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21:54

宗教人文与和谐社会及中国专题座谈

宁玛资讯网站面世于二零零一年二月十五日,其宗旨是以互联网为平台,以遵循着佛行事业为己任,倡导提高教众信仰品质;以彰显宁玛巴教法为根本,无分宗派之佛教利美精神弘扬显密佛法,努力在网络上树立起实修教法的宝幢。
随着如是佛行事业的发展,其相关企业文化主旨也渐次形成,如是文化也必然以明确的企业文化理念陈述其宗教道义和社会责任,随着宁玛资讯网站在佛教界渐佳的影响,目前己被四川省康巴藏传佛教文化研究会吸收为学会宁玛研究室,未来将在学会的引导下,结合教界现状,以高度的宗教责任感,以专业公正的学术行为向政府与社会提供教界现状与趋势研究文本,为政府决策及健全宗教法制作应尽的社会义务.
本文是宁玛资讯网创始人之一赵勇(索南嘉华)居士,于05年4月参与有关机构研讨会的即兴演讲录音整理, 整理稿略有删节!

一、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作贡献?
谈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宗教史。
其实一个国家的国家史就是宗教史,宗教在任何国家的历史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是任何王朝都不可替代的。不管古代的巴比伦文明、罗马文化还是埃及文明等,简单的对照一下历史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部族的斗争抑或是朝代无论多少次的更替,都没有使宗教灭亡,即便宗教版图发生侵袭、交叠和迁徙,宗教依然为统治者所倚重,宗教推进着历史,历史不断衍生着宗教文化及新的文明形式。
拿中国几个有限的历史阶段来看,汉民族的三次南迁虽然源于外来民族的侵略,但草原文化的原始破坏力最终在在朝代更替和文明冲击交溶之后归于儒释道三家,君王依然以宗教和善的理念统领着他的人民往前走。
我们纵观战国时的百家争鸣,隋朝时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以及本土道教和佛教在不同朝代的沉浮凸显,在不同朝代及君王的眼中,宗教以及宗教文化首先具有扶佐江山的功效。宗教和国家的架构一样,都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宗教的主旨永远都是引导人向善,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宗教是一种希望,就像白天忙碌辛苦了一天之后,夜晚可以歇息、安眠,宗教就像夜晚一样给予尘世中人不安宁的心灵以安抚和慰藉。它在我们需要时候降临到我们的心灵,它给予所有信仰者以尊严, 他从来都不是社会生产力阻滞的力量。
国家的建设如果没有充分利用宗教以及宗教文化,就如同行驶在茫茫白日中找不到夜晚、找不到歇息的地方、找不到归宿一样,我们的精神领域就会由此荒芜。所以执政党和社会应该给大家构建这样一个心灵可以安息的环境,就像延展于城市的旷野一般,以梦想和希望一般的四季,洗礼他的人民,人们可以在那里自由漫步、休息,使心灵得到安宁,使心灵在漫长的轮转中得以暂时的平抚。所以宗教与社会的和谐不仅是社会应谋取的,更应该视为昼夜与四季馈赠于我们的礼物,这是来自天宇的福音,是文明社会必然被祝福的、浑然天成的礼物。基于各位的背景身份,请不要介意我以此诗意性来表达宗教以及它的内涵。
宗教既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消极影响。刚才比喻他为交替白昼之后的夜晚的歇息,作为一个执政党要善加利用、宗教不是文明社会要排斥的,宗教及其文化的传播往往是国家兴盛的现象,是国家权力阶级应该争取抑或是有序疏导的。
宗教有它自然的习性和特征,随着国家以及人文历史的发展,宗教必然延续其生存和发展。因为人文传统就是如此的习性,这就告诉我们,告诉一个执政党应该意识到,党派的存在必然是短暂的,历史从来就是这样上演了一出出的戏剧,一个理智的执政党首先应该勇敢的面对它的社会现状和历史责任,它的国家现阶段需要什么?在今天这样的社会中,一个和谐的政党与和谐的社会,就像一个健康的人一样,他应该具足耳聪目明的特征,执政党更要清楚的看到而不是遮蔽社会现状,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完善的自净调节功能,而宗教和人文传统大多已经为和谐的社会所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提供了诸种可能。
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宗教是社会人文的构成部分,任何社会环境都会有历史人文的沿袭,应该明确肯定的是, 宗教也许就是人文社会的一体两面,是人文社会的伴生和发展,民众需要他们的信仰,所以研究宗教与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的特点,并使之与治国方针相吻合,是执政党利国利民的方针大计,是一个政党行为理念的基础共识。文明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对世界以及区域文化交融的宽容心态和健全的法制环境,这就是说任何国家的执政党都不会仅凭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而割断文化的传承和宗教的延续,这不是有历史责任感、成熟的执政党行为。那么还原宗教的真正面目就是当代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的必然研究课题。今天面对各位,我是以一个宗教学者的身份向各位坦诚我的观点,并希望研讨的课题有助于政府未来的宗教决策。所以作为一个国家和执政党应该懂得宗教,懂得以治国大计顺从宗教的教义而善加利用,给宗教以宗教应有的空间,给宗教以宗教基本的自由,还原宗教社会民众与政府的亲和力,比如佛教就强调教报国土恩,遵纪守法并拥戴国王,放在当今社会就是说教众应该拥戴政府的各项决策和法律。
以史为镜,善加疏导的宗教从来不是社会统治阶层的异己力量,也不是社会生产力的消耗者,但如何协调宗教之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社会各阶层的抵触因素,首先取决于执政党的决策心态:应该以哪种心态面对?是抵触还是果敢面对现实?
强调宗教的和谐作用,以务实的心态接纳开明的政府该接纳的一切,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生态环境,一个国家有国家的信念,国家的信念并不是也不会等同政党的信念。对于社会政党和民众,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同样的,国家的利益高于政党的利益。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强调执政党的特色,因为每个时段,每个执政党有不同的性质,一个总统可以影响国家的形象,一个执政党也代表了国家的形象。虽然代表国家形象,但并不说明你的利益就高于国家的利益,应该要明白政党的利益臣服于国家的利益。
只有明白了自己的地位和自己的角色,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但是一个执政党如何意识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体制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不多谈。归纳一下以上言论,我想向在座各位陈述的是:一个国家的人文历史、宗教、国家和谐关系是共同体,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应当考虑怎么样来梳理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它的功用。
宗教和执政党以及和谐的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交互的生养关系,因为我们必然在人文历史中获得生养的一种力量,宗教及人文精神就象是大地的沃土,有着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系与营养,同时又充当着历史的见证者。
因为这是一种与生具足的形式,三者作为和谐的整体,是人类文明馈赠我们的、不可拒绝的礼物,如何去梳理这种关系应该引起目前执政党的特别关注,并作为重点努力目标之一,再深入归纳一下就是说:政党、宗教和人文历史三者的关系本身是不可割断的。重新调整眼光,用平和的心态去容纳这些从前被疏漏、被排斥的对象,在今天是一个成熟的执政党必然的胸怀。
而且作为一种宗教的人文精神能够沿袭到今天,其必然性肯定超出了现今特定时代提出的特定政治理念和口号,因为整个人文历史的发展是渗透到人的基因之中的,就是说我们做为中国人,中国人的习性也是有这种基因的作用,宗教同样也是基因的一种形式,是几千年才形成了这种基因,不是几十年能够改变的,必须冷静、平和的去面对这个现实,也就是宗教和历史形成了中华民族遗传基因特征,这就是江总书记的报告中所说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作为一个倡导三个精神文明为代表的执政党,首先应该知道它是人类文明长河中的沿袭者。
近年来国家的政策法规对于宗教的日渐宽容和反思,表明了一个执政党的成熟。这是国家的希望。宗教法规的不断健全与政府在这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也是有目共睹的,而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现阶段经济建设相适应,重构中华道德伦理,构建和谐的社会,宗教所能作出的贡献是政府决策者决不能忽视的!

清凉界主人 发表于 2005-10-3 21:55

宗教人文与和谐社会及中国专题座谈

二、从佛教的视角您如何看待执党与宗教信仰阶层的关系?

佛教讲:诸法因缘生……
至于如何看待执党与宗教信仰阶层的关系,而且是从佛教的视角出发,我想这是一个很难周全的话题,这不仅因为我个人修为尚浅,同时也涉及了多视角和前提的诸多因素,不可能以偏概全的评估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每个纷杂的历史事件背景中总可理顺出一丝脉络,因此面对这个需要漫长时间才可能正确评估的当代历史,我想还是在宗教的功用、政党的特质方面再作些迂回的探讨:
以佛教的缘起法则来讲,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生灭无常、了无实性的,就如我们这些人早晚会被时间葬送,所以佛教比较注重活在当下,那么一个政党该如何担承这个:当下!
社会主义中国于近代历史中,的确经历了太多的阵疼,有太多的教训,也取得一些成功经验。前总书记***2001年在宗教会议上讲:革命党的宗教,是把宗教当作鸦片,而执政党的宗教,是应该把宗教当作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石。也就是说今天必然要给现在这个社会的和谐塑造一种新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中,我们必然要借鉴中国历代文化,因为历史它传承几千年,必然有它传承的精妙所在。这不仅因为即便从现实的利益来说,宗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亲情大使、安慰大使,对宗教的尊重更体现了一个执政党的自信,也体现了一个执政党的成熟。
一个政党不能凌驾于历史之上,出乎历史的左右。近代中国经过这几十年的变革,社会主义的中国经历了太多的阵痛,今天,可以说***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执政经验探索的成功,也应意识到传统文化复兴的时候到了,而且这样的理念不仅应当是高层精英的行为指导,还应该充分贯彻到各级地方政府和专业机构,各级政府和相关机构也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并转变宗教工作意识,因为以往对于宗教管理的消极态度所造就的巨大的惯性心理依然存在。
那么一个政党如何向民族、向社会、向历史呈现它的当下呢?我想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几届政府在党政路线方面的探索,都有非常有益的努力。***同志最近提出的系列政策理论对国务、党务建设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这些开放、开明的主张,诸如还政于民,政府更多关注、参与国际事务,以及我国在最近东南亚海啸灾难中的行为,都充分说明了一个政党的高度自信,一个有责任有原则的中国对于国际事务的责任感和恪守的原则立场。
对宗教更多的宽怀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成熟的政党必然的表现。今天,我们看到政府不断立法保护宗教、恢复传统文化,这是成熟的政党、向上的政党最显著的标志。我们应当给这个社会、给这个政党足够的时间去反省、去探索,应当给予他充足的时间来消减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惯性心理,回复这个民族优良的传统精神。
但谈及佛教与中国社会现状,个人以为大乘佛教积极入世济人的情怀以及佛教于事物的缘起法则、佛法教导人活于当下的理论,于治国也有可借鉴的意义,那就是积极的反省与自净调整。政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理念,但今天我们的执政党目的应该更务实,那就是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和谐富裕的社会,一个对世界经济与文化、对于世界和平与人类未来有贡献的中国。那么,佛教也应该、甚至可以说必然应当于开明的盛世扮演这个助缘的角色,因为佛法从来就是强调人的良知和遵纪守法,以奉献社会的理念引导着教众的思想,尤其在二十一世纪的初始,对于如何回归、重塑社会伦理观念,借鉴现代西方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汲取和扬弃其中不符合国情和民族生态、政教治国的理论与实践,强调本土文化的重建,我个人以为佛教是参与社会调谐的力量,并且佛教强调自省,当下调协自净的形式于执政党也有深刻的借鉴,这对于我们政党抛弃历史包袱,以现实的国策谋求民众福祉、担承历史责任应该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宗教人文与和谐社会及中国专题座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