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4-10-26 00:07

茶与对联


   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
  茶联常悬于茶店,作招徕顾客广告之用。相传,成都附近的一个地方,有家茶馆兼酒铺子,老板没有文化,铺子简陋,生意自然萧条。后让贤给儿子经营。青年人脑子灵光,请了位秀才写了幅对联一贴,生意居然从此兴隆起来。联文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幅奇特的对联,生动贴切,雅俗共赏,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去观看,领略其中的甘苦,“偷闲”、“作乐”一番,于是乎,这家铺子起死回生,春风再度,生意兴隆。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 “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 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 “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
  云南大理有个“旷怡村“酒家,主要是当地名流,那时常有文人雅士集于此,谈诗论画,店主免费招待顾客。于是有人赠酒家一联,甚是有趣。联云:
  爱诗爱文爱画;
  赔烟赔酒赔茶。
  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钜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
  好事不容易做,大包不容易卖,针鼻铁,薄利只凭微中削;
  携子饮茶者多,同父饮茶者少,檐前水,点滴何曾倒转流。
  联中巧妙的嵌入“大”、“同”二字,并写有品茗之意,兼谈经商的诀窍,故深得店主人的赞赏。于是将这副联语用良木雕刻,悬挂于店门。据说此联挂出后,大同茶楼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传说一百多年前,四川华阳县有个中兴镇,是个水陆码头,交通要道。镇上有一家“兴盛居”茶馆,对面是一家“望月楼”酒楼。某年春节,茶馆老板请本家秀才撰写一联,贴于店门。联曰:
  香分花上露;
  水吸石中泉。
  此联写得很雅致,顾客争先围观,啧啧称赞。酒楼老板见状亦请一秀才给酒楼撰联:
 开坛千里醉;
  上桌十里香。
 相传,清代广州著名茶楼陶陶居,以“陶陶“两字征联,一人应征写了一联:
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
陶侃惜分,夏禹惜寸,分寸无遗。
将东晋名人陶潜,陶侃嵌入联中,“陶陶“二字嵌得自然得体。
  重庆嘉陵江茶楼一联,更是立意新颖,构思精巧:
楼外是五百里嘉陵,非道子一笔画不出;
胸中有几千年历史,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上海天然居茶楼一联,更是匠心独具,顺念倒念都成联,为广大客人所喜爱。联云: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
  广东的潮阳海潮古刹有一副独脚联,联云:“吾乡陆羽茶经不列名次之泉”,下联至今未有人对上,堪称一绝。
  海潮古刹位于城郊西岩山上,唐代兴建,倚山而立,是粤东地区的名刹。寺仙有一泉井,名字叫“问潮井”。独脚茶联就刻在井台边的一块石碑上。据说这独脚联出自清代,兴许是某一日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游兴正浓时,喝了用井水冲泡的香茗,乘兴而作的。此后慕名前来应对者不少,却没有一人对上。
武夷宫石坊楹联
  我国许多旅游圣地,也常常以茶联吸引游客。如五岳衡山望岳门外有一茶联:
红透夕阳,如趁余辉停马足;
茶烹活水, 须从前路汲龙泉。
    (清)郑燮题焦山自然庵的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屏。
    仅仅十四个字,就勾勒出焦山的自然风光,使人吟一联而览焦山风光之感。成都望江楼有一联,为清代何绍基书写,取材于楼,镶嵌得体。真把一个望江楼写活了。联云:
花笺茗碗香千载,
云影波光活一楼。
(清·何绍基)
    四川青城山天师洞有一联: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菜根。
    吟颂这一副出自用对联)赞美名茶,为名茶扬名更是别出心裁,不似广告却胜似广告。
   “水汲龙脑液,茶烹雀舌春”。
    这副出自明代童汉臣的茶联,一直流传至今。“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仅仅10个字,把品质优异的蒙山茶跃然纸上。
  欣赏一副副巧妙的茶联,就像喝一杯龙井香茶那样甘醇,耐人寻味,它使你生活中无形中多了几分诗意和文化的色彩,它能充实你的生活,使你增添无限的情趣。
  竹无俗韵,茗有奇香。
  人们常说竹解心虚,茶性清淡,竹被视为刚直谦恭的君子。同样诗人们也说“茶有君子性“,茶总是和精行俭德之人相模拟。正因如此,茶竹结缘。
  竹雨松风琴韵,茶烟梧月书声。
  此联为清代名士溥山所题。作者是画家,也是诗人。此联恰是一幅素描风景名画,潇潇竹雨,阵阵松风,在这样的环境中调琴煮茗,读书赏月,的确是无边风光的雅事。将此联与任何一幅山川煮茗图相配都是不俗的。
  秋夜凉风夏时雨,石上清泉竹里茶。
  秋夜凉风,夏时阵雨,其清爽,其舒逸,有何能比?松涛环绕, 竹林婆娑,唯此境隔竹支灶,听风声水声,始可与夏雨秋风相配。
  竹荫遮几琴易韵,茶烟透窗魂生香。
  园中置几案,扶瑶琴,隔窗有侍童烹茶,茶烟透窗,为墨增香。竹生水畔,荷香暗动,月上中天,影落荷池,其情其景让人顿生隔世之意。
  

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4-11-6 17:24

茶与对联

各位也来看看这个嘛!

北京老壶 发表于 2004-11-6 17:29

茶与对联

羽版费心了。
其实在品茶的环境中,对联这种形式有些落伍了。到是紫砂壶上的壶铭,如果书写了悬挂于墙。可添几分雅趣。

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4-11-7 14:37

茶与对联

老壶说的有理,但我觉得对联的形式还是比较好的一种,它的文学性是很强的,不管是何种内容都能入联的,抒情联\哲理联\自然景色联等等,无所不包含.再加上书写字体的不同,尺寸大小的不同,写完后装裱挂起来一看,正是别有风情在其中.

北京老壶 发表于 2004-11-7 22:26

茶与对联

关键是您没看见丰富的壶名啊。

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4-11-7 22:32

茶与对联

强烈希望老壶发些上来看看!!!!!!!!!!!!!!!!!!!!!!!!!!!!!!!!!!!!!!!

北京老壶 发表于 2004-11-7 23:16

茶与对联

紫砂铭文艺术比较谈
鲍志强

  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发明了制陶术,用泥土在火上煅烧,便能制出适于生活和生产需要的陶土日用品,这是那个时代的需要,也是那个时代的文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制陶技术不断进步,先民们开始意识到在器物表面进行装饰,或把自己对美的认识与追求或刻或画,运用于陶器上。器物的造型与装饰完美,它既是物质产品的制作,也是作者对美的创作、精神上的追求,二者形影相随,有机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人们常谈论“紫砂文化是什么?”我认为紫砂文化是一种综合文化,不能独立从某一个方面去看,我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紫砂为“岩中岩”全国乃至世界,这种优质紫砂矿石,只有宜兴丁蜀镇产出,独树一帜;二是中国古老制陶业悠久的历史传统,给紫砂以各种装饰造型上的选择;三是历代陶艺工匠,反复实践不断创造,使紫砂工艺精湛、式样繁多;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文人参与使紫砂增加许多文化含量;五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人文环境影响;六是博大精深茶文化的影响,使紫砂文化寻求到自己的根基。我们暂且不谈别的,就从紫砂铭文与其他陶瓷铭文比较,便能看出其文化含量。
  统观中国陶瓷器中的铭文,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表明制作的年代、地点、作者等;二是用其作为装饰陶瓷的一种手段。中国历史上的陶瓷品类很多,有彩陶、黑陶、红釉陶、长沙陶、青瓷、辽瓷、彩绘瓷、磁州窑瓷、唐三彩、紫砂等等。但常以陶瓷铭文作为装饰陶瓷手段的,主要有三家:一是唐代湖南长沙窑;二是宋元时期磁州窑瓷;三是盛于明清时期宜兴紫砂器。
  唐代长沙窑是中国陶瓷运用铭文作为装饰陶瓷手段的开始。多见诸壶和盘、碗之上。陶瓷工匠用毛笔写在壶体之上或盘、碗内底的诗,多为五言或六言民歌,也有一部分谚语、俗语,反映的内容相当丰富。有故人讲礼貌的:“客人莫直入,直入主人宴(嗔)”、“扣门三五下,自有出来人”;有反映商贾的:“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有反映歌妓的:“自 从 君别后,常守旧时心。洛阳来路远,还用几两金”;有反映游子的:“男儿大丈夫,何用本乡居,明月家家有,黄金何处无”;有反映征战的:“一月三战场,曾无尝罚为。将军马上坐,将士雪中眠”;有祝愿吉祥的:“上有东流水,下有好山林”、“主人居此宅,可以斗量金”等等。另外民间谚语和俗语的运用也很普遍,如:“羊伸跪乳之义”、“牛怀舔犊之恩”、“仁义礼智信”、“罗网之鸟,悔不高飞”等等。
  从以上这些陶瓷铭文来看,它们是反映社会低层人们的生活与思想,因为长沙窑陶器的使用对象,正是这些社会的低下层老百姓。长沙窑陶瓷用以上这些铭文作装饰,正是满足了当时这些顾客的欣赏情趣与实用需要。 宋元时期的磁州窑陶瓷器继承了长沙窑在陶瓷器上题写诗文装饰的传统,多见于瓷枕,其次是瓶、罐、盆等物器。宋代的词、元时的曲,在磁州窑器物上常常可以见到。河北出土的一件陶枕上,题写《如梦令》一首:“曾醉桃源西宴,花落水晶宫殿,一枕梦初惊,人世光阴如电。飞雁,飞雁,不见当年人间”。表现一种对时光流逝,人生如梦的感叹,是一种农村中读书人的情调。故宫藏磁州窑陶枕,面上题写《行香子》一首:“寒暑催迁,名利萦牵,得禄时平地神仙,忙中光影,醉哀长年,也由人,也由地,也由天。春风似杳,秋水香莲,小池塘杨柳轻台。一筇床畔,千卷窗前,有时行,有时生,有时眠。”是读书人回首往事,安度晚年的自在神态。鼓城镇出土的瓷枕,枕面上题写《朝天子》一首:“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到头来,无忧患。积玉堆金,无边无岸,限来时,悔后晚,病患过关,谁救得贪心汉。”表现了失意文人的悔恨,求功名不成的自我安慰。
  从磁州窑陶瓷器上的铭文来看,它们反映的是中下层读书人的思想情绪,显然与长沙窑隐器服务的对象(普通老百姓)有明显的区别。在文化品位上提高了许多。
  明清时崛起的宜兴紫砂窑铭文,与唐代长沙窑、宋元磁州窑一样,是非官办的民窑。铭文也常常作为其重要的装饰手法之一,但与前两家不同的是紫砂器物上题写铭文,不是由匠人推动,而是由于一大批文人直接或间接参与而兴盛。
   与长沙窑与磁州窑的制作工艺不同,紫砂器为无釉陶,素面素心,在紫砂坯胎上镌刻铭文只需以刀代笔就可,文人参与十分方便。且撰写铭文,可以记事、寓意、言志、寄情、赋诗、填词,许多文人墨客都乐于此道。宋代以后的文人诗赋中,赞美紫砂茶具的特别多:如元代蔡司玷《霁园丛话》云:“余于白下获一紫砂罐,底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知为孙高士(即元代名隐孙道明)遗物,每以泡茶,古雅绝伦。”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云:“茶壶以砂壶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清代李渔《杂说》中云:“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是人皆知矣。”文人雅士、高官隐贤品茶,并参与制壶、定壶的同时,也给紫砂茶具注入丰厚的文化内涵。
   紫砂陶器浑厚大气、朴实无华的特性,非常适于文人。早在明代大文人赵宦光、董其昌、潘允端、邓渼、项元汴、蒋升瀛等人都曾派专人前往宜兴定制茗壶。当时制壶泰斗时大彬与大学问家王世贞、陈继儒的合作更是传为佳话。明嘉靖年间进士,上海豫园主人潘允端在自己家的“乐寿堂”落成之际,在宜兴特别定制茶壶,底刻“会向瑶台月下逢,乐寿堂制。”明代崇祯翰林院典籍陈煌图撰写紫砂壶铭:“月一天凉似水”。清乾隆进士书画家郑燮在白泥粗砂壶撰写铭文:“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清代道光鉴赏家朱坚砂胎包锡壶铭有:“一榻茶烟结翠,半窗花雨流香”。清广西桂林府通判、诗人汪森撰写壶铭:“茶山之英,合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清嘉庆时安徽溧阳知县、著名金石书画家的陈鸿寿撰壶铭:“青山个个伸头看,看我庵中吃苦”。“方山子、玉川子,君子之交淡如此”?海上书画家瞿应绍撰壶铭:“翡翠婵娟,春风荡漾,置壶竹中,影落壶上”。“一枝鲜粉艳秋烟”等等。  从以上紫砂器物上的铭文来看,它明显区别于长沙窑、磁州窑陶瓷上的铭文,这些铭文使紫砂器物更具文化性,而从铭文题写的风格来看,长沙窑铭文题写无章法,磁州窑稍有进步。书法上,长沙窑朴素随便;磁州窑也不讲究。款式上,长沙窑为“瓦货志行”、“庞家”、“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等;磁州窑为“张家造”等,是陶瓷商业化的表现。而宜兴紫砂器,由于当时文人、书画家、篆刻家们的参与,铭文布局合理、字法讲究、刀法老练,而且风格面貌多样,各具特色。在前人关于铭文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评述这些书法的文字如:“其款字有晋唐风格”、“气格款字刻工均饶书卷气味”、“笔法疏宕有致”、“眉字隶书,尤为别致”等等,这些铭文充分显示出“文人气”,而非“工匠气”。
  清代饮茶之风盛行、紫砂器物也进入皇宫,乾隆皇帝嗜茶如命,还说出“朝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语,并亲自定制宜兴紫砂壶,并在壶上堆写御题诗,如泥绘人物山水题诗壶为乾隆七年定制《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作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泛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方咁转。”又如乾隆十六年在朱泥束颈大底壶上御诗:“才酌中冷第一泉,惠山聊复事烹煎。品题顿置体暂昔、歌咏膻芗赤赖前。开土幽居如虎跑,舍人文笔拟龙眠。装池更喜商邱荤,法宝僧庵慎弃全。”另有乾隆金彩诗覆斗壶上有镶金彩篆文“御制花港观鱼,锦棱不籍。天孙掷练,影中堆万。簇云设与,水仙作春。服天边风,月傲清华”等等。乾隆皇帝对宜兴紫砂的偏爱与倡导,使得当时紫砂界名家辈出、繁荣昌盛,这种风尚还在乾隆后期很长时间流行。这种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参与写诗题铭,也是唐代长沙窑与宋元时期磁州窑铭文中所没有的。
  紫砂器物出现制作的几百年间,由众多艺人工匠辛勤耕耘乃至文人墨客合作设计制作之后,逐渐形成集造型、装饰、诗词、文赋、金石、书画等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实用民间美术工艺品,紫砂不但可作为实用性的饮茶品茗的器皿,也可作为读赏把玩的艺术品,从而达到精神上的享受,还可当作镇纸、笔筒、笔洗等文房用具,这些均是唐代长沙窑与宋元时期磁州窑所没有的。
                       
                                                                   作者系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zhangxx 发表于 2004-11-9 14:56

茶与对联

[这个贴子最后由zhangxx在 2004/11/09 03:18pm 第 1 次编辑]

有一段时间没有来,想不到羽版、老壶贴出了这么好的东东,8错8错,学习了!!!! :em02::em02::em02::em02::em02::em02::em02::em02:
看了此贴。偶又看了http://www.shufa.org/cgi-bin/bbs/topic.cgi?forum=22&topic=267&show=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茶与对联