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孤云在碧天 发表于 2012-1-15 12:44

第六讲 推出客观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所面临的问题

中国书坛的现状是形势大好与一片混乱并存,通过分析混乱的现象,最后找到了造成混乱的根本原因——书利的诱惑与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缺位。其中的核心和关键是书法的评判标准问题。第一个问题:客观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中国书法的客观评判标准这一课题,是中国书法的必解课题,这个课题不解决,中国书法的其它问题便无从论及。关于这个课题的概念。首先我要说,这是一个大课题。其次我要说,要完成这个课题,必须解决递进的六个层面的问题:完成中国书法评判标准,需要解决的六个层面的问题:第一,首先必须肯定中国书法评判的客观标准的存在,也就是要解决有没有标准的问题。第二,肯定了中国书法的评判客观上存在着标准以后,紧接着必须解决主观上承不承认客观的评判标准的实用问题,既人们在对一幅具体的书法作品的评判该不该用客观标准,也就是要不要标准的问题。第三,寻找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思路和方法,这是这个课题的难点和重点。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相当于该课题解决了。第四,制作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模型,这是这个课题的技术难点。第五,中国书法评判标准模型的复制,这需要做充分的、大量的论证和实验分析。第六,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使用和推广。这一环节需要诸如中国书协这样的权威机构的采信和推广使用。当然我们也不是不能作为,我们可以在一些小范围内实验以便总结经验,取得数据,然后反馈到前边几个环节中,使得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更加完善好用。第二个问题:研究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当前动态1.“标准”一词很时髦大家知道,“标准”一词是现代社会中一个很时髦的词,就像大革命时期的“革命”一词,文革时期的“造反”一词,有的人不管是否真正懂得那些词的含义,也不管是否去做,都喜欢喊在嘴上,甚至绣在衣服上。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里的阿Q就自认为自己是个革命者。以往在中国书法的评判中很少有人使用“标准”一词,普遍使用的是“看法”和“认为”两个词。受世风的影响,“标准”一词也进入了书法场。我们要说明的一点是,这种进入只是时髦进入,而非实际进入。在书法场中,尤其是书法理论界,类似阿Q的人是很多的。他们图的只是时髦,却从来不玩真格的,不搞实际的。他们对书法评判标准仅仅是说一说、提一提而已,充其量也就是不求结果的讨论讨论。2.一件有影响的事《美术观察》2006年11月开辟了一个专栏——书法当代标准大讨论。我们一看这个讨论题就知道,他们讨论的是书法当代的标准。依此说,书法过去已经有了标准。是这样的吗?不是的。过去书法的标准是什么?谁见过?没有,没人见过。由这个题目就可以得知讨论的结果了。这个讨论只是完成形式而已。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2008年,他们又邀请国内书法界、美术界、乃至文化界专家学者开了一个座谈会。专家学者们发表的见解被刊登在2008年《中国书法》杂志第10期上,大家可以看一看。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做如下肯定:首先肯定出发点很好;其次肯定形式很好;第三肯定对中国书法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第四肯定有识之士都在寻找客观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3.专家学者们的高见代表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实质是用现象解释现象,核心问题是“二选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句话有些文气,一般人不好理解,用一句等效的话予以置换,那就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置换后就好理解了。我们说了问题的核心是“二选一”,如果是“二选二”呢?现在萝卜青菜都归你,你是仍掉一个呢?还是一起带走?问题讨论到这里已经明白了,专家们的高论已经跑题了。人家要你就“有没有标准”“要不要标准”发表见解,你问非所答,逃避话题,出了一个“二选一”的题目,让人选择。这些人能是真正的专家吗?也就是一个“智叟”。普遍看法:一个字难!对专家学者我们可以做如下评论:首先肯定他们的确是专家但不是书法专家;这些人人家都有头衔,都有来头,我们不能说人家不是专家,但专家不说专业话,在说的话,说无用的话,我们称他们什么为好呢?有一个名称很适合他们“书坛智叟”。其次肯定这些“书坛智叟”在当年之中国书坛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他们的登场对于建立中国书法评判标准是有利的;最后肯定组织者的主观愿望是积极的,他们的行为仍不失为书法史上的一次壮举。4、“书坛智叟”们高见的归位:①他们的“高见”只停留在有没有一个书法的评判标准和要不要建立一个客观的书法评判标准这两个初级层面上,没有涉及到评判标准的纵深问题。②他们在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思想认识上有一道坎,他们自己跳不过去,这个坎就是书法的不可知。第三个问题: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研究结果关于中国书法评判标准这一课题从研究到解决,我先后用了五年时间,于2007年初完成,论文的题目是《论说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收录于《中国书法品评》一书,2009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文没有正式发表以前,我就此内容在几所大学讲学,将它带进到了大学课堂,希望能从大学讲坛上打开缺口,步入社会。令我欣慰的是这个课题很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不愧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知识层面高,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很容易接受新东西、新思想。他们听课很认真,课后写了许多关于书法评判标准的评论文章,积极参与书法评判标准的讨论。其中一些文章说的很有道理,有的还很有新意。讲学效果非常好,这个话题很受大学生们的欢迎,所讲授的内容也得到了大学生们的好评。同时在网上发了贴,在中国书法品评网上开设了“中国书法评判标准大讨论”专栏。参与的人很多,讨论非常热烈,论题也很受网友欢迎。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到《中国书法品评网》上看看,那里讨论得很热闹。遗憾的是好多书法家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书法家是不上网的。他们还没有网络的概念和意识,他们还认识不到网络传播和宣传的效果。有人一定会问如此重要且重大的研究成果为什么不公开发表?我的回答直接且坦白:没有钱也找不到这方面的路子,还有就是这个成果太大了。现在刊物都讲效益,像这样的大文章,小刊物容不下,大刊物版面费太高。我还有一个想法:压根不想出钱。我觉得费了那么大劲将它搞出来了,现在还得再掏钱,我不愿这么干。我在等待,等待不要钱的刊物。别说,还真有有识之士,《三秦都市报》2009年12月21日将这一成果刊出了。2010年西安电视台又开劈了一个《书画大讲堂》栏目,邀我去讲。我只讲了四讲,一讲只有15分种,通过《三秦都市报》和西安电视台的宣传,许多人已了解了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尤其是2010年4月2日在陕西省评论家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在陕西省文联会议室举办了“王根权新著《中国书法品评》首发式暨研讨会”,会上30多名专家学者发了言,60多家媒体参会,会后均作了报导。这次活动的效果不错,这个话题在圈内圈外已经引起了热议。但是我还是觉得,对于这样一个大成果,仅靠这样的推广宣传还是不够的,举办了“书法大讲坛”,每个星期天在那里讲课,广泛接触书法家,和他们讨论,一方面征求他们的意见,一方面通过他们传播。 讨论题:
1.中国书法的评制有没有标准?应该不应该要标准?
2.谈谈你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说的理解和看法。
                                              (选自王根权/《拨开云雾看书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六讲 推出客观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所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