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原 发表于 2011-11-22 21:59

谠言逆耳!——郑志刚评黄苗子、吴冠中、韩美林

    按:此文刊《书画世界》“书画网评”专栏,乃著名美术批评家郑志刚新作,对所谓“苗子体”书法进行了剖析。挑刺黄苗子书法,以前没见过,读得直搓手。

                           “苗子体” 掰扯
                                                    郑志刚

      据人民网、中国网、雅昌艺术网、中国书法家论坛等多家网媒报道,2011年10月22日下午,艺术家黄苗子先生与夫人郁风女士的艺术展“艺缘——黄苗子、郁风艺术展”在北京百雅轩798艺术中心举办。这是继故宫博物院于今年9月在神武门展厅举办了“艺缘—黄苗子郁风艺术特展”之后,将二位老艺术家的绘画、书法等经典作品以及黄苗子近年来的新作等100多件艺术精品再次呈现于广大观者面前。

      在中国艺术界,黄苗子、郁风夫妇是一道惹眼的风景线。据闻,夏衍曾评价他们“热情奔放,意气风发,不知老之将至”,并以“老少年”相概括。看来这对夫妇天生就是为艺术献身的。明亮而乐观的心态,使他们寿祚绵长。郁风是郁达夫的侄女,虽于2007年已逝,但也年逾九旬。苗子长夫人3岁,生于1913年,正是清末民初之动荡时期。两人几乎经历了整个民国及新中国诞生后这一个甲子的起起落落,迂曲与坎坷是不问而知的。但他们始终与文化艺术有缘,作品始终阳光充沛、色彩斑斓,现在看来,这真是一种人生的大能耐、高境界。

      郁风在上海美专做过教师,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务理事,中国美术馆展览部主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于绘画、美术评论、散文等方面不懈耕耘,作品很多;黄苗子的履历要复杂得多,当过上海大众出版社编辑,国民政府财长部荐任秘书、中央银行总行秘书处副处长、中央信托局秘书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秘书、全国政协委员、《新民报》副总经理、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格里非斯大学客座教授及名誉教授等。在漫画、美术史论研究、艺文评论、诗文创作、国画、书法等方面穿梭往还,兴趣多维、精力充沛、激情满溢。若移民间俗语以状之,则苗子绝对算得上是个“弄家”。

      让我感兴趣的是,有资料说:“黄苗子通过长期的书法创作与实践,将古篆字、画像砖、石刻、瓦当等传统的文化艺术精华与绘画构成的形式感巧妙结合,形成了“苗子体”书法,受到前辈艺术家启功、熊秉明、吴冠中等人的高度评价。”那让我们来看看“苗子体”都受到了些什么样的评价。熊秉明云:“写文字而有画符号的神秘,画符号而有安排图案的美妙,安排图案而终含涉生命的沉吟与飞扬。我们沐浴在五千年历史长流中,也战栗在二十世纪之末烟尘的前沿。”吴冠中云:“看到他的字,一见倾心,十分喜爱,突出感受是构图美、虚实美、节奏美,总之,是造型美。”等等。

      尽管不少艺界大腕碍于脸面讲了不少好话,可黄苗子的书法,无论高度或者深度,都还是值得好好“谦虚”一下的。我个人认为,苗子各样字体中,最站得住脚的,当数“伊秉绶式”的隶书,方朴壮大,敦厚宽拙,既阳刚,也阳光,有些看头。纵然有人(明白说吧,含鄙人)诟病他只学了点伊大书家的皮相,内里尚且差得远,但比起那些描眉扭腰、花拳绣腿的所谓“苗子体”篆书,还是好得不得了的。拿此次展览中的《三生花草梦苏州》来说,线条单调、故作姿态,对中国篆书书写的本质精神及审美规定性全无了解,充其量只是一副民间工艺美术挂件而已。

      确当点说,黄苗子的这类书法,名以“游戏体”,或许更接近事实本身。印象中,吴冠中和韩美林也有同类墨迹行世。他们的字都是名人字。在国内文艺界就是这样,只要名头大,就可以“白玉为堂金作马”,要啥有啥,说啥算啥,胡涂乱抹也是“大作”,连拉泡屎都是香的。

物格飘飘 发表于 2011-11-23 08:15

值得商榷!

复兴大雾 发表于 2012-1-15 23:07

"拿此次展览中的《三生花草梦苏州》来说,线条单调、故作姿态,对中国篆书书写的本质精神及审美规定性全无了解,充其量只是一副民间工艺美术挂件而已。"
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布衣禅者 发表于 2012-5-10 07:39

说得好!

陈一耕 发表于 2012-5-11 19:08

确实不错

江山水汉 发表于 2012-7-1 18:51

文中所言之作还未得之一见,待见过后再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谠言逆耳!——郑志刚评黄苗子、吴冠中、韩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