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之异用
纸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121)发明或变革造纸以来, 纸的用途主要是文字的书写和印刷。然曾几何时, 纸却出现了种种其他的用途。较早的是, 由于纸拥有很好的柔韧性且份量较轻, 军事上把它视为一种新材料, 被用来制造轻型的防身器具, 这就是纸制甲胄。 《南史•齐纪下•东昏侯》提到“纸铠”, 证明至少在南齐(东昏侯萧宝卷, 498~501年在位)已经发明。唐宋时期, 纸铠、纸甲出现了规模的运用。(见《新唐书•徐商传》、《宋史•兵志》等)
民间则有纸衣。尝读唐朝人孙頠写的《幻异志》, 提到这种纸做的衣服, 说的是大历中, 有一僧人以苦行著称, 不穿丝布之类而常穿的是纸衣, 时人呼他为纸衣禅师。只是这个和尚晚节不保, 代宗皇帝召他入禁中道场安置, 后来他却盗窃禁中金佛, 事发被杀。
纸衣为穷困者之服。《容斋三笔》卷六记宋朝有个信州人周日章, 开门授徒, 收入微薄, 以至家中至贫, 常终日绝食,隆冬天气, 只有纸裘可披。这“纸裘”不过是简朴的纸衣的美称罢了。
沙门中人及山居者常有以纸为衣的, 宋人苏易简《文房四谱•纸谱》解释说:“盖遵释氏云:‘不衣蚕口衣也。’” 原来这关系到佛家的不杀生理念。丝絮之属出自蚕虫之口, 杀蛾取丝同佛家戒杀相悖, 故著衣另寻别材, 遂有纸衣之制。
苏氏书中还记下造纸衣之法。不过, 这种衣服弊病很大, “衣者不出十年, 面黄气促, 绝嗜欲之虑, 且不宜浴, 盖外风不入, 而内气不出也。”
“紫丝步障最奢华, 卧雪眠云自一家。雪又不寒云又暖, 扶持清梦到梅花。”这是明永乐年间新昌(今属浙江)令胡克仁的一首咏纸帐诗。据说他为官清廉, 不事奢侈, 穿的是粗衣, 吃的是粝食。按诗中看, 他还陶然自乐于纸帐中呢。另有更早的记载, 五代桂州临桂(今属广西)人李观象, 《宋史》说他不仅帐帏, 而且寝被也“悉以纸为之”。
宋有纸伞。哲宗徽宗时人孔平仲《大雪》诗:“强登曹寺要望远, 纸伞掣手不可操”, 《遇雨》诗:“狂风乱掣纸伞飞, 瘦马屡拜油裳裂” ,这种蒙在伞骨上的应是一种油纸, 如同句中的“油裳”( 油布雨衣), 都经油料浸制过, 故能防雨。
古代的扇子由羽、绢、竹篾、蒲葵等制作, 纸扇也应有悠久的历史。清代初年, 金陵(今南京)仰氏、伊氏制作的素纸扇曾风行一时。(见《香祖笔记》卷一)而杭州, 则是制作雅扇的中心, 扇子与丝、茶一起号称“杭州三绝” ;到清末, 光绪元年开设的王星记扇庄, 更是公认的杭城制扇第一家, 其黑纸扇遐迩闻名, 所用黑纸自非普通纸, 而是一种桑皮纸, 上面涂抹数层柿漆, 不惧雨淋水泡, 既可采风, 又可蔽雨, 甚受欢迎。
有用纸做工艺品、戏具、乐器的。清代福建有艺人以纸制五瓣梅花香盒, 上蒙丝锦, 人们找不到其联缝痕迹;纸做的棋子也很别致, 其色莹然, 且敲之有声。特别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纸箫。清周亮工《闽小记》载:“闽开元寺前, 旧有卷纸为箫者, 予得其一, 色如黄玉, 扣之铿铿, 以试善箫者, 云:外不泽而中不干, 受气独全, 其音不窒不浮, 品在好竹上。”
还有令人称奇的是, 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也可以纸为之, 清道光时人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七说贵州出纸砚, 他的先伯祖谏庵公就有一方, 用过许多年, 他曾见到过, 可入水洗涤。
纸具的出现, 追溯起来, 也许始于墓葬冥器。老古发掘表明, 自西晋至唐代, 高昌城(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居民墓地中, 以文书、信札等故纸制作棺椁、鞋帽、枕头、衾被及俑构件等随葬品, 时有发现。这显然是出于经济的考虑。而从北宋开始, 纸制冥器的广泛流行, 则是整个中国葬俗上的特点之一, 这就不必多说了。
纸之异用
哦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