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 发表于 2011-12-13 09:37

张纬东老师的书法艺术以行草书成就为著。其行草书以帖学为旨归,博涉多优,曾长期沉潜于“二王”的韵致,复浸淫于苏东坡、米南宫的天真烂漫与放逸生奇,故结体宽绰,潇洒舒畅,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作品极富浪漫抒情特色。纵观张纬东所作行草书,十分注重笔法的精到和对线条质感的把握,尤其追求作品气息的畅达和格调的高华。其作品结体宽绰而散漫,疏密搭配得宜,行气疏朗明晰而气势贯通;笔力轻健,提、按、顿、挫清晰分明,骨气清朗峭拔,晋唐遗韵较为浓烈;起笔或方或圆,侧露兼具,通过“发迹多端”,实现“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的创作追求。

{:1_277:}

张宝 发表于 2011-12-13 09:38

王乃勇老师直接取法二王书风,将二王的魏晋风流用巨幅大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难能可贵的。观其书作感觉手法和对作品的处理方式独特:一是对于经典笔法的继承和运用。
写大字的通病就是重视结构简化笔法,这似乎也是明清人的问题所在。在这一点上不仅很好地发挥了笔法的细腻,且起承转合非常到位,尤其是大胆运用了块、面,使得线条形质丰富。二是墨色的调节。除了使用宿墨使线条更加具有色彩的变化和渗化效果之外,对于枯笔的使用也非常大胆恣肆,浓墨线与飞白线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三是绞转笔法的使用。这是对二王一脉书法的传承最直接的体现,通过起笔锋毫入纸后的变化,形成锋面,锋面在运行中的速度、力量与最终收笔的动作扭转,使一根线条通过三个基础动作的变化复杂起来,于是线条有了因锋面的变化而形成的多变轨迹。

张宝 发表于 2011-12-13 09:38

李远东老师善大草,推汉魏以来古调,取法浑穆、正宗。结体典雅考究而气势磅礴,势头来得宏大壮美,渊博淹通,格调高古。所谓功夫深,结体自稳,天资好,落笔便超。

张宝 发表于 2011-12-13 09:39

林峰老师在作品格调上,直接取法古人,并借鉴时人,以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创作语言去表现自我,较好地把握了传统与时代、内蕴与形式之间的“度”。其作品不是在一点一画细枝末节的地方仔细摆弄,而是在气势和境界上做文章。善于打破平衡的格局,敢于在疏密上强化得势;敢于在敛收上化生机,以动造势,展示着一种“硕人颀颀”式的大度之美。{:1_277:}

张宝 发表于 2011-12-13 09:44

希望能得到老师们的厚爱!谢谢!首先严重祝贺“西蜀放歌--行草十家展”圆满成功!
其次严重感谢网站的精彩报道!{:1_277:}

为人民服务 发表于 2011-12-13 14:32

{:1_56:}

平谷书法家协会 发表于 2011-12-13 15:40

{:1_277:}{:1_277:}

陈一耕 发表于 2011-12-14 17:23

{:1_264:}{:1_292:}

无为斋门外人 发表于 2011-12-17 14:43

作品集已收到,相当的精彩,非常感谢!

怡情怡志 发表于 2011-12-17 17:21

{:1_277:}{:1_277:}{:1_277:}收到作品集。谢谢!
页: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现场】“行草十家展”亮相四川博物院(二十本作品集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