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孤云在碧天 发表于 2011-11-14 17:32

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的反思 王根权

问:2008年9月在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举办的第二届当代书法名家提名展上,36位书法家里竟然没有一位是陕西书法家。就此,《华商报》记者狄蕊红于2008年9月3日在该报以《陕西书法家集体缺席》为题作了报道。先是陈述“缺憾”,继而发问“缘何”?又以《书法大省为何“大而不强”》为题继续发问。狄记者的“缘何”、“为何”两次发问代表了新闻界、舆论界以及广大读者对陕西书法乃至中国书法的极大关注。请问王老师,您丢此事如何让看待?王根权:我们说了这是当前中国书法的一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陕西现象”。我们不妨就狄记者的发问先透过现象找一下原因。这次办展的主办方负责人找到找准了问题的原因,离问题的解决就不会太远了。问:什么是“陕西现象”的原因呢?王根权:“陕西现象”时候大家在找原因。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解答“缘何”的原因是陕西“被提名书法家当时没发挥好”。这是“缘何”的真正确原因吗?不是的。难道书法家的提名是靠临场发挥的吗?被提名的36位书法家的114幅作品都是临场发挥好了的结果吗?为什么只有这36人能临场发挥好,而其他的书法家临场就发挥不好?看来不是临场发挥的问题。问:杨副馆长就此事说了许多话,您怎么只评论人家这一句话呢?王根权:杨副馆长还说了一句话,“至于说评选标准很难掌握,主要是看作品,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委员会的公正性绝对没有问题。”这句话太重要了。这句话虽然没有明说是“陕西现象”的原因,但的的确确说出了“陕西现象”的原因。大家想想看,评选标准是评选的关键和核心,是评选的先决条件。没有标准,怎么评选呢?“评选标准很难掌握”,怎么去看作品?怎么能说评选的公正性没有问题呢?不是绝对没有问题,而是绝对有问题。“评选标准很难掌握”就是问题,而且是大问题。“评选标准很难掌握”就意味着评选缺少信度,缺少信度的评选就谈不上公正性,缺少公正性的评选就失去了评选的意义。这难道不是“陕西现象”的原因吗?问:据说,西安交通大学副教授薛养贤就此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刊登在了《华商报》上,您认为薛教授所找的原因如何?王根权:西安交大副教授薛养贤寻找原因时,找了两条一是“书法教育没跟上”,二是“不积极参与全国活动”。这是真正的原因吗?也不是。“书法教育没跟上”指的是科班教育。书法除了科班教育外,大量存在的是民间自发式群体教育。“科班”与“自发”相比,无论人数还是规模都要小很多,各省都一样。教育部至今仍未将“书法专业”列入学科目录。这说明书法还没有真正意义上进入科班教育,现在的所谓“科班”只是打了个擦边球。至于“不积极参与全国活动”这只是认识问题不是水平问题,这也不是真正的原因。问:王老师,您说他们找到的都部署根本原因,您认为什么才是“陕西现象”的根本原因?王根权:我认为原因很明确,就两条。一是中国书法的方向错了,二是中国书法的评判没有标准。问:中国书法的方向错了,这是谁的责任?王根权:当然是中国书协的责任了。过去中国书法家没有组织,活动都是自发性的分散活动,书法的发展不存在有明确的引导问题,只存在一个人的影响问题,其影响又非常有限。现在不同了,书法家协会成立了,中国书协组织起来了,书法家有了说话议事的地方了。书协有了自己的权威性。中国书协组织的各种展事赛事活动,对于中国书法的发展就有了引导作用。问:国家级高规格的书法展在西安举行,缺了陕西书家,是谁的“缺憾” ?陕西是“书法大省”,“书法大省”能少了书法名家吗? 王根权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说了,提名的形式上没问题,所有的程序该做的都做了。关于提名的内容实质,杨副馆长只字未提。看来问题就出在杨副馆长的这一疏漏之处了。将什么东西疏漏了呢?将提名的“标准”疏漏了。这个东西太重要了,不同的标准,自然就产生了不同的名单。这次提名展的标准是什么?提名者心里很清楚,陕西的书法人也很清楚。不是书法大省“大而不强”,只是那个标准、那个方向在陕西这个书法大省强不起来。“道不同,不相为谋”。如果说“缺憾”我们只能“憾”提名有问题。希望这次大展的主办者乃至中国书协“缺憾”之后,能很好地反思一下。反思什么?反思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反思今后办展评奖的评判标准。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则“陕西现象”不可能解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书法的发展方向的反思 王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