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孤云在碧天 发表于 2012-1-16 17:33

第七讲:我是怎样想到建立客观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 王根权

有人将中国书法用一根魔柱来比喻,只要你有机会靠近它,就会被它紧紧的吸住,当你沿着这根魔柱往上爬的时候,任你用尽气力使尽招数,总是难达其顶。第一个问题:我的迷茫学习书法之初我似乎什么都明白,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敢说,什么都能说。后来我就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敢说,什么都不会说。书法艺术的魅力将我引上了书法之路。初学书法之时,我看到什么东西都是新奇的,对什么东西都是神往的。我刻苦地、用心用功地学呀、练呀,当我的字写得不错的时候,当我取得了一定成绩,书艺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当我还要发展的时候,问题就出来了,困惑就来了。当别人叫我书法家并向我求字的时候,这时我反倒迷茫了。什么是书法?如何认识书法?如何解释书法?如何评判书法?如何学习书法等等。自己缺少什么?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应该学谁?学他的什么?诸如这样一些问题到什么地方去找答案?这一系列问题我都搞不清楚了。今后的学书之路该怎么走?我迷茫了!第二个问题:我的失败1.认真让我糊涂了我对什么事情都认的很真,尤其是在学习上,对遇到的问题总是要问个清楚,从来不用似是而非的看法去替代认知和认同。我从小喜欢书法,对书法的学习也是如此。就是这个认真最后让我糊涂了。大家叫我这么一讲肯定不知所云,但这是我的真心话,是发生在我身上确确实实的真事。可以说,就是因为我对书法学习认真的缘故,使得我越学越什么都说不清,越学越什么都不知道了。可以说,就是缘于这个认真,让我在书法学习的中途迷失了方向,失去了自我,不知道我在书法学习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下一步的书法学习该向何处发展。2.不能永远糊涂带着诸多的问题我开始了求教。向人请教,向书籍请教。为此我请教过一些资深的书法家,从他们那里没有得到我要的答案。学习书法理论书籍,古人的、今人的、报刊杂志,能找的地方都找了,找到的答案千奇百怪,几乎每一种答案都玄乎其玄,神乎其神,这些答案也都不是我要找的答案。请教无果而返,答案非我所求。第三个问题:我的惊喜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一本书,它让我眼前豁然一亮,它解答了我的困惑,它指明了我的学书之路,这本书就是孙过庭的《书谱》。《书谱》一书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含金量很高的、全面的、实用性很强的、影响力很大的、倍受书家们欢迎和重视的一部书学理论著作。鲁迅评价司马迁的《史记》时,用了十个字: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今天我们评价孙过庭的《书谱》时,同样可以用十个字:书史之离骚,书家之绝唱。《书谱》是书法家大全,书法家手册,书法家必读,书法家必备。用现代的术语解释,《书谱》就是书法理论纲要,《书谱》就是书法学概论。第四个问题:我的探索发现我在研读《书谱》的同时,我研究过一些大家名家的书法发展成长轨迹,发现他们都遇到了我所遇到的那些问题,那些问题他们大都没有解决。这些大家和名家大概可以分为这么五类:①
极少数解决者。②
主观上想解决而未能解决者。③
在解决的过程中误入歧途者。④
自认为解决了,其实并没有解决者。⑤
自欺欺人者。发现一:我们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中的许多人最后都滑向了玄学和神学之中。我们的书法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待书法艺术不客观,不真实,在那里故弄玄虚,自欺欺人。将自己的书艺、书作以及艺术创作说的神乎其神、玄乎其玄。王献之当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当年就是编了一个飞鸟传书的故事去蒙人,说自己的书艺是神仙传授的。发现二:王羲之书法排名的“怪圈”现象。现在人们都称王羲之为书圣,却不知道这位书圣的排名在历史上却有着戏剧性的变化。王愔是北朝时期的一位书法家和书法评论家,其在《古今文字志目》中对魏晋时期的58位书法家进行了排名,王羲之排名第51位。羊欣是南朝时期的一位书法家,其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对汉魏晋45位书法家排名,王羲之排名第35位。袁昂是南朝梁书画家,其在《古今书评》中对25位书法家排名,王羲之列位第1。梁武帝萧衍在《古今书人优劣评》中对32位书法家排名,王羲之位列第2。庾肩吾南朝梁书法家,在其《书品》中对108位书法家排名,王羲之被列前3名中的第3名。元代书画家李嗣真在其《书后品》中对82位书法家排名,王羲之被列前5名的第4名。唐开元年间书法家、书法评论家张怀瓘在其《书议》中对19位书法家排名,王羲之排名第18。 发现三:中国的书法理论宝库并不丰富,非常空泛。大家经常说到中国书法的理论宝库,我对这个宝库很不满意。当我学习书法陷入困惑的时候,我自然的想到了中国书法理论宝库。当我进入到那个宝库后,见到的书法理论的文章著作的数目应该说不算少,却找不到我所需要的东西。这个时候我明白了,称其为“宝库”,那只是一种鼓舞宣传,事实上不是那回事。宝库中具有深刻思想内容的文章少之又少,大都是你抄我,我抄他,空泛而无物。大家乐道的书法理论实际上就是一些认识、看法、感想、感言、体会、空洞无物的评论之类,这些东西充其量只能沾上一点理论的边,还够不上完全意义上的书法理论。我虽然不敢说对中国书法理论宝库不满意之类的话,但确实让我失望了。正如孙过庭《书谱·书牒论》一篇中说的:“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现在盛行的所谓书法理论文章更是空洞无物,一个大概念套一个大概念用来解释另一个大概念,结论还是一个大概念。那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玄乎其玄,神乎其神,让人读后不知所云。这些所谓的理论经不起推敲,经不起分析,更经不起提问。我和一些书法家就这个问题进行过交流,大家的感觉是读不懂,越读越糊涂。我说这就对了,这样的文章不仅仅是读者读不懂,作者自己也读不懂。第四个问题:我的书问当我对书法中诸多问题找不到令我满意的答案的时候,我就将这些问题进行了归纳梳理,通过梳理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和原因。经过梳理,我发现这些问题全都牵涉到了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全都与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相关联。这个时候,一条清晰的思路就出现了,只要中国书法的评判标准这个中国书法的核心问题解决了,中国书法中的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书问》:千百年来,书家如云,评者如烟,谁是中国书法之大家?谁说了算?凭什么说了算?凭权威?凭良心?凭人缘?凭关系?凭主观臆断?凭一杆没有准星的秤?乱想丛生。怪状多多。评者茫然!被评者茫然!书法家茫然!学书人更茫然!鉴赏收藏家亦茫然!今天,要不要建立中国书法客观的评判标准?能不能建立中国书法客观的评判标准?要不要找回缺失已久的那杆秤的准星?能不能让中国书法的评判少一些主观臆断而多一些客观公正?这些是否就是我们这一代书法人的使命?! 讨论题:1.谈谈你自己的书法成长之路。
2.你在书法学习中都有那些困惑?
                                  (选自王根权/《拨开云雾看书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七讲:我是怎样想到建立客观的中国书法评判标准的 王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