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烟
提起鼻烟,有人就会将其与鸦片相类比。其实,鼻烟不是鸦片烟,它传入我国已有400年的历史。《南越笔记》中曾记载了鼻烟的神奇功效:“驱寒冷、治头眩、开鼻、无烦。烟火其品最为高逸。”
说起鼻烟,张园林就有满肚子讲不完的故事。《红楼梦》里有一集,晴雯带病夜里为了给宝玉补孔雀羽毛袍子,为了提神,宝玉给她拿了一个小瓶子,让她对着瓶口闻一下,晴雯闻后,接连打了好几个喷嚏,立刻觉得身体轻松了很多。那个小瓶子里装的就是鼻烟。可见,明朝时鼻烟就已经传入中国了。到了清朝,尤其是康乾盛世间闻鼻烟风行一时,从最高贵的帝王到最底层的贫民皆嗜鼻烟。不过,最早将鼻烟传入中国的是利玛窦。万历二十九年利玛窦到北京,向万历皇上进献了鼻烟壶等贡品,其中以“十三太保”最为珍贵。所谓“十三太保”,就是十三种不同的瓶子整齐地放在锦盒中,瓶子的式样,鼻烟的味道均不同。
据张老介绍,天津生产的鼻烟一半以上都销给西藏、青海等高原的牧民。在这些地方,鼻烟的用处很多。第一,闻鼻烟可以缓解神经紧张的压力,使疲劳的身体得到暂时的休息和松弛;第二,鼻烟还被当成止血、消炎的外用药,虽然只是土方,但却屡见奇效;第三,鼻烟有预防感冒的疗效;最后,鼻烟还可消除山间的瘴气,所以在四川、贵州一带鼻烟也十分流行。目前,吸鼻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消失殆尽,但通过嗅觉治疗疾病的方法却在民间广泛流传,对人体黏膜吸收作用的研究也逐渐应用于现代医学当中。所以,鼻烟绝非大家所想象中的鸦片,而是民间文化的集中体现。
天津首家鼻烟制造商
由于天津离北京很近,因此,鼻烟传入天津的年代也较早,天津最早从事鼻烟制造工作的便是估衣街上的“益德成”。张园林老人介绍说,其祖辈原是南方人,后到天津估衣街开设了益德成。由于当时闻鼻烟是一种时尚,因此当年的生意也非常兴隆。张园林是第五代,大概有近200年的历史。鼻烟有黑紫、老黄、嫩黄等不同颜色,烟味基本有五种:膻、糊、酸、豆、甘,以酸为佳。而益德成制造的鼻烟产品只有一种味道———鲜茉莉味儿,应该属于甘味中的一种。
据张园林先生介绍,中国有几个鼻烟的主要生产地:北京、天津、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各地生产的鼻烟味道也不同,上海鼻烟主要以模仿国外“洋烟”的味道为主,主要是用洋酒和香精浸泡入味,而非天然植物产品。
在记者的要求下,张老拿出经过四年制作珍藏的茉莉鼻烟,让记者闻一闻。闻之前,他告诉记者,刚开始闻的时候感觉很辣,慢慢地,这股鼻烟香会残留在鼻尖儿,久久不会散去,特别是熟鼻烟可说是绕“梁”三日,余香犹在。记者按张老的指导方式闻了一下,果如老人所说的那样,味道辛辣,打了一个大喷嚏,眼泪忍不住流出,却顿觉整个人都清醒了很多,真是不错!采访结束以后,记者的鼻子里还不时地窜出一股股淡淡的茉莉花香,心中久久地回味着这“茉莉鼻烟”。
鼻烟没有秘方
很多人说到鼻烟都问:“做鼻烟有秘方吧?要不人们怎么上瘾呢?做鼻烟是不是和做药一样,自己入这最后一味药呢?”
张老说:“这不过是人们的想象而已,其实做鼻烟根本没有秘方,*的是经验!”
据介绍,鼻烟的原材料主要是用雪茄烟的烟叶,先将其研磨成细细的粉末;然后加入鲜茉莉花入缸发酵,一缸鼻烟要进行七八次发酵以后才算基本成功;再将这些鼻烟密封保存,行话叫“泄劲”,四年以后才可出售;出售前还要再用新鲜的茉莉花进行“提味儿”。
除了制作过程复杂,鼻烟的制作工艺也非常考究。张老回忆说:“我家制作鼻烟,首先要在东北采摘雪茄烟的烟叶,运到天津进行研磨,制成烟坯以后再运到杭州,用那里的茉莉花进行熏制,最后再运回天津出售。用茉莉花熏也是一门技巧,花开了不行,因为味道不香了;花没开也不行,因为没有香味;要用似开未开满的茉莉花,熏出的鼻烟才会香气四溢!之所以这么讲究,就是为了保证鼻烟的品质。”
“做鼻烟可是受罪吃苦的活儿!”张园林回忆起自己学做鼻烟时的事情这样说到。鼻烟制作最旺盛的季节是在7、8、9三个月,这三个月茉莉花开得最好,温度和湿度也最适合发酵。“过去研磨烟叶用的都是磨盘,研磨以后能取用的却是那些落在房里的最细的‘烟灰’,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防毒面具,戴个口罩就得了,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可属于粉尘有毒作业啊!再说这发酵,一个大缸里只能放半缸鼻烟,再放上鲜茉莉花,盖上盖子发酵,随时都得盯着。由于茉莉花和鼻烟的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发酵速度很快,如果不及时散热,很可能发酵过头,那么一缸的鼻烟就等于浪费了,而且鼻烟总共要经过七到八次发酵才可以密封‘酿’制。那时候为了能够发酵出一缸好的鼻烟,三个月每天晚上我都不能睡觉,要随时查看发酵的鼻烟。所以,鼻烟没有秘方可循,鼻烟的好坏凭的全是制作者的纯熟经验,而非本门秘制!”
今年78岁的张园林老人对自己的鼻烟事业仍然壮志未酬,他希望鼻烟能像鼻烟壶文化一样不断地传承下去,希望天津的鼻烟事业能够重整旗鼓,希望后代能有更多的人了解鼻烟、喜欢鼻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从鼻烟中受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