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审结果公布
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审结果公布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审结果公布
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审结果日前在山西临汾揭晓。经过评委会、监委会认真有序的初评、复评、终评,评出一等奖论文4篇,二等奖论文8篇,三等奖论文21篇,入选论文71篇,共计104篇,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布。如发现获奖论文、入选论文已公开发表,或存在抄袭、剽窃、代笔等情况者,请联系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一经查实,立即取消该论文获奖或入选资格,并按相关规定做出处理。
联系电话:010—59759583
工作人员:刘照剑 吕慧波
附: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获奖及入选论文名单
一等奖(4篇)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地区
正史书家纪传的体例
张恒奎
辽宁
在“科学”与“书学”之间
——二十世纪前期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及其学术反思
祝 帅
北京
图像学视角与书法史学研究中的“文献图像化”问题
——以《袁安碑》、《袁敞碑》系列问题新考为例
杨 频
北京
民国大中专学校书法教育课程研究
——以师范、美术院校为重点
李阳兵
张铁华
重庆
二等奖(8篇)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地区
射利与雅玩
——论文彭书画鉴藏活动中经济意识和行为
刘东芹
江苏
唐宋“身、言、书、判”试制度及其对书法的影响
张典友
河南
鸡距笔考
朱友舟
江苏
碑学:涵义的生成
周勋君
北京
民间书法知识的建构与传播
——晚明日用类书中所载书法资料
方 波
浙江
从书与画的并置看书法与绘画的关系
吴慧平
广东
书法遭遇“主义”
——论沈尹默五六十年代书法理论的逻辑起点
薛帅杰
浙江
翁方纲与阮元书学观念异同论
——早期碑学与帖学之分歧
吴高歌
北京
三等奖(21篇)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地区
唐宋两代书学人才定位之比较研究
向 彬
山东
论碑派书法中的“涩笔”
刘大龙
重庆
汉魏六朝石刻书人身份考释
王力春
辽宁
书法作为玩好:苏轼的焦虑及其超越
刘春雨
北京
魏晋南北朝佛教书法的交流与融合
盛东涛
江苏
论裹绞
潘池勇
重庆
西汉课试学童制度及其“书法因素”研究
杨二斌
山西
汉代谶纬学大背景下的儒家书学略论
梅学味
福建
张彦远:“书画同体而未分”论中的“同”“分”疏义
张 炬
吉林
三希堂:1746-1750年乾隆皇帝的鉴赏品味与观念
邱才桢
北京
挥运之时:楷书的书写性向行草迁移的动机探源
李象松
重庆
试论“尊碑抑帖”造成的六大误区
颜敏忠
河北
论书法创作中非构成形式因素的字境理念
虞晓勇
北京
篆书名实由来新论
徐学标
山东
《述书赋》中的图像比拟评论方式探析
张耀辉
山东
从对“二王”经典的阐释论及碑学理论之构建
张 冰
北京
从何绍基与山左北朝石刻之关系看其北碑观
王文超
山西
祝允明在岭南之交游事迹考略
朱圭铭
广东
屏风帖校理
王家葵
成都
妙在得笔:米芾“得笔”说推演
李 永
广东
书法“底缘”论:一种书法形式构成现象的历史考察
赖起凤
江西
入选(71篇)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地区
试论中国书法“源流批评”的逻辑进程与多维形态
何世剑
江西
晚明清初狂异浪漫临摹观念阐释
韩秀芳
四川
明清书法市场中的牙人
叶康宁
江苏
清代唐楷:帖学到碑学的桥梁
韦 渊
浙江
西汉书写姿势考
——汉代图形资料在书学研究的应用与诠释
耿广敏
江苏
求新与樊篱——从“飞白书”的演变看杂体书的历史命运
陶贤果
广东
永瑆刻帖及其题跋中的书学观念研究
崔永升
贵州
运笔本体研究
毛我起
北京
从六朝墓志的书体演变论当代楷书创作的拓化与新变
郭 域
山西
北魏太武帝东巡《御射碑》新证
吴占良
河北
《学古书五十六体》杂考
陈道义
江苏
《张迁碑》现存刻石真伪考
李兴涛
河南
书法的问题与主义——当代书法批评虚拟化现象论析
王晓红
河南
偏旁位移与行书连写——关于行书产生的结构性前提
赵毅颖
辽宁
“印势”论绎
肖 楠
辽宁
汉魏晋南北朝石碑形制研究
杨子墨
山东
从丁敬“润格”看清代篆刻市场
陈 岩
山东
朱筠、毕沅、阮元三家幕府与乾嘉碑学
张俊岭
浙江
李溥光其人、其书、其论考述
苏显双
吉林
书法形式和内容新解
张怀斌
河北
晋置书博士蠡测
张 明
辽宁
管中窥豹-从传世宋画中的元人书迹看元代书法
张丙金
浙江
谢兰生的书学研究——兼论谢兰生、朱次琦、康有为三代书法传承
潘永耀
广东
雅俗之间——一个关于明清咸阳地域米芾认同与重塑的个案研究
孟庆星
湖北
书法学科的当代境遇与历史嬗变关联之研究
彭砺志
陕西
书法气势的文化意蕴
孙亚利 李建祥
甘肃
20世纪画家的金石化书法观念及其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
徐海东
重庆
《四库全书》誊录研究
陈 佳
吉林
黄牧甫家世及早年生平考证三题
张云霁
云南
纵横有象 书如其人 笔墨氤氲——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审美取向及其历史流变
黄 克
江苏
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行笔中的角度、速度、力度、长度
颜以琳
广西
论“北碑”理念关于唐人书法序列之态度兼议“北碑”理论
之大格局
赵维红
山西
浅析书法作品形式世俗化的文化内涵
——以第十届全国书法展为核心
周秋月 臧书德
江苏
“老”在书法中的审美溯源与内涵考释
——基于“人书俱老”引发的书法美学品评新概念
徐晓洪
四川
十六国甘露元年《譬喻经》写本考
张永强
北京
身份与归属——高等书法教育学科定位之反思
徐传法
陕西
十六国时期书法分期
党现强
山东
试论隐逸人格精神构建对元末隐士书家之书法风格的影响
范 功
重庆
从王僧虔的书法艺术观说到当代书法艺术标准
陈方既
湖北
《快雪时晴帖》考论
王福权
北京
《平复帖》识读新论
朱三男
江苏
黄庭坚谪居巴蜀期间书事考辨及其书风形成之阐释
邹伟文
重庆
《集古录跋尾》新考
孙跟宁
广西
清初访碑:田野考察的滥觞
王渊清
江苏
薛绍彭世系、交游及其存世书迹考略
李忠魁 潘清福
山西
唐宋书学转型研究——以制度为视角的书法史考察
李慧斌
山东
《广仁禅院碑》:见证北宋书法的另一面
包孝祖
甘肃
秦少游书法研究
徐荣付
重庆
元代郭畀、赵孟頫交游及其审美观、书风之比较
王守民
福建
王僧虔《笔意赞》辨伪
王宏生
福建
北宋篆书观念嬗变研究
刘 镇
广东
由文而艺的转换与书学观念的形成
——沙孟海早年从游冯君木始末的启示意义
岑欢科
浙江
异景:徐渭书法生成因缘研究
吴维羲
四川
病笔论
迟志邦
山东
当下书法批评品格与价值指向
刘思凯
陕西
我国书法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刘德举
山东
论“意在笔前”
任漫丛
广东
魏晋至唐宋屏风书法考
史忠平 马 莉
甘肃
初探东晋民间及文人对王羲之书法在观念上的接受
杨 薇
江苏
《汉碑全集》读后记——以山东汉代碑刻为中心
刘海宇
河北
“文化断裂 ”与中国书法现代转型的困境
张兴成
重庆
《蔡希周墓志》与蔡希综《法书论》相关问题研究
丛思飞
吉林
心与古的交汇
——明代诗学影响下的信古派与信心派印学理论
杨 亮
山东
抗战时期的书法组织与刊物
——以中国书学研究会和《书学》杂志为中心的研究
梅丽君
北京
矜夸与不显
——詹景凤与晚明徽州书法篆刻之崛起
冯 震
江苏
雅游:正德、嘉靖年间金陵的书法场域及其意义
——以顾璘、文徵明等为视点
蔡清德
福建
论当代书法观念的嬗变
郑中夏
山西
徐渭《玄抄类摘》与《笔玄要旨》考论
贾砚农
江苏
《字学臆参》的版本、命名及写作
王学雷
江苏
康有为室名别号印章署款考略
范国强
山东
关于宋初“李宗谔主文”前后的书风研究
——兼及米芾《书史》补正问题
成海明
四川
全国第九届书学讨论会组委会
热烈祝贺云南大理艺术学院张云霁老师论文入选!!!
云南的代表与骄傲!{:1_277:} 热烈祝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