱讚就歡喜,有人責備就氣惱。其實,人人都是有人責備的。
三三七、柔弱的人,被人輕視。
註:人的性情,要剛柔恰到好處,太剛不好,太柔亦不好。柔弱自然更不好,因為一
    柔弱,什麼事亦都柔弱,讀書亦柔弱,做事、做工、做生活亦柔弱,學道修行亦
    柔弱。這樣就一定被人輕視,因為,這人永遠不能成功的。
三三八、強硬的人,會被別人結怨。
註:做人太強硬,便會有人不滿意,要結怨、要報仇,因為人人都喜歡柔和的禮貌、
    溫存的說話、溫柔的性情。所以,一個人如果行為強硬、說話粗硬、做出不合作
    的態度,就會被人討厭,雖然有大權力、有大能力,亦終會被人怨恨結仇,別人
    想要對他報復。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11:52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三三九、愛上以後,就時常說得過份。
註:無論是男子愛上女人,或者女人愛上男子,父母親愛上兒女,就時常把所愛的說
    得過份。例如,小聰明說是大聰明、小漂亮說是大漂亮,這是很不好的。
三四○、在氣惱時,就時常說得過份。
註:人在氣惱以後,就時常說得過份,小錯誤說是大錯誤。小壞事說是大壞事。有時
    ,明明是有,卻說是無;明明是無,卻說是有。我們在聽一個氣惱的人說話的時
    候,不要相信他,因為他在氣惱,會說得過份。
三四一、想要取得利益,可是不會方便取得,一定會困難。
註:人如果想要得到利益,例如取得學問、智識、財產、地位、名譽、安樂,如果沒
    有方便的法子,自然一定很難得到。因為單單是依靠氣力、說話和出力,是不能
    得到的!做什麼事,都要有一個方便的法子,才不會困難。
三四二、正直的人,不說不符合事實的話。
註:心裡正直或者不正直,是不會看見到的,但是聽他說話,就會知道。正直的人,
    一定不說不合事實的話,他一定照事實直說,照真實的事去說。聽的人,自然知
    道正確的事實。不正直的人,不會這樣直說,他要騙人,不照事實說,聽他相信
    他,是有害的。
三四三、正直的人,那樣說就那樣做。
註:每個人,最好的是所說的話,人人會相信;所做的事,人人會喜歡。說話,是一
    種藝術,是高深的學識。正直的人,他所說的,他一定那樣做,他答應,便是答
    應,不會反覆。所以,人人會相信他的話,亦就喜歡他。
三四四、世界上,很少人因為慚愧而不作惡。
註:慚,是對作惡有羞恥的念頭;愧,是對作惡有恐怕的念頭。如果有人不敢違反良
    好風俗、不敢違反良好的道德、不敢作惡,這人就是因為慚傀而不作惡,在世界
    上,是很少有的。因為有許多不作惡,是因為沒有機會、找不到合夥的人,才不
    作惡的。
三四五、詩人,是一切偈頌的寄托。
註:偈頌,亦就是詩詞。偈頌會流傳下來,是因為有好多詩人把那些有意義事情,編
    成詩詞,使容易讀誦記憶,流傳開來。所以詩人是眾寶的一種。
三四六、父母,是對兒子有「四無量心」的人。
註:「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慈,如希望兒子得到福
    樂;悲,是幫忙兒子脫苦;喜是歡喜兒子所歡喜的;捨是對兒子的變更,沒有過
    度的悲喜。這「四無量心」,亦包括說是保護兒子的人。
三四七、父母是兒子的第一個教師。
註:父母,是兒子的第一位教師。從教兒子吃喝、坐站、跑路、穿衣服、說話和一切
    生活常識、風俗人情,都是父母教的。等到入學校讀書,那位老師,不是第一個
    教師。
三四八、父母,是兒子所應該禮拜的。
註:自從兒子一出生,父母就好好的保護養育,亦很愛惜,所以,兒子就應該禮拜父
    母。有一些兒子,對父母不禮拜,那是很少數的不孝兒子。一般人,對父母都是
    很恭敬禮拜的。
三四九、女人,是淨行的污穢。
註:人,有男有女的分別。修持清淨行為的人,如果對這個,不小心保護,女人就會
    變成淨行的污穢。就是說,淨行變成骯髒了。
三五○、女人,是價值最高的東西。
註:在古代,人可以拿來賣,跟牛羊豬馬一樣的買賣,這其中,價值最高的是人。
三五一、聰明的妻子,一定尊敬丈夫和尊敬一切應該尊敬的人。
註:夫妻同居,要有幸福,一定要有同樣的思想、互相敬重。傻呆的妻,不懂得敬重
    丈夫,可是聰明的妻,卻懂得尊敬丈夫,亦懂得敬重丈夫所敬重的一切人。
三五二、丈夫,是妻的領導人。
註:這領導,是在四種領導裡的一種,就是:旗是車的領導、煙是火的領導、皇帝是
    國土的領導、夫是妻的領導。
三五三、服從丈夫的妻,是最好的妻。
註:妻當然要服從丈夫。
三五四、服從父母的兒子,是最好的兒子。
註:語意已經明白了。服從父母的兒子,自然不會亂作亂為,不會做壞事。因為父母
    都很愛惜兒子,不會教壞兒子的。
三五五、兒子,是一切人所依靠的。
註:有兒子的,都要依靠兒子。大多數人都有兒子,所以,兒子,亦可說是一切人的
    所依靠;可是這兒子,是說好的兒子。
三五六、不侵害別人的人,應該會興盛。
註:不侵害別人的人,是難得的好人,所以,應該會使自己興盛、會使家庭興盛、會
    使社會國家興盛。
三五七、有善的人,應該保住自己的善。
註:這裡的善,是說有善的行為、善的說話、善的念頭。這些善,自己應該保住,不
    要使他失落去。因為善是難得到的,如果得到了,就不應該任他失落去的。
三五八、應該預防那些還沒有到來的災害。
註:災害,有些是天災,像火災、水災、風災一類;有些是盜賊偷竊;有些是疾病;
    亦有些是自己做出來的。這些災害,一些是可以事前預防的,就應該事前預防。
    有一句成語說:「有備無患」,就是這個意思。
--------------------------------------------------------------------------------
第十七 福 品
三五九、福,賊不會偷去。
註:福,就是安樂。福是由每個人去布施、持戒和禮拜三寶「佛法僧」得來的。盜賊
    所會偷去的是財產,像金銀用具等「外財」,是可以偷奪的。可是「內財」,盜
    賊和任何人,都不會奪去的。
三六○、臨命終時,福送來安樂。
註:作福、造福的人,因為是在做好事、善事,所以,心裡時常安樂歡喜,在臨終時
    ,心裡亦很歡喜安樂。跟作惡做壞事的人相反,作惡的人,心中時常氣惱熱切,
    臨命終時,亦氣惱熱切,不會安樂的。
三六一、積福,會帶來安樂。
註:要作福造福,應該時常的做,又對這做發生歡喜。雖然每次做得很小,可是時常
    的做,久了,積集起來,便成大福。這所積的福,自然會帶來安樂。
三六二、福是眾生來世的依靠。
註:佛說人死後,要再去出生,亦就是來世。來世有六種:一、是去生在地獄裡。二
    、是生去做惡鬼。三、是生去做動物畜生。四、是去生做人。五、是去生做阿修
    羅。六、是去生在天堂。這些地方是照一個人的好壞,壞的生在地獄、餓鬼、畜
    生;好的生在人、阿修羅、天堂。一個有積福的人,一定生在好的地方。所以,
    福,是一個人的來世依靠。
三六三、應該作福,福會帶來安樂。
註:日夜是這樣的過去,老年說要到了,亦就要死了。所以,要快快作福,因為福,
    會帶來這世和後世的安樂。
--------------------------------------------------------------------------------
第十八 死 品
三**、眾生的性命,跟土做的用具一樣,最後一定消滅去。
註:眾生的性命,實在跟泥土做的用具一樣,無論是未燒的、已經燒的、大的、小的
    ,最後,都是要壞破消滅去的,不會永遠存在。性命亦是這樣,無論是乞丐、貧
    人、富人、大官、皇帝,都要死去。所以活著的,應該多多做好事善事、積福積
    德。
三六五、賢人說,這性命真很短。
註:人的性命,是很短的,因為可以有疾病、可以有意外、可以有殺害的事,所以,
    很少有長命的。又賢人都在做善事的,不會使日夜白白過去,所以,覺得性命很
    短,不夠做善事。
三六六、有大軍隊的死王,不許人家延長期限的。
註:死王,跟大軍隊的主帥一樣,有「老」和「病」做他的將軍,有「悲傷」、「苦
    惱」、「不樂」、「抑鬱」做他的排長、連長,向人類進攻,奪取人的性命。他
    不許誰人延長死的期限,死時到了,就一定取去那人的性命,是絕對無情的死王
    軍隊。
三六七、眾生,被「老」所拖去,是不能抵抗的。
註:人出生後,就漸漸老去,性命漸漸減少。這樣的漸漸的老,是沒有法子可以抵抗
    的,不能使其不「老」,亦不能抵抗「死」。眾生,一定要老要死,無論什麼眾
    生,都不能抵抗和逃避老死。
三六八、眾生要死的時候,沒有人能抵抗。
註:死有二種,一種是依照時間的死,叫做「時死」。又一種未到死的時間而死的,
    叫做「非時死」,例如自殺和意外的死。人人都知道自己一定要死,可是亦一樣
    得的希望緩死,結果,等到死期到了,亦就死去,人人都不能抵抗的。
三六九、最少的財產,亦不能跟著死人一道去。
註:人在活時,一定要找錢財活性命,使家庭安樂,可是有錢財之後,亦要合理的使
    用,不使用,就變做那鄙吝的人,得不到有錢財的好處。這些錢財,在死去的時
    候,亦不能帶去,雖然要帶一小小的東西,亦還是不能帶去。所以,做人不要鄙
    吝,亦不要亂花亂用。
三七○、錢財,不能滅掉「老」。
註:人體肉身的衰退疲弱,亦就是「老」。人出生以後,就漸漸的衰老,最後死亡便
    要到來。這「老」,沒有什麼錢財可修滅掉「老」、叫人不老,因為老,是自然
    的,要吃什麼藥、什麼醫生的手術、什麼裝飾品,亦不會滅掉「老」。雖然是大
    富人,有大勢力的人,亦一樣要老的。
三七一、人,並不是有錢財便會長命。
註:人都希望性命會長一點,可是又怕老,其實性命長就一定老。性命長,有幾個原
    因:一是無病或少病。二是不傷害眾生。三是好好的保護身體。這樣,才可以希
    望性命長一點,錢財並不能使人長壽。
三七二、一切眾生,都要把這肉體,捨掉在這世界裡。
註:無論什麼眾生,無論是地面上最大的象、海裡最大的鯨魚,無論是什麼人,都有
    死去的一日。死後,就把這肉體的屍,捨掉在這世界,身外的財產亦同樣的捨掉
    。所以,錢財是要有的,可是要知足,不要慳吝,要布施救濟窮苦的人。
三七三、一切富人、一切貧人,將來都要死去。
註:富人,是有財產的人,生活很舒服;貧人,是沒有財產的人,生活很困苦,但最
    後都要死去。總之,無論是富人、是貧人,都要死去的。
--------------------------------------------------------------------------------
第十九 友 品
三七四、牛車隊,是行路的朋友。
註:古代交通不便,要到遠的地方去,要合成大隊,一共是數百人,才可以去。最好
    是商人的牛車隊,有武器可以抗拒盜賊、有醫藥治病,這樣才會安全。所以牛車
    隊,是一個行路人的朋友,無這朋友,是很難遠行的。
三七五、母親,是家裡的朋友。
註:父親經常在外面做工,母親在家裡主持家務。所以母親是兒子最好的朋友,會保
    護兒子、教導兒子、愛惜兒子,會給兒子許多利益。所以,在家裡的母親,是最
    好的朋友。
三七六、知己,是朋友時常所需要的。
註:每個人,除親戚可以幫忙扶助外,就只有「知己」。知己,就是很要好、非常親
    密、更能扶助的朋友,亦就是好朋友。人都要這樣的知己好友,不然的話,有困
    難的時候,就沒有人來幫忙扶助了。
三七七、不侵害朋友的人,一定得到一切人的尊敬。
註:不侵害別人的人,到處自然有人敬禮幫忙;相反的,如果在欺騙人、說大話、諂
    曲取媚的人,一定給別人討厭和輕視,沒有人敬禮的。
三七八、不傷害朋友的人,一定沒有什麼仇人。
註:人一定要有朋友,有困難的時候,才有人幫忙扶助。可是,如果傷害朋友,一定
    就沒有朋友;沒有朋友,自然會有仇人、敵人。所以,反過來說,不傷害朋友的
    人,亦一定有好多的朋友,亦一定沒有仇人、敵人。
三七九、傷害朋友的人,是下賤人。
註:這一句的上句,是說:「在這樹下睡過或坐過的人,不應該折斷這樹的枝葉。」
    所以,這裡的朋友,是說有恩的朋友。幫忙扶助的朋友,就更不應該害他,因為
    他是有恩的人,如果傷害有恩的人,真是一個下賤的壞人了。
三八○、有下賤朋友的人,一定有下賤的禮貌和下賤的浪遊。
註:朋友,是時常談話和同行同玩的。如果朋友是下流鄙賤的,所說的,一定就是下
    流鄙賤的話;所做出來的、所要去的地方,亦一定是下流鄙賤的事和下流鄙賤的
    地方。所以,一個好人,如果有下賤的朋友,久了,亦就變成下賤的人,做出下
    賤的禮貌和去浪遊下賤的地方了。
三八一、妻是親密的朋友。
註:好的妻,能夠幫助家裡的事、保護財產、規勸丈夫,當然就是一個好的朋友。
三八二、愚人,沒有知己好友。
註:愚人,亦就是傻子,不懂得友情交誼,不會跟誰人做朋友,因為傻子,不懂得有
    利益無利益,不懂得好友壞友。所以,傻子只有相識的人,沒有朋友,更不會有
    知己好友。
三八三、當在需要福樂的時候,朋友會拿來贈送。
註:人人都有需要,這些需要,如果是自己不能夠做出來的,就要好友幫忙來做,做
    好了,亦就是得到福樂。所以,當在需要福樂的時候,就只有好的朋友,會拿福
    樂來贈送。
三八四、如果得到小心詳慮的好友,就可以安心和他去行遊。
註:好的朋友,已經是難得了;如果這好友,是一個做事、想事很小心、很週到、詳
    細考慮的人,那就更難得。如果有這樣的朋友,當然和他一道去到什麼地方,都
    可以的。
三八五、如果沒有小心詳慮的好友,應該自己單獨行遊,不要作惡。
註:如果沒有好的朋友會小心詳慮的,那就應該自己單獨行遊,亦不要做起惡事。這
    樣,比和壞的朋友去浪遊,更要好得多。
--------------------------------------------------------------------------------
第二十 乞求品
三八六、有智慧的人,一定不乞求人。
註:乞求有好多樣,每日乞求來過生活的是叫化。喜歡別人的東西,便向那人乞求的
    ,是貪求人,這些人,是沒有智慧的人,是不討生活的人。有智慧的人,不這樣
    做,他一定找工做,自己養活自己。
三八七、乞求的人,一定是不可愛的人。
註:乞求別人的東西的人,如果是叫化,一定是人人都討厭;如果是貪得的人,隨便
    向人開口乞求東西,亦會令人不喜歡。因為每個人所有的東西,他都是愛惜的,
    有人來乞求,他當然不喜歡。所以,乞求別人的東西的人,是沒有人愛惜的。
三八八、被乞求而不給與的人,一定變成不可愛的人。
註:貪得的人,看見到別人美好的東西,就起貪得的念頭,執著要佔有那東西,不想
    公理、不想公平、不想是別人所愛惜,最後便開口乞求;乞求不得,就責備他人
    慳吝、胸懷狹小,從此就起報仇的念頭。這就是說,有人求乞東西,不給與他的
    時候,便會變成不可愛的人,變成他的仇人。
三八九、人因為時常乞求,一定會被人討厭的。
註:時常乞求的人,就是貪得的念頭很多的人,亦就是時常向人乞求東西的人,這樣
    的人,自然一定受到人家的討厭。所以,佛教的戒律,是禁止向人乞求東西的。
三九○、不要乞求別人所愛惜的東西。
註:每個人都有所特別愛惜的東西,有些是價錢高的、有的是難得的古玩、有的是紀
    念物、有的是人家所最喜歡的、有些是有錢亦買不到的。這些東西,切切不可向
    人乞求,因為乞求人家所特別愛惜的東西,是最下流卑賤的行為。
--------------------------------------------------------------------------------
第二十一 國王品
三九一、國王,是一個國土的表現。
註:從前的印度是分做許多國,每個國土,都有一位國王。所以,國王所在,便是表
    現一個國土的所在。
三九二、國王,是人民的元首。
註:古代印度各個國都有一位國王,做人民的領袖,管理及保護人民,代表這個國和
    別個國聯絡。國王,是一個國最重要的人。
三九三、賢明有道的國王,人民就有福樂。
註:國王,是一個國家的元首,國王如果亂作亂為,人民自然會受到種種痛苦;反過
    來說,如果國王賢明、公平、有道、愛惜人民,人民當然有幸福了。
三九四、國王,如果對怨恨的人沒有惱怒報復,人民就會尊敬。
註:國王是有權力的,如果人民怨恨他,他可以抓來監禁或殺掉。如果一個國王對怨
    恨他的人,不這樣做,實在是一位好國王,人民一定尊敬他。
三九五、國王穿著武裝,一定很莊嚴。
註:印度的國王這名詞,意義是武士,責任是保護國土、抵抗敵人。所以,國王一穿
    著武裝,就覺得很莊嚴。
三九六、國王,在各等種姓裡,是最高貴的。
註:印度的社會分做四個種姓,就是婆羅門(賢人)、武士(國王)、商人和普通人
    。國王,在這四種姓裡,是最高貴的。
三九七、國王,要保護人民,要時常像父親保護兒子一樣。
註:國王治理國家就像治理家庭一樣的,時常保護兒子,使兒子安全幸福。
--------------------------------------------------------------------------------
第二十二 言語品
三九八、言語,同內心一樣。
註:言語談話,有柔和的、有禮的;粗野的、無禮的。這裡說的是,言語談話,要像
    心臟的肉一樣的柔和。
三九九、說美好的話,會造成利益。
註:美好的話,是老實語、和好尊敬的話、謙恭和悅的話;對各方有利益的話、對時
    間地方適合的話、對人和對會議適合的話、對所說的事情亦合宜的話、使用的語
    句和聲調亦都適合的話。這些話,自然一定做出許多利益來的。
四○○、說惡話的人,一定熱惱。
註:惡話,是說不真實的話、說虛妄的話、說譏笑的話、說挑撥的話、使人破裂的話
    、粗野的話、無理責備人的話、看輕人的話、嘲笑的話。這些話,都是傷人害人
    的話,所以,結果倒是自己受了苦惱。
四○一、氣惱的人,說話粗野。
註:粗野的話,就是不文雅、無禮貌的話。愚人和壞人,時常說粗野話,這是因為愚
    呆和下賤。一個普通人,平時都是不說粗野話,可是一到氣惱起來,一時控制不
    住,就說出粗野話了。
四○二、不說實話的人,一定墮落地獄。
註:不照事實說話,就是不說實話,把無的說有,把有的說無。說不實話的罪,有輕
    有重,要看說的是什麼事,說的用意是怎樣;如果是會傷害人的、令人損失死亡
    的,自然是大罪,死後一定生在地獄裡。
四○三、在說話裡,可以知道是不是清潔的人。
註:清潔不清潔,普通是看他的衣服和皮膚,可是這是外面的清潔,所以要聽聽他的
    說話,就可以看到他是清潔的人,或是不清潔的人。如果他說的是實話、不傷害
    人的話;不說粗野的話、不胡說亂說,這就是可以知道他是一個真正清潔的人了
    。
四○四、應該說美好的話。
註:美好的話,是實話、不傷害人話、不粗野話、不胡亂話,是柔和好聽的話。無論
    對什麼人、什麼事、什麼時候;對上司、對下屬、對朋友,都要用美好的話。
四○五、應該說柔和有益的話。
註:人所說的話,可以分做四種:第一、是不柔和沒有益。第二、不柔和可是有益。
    第三、是柔和可是沒有益。第四、是柔和又有益。那不柔和又沒有益的話,是最
    壞的話;不柔和可是有益,亦不應該說,因為人們都不喜歡聽;柔和可是沒有益
    ,更不應該說,因為說了並無好處。人最好是說柔和而又有益的話,因為這樣說
    ,才會受人尊敬、令人愛好而喜歡聽從。
四○六、說話,要說那些不會使自己熱惱的話。
註:說話,會使自己熱惱痛苦,亦會使自己安樂幸福。如果說壞的話、做壞的事,自
    然會使別人熱惱,結果,自己亦熱惱。所以,說話要先想想這樣的說,是不是會
    使人熱惱、自己熱惱、應該不應該說。這樣的先想想,就不會惹來熱惱了。
四○七、應該說可愛的話。
註:可愛的話,就是真實的話、和敬的話、愛護的話、又是有益的話;這些話,每一
    個人,都可以在任何地方、在任何的時候、對任何人說的。說這些話的人,自然
    就得到可愛的話、和敬的話、愛護的話、又是有益的話。所以,人人都應該說這
    些話。
四○八、無論什麼時候,都不應該說不可愛的話。
註:這句話,就同上面的一句一樣。愚心壞人,他亦知道說「不可愛的話」是壞事,
    但他總覺得,有時對一個人、對一件事、及一些時候,應該說些不是真實的話、
    不和敬的話、不愛護的話、沒有利益的話。這是錯誤的,人人應該時時說可愛的
    話。
四○九、說好的話,亦不要超過時間。
註:說好的話,雖然是大家有益,可是說得太多,拉得太長,超過限定的時間,就會
    使聽的人生起討厭的念頭來。所以,說話不要說得太長。
四一○、不應該說惡話。
註:惡的話、壞的話,一定不應該說;說起來,會使說的人苦惱、聽的亦生起苦惱;
    有時說的人,還說惡話未完,就已經被聽的人毆打了。
--------------------------------------------------------------------------------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11:52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第二十三 勤 品
四一一、勤的人,不會丟掉依時一定得到的利益。
註:有些利益,是關係時間的,讀書做工,亦有個時間;做田園工作的人,亦有個時
    間,知道是有下雨的時間、晴的時間,不然的話,就失去利益。勤的人,他就很
    會抓住時間,不會胡亂丟掉時間,亦就不會丟掉利益。
四一二、因為勤,才會無苦。
註:碰到苦事,如果會勤,亦可以無苦。例如學生讀書,如果會勤,就不會有考試的
    苦;生活艱難的人,如果會勤,亦不會有苦。修行亦是這樣,如果是精勤不退,
    一定會脫苦的。
四一三、做工的人,恰當的勤勞做人,一定找到錢財。

註:錢財是重要的東西,因為是能夠代表一切東西的價值;沒有錢財,就很難生活。
    找錢財的法子,就是做工。會勤勞,做的恰當,這樣就會賺得錢財了。
四一四、不懶惰的人,心裡會得到安詳。
註:不懶惰的人,碰到有工做,就馬上去做、不偷懶、趕快做好,不會被人家責備。
    所以,心裡就會安詳。懶惰、不按時做工、做時又懶,趕不及時間,所以,就慌
    慌張張的不安了。
四一五、討厭工作的人,不會做出合理的利益來。
註:做工時候,心裡覺得討厭,這樣,就不會有好的工作。就是讀書,亦是這樣。讀
    的時候,心裡很討厭,怎麼會讀得通。做工時,亦是這樣,心裡一討厭,做出來
    的就很壞,不會有合理的利益的。
四一六、不討厭工作的人,一定會做出合理的利益來。
註:不討厭工作的人,一定用心做工、歡歡喜喜的做工,這樣做,工作一定很好。讀
    書亦是這樣,歡喜的讀、用心的讀,一定成功。修行學道,亦是這樣,用心和歡
    喜的修行學道,亦一定有利益,一定會成功。
四一七、不即刻做工,卻拖延下去,再碰到應該做的工,便會痛苦。
註:應該做的工,就應該快做。不做,一天一天的拖延下去,碰到新的另一樣工,便
    會麻煩痛苦,不知道要怎麼做起了。因為舊的還沒有做,新的又到來。如果不要
    痛苦,碰到有工做,馬上做完,便不會有痛苦了。
四一八、拖延到明天的人,一定衰退;拖延到後天,更衰退。
註:愚痴的人、懶惰的人,碰到做工,都要拖延下去:中午可以做好的,要拖到晚上
    ;今天可以做好的,要拖到明天,有的要拖延到後天。這樣,他的工作,一定就
    會衰退,因為沒有人喜歡這樣的拖延。所以佛說:「今天的一天,比明天的二天
    還要好。」
四一九、就在今天,趕快的勤做。
註:這裡的意思是說,誰都不知道明天是否會死去,所以,一切工作,應該在今天很
    勤勞的把它做完,不要拖延下去。因為明天,是否會做不會做、會死不會死,都
    不會知道。所以,把工作做好,很必要的。
四二○、丈夫應該努力,一直做到成功,得到利益。
註:成功利益,有大的、有小的;有困難的、有容易的;有的是自己單人可以做到的
    、有的是要好多人才可以做成的。總之,一個丈夫,一個人要得到成功利益,一
    定要努力,不半途棄掉,一直要做到成功,得到利益。
四二一、不粗心大意的人,應該決定勤苦的做。
註:不粗心大意的人,不放棄、不忽略,無論什麼事,都決心決定的勤苦做去。不像
    那些粗心大意的人,時做時止,捨掉這樣,捨掉那樣,沒有什麼決定。所以,得
    不到所希望的利益。
四二二、在什麼地方,做什麼事,會得到什麼利益,就應該刻苦的做。在那個地方,
      做那樣事。
註:會刻苦的人,他要得到什麼利益,便會在那個地方,做那樣事,求那樣的利益。
    一刻苦,無論是快是緩,都會成功,都會得到那利益的。
--------------------------------------------------------------------------------
第二十四 怨結品
四二三、要結怨的人,他所結的怨,一定不會停止。
註:這裡的意思是說,他罵我、欺我、偷取我的東西,這樣的想,心裡便會生起結怨
    的念頭;這結怨的念頭,一定不會停止。所以有人罵我、欺我、偷取我的東西,
    要細細想,為什麼這樣,是不是我的錯誤罪過?如果心裡恨恨不忘,便會找機會
    報仇,報來報去,一定會做到相殺相害,可是結的怨,還是雙方不消。
四二四、沒有結怨的人,那怨結一定會停止。
註:如果一個人,給別人罵、欺負或偷取去東西,他不結怨,他認為自己大概亦有這
    種錯誤罪過,才會惹起他人的怨罵、欺負、偷取。所以,他不怨恨那個人,亦就
    是不結怨、不報仇。這樣,怨沒有了、結亦解了。這是做人處世的一個法子,如
    果人人這樣想,便會安樂和敬同住,不相傷害,世界會很太平幸福。
四二五、不結怨,怨便停止。
註:人,同居或者是近鄰,或者相離很遠,可是時常有事接觸,那末,就一定多少有
    雙方不合意的事。如果這些事,雙方都認做小事,不去計較他,這樣的不結怨、
    執怨,怨就不會生,亦無所謂結怨了。
四二六、在這世界裡,無論什麼時候,怨是不會因為報怨而停止的。
註:怨,就是使他人不滿意的,有些是做出來的。這些不滿意的事,想要報復,可是
    報復,一定不會使怨停止。因為一報復,對方亦要報復,結果,是永遠的報復,
    不會停止。
--------------------------------------------------------------------------------
第二十五 真實品
四二七、真實,比什麼味道都要好。
註:味道有鹹、有甜、有酸、有辣,對人的身體,有利亦有害。但是「真實」,那是
    最好的味道,有益、無害,而且不但對身體有利益,對於精神(亦就是心)亦有
    利益,還可以證到菩提。
四二八、真實的話,是不會死的話。
註:真實的話,就是很合理,可以幫助每一個人的話。這些話,人人都用得著。所以
    不會死去,亦就是不會在這世界消失。因為人人要用,時時要用,像佛陀的話一
    樣,到現在二千多年,還是有人在用,真是不死的話。
四二九、人會有名譽,是因為說真實話。
註:人人都喜歡說真實話的人。怎麼說,就怎麼做;怎麼做,就怎麼說,這叫做有信
    實的人,是老實的人,我們聽他的話,相信他的話,一定不會被他騙去。這樣的
    人,自然會有很好的名聲、好名譽的。
四三○、淨人,站在正義和正法的實諦。
註:正義,就是對自己對他人有利益的義;正法,是合理公平的法。淨人,因為見到
    正義和正法的好處,所以,就站在正義和正法的實實在在的地方,不是假的正義
    和假的正法。
四三一、應該保護真實。
註:真實,就是諦實誠實,這比什麼都要好。人會真實、老實、誠實,一定有好名譽
    、好名聲。人應該先守護說誠實的話,然後對什麼事,都老實誠實的做去,雖然
    有橫逆事,亦不丟掉老實誠實,這樣,就會做一個淨人好人。
--------------------------------------------------------------------------------
第二十六 智 品
四三二、智,是世界的警覺法。
註:智,第一、是會記得從前所說的。第二、是想到自己的身、情感、心識和佛法。
    第三、是想到將來自己一定要死。說起來,就是會想起過去的事、現在的事、未
    來的事。因為會這樣的想,便會提醒自己、警告自己,使自己不會「得意忘形」
    。所以,是這世界每個人警覺的好法子。
四三三、智,是一切地方都必要的。
註:人,如果能記得過去所做過的事、所說的話;又能知道目前正在站、在行、在睡
    、在吃、在喝、在做、在說、在想;又會想到正在吸氣、正在呼氣;又更會想到
    將來要死。這樣,就叫做有智,這樣有智,自然不會做錯事。時常會警覺,是一
    件正智,是無論在什麼地方,都必要用的。
四三四、有智的人,時時會興盛進步。
註:有智的人,就不會粗心大意,坐時知在坐、行時知在行、吃時知在吃、說話時知
    在說話。這樣,就是時時有預備,就不會做錯事、說錯話。人如果不會做錯,就
    是時時興盛進步了。
四三五、有智的人,一定受到福樂。
註:有智的人,因為時時用智做事、想事、說話,所以,無論做什麼,都會合理公平
    ,不會做錯事。這樣生活,就有幸福安樂。
四三六、要守護的人,應該用智守護。
註:一個人,一定要守護,例如守護禮貌、守護說話、守護心,不使散亂,就應該用
    智去守護;要守護外財,例如守護錢財、守護居家、住宅、田園、家畜牛羊,亦
    要用智去守護,才不會損失;要守護戒,無論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二十七戒
    ,亦都要用智守護。
四三七、守護的人,應該有守護的智識。
註:有守護的責任的人,例如守護禮貌、守護說話謙恭、守護心情安靜,應該用智識
    守護。這是內的守護,還有外的守護,例如守護財產、守護住宅田園,亦要用智
    識守護。還有守護五戒、八戒、十戒、二百二十七戒,亦都要用智守護,不要犯
    戒污戒。
--------------------------------------------------------------------------------
第二十七 信 品
四三八、信,是善的資糧。
註:信,是信「佛的悟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信眾生「自作自受」。
    這樣的信,就會不敢作惡,就會單單作善。這樣便成善的資糧,亦就是有好的本
    錢,可以得到好的結果。
四三九、正信堅固了,利益亦一定成就。
註:正信,是信有佛、有業、有果報,這樣就是正信。亦就是正信堅固;如果有時信
    ,有時不信,是不正信。人有正信,做什麼事,都想到要做善的好的。所以,就
    一定有利益,會成就成功,今世和下世都有利益。
四四○、正信堅固了,就得到安樂。
註:一個人,有正信又是堅固的正信,就一定相信佛的教訓,不敢作惡做壞,不做錯
    事。這樣,一定是平安福樂,無苦無憂了。
四四一、正信,這是世界裡的人最貴重的財產。
註:財有二種,一種是外財,就是錢銀珠寶。一種是聖財,就是信、戒、慚、愧、聞
    、捨、慧。外財是用在身體上的便利安樂;聖財是用在精神上的福樂,不會受到
    災害。所以,是最貴重的財產。正信,是正信的佛教。
四四二、正信,是人的朋友。
註:人和人,如果是同事同心叫做朋友。朋友使每個人都得到幫助和精神上的溫暖,
    更有信心。像行遠路,有同行的朋友,就更安心。正信,亦同朋友一樣,可以使
    人安心、有溫暖,不會恐怕煩惱。
--------------------------------------------------------------------------------
第二十八 知足品
四四三、知足,是最上的財產。
註:知足有三種:第一、是對所得到的,會知足。第二、對自己的力量,會知足。第
    三、是適宜恰好的知足。人會知足,就不會貪得;不會貪得,就對所得到的歡喜
    。人如果不會知足,就是有大財產亦像沒有財產一樣,亦不會安樂。
四四四、對所得到的四事會知足的,就有福樂。
註:「四事」,就是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四事,如果有所得到,無論是多是
    少、是好是壞,都會知足,不再貪求的,便會有福樂。人不會有福有樂,是因為
    不知足。
四四五、知足的人,因為聽聞佛法,而得到寂靜,會得到福樂。
註:寂靜有三種:第一是身寂靜、第二是意寂靜、第三是煩惱寂靜。這三種寂靜,無
    論是那一種的寂靜,如果是一個知足的人,在聽聞佛法以後得到的,一定是得到
    福樂。
四四六、得到什麼東西,應該對那件東西,滿意歡喜。
註:得到的東西,都覺得滿意歡喜,這是佛所教的,因為這樣,才會除掉貪心。如果
    對所得到的東西,仍然不會滿意歡喜,定要生起討厭心、貪求的心、不想到人家
    的利益的心,這是不好的。會知足的人,可以引起別人的尊敬。人,如果知足,
    便都有幸福的。
四四七、不要看不起自己的財物。
註:我們所有的財產,無論是錢、是衣服、是住宅,如果比起別人來,雖然是別人的
    比較好些,亦不要看不起。如果看不起自己的財產,有時就會不留心保管,會使
    財物損失。
--------------------------------------------------------------------------------
第二十九 沙門品
四四八、這宗教的沙門,不是這世界的敵人。
註:這是佛說的話,這宗教,就是佛教;「沙門」譯起來是「勤息」,就是勤求息靜
    的人,亦就是比丘。因為沙門:第一要不害眾生。第二守護身心,不作邪惡。第
    三是安忍。所以對這世界的一切眾生,凡是有性命的東西,都不是敵人。
四四九、殺害別人的人,不是修行人;侵惱別人的人,不是沙門。
註:修行人,無論是什麼宗教的信徒,如果不娶妻、不嫁夫,而在修道的,都叫修行
    人、沙門。前面已說過了,這二類人,都是好人。但是如果殺害人,這人就不是
    修行人;如果在侵惱人,使別人煩惱的,就不是沙門。
四五○、修行人,不守護威儀是不好的修行人。
註:不好的人,一共有四種:第一種是懶惰的在家人。第二是國王,不想念他。第三
    是不守護威儀的修行人。第四是容易生氣的賢人。威儀是身口意的有禮及合理,
    無論是站、行、坐、吃、喝,都有好禮貌和合理。
四五一、沒有調伏和諦實的人,不應該披袈裟。
註:袈裟,意義是染「壞色」(不黃不紅)的衣布。調伏是調伏心意,不起煩惱,守
    護戒行。諦實是不說謊,不欺騙人。如果不能調伏的人、沒有諦實的人,就不應
    該披袈裟。因為披袈裟,是一個好人,才可以披的。
四五二、有調伏和有諦實的人,就實在的可以披袈裟。
註:披上袈裟的人,就是佛教的比丘。因為已經調伏煩惱、會守護威儀,又有誠實諦
    實,所以,如果要披袈裟做出家比丘,亦就可以做比丘。
四五三、一切修道的人,把善語做他的旗。
註:「善語」,亦就是「好的話」,是合法的話、可愛的話、真實的話,這些話,對
    一切人都有利益。修道的人,是說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修道人。這些人,都要有一
    些善語做他修行的原則,就像車前的旗一樣,在很遠的地方,就先看見到的了。
四五四、沙門,應該是一位好沙門。
註:沙門,亦就是比丘,已經照戒律出家。可是做一位好沙門,便要好好的守行戒律
    、保護「身口意」的「做說想」,不要做壞事、說壞話、想壞事。不要做惡事,
    這樣才是好沙門。
四五五、沙門,應該住在沙門位。
註:沙門位,就是寂靜、高貴、令人敬仰,守護戒律、防護身口意,不要起惡,修持
    佛的教戒。這樣,才是一位好的沙門。
--------------------------------------------------------------------------------
第三十 和敬品
四五六、大家的和敬,會生起福樂。
註:同居的眾人,如果會和好,會互相敬重,同心合力的做事,那麼,什麼事都會成
    功,大家都得到福樂。大家能和好又能敬重,實在是很好的一樣事。
四五七、和敬的大眾的努力,會生起福樂。
註:一個人的努力,會使一個人得到福樂,有時,亦會使眾人得到很大的福樂。如果
    大眾都努力,那末,更一定得到很大的福樂。庵寺裡的僧眾,更要和敬共住,才
    會生起福樂。
四五八、各個大眾的和敬,會造成興盛進步。
註:大眾,是說一個組織,像家庭、鄉村、都市、各部、司。這些性質不同的大眾,
    如果會互相和敬、不分彼此、不相妒嫉,就會使一個社會、一個國家,興榮繁盛
    進步的。
--------------------------------------------------------------------------------
第三十一 戒 品
四五九、持戒,一直到老年,都有利益。
註:戒有多種:在家人的戒有五戒,亦叫根本戒或叫常戒;又有八戒,亦叫齋戒或一
    日夜戒。出家人有十戒,亦叫做沙彌戒;有二百二十七戒,叫比丘戒、或大戒、
    或具戒。持戒,無論少年、中年,或一直到老年,凡持戒的,都會有利益。
四六○、持戒,一直到老年,還是會引來福樂。
註:持戒,無論持五戒、八戒、十戒、比丘戒,自受持的那一天起,一直到老年,每
    一天,都是會引來福樂。就是單單五戒,不殺害有性命的動物、不偷盜別人的財
    物、不邪淫、不說謊話、不喝酒,亦就會引來很多的福樂了。
四六一、賢者說,就是這持戒,是很好的。
註:持戒有種種好處,佛經裡曾說過:第一持戒會到好的地方去。第二持戒會得到財
    用豐足。第三持戒會滅掉苦惱,得到心頭清涼自在。
四六二、持戒,是世間第一。
註:持戒,是最好的。許多好人賢人,都稱讚持戒,說持戒就像有戰士、有武器、有
    袍甲、有軍隊、有糧食、有車乘、有橋、有香味,是可靠的地方、是一切善的母
    親、是善法的元首、是得到名譽、是引來財富。所以,真是世間第一好事。
四六三、因為同住,才會知道他有沒有持戒。
註:一個人,有沒有持戒,或是假的持戒,一時會看不見,可是同居住一下子,就可
    以知道他有沒有持戒,是假持戒,或是真持戒了。同居住,不必同住在一間屋子
    、同讀書、同辦事,亦可以看見到的了。
四**、一切都守護,是很好的。
註:這一句的意思是說,要守管保護身體不要做惡事、口不要說惡話、心不要想惡事
    ,就是很好了。如果單單不做惡事,可是還在說惡話、想惡事,還是不好的。要
    身口意三樣,都守管保護,才是最好的。
四六五、如果時時警戒,一定不會跟誰結怨。
註:結怨,就是心裡氣恨,想要報仇復仇。可是,如果會時時警戒自己,不要傷害人
    、不要罵人責人、不使別人氣惱,這樣,就沒有誰來結怨了。
四六六、有智慧的人,要保護戒。
註:有智慧的人,如果只有智慧,沒有持戒,胡作亂為,時常做壞事、說壞話、想壞
    念頭,這樣,有智慧,亦不會有什麼好處,只是在做惡。所以,有智慧的人,更
    要保護戒、好好的持戒,才會有名譽、有財產、有好的生活。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11:52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

第三十二 樂 品
四六七、去掉苦的原因,那麼在任何地方,都得到樂。
註:苦和樂,是相反的,有苦,就沒有樂;有樂,就沒有苦。人人都喜歡樂,不喜歡
    苦,可是要無苦,就要去掉苦的原因。譬如:欠人家的錢,是苦,這苦的原因,
    是在向人借錢。所以,不借他人的錢,就是去掉欠錢的苦的原因。所以,心頭有
    苦,就要想是不是有貪心、氣惱心、痴呆心。如果有這心,去掉這心,便會快樂
    。
四六八、不侵惱眾生,是世界裡的第一樂。
註:這句的意思,是說不侵惱眾生、愛護眾生、不想傷害眾生,是世界裡第一喜樂的
    事。這是實在的,眾生如果不相侵惱、互相愛惜、保護,又不想傷害其他的眾生
    ,這世界,就很可喜可樂了。
四六九、「行」的寂滅,就是樂。
註:這是佛所說的「無常偈」。意思是說,一切所做所造出來的東西,都是會生會死
    的,如果能滅掉這生死,便是樂。
四七○、沒有什麼樂,比寂靜更樂。
註:樂,有很多種:比較高級的樂,有不侵惱人的樂、弘法的樂、有慈悲心的樂、會
    棄掉煩惱的樂。再高級的樂,有身寂靜、口寂靜、心寂靜的樂。最高級的樂,是
    沒有貪心、沒氣惱心、沒愚痴心的樂。
四七一、涅槃,是最上的樂。
註:「涅槃」的義是「吹熄」,意思是會滅掉人生所有的一切痛苦煩惱。這是最簡單
    的解釋,詳細的解釋,要去看佛經。人如果能滅掉人生所有的一切痛苦煩惱,自
    然是得到第一樂的。
四七二、一切覺者的降生,會引來樂。
註:「覺者」就是佛,佛是經過很多很多的積福積德,最後,才會覺悟成佛。一位佛
    的降生,一定帶來許多的樂,給與這世界的眾生。
四七三、演說諦實法,會引來樂。
註:「諦實法」是淨人的法,亦就是善的法。對人演說善法,自己得到樂,聽的人亦
    得到樂。這諦實法,第一、要照次序說,意義不減缺。第二、有理由。第三、有
    慈悲心的說。第四、不是為著自己的利益而說。第五、不譏刺別人。這樣的說善
    法,才會引來樂。
四七四、不碰到愚人,才會得到永遠和真正的樂。
註:碰到賢人得樂,碰到愚人得苦,這是一定的。因為愚人沒有智識,做的壞事、說
    的是壞話、想的是壞念頭。這樣,和愚人交遊同居,結果,是得到壞。相反的,
    如果不會碰到愚人,單碰到賢人、有智慧的人,就得到真正永遠的樂了。
四七五、有慈心的人,睡和醒都會很安樂。
註:把友好的心,去愛護人和幫助人,使他得到福樂,這叫做有慈心的人。父母親對
    兒子,就有這慈心,這慈心,如果用到一群人去,叫做無量慈心;如果用到一切
    眾生去,叫做無邊際慈心。這樣的用慈心,自然沒有仇人怨敵,無論在睡或醒的
    時候,都很快樂。
四七六、不聰明的求得利益,不會得到安樂。
註:正當的求利益,是合理的,應該做的,但要用智識去求去做。如果傻子,用愚昧
    的辦法去做,結果一定不會得到安樂,有些反而得到了痛苦。
--------------------------------------------------------------------------------
第三十三 結交品
四七七、因為信任,所以受到災害。
註:習慣,造成信任,信任,就會粗心大意,一有粗心大意,就會有災害。無論對家
    獸的信任、對用物的信任、對人的信任,都是一樣,有時會受到災害。
四七八、因為同居太久了,所愛的會變成討厭的。
註:人因為相敬相愛,就常往來會晤談話,可是往來太多次了、談太久了,就會討厭
    起來,因為坐談是花費時間的。同居亦是這樣,本來是相愛相敬的,可是太久了
    ,雙方的意見和生活,就會逐漸不和洽起來,終於是變成討厭了。
四七九、結交什麼人,就會像那個人。
註:結交做朋友,大都是性情相近,才會做朋友。在做朋友當中,雙方又使各人的性
    格,更相同起來,然後才能合作做事。所以跟那個人結交,久了,亦就像那個人
    的性格了。
四八○、和一群仇人在一起,即使是一夜或二夜,亦是苦。
註:苦的種類很多,有的是天災的苦、有自己所做出來的苦、他人所做出來的苦、煩
    惱的苦、病的苦、老的苦,這裡,是說和一群仇人同居的苦。仇人,都是一見面
    就討厭,要報仇的。所以,共住在一起,即使是短短的一二天,雙方都是大苦惱
    。
四八一、和愚人住在一起,就像和敵人住在一起,會時時有苦。
註:愚人,是傻子和做壞事的人,會使別人痛苦。所以,和愚人住在一起,無論同住
    在屋子裡、在辦事,都是不好。因為愚人做出壞事,同住的人,亦要負責。所以
    ,和愚人住在一起,亦就跟敵人住在一起,時時都會發生苦惱的。
四八二、和賢人住在一起,就像和親戚住在一起,會得到樂。
註:賢人,做的是善事、說的是善話、想的是善念頭,和他在一起,就會覺得很安穩
    ,很平安,不會有苦惱,不會有危險,就好像和親戚住在一起。
四八三、和淨人結交,得到福樂。
註:淨人,就是好人。這好人有這樣的好:第一、正信佛教。第二、有慚。第三、有
    愧。第四、多聞,有學識。第五、有勤。第六、有智。第七、有慧。和這樣好的
    人結交,一定不會有危險、不會做壞事,所以,便得到福樂。
四八四、和壞人結交,一定壞下去。
註:壞人,沒有正信、沒有慚、沒有愧、沒有多聞、不會勤、沒有智慧,只會殺害眾
    生、偷盜人家財物、邪淫、說謊話、喝酒。和這樣的人住在一起,跟他做朋友,
    自然,一定是更壞下去,不會好起來。
四八五、和愚人結交,會得到苦。
註:愚人,就是壞人。和壞人做朋友,自然一定得到痛苦。
四八六、和愚人結交,是不好的。
註:愚人就是壞人。和壞人結交,自然是不好的。
四八七、和惡人結交,一定得不到全部的樂。
註:惡人,只是在做惡事、說惡話、想惡的念頭。和惡人做朋友,有時雖然做一些可
    樂的事給我們,可是這些樂,不是全部的樂,裡面一定有許多苦惱。例如:他送
    些東西給我們,這東西可能是他偷來的,我們接受他的贈送,亦變成有罪了。
四八八、和愚人結交,一定永遠悲惱。
註:愚人,就是壞人。和壞人結交,結果,一定受到悲傷苦惱的事。這事,有些是拉
    長到好幾年、幾十年的,亦可以拉長到下一生去的。
四八九、有仇人的地方,賢人不應該去住在那裡。
註:仇人,就是要想報仇的人。如果去和仇人在一起,當然會有殺害責罵的事。所以
    ,一個有智識的人,知道那個地方有仇人,就不應該去住在那個地方。
四九○、要防備敵人。
註:有四種假的朋友,亦是敵人。這些朋友:第一、是欺騙人的。第二、是說大話的
    。第三、是逢迎巴結的。第四、是招去做邪惡的事。這些朋友,亦是敵人,會破
    壞我們財物、名譽。所以,要防備他、不使他親近、不跟他來往、不跟他同行、
    不跟他同居、不跟他共做工,這樣,才不會給他傷害。
四九一、就是朋友,亦不應該信任。
註:朋友,有真朋友和假朋友的分別。假的朋友,當然靠不住,可是即使是真朋友,
    亦不可絕對的信任。因為有時真朋友亦會絕交,亦會有錯誤。所以,亦要防備,
    不可全部信任。
四九二、對不熟識的人,不應該信任。
註:我們所識的人,當然很多。有的還不熟識他、有的是初相識,還不知道他的品行
    和性情。對這些人,不應該信任,不應該信他的話,因為還不深知道他的做人。
四九三、就是熟識的人,亦不應該信任。
註:熟識的人,亦還不可信任,因為只是熟識而已,還不知道他底細,信任他,有時
    會惹來痛苦,要等到知道他是個善人、好人,才可以信任他。
四九四、不應該信任作惡的人。
註:作惡的人,亦就是專做壞事的人。這些人,不會有朋友,他所要做的只是傷害別
    人、偷盜別人的財物、邪淫、說謊話和喝酒。當然,一定不可以信任。
四九五、不應該信任輕易答應的人。
註:輕易答應的人,是喜歡說謊話、說大話的人。這些人,有時會「說有為無」或「
    說無為有」,不老老實實的說。如果信任他,有時會損失、會苦惱。
四九六、不應該信任自私的人。
註:自私的人,只求自己有利,是貪得的人,不懂得同情他人、不會想到公平。所以
    ,不可信任他的話、不可信任他的做事。因為一信任,一定會受到損失。
四九七、不應該信任假裝君子的人。
註:人人都喜歡君子人,因為君子有好禮貌和謙恭的態度。因此,就有人假裝君子,
    態度假謙恭有禮,可是他心裡卻準備要有所得。所以,不可信任這樣的人,如果
    信任他,一定被他欺騙的。
四九八、不應該信任「不考慮」的人。
註:不應該信任的人很多,這裡是說「不考慮」的人,這一類人,做事說話,不考慮
    這事、這話,是好、是壞、有利益、沒有利益。這樣不考慮的人,所做的事、所
    說的話,一定很多是做錯說錯,因為沒有考慮過,所以不應該信任他。
四九九、不應該和惡人親密。
註:惡人,就時時在作惡。如果和他結交做朋友,已經是不好了,如果和他親密,那
    一定得到大災害。
五○○、不要結交愚人,因為愚人,就是時時都是敵人。
註:愚人,就是往往在做壞事、做惡事的人。這種人,像我們的敵人一樣,因為時時
    都要害到我們。所以,不可跟他結交做朋友,他時時是在做我們的敵人。

--------------------------------------------------------------------------------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第二卷
第一 我 品
一、不應棄我利,而為他人利;既知是我利,應勤求我利。
註:利有二種:一為己利,一為他利。最善則為能利己利他。不可因利己而損他,亦
    不可因利他而損己,應取利己,而不損他。又須先利己,己既有利,而後乃能利
    他。
二、如何所教人,應行如所教;調御己最難,應先調御己。
註:人各有所應教,如父母教子、兄教弟等。但如何所教,則自己應該如所教而行,
    乃能有領導作用,不可自己飲酒,而教人勿飲酒也。調御人亦然,須先調御自己
    ,令不胡作非為,乃可調御他人。因調御自己,是最難事,能調御自己,則能調
    御他人矣。
三、賢者先自立,於適當德行,然後教他人,則能不染污。
註:賢者應當啟教訓誨他人,但自己應先能立於德行,然後乃堪能教人。如教人「不
    殺生」,自己當不殺生,則教人時,自己不被污染,亦不被人指謫。C
--------------------------------------------------------------------------------
第二 不放逸品
四、他人放逸時,賢者不放逸;他睡自己醒,如良馬超劣馬。
註:不放逸,即不粗心大意。賢者有所作為,則先慎慮週詳,故無過失。正如他人昏
    睡,賢者獨醒,正智現前;猶如良馬奔馳,能超越諸劣馬,先達目的地方。
五、精勤、智、作淨、詳慮及戒備、正法、不放逸,能使名稱盛。
註:名稱能盛,須措事精勤、有正智所作、清淨公平。事前週詳慎慮、戒備其所過失
    、依正法而行又不放逸,則諸所作皆得成功,而名稱更著矣。
六、不具放逸行,不近諸愛慾,正觀而審思,則達於大樂。
註:此明每人之能得大樂,在於不作邪行,即不放逸、不念諸貪愛慾念,繼此,當具
    作善行,即能依正法善法觀察;又須詳慎、審察思惟。如是,則所作為,皆得成
    就善法,而達於大樂也。
--------------------------------------------------------------------------------
第三 業 品
七、棄捨利益人──謂天氣太冷,或太熱太涼,終不得利益。
註:利益,有現前利益(即現生利益)、有來世利益(即來生利益)、有最上利益(
    即涅槃)。此諸利益,或依次取之,應先取現前利益,不先取現前利益,而欲取
    來世利益,不可得也。又捨棄利益之人,懶惰不就業,而謂天氣太冷、太熱、太
    涼,不宜工作,故終身不能得利益。
八、愚人無智慧,造惡不自知;苦惱由自造,如火燒自身。
註:愚人無智,不能分別善惡,造惡業而不自知。但知與不知,皆當受苦惱之報,其
    痛苦有如火之燒身。
九、人播種植種,當得其種果;作善得善果,作惡得惡果。
註:作善,必得善報;作惡,必得惡報。此為自然之真理,猶如種植,播豆種,必得
    豆;播瓜種,必得瓜。不過時間有速有緩而已,如果大樹,則稍緩乃能見其長成
    為大樹;種小花草,則隨時可見其長大也。
一○、人受他人利,而不知其恩,則所欲得利,必歸於破滅。
註:有大慈悲心的人,必愛人利人,而受利受恩之人,不知其恩、不報其恩,反而忘
    其恩,甚至負恩,則此忘恩負義之人,所已得之利及所欲得之利,終必破滅,一
    無所得。善忘恩之人,存心奸詐,必無人信任扶助也。
一一、人受他人利,而知其有恩,則所欲得利,必有大增盛。
註:人有受他人資助者,必須知其人之恩,又須念念思報其人之恩,切不可以其資助
    微小或時期太遠,而忘其恩;若能報其前恩,則所欲得之利,必有增盛。蓋居心
    忠誠,人人必多為資助也。
一二、此時應先作,而留待後作,將來必苦惱,猶如折薪人。
註:作事必須依次序而作,則事易成而費力少。不依次序、時作時止、時先時後、遷
    延不決、虛棄時日,則必如折薪之人,不折薪而就睡,比及醒,則他人已經折得
    歸返,自己匆匆忙忙折薪,反被薪刺傷眼睛。
一三、因前生之惡,令今生受苦;應作抵罪想,如同償久債。
註:公平有智之人,遭遇苦時,即知是由於從前自己所造之惡;遭遇樂時,亦知是由
    於從前自己所造之善。苦來時,不能避;樂來時,亦不能拒。故遇苦境,當思正
    在償還從前債務,歡喜承當,則將來惡盡善至,福樂無量矣。
一四、人為求己福,而以刀杖等,侵害他人樂,將來必受苦。
註:人人皆欲得樂,人人應勤力求樂,但切不可因為求自己之樂,而用刀杖、武器、
    錢財、威勢,侵害他人之樂。如因打獵之樂,而殺害禽獸;因求食之樂,而殺害
    眾生,皆甚惡也。眾生各愛惜生命,皆欲求樂,奈何殺害之,而求一己之樂?如
    此傷害眾生,必受大苦。「將來」二字,亦可作「來世」想也。
一五、人為求己福,不以刀杖等,侵害他人樂,將來必受樂。
註:人當知有現在及將來。現在所做之業、所作之事,將來必有報應。故欲求樂,則
    不可以刀杖、錢財、威勢,侵害他人之樂。能如此,則將來乃至來世,必有大樂
    。
--------------------------------------------------------------------------------
第四 煩惱品
一六、諸慾皆熱辣,如毒蛇愚人著,終必墮地獄,永久受大苦。
註:諸慾即煩惱,慾有色、聲、香、味、觸等愛染。此諸愛染,受用時,雖有小樂,
    終則熱辣,如毒蛇之牙。但愚人無知,貪著此諸慾樂,最後,則必受苦,亦必墮
    入地獄,受諸大苦。
一七、虛偽、驕、綺語、誇大及自高、無正念之人,不能修佛法。
註:無論在家出家,欲修佛法,必須先除去粗重煩惱。此有六種:一、虛偽欺騙。二
    、驕傲無禮。三、綺語多語。四、誇大誇口。五、自高好勝。六、心無正念。此
    諸六種,為最易見易作之煩惱,如能除去者,必能增上昌隆。
一八、婆羅門諦聽:瞋恨毒稍甜,能殺瞋毒者,賢天所稱讚,因能殺瞋者,則無憂傷苦。
註:瞋,因種種原因而生,但根本是毒。瞋後如能報復,則心中稍有快樂,亦即有小
    甜味,但根源是苦,最後必有苦惱憂傷。如能斷除瞋怒,則無憂傷苦惱之果矣。
一九、勤者不多睡,而常習醒法,棄惰、諂、悅、戲、色慾及飾身。
註:勤苦精進之人,必須少睡,修行警醒覺悟之法。不懶惰、不諂曲、不歡悅遊戲、
    不行淫慾、不穿著華麗衣服、不用裝飾品,乃可稱勤者。
二○、好求人過失,則增己有漏;時時求人過,則不能斷漏。
註:對人之看法,約有三類:一、惡意看人。二、善意看人。三、公正觀察。惡意看
    人,則人人皆惡,而增加自己之有漏煩惱,乃至成為天性。如此集積,則日日增
    加,永不能斷煩惱有漏。
二一、若諸婆羅門,到達兩法岸,則諸煩惱等,不能依著彼。
註:婆羅門,即梵行人,為印度四階級中之最高級,依「吠陀」經典修行。如能依吠
    陀經,達到「世間法」及「出世間法」,則亦可脫離煩惱。
二二、此生及來生,所有諸惡趣,無明為其根,嫉貪為其構。
註:惡趣,則極下劣、極苦惱之處。其墮落之原因,在於無明愚昧,又有嫉妒他人之
    心,又復貪求不足所致。
二三、人被箭射中,則四方馳走;既拔除箭已,則不走不沈。
註:人被箭射中,喻人被慾所著。執著沈淪於慾,則心昏智亂,四方馳走,有如狂人
    ,甚多危難。但如能拔去箭,即能拔除心中之慾念之後,則安定如常,不必馳走
    ,亦不沈淪墮落於慾念中,無有危難。
二四、貪瞋痴自生,侵害惡心人;有如竹之子,枯竹自身死。
註:人有善心者、有惡心者,無論善惡之心,皆可能有貪求之念、瞋怒之念、愚痴之
    念。但善心人對此三念起時,能斷絕之;惡心之人,則不能斷絕,且任此三念生
    長增擴大,有如鐵銹生於鐵而損鐵,竹子生於竹而枯竹自死也。
--------------------------------------------------------------------------------
第五 安忍品
二五、能安忍之人,能自利利他;可名安忍人,生天涅槃者。
註:安忍,亦譯忍辱,即能安心忍耐諸苦諸辱也。佛勸弟子,往教化弘法時,輒先勸
    弟子,應對惡言能安忍聽受;又說安忍為最上精進,安忍為最上之滅苦得樂。能
    安忍之人,必能生於天上,以至證大般涅槃。
二六、安忍能斷除,一切諸惡根;亦名能斷除,責難諍訟者。
註:安忍可分為三種:一、對於忍責難惡言,能安忍聽受。二、對勞苦,能安忍工作
    。三、對諸情感痛苦,能安忍放下。人能如是安忍,則能斷除一切諸惡業之根源
    ,亦決能斷除他人之一切責難,及對他人之諍訟。
二七、安忍慈心人,多得財與福;一切天及人,所共愛喜樂。
註:安忍之人,已甚難得,今更具有慈悲之心,則必多得財產、利益,多得名譽、聲
    望,多得福樂、禎祥。如是之人,則必為諸天眾及一切諸人,所共愛護,亦為所
    共歡喜悅樂。
二八、具足安忍者,名行本師教;已具最上供,供養最勝尊。
註:本師,即本師釋迦牟尼佛。能修行安忍之人,則可名為行佛之教誨,而且亦已具
    足最上最高之供養,供養最勝尊。最勝尊,亦即尊稱佛之德號也。
二九、持戒及修定,安忍為主因;一切諸善法,因安忍增長。
註:持戒之所以能清淨無垢、修定之所以能證明寂定,完全以安忍為主要基礎,亦以
    安忍為因原;一切善法之所以能增長,皆以能安忍之故也。
--------------------------------------------------------------------------------
第六 心 品
三○、心不堅固住,不知實諦法;動搖不深信,慧不能圓滿。
註:若人心動搖奔散,不住於道於法,時東時西、時今時古、時動時靜,不堅固住,
    則學無所得。無論世間之智慧,或出世間之智慧,均不能圓滿也。
三一、心既調善已,是無量大心;所作小量業,不遺在此心。
註:已調伏至善之心,則為廣大無量之大善心。其德無量,故日常所作之有量小小作
    業,皆不能遺留在此大心中;即不執著於日常小小事件也。
三二、不修習數息,出入至圓滿,則彼身及心,常在動搖中。
註:此為修禪定之一法,直譯為「出入息智」。人以呼吸出入為生,如能於念念中,
    知呼吸之出入長短,則能於念念中有正智,知心善惡;人若不知呼吸出入,其心
    慌亂,身心動搖不安,遇事把持不住,隨境奔走,最為危險。
三三、修習數息觀,出入至圓滿,則彼身及心,決無有動搖。
註:人如能正觀呼吸出入,知呼吸長短,則心常在定,不散亂、不隨便執著外境;身
    亦有主,不忙急慌張。如是,則身心必無動搖,亦甚快樂。
三四、盜賊互相殺,仇人亦互殺;心住於惡法,其害甚於此。
註:盜賊對盜賊,仇人對仇人,必互相殺害。人心住於惡法,即必作惡事。結果,其
    害更甚於盜賊及仇人互相殺害。
三五、身為心住窟,無形獨遠遊;若能攝護心,則能脫魔縛。
註:心為無形之物,住於人身中,但能獨自遠遊;遠遊則心散亂漫著,故必以正智攝
    護之,始能使其安住。攝護之法甚多,修定即其一法也。
三六、心能住於善,則能作上善;較父母諸親,所能助更多。
註:父母及諸親,雖甚愛護其子,亦甚樂為造諸善因;但若其人,能住於善法,則能
    自作善事,比較父母諸親,為之資助,其作善之因,更上善矣!人能自作善事,
    則父母諸親,雖不為之造善,彼仍能作善事也。
三七、賢者能令正,奔逸動搖心,難護難止心,如匠令箭正。
註:人心常奔逸流散、動搖不止,甚難令其安住,禁止其妄想。但賢者則能以種種方
    法,禁止其奔逸動搖,又令其正住;如箭匠能用種種方法,令不正之箭,正直可
    用。
三八、不善蓋之屋,雨能漏濕之;如貪慾漏濕,無修持之心。
註:依教理修持之心,則堅強正直,貪慾邪惡諸念,不能漏濕滲入;猶如屋頂善蓋,
    則大雨亦不能漏濕滲入相同也。
三九、聞聲即驚怖,如鹿在林中;彼諸心虛人,修行不能成。
註:心虛之人,即心中常有憂疑驚怖之人。平時心中無主,如有聞高聲大聲,即不能
    思索,即時大生驚怖,如鹿在林中,聞聲即驚怖逃走。此等心虛之人,如用此心
    修行,亦不能修也。
四○、心被提出慾,使離於魔位,則奔逸亂掙,如魚處陸地。
註:人之心,在出生後,即住於種種慾中。如被提出慾念,使離魔之位,則動亂不安
    ;如魚被提出水中,放於地上,動亂奔逸不安,欲再入水。此皆由於此心,久已
    住在慾念中,以慾為樂,一被提出慾念,即不安也。
四一、你心定熱惱,因所見錯誤;你應當斷除,愛染之幻像。
註:人之所見,若有錯誤知解,則能令心中熱惱,如見繩索為蛇,見枯樹為兔等。但
    此為普通之誤會,尚無大害,如見女人之像,而起愛染之心,見其他幻像,而起
    愛染,則當急斷除,否則,心中必大熱惱,痛苦不堪。
四二、堅固之石山,不因風而動;賢者亦不因,毀譽而有動。
註:人,有人多財富、有人少財富;有人有大爵祿、有人無爵祿;有人被稱譽、有人
    被譏毀;有人苦、有人樂,此諸身外之物,賢者能看破放下,不因為有人譏毀而
    傷心,不因為有人稱譽而歡喜。賢者之心,有如石山,雖有大風,亦不動搖;亦
    即有譏毀賢者,有稱譽賢者,賢者皆不動心。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泰國南藏佛陀語錄》〔泰國佛教考試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